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天文学会首届学术大会于2000年9月21~23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召开。这是我国天文界第一次召开这样大规模的综合性学术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178名天文工作者参加了这一盛会。会议安排了大会特邀报告、三大组(分太阳与太阳系、恒星与星系、应用天文与仪器三个大组)报告和各专业委员会会议。大会特邀报告共有九个专题。它们分别是:1.宇宙大爆炸学说;2.我国近年来天文的新发现;3.天文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所起的作用;4.γ暴研究新进展;5.星系形成与演化;6.应用天文学研究进展;7.太阳系探索和地外生命…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庐山博物馆保存的“璇玑玉衡”的有关情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它有可能是古代的计时仪器,其功能相当于星晷和日晷,但由于其结构简单而粗陋,其计时精度很低,它也有可能不过是表现天地情况的象征物。不宜对其作出过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利用ROSAT-VLA方法筛选,从ROSATX射线源中选出了19个新BLLac天体和类星体的候选体.在1994年至1996年1月期间,利用北京天文台2.16m望远镜对其中16个进行光谱证认,发现了7个新的X选BLLac天体及一个类星体,类星体的红移值为:z=0.331±0.0015.  相似文献   

4.
中国天文学会天文仪器与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报告会于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至十二月一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专业委员会与上海天文学会共同举办。来自全国十个单位的四十七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天文仪器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德培、副主任龚守身、王传晋和蒋世仰分别主持了报告会。中国天文学会副理长、上海天文台台长叶叔华到会并讲了话。会上宣读了二十四篇论文(见附录及会议资料),其中成  相似文献   

5.
这是今年《天文爱好者》专为初学天文的读者开辟的一个栏目,名字叫“从零开始”。有许多小朋友,当然也有不少大朋友,特别是那些教小朋友的老师们,说不定还有许多年纪大的老人家,很想了解一些关于星星和星座、昼夜和四季的天文知识,想听听关于星星的神话传说。本栏目就是要满足这些读者的要求,给大家介绍怎样在密密麻麻的繁星中将一个个星座、一颗颗行星辨认出来,给大家讲讲星星的天文知识、星座的神话传说。不同季节天上的星座和亮星。怎样看星星辨方向。特别还要介绍几种看星测时的方法。“从零开始”还要教给大家几种天文爱好者特别感兴趣的技法,譬如在短短的30秒钟内通过心算,告诉人们天上有什么星座:用不着计算就可以预报大行星在黄道星座之间的位置和运行动态。当然,要进行这项工作,首先得亲手制作一件预报行星动态的天文仪器纸上小制作,本栏目以后会刊登它的制作图纸的。像这样的小天文仪器还有南北星斗仪等多件。此外,还有演示天体运动,如地球运动、月亮圆缺的小仪器和节气日晷等。这里要说明的是,该栏目更注重用肉眼目视观测星空。因为人眼视野辽阔,望远镜视场再大。也容不下最小的星座所包含的那一片星空。  相似文献   

6.
子午环上用于测定方位角的拱极星方位标方法,在纬度较低的地区不适用。本文提出了用卯酉圈上的观测测定方位角的方法,即用一架既能在子午方向观测、也能在卯酉方向观测的仪器,记录一颗恒星通过仪器卯酉方向和子午方向的三个时刻,就可以确定仪器在子午方向的方位角。这种方法所需要的观测时间短,工作简便,所测定的方位角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有关黑洞的理论及其表现形式,详细综述在星系中心及X射线双星中搜寻和证认黑洞的原理、方法及现状.在星系层次,除活动星系核中心可能存在的黑洞外,在邻近星系中已找到至少11个黑洞候选者,但观测所及的最小尺度仍比黑洞视界高几个量级。在恒星层次,利用动力学判据,人们己在大质量X射线双星和软X射线暂现源中找到至少10个强候选者,并利用辐射判据找到更多的候选者,但目前仍然没有找到黑洞双星区别于中子星双星的决定性判据.所有这些说明,迄今尚未找到充足的证据证明黑洞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美国美德仪器公司是世界级的天文望远镜制造厂家,专业生产高档天文望远镜,其产品光学质量优秀,加工精度高,外形华贵,尤其是它所生产的施密特一卡塞格林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堪称精品,深受天文工作者、学校天文台及天文发烧友的称道。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一个相对VLBI观测者的新工具,通过使用多个高斯分量模拟所得到的数据,估计了在5GHz和1.6GHz之间频率切模的效率.基于对所获得的结果图的分析,得到有关频率切模技术的结论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日本名古屋大学天体物理系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对CepheusC的C18O(J=1-0)分子辐射首次进行了观测,得到了强度分布图.从强度分布图上,我们发现C18O(J=1-0)分子的分布呈现三个核.通过计算得到了三个核的物理参数.  相似文献   

