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阻力面模型构建及其在城市扩展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将城市扩展视为城市用地克服生态阻力向外扩散的过程,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进行方法创新,在模型中引入不同等级源的相对阻力因子,并考虑生态障碍对于城市扩展的刚性约束,构建适合于城市扩展模拟的生态阻力面模型(UEER)。在此基础上,利用广州市土地利用第二次调查数据、遥感影像数据、DEM数据以及其他生态要素相关数据,通过源的确定与分级、基面阻力综合评价、UEER模型运算等步骤,构建了广州市城市扩展的生态阻力面,并用于模拟城市用地扩展至不同规模情景时的空间分布及边界。结果表明:①通过UEER模型生成的生态阻力面能够综合反映城市扩展水平过程所需克服的生态阻力,因此能够反映生态约束下城市扩展的空间运动趋势,可以用于城市扩展模拟。②与基于MCR模型的模拟结果相比,基于UEER模型的模拟结果更加符合实际并体现生态保护的要求。从城市扩展的规模与强度控制看,模拟结果更加符合实际需求,并体现政策调控方向。从城市形态以及与生态要素的关系看,一些重要的生态要素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能够得以保留,同时生态障碍作为生态隔离,能够有效地防止城市的蔓延式扩展,从而使城市扩展表现出明显的组团式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土地供给角度建立城市扩展模型,可以为城市扩展模拟研究提供有效补充。城市扩展生态阻力面模型是这一领域的新进展,在最小累积阻力面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绝对生态约束和扩展源等级的改进。在城市扩展生态阻力面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了城市空间区位条件因素,包括城市间空间相互作用和道路交通条件两项因子,以反映其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从而构建了综合考虑城市扩展的推力、阻力和外部吸引力的城市扩展模型。以新疆玛纳斯县城及其周边区域为例,利用构建的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模型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反映了城市扩展的推力、阻力和外部吸引力的综合作用,为城市扩展模拟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初探——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序强  李华  董雪旺 《地理科学》2003,23(2):240-244
以生态学中的阻力面理论为依托,创建了符合旅游规划需要的旅游地阻力面理论模型,构建了旅游景点、景区、旅游地、旅游区域之间联系的阻力层次体系,建立了旅游空间联系关系的影响因子系统,提出了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在指导区域、地方及旅游区规划中的作用。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为例展示了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在地方旅游开发建设实践中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前提。将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引入广西贺州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中,基于阻力约束视角开展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农业用地扩张阻力评价,通过分析不同用地扩张的适宜性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区。结果表明:(1)生态用地扩张阻力以各生态保护源为中心向四周扩张,农业用地扩张阻力由贺州市中部向四周递增,建设用地扩张阻力呈中部低、四周高的特点;(2)依据各类用地扩张的适宜性将贺州市划分为生态保护核心区、农业生产核心区、建设开发核心区、生态保护涵养区和生产生态拓展区,其空间分布与贺州市现状用地布局相符且契合相关规划的用途分区及管控要求。与传统适宜性评价相比,基于扩张阻力评价的适宜性分析综合考虑了各用地类型的垂直自然要素和水平扩张作用,为具体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研究明确了各功能区的分布并提出对应的发展建议,能够为贺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区坡面径流计算模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利用北京市西南山区房山蒲洼两个坡耕地小区30场降雨径流资料和密云石匣示范区休闲地试验小区13场降雨径流资料,对Chu修正的Mein-Larson-Green-Ampt(GAML)、Phillip、Horton和SCS径流曲线数法4种径流计算公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GAML和Phillip计算结果的模型确定性系数较高,Horton入渗曲线和SCS曲线数的计算结果模型确定性系数偏低。根据模型参数的易获得性,建议在北京山区,在有降雨过程资料时,使用Chu修正的GAML入渗曲线进行径流计算;若无降雨过程资料可用SCS径流曲线数进行径计算。本研究结果可用于北京地区径流量预报和水土资源评价。  相似文献   

