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水库渔业对水质的影响及其生态控制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我国水库资源丰富,水质优良,是极佳的淡水养殖水体;实施科学合理的渔业可降低水库氮磷营养负荷,是合理利用水面和生物资源的需要.我国水库渔业自1950年代起步,1979年后快速发展,水库养殖面积迅速扩大、养殖产量显著增加、养殖品种多样化,先后发展形成6种不同的渔业模式.由于片面追求水库渔业的产量,大量施肥和投饵带来过量外源氮、磷等营养元素导致水库水体的富营养化,水质下降,有的水库甚至暴发了蓝藻水华.针对库区水质保护的要求,数项生态控制对策被提出以降低水库渔业对水质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库放养鱼的种类、食性以及可利用的天然饵料生物决定了半精养渔业是水库渔业的主要模式。水库半精养有中、小型水库、水库库汊、网拦、网围、网箱养鱼等多种形式。其产量与肥料、饲料的投入有直接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饵料,并辅以补充性人工饲料,可实现高产高效。本文以水库鱼类的营养和饲料利用为基础,论述半精养水库渔业的理论和实用技术,并提出尚须研究的问题,以推进半精养水库渔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陆水水库的浮游生物及营养类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报道了1991 ̄1995年对面积为1693hm^2的黑龙滩水库渔业利用优化模式研究的结果,主要内容有:水生生物种类组成和现存量调查、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测定、渔获物统计和鱼产力估算;水体理化性状和水位变化对鱼产量和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网箱养殖鲤、草鱼的高产试验结果;多功能水库生态系统的渔业利用优化模式初步探讨。经三年努力,水库鱼产量由622t上升到1255.1t,平均单产750kg/hm^2。为  相似文献   

4.
天目湖沙河水库水质对流域开发与保护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长期水质监测资料,对苏南地区天目湖沙河水库十多年来的开发与保护工作的水库水质影响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大规模放养鳙鱼等不合理的渔业开发对水库硅藻、蓝藻等浮游植物异常增殖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营养盐处于中富营养水平下,利用不同食性鱼类的组合调控,能够较快地抑制浮游植物的异常增殖,但当浮游植物生物量下降到一定程度以后,其控制能力下降,营养盐和气候因子的影响变得更为重要;流域的旅游开发和农业开发都对水库营养盐、透明度等水质指标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坡地大规模茶叶种植等农业开发对水库氮的影响十分明显;春季少雨等气候变化因子对水库氮等营养盐浓度影响较大,但影响是短时段的.研究表明,合理调控水库渔业养殖,控制流域农业、旅游等开发活动强度,减少农业化肥施用量,恢复和扩大湿地等流域营养盐削减途径,是沙河水库水质保护的关键,也对同类水库水质保护具有示范价值.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水库底栖动物及渔业利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89年4月至1990年1月对福建省33座不同类型水库底林动物的调查,获各类底栖动物8科30属49种,并对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分布特点及水库水关系进行了初步揭示,根据底栖动物的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对调查水库进行了营养分类,提出了合理的渔业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6.
关于控制水库地震的理论及其可能性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工程活动已经开始影响地震过程。自三十年代首次发现水库建成蓄水后可以引起地震的现象之后,在我国也发生了广东新丰江6.1级水库地震和湖北丹江4.7级水库地震等。我国水利资源蕴藏量居世界首位,但目前开发利用的仅占理论蕴藏量的2.5%,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还会兴建更多的大型水库,因此必须研究水库诱发地震的机理和有关参数指标,以便进而预测新建水库有无诱发地震的危险和有多大的危险,而后由水利工程界对水库大坝及建筑物作出相应的抗震设计,以  相似文献   

7.
赵振伦  杨沁芳 《湖泊科学》1993,5(3):244-252
江苏省瓦沟水库和石山头水库,面积为8.9和17.3hm~2,1984年起分别进行集约化养鱼试验。内容是改革我国传统的水库养鱼方式,设计多种混放密养的养殖模式,增加外源性饵料,改善水库饵料基础,加大鱼种放养规格,缩短饲养周期,实行库湾、池塘等多种培育鱼种形式,实现鱼种自给,开展网箱养鱼,设置网箱簖进行轮捕,饲养家禽家畜,种植青绿饲料,注重综合养鱼。试验结果每公顷鱼产量,瓦沟水库由试验前(1983年)每公顷195kg至1986年达4176kg;石山头水库由1984年的86kg至1989年增加至7822kg,公顷渔业利润为10140元。现这项技术已在江苏省51座小型水库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目录》是一部文献检索工具书,收集近130多年来国内外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国境内湖泊与水库方面的文献5000多条。主要反映有湖泊水库的一般理论与方法、沉积地貌、地质地震、水文气象、水化学、生物生态、水产渔业、农业水利、资源开发、遥感技术、制图新论等文献内容。为从事湖泊水库生产、科研、教学和  相似文献   