11.
作为密近双星自转测量和研究的系列文章之一,本文从轨道圆化的角度讨论了Zahn的动力学潮汐机制及粘滞理论、Tasoul的纯流体动力学理论与实测数据的符合程度.对前文(文IV)中的29个不相接双星系统,均分别计算出了以上理论所预期的轨道圆化时标,分析比较了各系统的理论圆化时标与它的年龄及轨道圆化程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动力学潮汐、粘滞理论的计算结果比纯流体动力学机制的预期更符合实测数据.但与文(IV)的结果相比,动力学潮汐、粘滞理论对轨道圆化过程的预期不如它对自转同步问题的预期那样准确.本文认为,动力学潮汐和气体沾滞是密近双星系统轨道圆化的两种主要机制,但决不是唯一的机制.在主序前和AGB后两演化阶段,纯流体动力学机制可能起较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现在让我们制作一件专门为初学天文的爱好者设计的天文小仪器——南北星斗仪。它包括一年四季所有主要星座,可以用来演示一年中任意日期,任何时刻天上有哪些星座,还可以用来直观地看星测时。南北星斗仪的制作方法1.剪下6个零件,刻出零件 N1上的大圆孔和 N2上的小圆孔。2.将 N3与 N4背靠背粘合起来,粘合时注意将二者的圆周边缘和定位小缺口准确对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地面光学望远镜对NGC4151进行国际联测所得的结果,通过周期日方法和逐步回归方法得到了该目标的一些较为明显的光变周期.结果表明,NGC4151存在两个主要光变周期.一个是所有光学波段存在约14天的周期,另一个是连续谱存在约30天周期,而对于Hα和Hβ则分别为24和38天的周期.  相似文献   

14.
在导出低纬子午环测定一颗星过卯酉、子午圈的记录时刻与瞬时方位差关系式的基础上,结合仪器在卯酉圈测定星对天顶距的方法[1],提出了既可以绝对测定瞬时方位差,又可以绝对测定定位误差ε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15.
日食为射电天文提供了一维高空间分辨率太阳射电观测机会.日食射电观测在太阳射电物理的发展上起过重要的作用.文中对日食射电观测的若干重要因素作了介绍和分析.日食射电观测在我国太阳射电天文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文中简要介绍了在我国组织观测的1958年、1968年、1980年及1987年的太阳射电日食观测及其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16.
球状星团是银河系中最年老的天体之一,是储存着银河系早期演化珍贵信息的“化石”.球状星团的天体测量,主要包括球状星因天区内恒星相对自行的测定,并由这些相对自行数据采用适当方法定出星团的绝对自行,或者直接测定绝对自行.利用这些自行数据,或者进一步与测光和视向速度数据结合,可以开展与球状星团的距离、运动、动力学状况、质量、年龄、演化等等以及银河系的结构和演化等有关的一系列重要的研究.在本文中对本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球状星团相对自行测定和成员概率估计、内部运动检测、绝对自行测定和空间运动研究这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7.
钡星的形成机制(Ⅱ)Monte Carlo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文章Ⅰ所建立的钡星形成的完备模型进行了MonteCarlo分析,并同观测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大部分强钡星可能产生于星风吸积过程、星风暴露过程和稳定的洛希瓣物质交流过程,而大部分中等钡星可能产生于星风吸积过程和星风暴露过程.银河系中钡星的数量、轨道周期分布和质量函数分布在本文各种模型计算结果范围之内.模型还预言钡星轨道周期与污染因子相关.模型给出,银河系中钡星的诞生率为002/年左右,亮于10个星等的钡星大约有6000颗,强钡星的平均质量为18M⊙左右,而钡星的白矮星伴星平均质量为060M⊙.另外,结果还显示,星族IAGB星热脉动开始较早,星风有潮汐增强效应存在(B~500),s过程最大恒星质量为2M⊙左右.  相似文献   

18.
在年轻星体星周致密HII区非局部热动平衡模型基础上,本文主要计算了年轻星体红外氢谱线流量及流量比.计算发现在Pfγ/Brα与Brγ/Brα之间,Pa7/Brα与Brγ/Brα之间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这一关系与星周物理参数基本无关.利用这一理论关系可以估计YSOs的前景消光.另外,我们认为只要合理地选择中央星及星风的物理参数,例如质量损失率及星风速度等,年轻恒星的谱线过量问题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文中给出了部分红外源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棱镜分光光度仪PSPO的光学设计结果.PSPO以TH7832双线CCD作为系统探测器,可同时观测0.365-1.0微米波长范围内的天体及周围背景的低色散光谱.仪器的入射焦比为F/18,平均光谱分辨率约为10nm.本文简单介绍了PSPO的光学调整,并给出了波长校正实验和配备名古屋大学50公分望远镜进行试观测的结果.设计和实验结果表明,光学设计很好地满足了天文课题对仪器的设计要求,PSPO已可以应用于天文观测.  相似文献   

20.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和批林批孔运动不断深入发展的大好形势鼓舞下,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的工人、干部和科研人员从1972年开始研制450兆赫射电复合干涉仪,1974年12月初完成了调试工作并观测了太阳和一些宇宙射电源,从观测结果表明这台仪器分辨率、主辨间距、灵敏度等主要指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这台仪器是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