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蓝图拼贴法是地图编绘作业中的一种重要转绘地图内容的方法。其优点是作业简便,便于使用;缺点是拼贴时容易产生裂隙和褶皱,对地图精度有一定影响。为了提高拼贴精度,大比例尺地形图每幅除不少于16个控制点外,更重要的是多选用方里线(或经纬线)交点作为拼贴控制用。  相似文献   

2.
1 传统编制地图 编制1∶ 5000 ~1∶ 100万8种不同比例尺的地图,传统做法首先进行投影元素的确定,采用计算机编程,计算出经纬网交点及控制点坐标,用展点仪将计算结果展绘到图版上,再将同一经度上的控制点用直接连接,对同一纬度上的纬线用同心圆弧线相连,形成图面的经纬网.建立了数学基础后,就可进行地图编制工作.地图编制一般选择大一级比例尺图件作为资料底图.作业程序:首先将资料底图进行复照缩小成所需比例尺图件,再晒成蓝图,进行蓝图拼贴镶嵌,形成裱版蓝图,经检查合格后,再进行多色编绘或连编带绘形成编稿原图.最后根据用途和印刷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蛇绿岩就位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东昆仑蛇绿岩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其它地区资料 ,对蛇绿岩就位机制进行了研究 ,把蛇绿岩就位机制分为俯冲刮削拼贴式、俯冲折返拼贴式和仰冲推覆式三种类型 ,并对不同就位机制下形成的蛇绿岩的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水文频率分析习惯采用适线法,长期是以期望值公式(P_((m))=m/(n+1))计算绘点位置。但是,由这套适线法求得的设计值是有偏差的,其原因就在于所取的绘点位置不合适。本文建议了一套以纵标期望值P{E[X_((m))]}为绘点位置的“动点动线”适线程序。实践表明建议的程序是可行的,计算成果也是合理的。本文还进一步通过统计试验途径,对两种绘点位置的适线法作了检验,结果表明新适线法在不偏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都有显著改进。  相似文献   

5.
该文对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整理采用的周文德法提出了改进意见,即用迭代法求解特殊函数方程计算T、a、s,代替周的对数纸绘解法,计算简便,求解精度高。作者用实例计算,并以结果与雅柯布法和配线法相比较,提出了雅法的运用条件,得出含水层的参数是随s的变化而不同。而配线法则由于人为因素造成误差,进而认为改进的周法是解释非稳定流抽水资料的一种精确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用积极进取的表述为2018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绘上一抹亮色。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  相似文献   

7.
钱德科 《地层学杂志》1994,18(2):102-109,T003
采用遥感技术及其图象资料,对地层影象进行系统解译、调绘验证,达到划分对比地层的目的,是一种新的技术途径和方法。本文重点介绍芜钢地区1/1.4万航片、1/20万TM卫片数字图象处理的地层影象解译调绘的成果、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松嫩地块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块体拼贴是东北大地构造格架的基本特征,文中拟从这一构造背景出发,在区域地质研究基础上,选择目前研究相对薄弱的松嫩地块进行讨论。通过地层建造、古生物地理分区、构造岩浆组合及年代学的资料,揭示松嫩地块与东北其他地质体拼贴的历史。松嫩地块西侧通过嫩江中古生代造山带与兴安褶皱带相接;南侧通过吉中晚古生代造山带和华北地台北缘的西拉木伦早古生代褶皱带相接;东侧通过张广才岭中生代造山带与佳木斯地块拼贴;北侧是蒙古-鄂霍茨克中生代造山带。此外,结合前人关于全球构造格局变迁的研究,讨论了东北地块的来源,并认为松嫩地块东界的张广才岭造山带是古亚洲洋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折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重力资料的电算处理中,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现分述如下: 对离散数据作规则化处理不都是可取的 1.直接用不规则网数据内插绘等值线,比先作规则化处理再绘等值线,由于少一次内插处理,因而也就少一次误差积累,按理是有优越性的。然而,由图1 a可见,这两种图有明显的差别。这是因为规则化处理就等于对离散数据作了一次“均匀化”估值。由图1 b可见,有些可靠的异常特征已被“平滑”掉。而为了以后能提取更丰  相似文献   

10.
在工程地质调绘中引入室内外协同作业法,并根据“室内虚拟地调—室外调绘核查—室内资料整理”三步走的标准业务流程,基于GIS平台开发适用于前述方法的网页端、桌面端、移动端与服务器端应用系统,研究多数据融合、区域地质图剖切、数字化产状量测、数字化采集模板配置与多端数据协同技术,革新地质调绘作业模式并提升成果质量。归纳了数字化调绘流程标准、数字化调绘技术要求标准与调绘成果标准,并在宜涪铁路得到了良好的工程验证。总结发现,室内外协同作业模式能适当减少室外工作量,提升工程地质调绘的效率与质量;室内虚拟地质调绘能合理利用丰富的数据,扩展地质调绘的宏观视角与成果的连续性;独立配置的地质调绘模板,保证了室内外地质调绘体验的一致性与数据的传承性,降低了软件系统的维护难度。  相似文献   

11.
利用岩心轴角换算地层产状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钻探资料求地质体产状,常通过同一层位上的三点求解,即所谓"三点法".但如果利用岩心轴夹角数据,则只需要两点.斜孔时,还不要求钻孔穿过同一层位.一、利用直孔岩心轴夹角求解直孔岩心轴夹角的余角,就是地层的倾角.由于岩心在钻具中的转动,地层倾向无法知道.但岩心轴夹角将因此形成圆锥.这一圆锥的所有切面,都可能是地层的产状.两个直孔岩心轴夹角所绘圆锥的公切面,就  相似文献   