6.
半红树植物通常生长于红树林向陆边缘、不规则高潮可及的生境。由于自然分布的限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对半红树植物的分布格局、群落组成和立地条件等方面的了解比较有限,导致目前对半红树植物的保育和管理还有明显缺陷。以粤西沿海地区17处典型半红树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半红树植物种群分布、生境特点、生境面临的威胁及其保护对策。在野外调查中,发现3处中国大陆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和玉蕊(Barringtonia racemosa)种群新分布点,以及广东省科级植物分布新纪录--须叶藤科(Flagellariaceae)。研究结果表明,粤西沿海地区半红树植物群落以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黄槿(Hibiscus tiliaceus)、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和银叶树为优势种,伴生种和陆生植物分别以露兜簕(Pandanus tectorius)和楝(Melia azedarache)较为常见,半红树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主要受土壤盐度和淹水条件影响,自河口的上游至下游逐渐变化,其土壤环境特征与真红树植物群落相似,表现为低盐度(土壤盐度为0.84‰~6.59‰)、土壤酸化(pH为6.01~6.09)和高有机质含量(总有机碳质量比为19.12~44.44 g/kg)的特征。现阶段对半红树植物仍然缺乏综合研究,其包括碳存储在内的生态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半红树植物保护地位在国内尚未明确,建议开展建立保护小区、实施迁地保育和人工恢复等保育手段。  相似文献   

7.
李谦  戴靓  朱青  杨桂山  吴绍华 《地理科学》2014,34(6):733-739
以南京市高淳区东坝镇土地整治项目为实验区,基于格局-过程-效应的视角,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土地整治对生态连通性的影响及生态格局优化途径。结果显示:① 从景观格局看,土地整治后生态景观破碎度降低,集聚度上升,较整治前更规整,但景观优势、空间连接度和多样性指数下降,不利于整个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与可持续发展;② 从景观过程看,土地整治后原有的生态廊道被侵占和阻断,景观生态服务功能和强度均弱化。③ 从景观效应看,土地整治后生态功能连通性降低,生态流阻隔,形成明显的3个“生态孤岛”。因此,研究区在整治过程中需注意保护东-西方向生态流迁移关键通道和南-北方向、西南-东北方向辅助通道的畅通,努力优化整治区生态格局。  相似文献   

8.
城市物流是城市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城市物流对于改进和提高城市经济运行质量、完善城市现代化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物流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要对其运转绩效进行评价,必须把整个系统划分成不同的层面,分析不同层面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别提出合适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以利于科学、方便地评估城市物流竞争力。结合Delphi法、AHP、多层次模糊判断等多种评价方法,介绍了一种综合评算法,能够考虑影响城市物流的不同因素,包括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层、相关主体层、服务保障层3个方面,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物流的竞争力水平进行了客观合理的比较与评价。  相似文献   

9.
基于力学平衡模型的长三角港口物流发展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士琳  曹有挥  蒋自然  王佳韡 《地理科学》2017,37(11):1624-1631
基于港口物流协调发展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相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性判别模型,对长三角13个港口物流发展协调性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长三角已形成较为明显的以上海港为核心,宁波-舟山港、苏州港和南京港为副中心,其余港口为重要补充的多层次港口物流规模等级结构;港口物流协调发展层次总体偏低,以低水平协调型为主,且港口物流发展协调度与综合发展度间存在紧密联系,呈现明显的“U”型曲线特征;港口物流协调发展偏离方向集中化特征不明显,制约不同港口物流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存在较大区别,同时就物流运营发展滞后型、城市支撑发展滞后型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型港口分别提出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0.
物流地理学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前人的研究,试图从物流地理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具体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物流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其研究对象为物流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内部分支包括理论物流地理学、部门物流地理学、区域物流地理学、城市物流地理学及企业物流地理学;具体研究内容应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主要包括物流地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物流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及区域差异,行业物流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城市(乡村)物流系统规划,企业物流活动的组织与空间分布规律等。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区域经济差距的分解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分别从地区角度和部门角度对20世纪90年代广东省内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分解。结果发现:从地区来看,对全省总体差距贡献最大的是地带间差距和珠三角内部差距;从部门来看,构成全省总体经济差距的主要是第二产业差距和第三产业差距。  相似文献   

12.
海洋渔业(尤其是小型海洋渔业)为世界各地的沿海居民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就业、经济收入。西非临近海域是世界上海洋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西非沿海地区数百万居民以捕鱼为生,然而,西非众多捕鱼区却是最贫穷的地区。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非法捕捞已严重威胁到海洋生态系统安全。西非临近海域的非法捕捞问题尤为严峻。在整合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非法捕捞的主要影响,并对西非地区的非法捕捞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部分欧盟国家是非洲西部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非法捕捞者,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是西非地区主要的非法捕捞者是不符合事实的。非法捕捞的根本原因是持续的鱼类需求和捕捞活动缺乏控制。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西非非法捕捞的应对措施,以期有助于解决西非非法捕捞问题。  相似文献   