9.
戴泽贵  曹克驹 《湖泊科学》1999,11(3):251-259
依据1980-1992年全国20个省55座水库渔业资源调查数据,运用R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48项指标间的层次性进行分析,水库渔业营养类型划分标准的指导层次体系可确定为:第一层次包括地理,气候,水深,面积和体积,土壤,水文等6个小层次;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库生态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0,自引:7,他引:33  
韩博平 《湖泊科学》2010,22(2):151-160
水库是通过人工筑坝形成的水体,其早期功能主要是防洪、发电、灌溉和航运等,但随着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水库供水成为缓解供水压力的最主要途径.水坝是人类影响地球表面水体最重要的工程建筑,筑坝修建水库利用水资源对全球水环境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库供水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量水库的建成也对我国水环境系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刘建康先生在1955年发表了我国水库生态学研究的第一篇论文,揭开了我国水库生态学研究的序幕.我国水库生态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55-1975年的起步阶段、1976-2000年以水库渔业生产为目标的研究阶段和2001年至今以水库水质管理为目标的研究阶段.当前,水质、水质模拟、富营养化、环境容量和生态调度等已成水库生态学研究中的关键词.我国水库研究主要集中在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大型供水水库为对象.在水利学科领域,有大量有关水库水文、水动力学和调度的研究论文,这些工作还未能被以生物和化学为研究基础的生态或环境科学的学者所重视.多数以水库为对象的生态学研究还没有很好地体现水库作为人工湖泊的特殊性.近10年来,中国水库生态学经历了从任务导向到学科导向的生态学研究过渡,有不断增加学科交流的趋势.有理由相信,作为水库大国,中国水库生态学和湖沼学今后将会有一很大的发展,并对我国淡水生态学和湖沼学作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水库综合养鱼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从分析水库综合养鱼生态系统的生态关系入手,阐述了水库综合养鱼的内容、意义、理论依据以及发展水库综合养鱼的自然条件和实践基础,并对综合养鱼系统的鱼产潜力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水库发展综合养鱼比传统的粗养方式其单位面积鱼产量可获得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东太湖养殖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吴庆龙 《湖泊科学》2001,13(4):337-344
东太湖是长江中下游典型草型湖泊,渔业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具有渔业、泄洪、供水等重要功能,作为我国最早开始网围养殖等养殖业开发的湖泊之一,在促进我国湖泊渔业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养殖渔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了湖泊渔业等的持续发展,本文以东太湖作为我国浅水湖泊的典型代表,在分析其主要资源及环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网围养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剖析养殖渔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湖泊渔业养殖承载力资源环境模型,并就未来湖泊渔业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伊乐藻-草鱼圈养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十多年来,在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特别是城郊湖泊,围栏圈养草食性鱼类发展迅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增长。养鱼过程中,由于大量投喂商品饲料和过量利用湖泊水草资源,加之湖滨人口不断增加等多种原因,导致不少草型湖泊水生植被退化,水草消失,加速了湖泊富营养化进程,湖泊整体功能下降。 伊乐藻是1986年从国外引种东太湖的高等沉水植物,已在东太湖归化,并被广大渔民用作草食性养殖鱼类的饲料。本研究是充分利用伊乐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以及易种植、生物量大、可利用程度高等特点,研究了在浅水湖泊人工种植、采收时间和刈割方法,提高其单位面积产量;测定了草鱼对伊乐藻的消化吸收和饲料系数;研究了伊乐藻在水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等,从而在浅水湖泊中设计和建设伊乐藻—草鱼圈养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即以种植伊乐藻为中心,并以它作为草食性鱼类饲料和在水界物质循环的中介,在湖泊大系统内建立的草—鱼平衡系统,以提高湖泊养鱼产量和其他水产品产量,改善渔业水质和优化湖泊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4.
巴家文  陈大庆 《湖泊科学》2012,24(2):185-189
三峡水库已于2010年10月完成175 m的蓄水目标,蓄水后三峡库区形成一个生态位严重空缺的人造湖泊生态系统.近年来,库区及长江上游外来入侵鱼类呈增长态势,已发现外来入侵鱼类23种,且部分已处于种群数量暴发阶段.水库蓄水初期营养盐输入增加和初级生产力的提高通常也利于广适性鱼类和外来种的生存,对外来鱼类的入侵和种群数量的扩散暴发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外来鱼类在生态位竞争上与土著鱼类相比处于明显优势地位,可能将严重危害三峡库区的渔业资源及其水域生态系统的安全.因此,对于三峡库区的鱼类入侵及其所带来的相关效应等问题,应引起密切关注和重视,尽早建立三峡库区入侵鱼类的预警和防治体系,严格评估人为引种活动,深入研究外来鱼类得以成功入侵的原因与机理.  相似文献   