12.
通过可控音频电磁法(简称CSAMT),应用于纳溪至川黔界高速公路的叙永关隧道构造,岩性的勘察,并与钻探及地质调绘的资料对比证明,可控音频电磁法(CSAMT)可以在宏观上查明深埋隧道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断层、岩溶) 及其赋水性,为钻孔布置及隧道的设计、施工,提供地球物理依据.在深埋隧道勘查中,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手绘推求流域退水曲线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推求流域退水曲线的优化方法.可方便快捷的推求出较优的流域退水曲线,使得预报值与实测值误差最小;克服了传统绘线法费时、人为性较大的缺点,为流域退水曲线的推求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实例表明,该方法计算速度快,预报精度高,也体现了遗传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算法也可编译成通用性的操作程序,推广应用于其他流域退水曲线的推求.  相似文献   

14.
用相关函数优化法计算离散线性水文模型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助于日降雨和出流资料系列,采用相关函数优化方法确定离散线性水文模型参数是一种新的方法.文中选用4个流域8年日降雨和径流资料系列来检验相关函数优化法(6年作为率定期,2年作为验证期),所得结果与常规最小二乘法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表明:新方法计算精度比常规最小二乘法计算的精度有所提高,常规最小二乘法仅是相关函数优化法的一种特例.  相似文献   

15.
赤平极射投影法是表示点、线、面空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有效而简便的方法。它始用于天文学、地图学、结晶学等,在构造地质、地震机制等方面应用也很广泛,近年推广到工程地质领域,成为岩体稳定分析的一种手段。在构造地质和工程地质分析中,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已知几个结构面的产状,需要将它们用赤平投影法绘入基园,以表示其相互关系或图解求其交角交线  相似文献   

16.
非一 《地质科学》2001,36(2):256-256
谢鸣谦教授的《拼贴板块构造及其驱动机理》(以下简称《拼贴》)从板块观点对中国东北及邻区的大地构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提出的“微板块”与“拼贴”两词是讨论该区大地构造演化的关键词和核心内容。从书中体现出的学术思想看,作者并不唯板块是从。论述板块,但不拘泥于板块,反映出他对唯学说论的超越。岩石圈演化是客观存在,人们立足于局限的时间和空间试图去探知久远的岩石圈演化,不可能轻易得出结论;岩石圈演化的复杂性,决定它不可能成为某一学派绝对认识的试验场。这可能是作者必须拓宽视野的最根本的出发点,故《拼贴》一书熔断块构造、槽台学说和板块理论于一炉。  相似文献   

17.
在高斯投影地形图和墨卡托投影专题图之间转换,地形图资料进行专题地图编绘作业时,首先把高斯投影坐标转换到以地理坐标为基础的统一地理框架,然后把地理坐标转换为墨卡托投影坐标,最终建立起地形图与专题地图之间的共同控制基础.通过计算验证,与在专题地图上加绘高斯公里网并进行套合转绘的传统方法相比,具有较高精度,能更好地满足转绘工...  相似文献   

18.
扬子与华夏地块拼接时代的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新区调资料显示,扬子与华夏地块间发育一条近东西向展布的巨型板块缝合带——华南中部复合混杂岩带,取其糜棱岩中的新生白云母进行单矿物^40Ar^39Ar计时法同位素测定,获得三组年龄数据:高温阶段为(798.6±28.4)Ma~(845.9±35.3)Ma、中温阶段中坪年龄为(529.1±0.3)Ma,等时线年龄为(529.0±5.0)Ma、低温阶段为(280.2±16.3)Ma、(393.9±15.1)Ma,前两者分别代表晋宁期、加里东期两地块碰撞拼贴时代,后者反映拼贴后的华力西印支期构造改造事件,从而为华南板块拼接时代的确定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9.
根据古地磁测量研究了下扬子地块的演化.研究确认,扬子地块自古生代晚期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在古生代晚期,下扬子地块位于低纬度地区,是华南地块的组成部分.自三叠纪开始在赤道附近与华南地块分离.自晚侏罗世至早日垩世,独立的下扬于地块,又在中纬度地区与华北地块拼贴,成为华北地块的一部分.自早第三纪晚期(E_S)开始向南运动,于晚第三纪晚期.与华南地块拼贴,形成统一的中国东部大陆块.根据地质特点可以认为,扬子地块自中生代以来与华北地块和华南地块的拼贴,都不是以厚断裂剪切方式而是以薄皮构造方式.  相似文献   

20.
秦岭造山带组成结构与演化的新认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据北秦岭及商丹带、南秦岭、勉略带、太白一佛坪一汉南带的组成、结构特征,结合深部资料,提出秦岭是由五类岩石地层地质体按非线性、混论动力学的关系组合在一起的拼贴、镶嵌、叠置、堆垛的综合构造体,是南北与东西共存的构造格局,经历了太古代一古无古代陆核或古陆块增生或拼贴的发展阶段;中一新元古代板块构造体制发展阶段;震旦纪一三叠纪饭内海相沉积盆地与造山带转换的发展阶段;印支或以来陆相沉积盆地与造山带转换的抽拉一道冲岩片构造(或抽拉构造)体制的发展阶段的发展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