13.
广东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东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但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文章分析了广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特征及形成原因,并对全省21个市外向型经济总量规模和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和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类型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温泉旅游开发模式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温泉旅游开发是目前国内旅游开发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广东省温泉旅游开发的实地调查和对比研究表明,广东省温泉旅游开发经历了温泉疗养院、温泉旅馆集合体和露天温泉旅游度假区阶段,现阶段根据温泉地区位、旅游功能和露天温泉风格的差异性表现为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清新温矿泉模式和珠海御温泉模式是目前具代表性的两类温泉旅游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5.
广东红层形成及其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志才  彭华 《热带地理》2006,26(3):207-210
在一定的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和气候与时间等因素的作用下,广东的红层都分布在白垩-第三纪的红色盆地中,在全省108个红层盆地中,各盆地红层的总面积为28 283 km2,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16%.文中总结出了红层的地层特征、岩性特征和地貌特征,并得出广东省红层分布规律为:红层空间分布:主要受深、大断裂控制呈带状和串珠状分布;红层时代分布:中生代中期后.其中部分红层中的丹霞地貌区给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GIS支持的广东地名景观EOF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彬  岳辉 《地理科学》2007,27(2):281-288
将广东全省划分为86个行政单元,并选取64个典型地名的通名,运用EOF模型进行运算;选取累积方差超过70%的前三项做主成分分析,并借助G IS技术输出其各自的空间分布图。研究发现:64个通名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地表现为不均衡性,即普遍分布和相对集中同时并存。以塘、坑、山、水等反映地貌特征的通名分布较为普遍,而以沥、厝、屋、板、六、都等民族或族群的方言通名分布则较为集中,其中以涌(冲、埇)、朗(塱)、沙、排、寮、塘、潭、沥、滘、基等通名主要分布在粤方言的珠江三角洲水网密集区,以坪、背、坑、岭、屋、畲(輋)、磜、溪等通名主要分布在粤东北和粤北及其它客家人分布区,以厝、洋、垄(垅)、田、寨、华、美(尾)等通名主要分布在粤东潮汕和粤西南雷州半岛福佬人分布区,以洞(垌、峒)、罗、六(箓、菉、弄)、板(曼、迈、麻)、那(纳)、古(过)、都(多)、云、栏(兰)等通名则主要分布在与广西交界的粤西和粤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17.
熊永柱  夏斌  张美英 《热带地理》2007,27(6):511-515,520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一种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综合协调度模型,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并根据广东省沿海14个地市1995年至2004年的统计数据,对其可持续发展综合协调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广东省沿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东中西部分布不均衡,呈现粤中较高东西两翼较低的格局;(2)14个沿海地市中,1995年综合协调度均处于较弱水平(Ⅳ),到2004年,只有深圳、广州的综合协调度超过0.4,达到中等协调水平(Ⅲ),而其它地市仍处于较弱水平(Ⅳ)的综合协调度阶段。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空间极化研究   总被引:43,自引:7,他引:43  
改革开放20年来广东省的空间结构演化表明:传统的核心-边缘模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区域出现多极化且次级核心区形成。广州华南中心城市的地位已经被香港所取代,韶关、湛江、汕头、潮阳等老中心城市地位不断下降,深圳、珠海、东莞、中山、顺德、南海和番禺等新兴城市正发展成为新区域增长中心。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开始向外围地区扩展,出现了反极化的趋势。全省空间差异扩大,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极化格局。  相似文献   

19.
面向规划政策的乡村地域类型研究——以广东顺德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政策工具的一般性特征,因地制宜的乡村规划政策离不开地域类型的甄别。通过对乡村地域类型进行规划导向的判别,并以广东顺德乡村地域为研究对象,通过主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典型乡村的问卷调查数据,将发展基础和发展诉求与规划政策导向相匹配。结果表明:顺德乡村地域包括城市化发展型、整治发展型、生态保育型这三大类和若干小类,对其中3个典型地域类型乡村的村民改造意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不同地域类型的乡村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邮电通信业发展空间差异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基尼系数,分析广东省邮电通信业务量1980~2006年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选取1985年、1995年和2005年3个时间断面,利用因子分析剖析邮电业务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在GIS软件中表达出来,进而构建邮电通信发展指数P,反映各市的邮电通信发展速度.研究表明:广东省邮电通信业务量的分布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广州单中心,90年代初的广州、深圳双中心,90年代中以来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两主两副四中心,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邮电通信水平的空间格局则经历了"均衡-不均衡-均衡"的发展过程,变异系数从1985年的1.574到1995年的1.870,2005年变为1.115.邮电通信发展速度1985年开始呈现出珠三角城市明显高于外围城市的格局,且高于平均水平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出,除政策因素以外,外商投资作用和第三产业、城市化发展水平是1980年以来影响广东省邮电通信业发展最主要的3个因素,而人口密度、交通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等对邮电通信发展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