15.
Eutrophication and associated occurrence of hypoxic condition could cause significant damage to marine ecosystems, resulting in considerable economic losses to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and is a major source of stress that fish often have to contend with in order to survive. This problem is likely to be exacerbated in the coming years, since the wastewater treatment facilities is unlikely to catch up with increasing human activities. Moreover, large-scale reclamation projects in coastal areas have recently been increased, and these activities certainly have adverse impacts on water quality and fisheries resources. Coastal construction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ypoxic water by changing the current and mixing pattern of water. Changes in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ecreases in species richness and diversity have been well documented in hypoxic systems. Hypoxia could cause endocrine disruption in fish and eliminate populations of sensitive species. Shallow coastal areas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special nursery of fish and shellfish and land reclamation in these areas cause strong damage to fisheries. Although the tolerance of aquatic life to hypoxia is known, there is no information about the mortality of fish caused by hypoxia because fish can swim around it and no modeling study has yet been carried out. Criteria that influence the movement of fish are: amounts of food, water temperature and depth,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and nature of seabed. However, among these, water temperature and dissolved oxygen are the most crucial parameters that affect survival, movement and growth of fish. In this paper, a model of fish preference and mortality fo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as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the Hakata Bay where hypoxic water occurs every summer.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 field survey of fish behavior under hypoxic water was conducted by releasing marbled sale (Pleuronectes yokohamae) in the inner bay. Moreover, a series of preference tests for DO,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in the laboratory were conducted in order to decide preference parameters of fish. Using the results of both field and laboratory studies, a sub-module of fish preference and mortality was coded within an integrated hydrothermal and eutrophication model (CHEM) to predict the behavior and mortality of marbled sale when hypoxia would occur in the bay. The model could reasonably simulate the behavior of the fish under hypoxia. An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the ongoing land reclamation project of about 401 ha in the Wajiro tidal flat zones at the head of the bay on the fisheries resources was also conducted using the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tificial land lowered the mortality rate of fish under hypoxic condition in the bay during the summer period.  相似文献   

16.
湖南沅水五强溪水库鱼类资源现状及其历史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电工程对鱼类生境和资源多样性具有重大的影响.于2012年4月-2014年3月,对湖南省沅水五强溪水库鱼类资源进行调查,以了解五强溪水库建成20年后鱼类资源的现状及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在五强溪水库共采集鉴定鱼类86种(包括引进种5种),隶属7目18科58属.种类组成以鲤形目种类数最多,占总种类数的66.28%.在五强溪水库库尾、库区和坝下江段,鱼类物种数分别为54、67和52,其中,库区与坝下江段之间鱼类群落为中等相似,库区与库尾、库尾与坝下江段之间鱼类群落为中等不相似.在生态类型上,水库鱼类呈现多样化特征,以湖泊定居性、杂食性和底栖性鱼类居多,分别占总种类数的68.60%、55.81%和41.86%.各江段渔获物组成存在一定差异,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鲤(Cyprinus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等在各江段均占有较高比例.渔获物产量和规格以库区较高,库尾、坝下江段偏低,鱼类小型化现象明显.与五强溪水库建成前相比,本次调查水库库区江段鱼类种类减少46种,降幅为40.71%,一些常见经济鱼类如鳤(Ochetobius elongatus)、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瓣结鱼(Brevifilis brevifilis)、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等没有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