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曲延军 《内陆地震》1990,4(1):87-96
余震序列特征的研究是地震预报探索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强余震的预报又是地震预报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1971年以来20次M_S≥5.5级地震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时间序列及强度特征进行初步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强余震的活动是有一定规律的。通过余震序列特征的研究,可以对强余震作出相应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本文计算了1980年1月——1987年4月唐山老震区余震序列的地震活动标度值。通过数据处理,分折讨论了在此期间所发生的4次强余震前,地震活动标度的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3.
地震序列的h值快速震型判别与强余震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数值拟合的方法对1966年以来76个ML≥5.5地震序列的衰减特性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提出从h值的逐日时间扫描和逐日累积时间扫描两个方面去把握地震序列的衰减过程并将其用于强余震的预测和震型的快速判定。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对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后的较强余震与华北中强地震的对比分析,发现唐山较强余唐的发生与华北中强地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并给出了对应概率。为预测未来唐山显著地震提供了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6.
主震型与群震型地震序列的功率谱有着不同的衰减速率β,主震型序列的β值比群震型的低,并且在随时间的演化过程中,比群震型的衰减快,这表明了不同类型序列的动力学差异,根据β值可以在地震发生后的早期即1、3、7、30天内对地震序列类型及强余震的发生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7.
强余震持续时间的早期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翠英  张宇霞 《中国地震》1997,13(2):164-171
本研究旨在解决地震序列中强余震持续时间的早期估计问题。文中首先给出了强余震的震级定义,指出:主震型与强震群型序列的强作震持续时间存在差异。使用模式识别方法对主震型序列中强余震持续时间大于1天,小于1天及无强余震等3种情况进行划分之后,给出了两类序列的强余震持续时间与序列和第一震震级的粗略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唐山强余震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唐山1976年以来的14次5.0(M_L)左右强余震前的活动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强余震前表征时间的参数V值下降—回升—发震、强度上震前有“增强性地震”出现、应力变化有加速异常等现象,可能是强余震发生的短期前兆.  相似文献   

9.
柯氏力与强余震讨论用柯里奥利力(简称柯氏力)预报强余震是一种震源物理方法。其中有以下几点值得说明。(1)柯氏力的大小取决于主震震源断层盘的错动速度和参加错动的断层盘的质量。总结前人的研究,错动速度为每秒1-20m。单一断层盘的质量与震级有关。对于7级...  相似文献   

10.
模式识别在强余震等早期综合判别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渭宾  王虹 《地震》1994,(4):1-6
本文利用所收集到的29个6级以上地震序列,探讨将模式识别CORA-3算法用于5级以上强余震或震群或再发生更大地震的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早期综合判断的可能性及具体方法。文中参与学习和训练的25个地震序列中,8个I类序列全部被正确识别,17个II类序列中有16个被正确识别,只有1个被误判为I类,预报评分V值达0.92。对于留作外推的4个地震序列中,2个II类序列全部被正确识别,2个I类序列,1个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地震前、还是地震后,在国内所有大震区中,唐山地震区的垂直形变资料都是最丰富的。作者在研究这些资料以后发现,唐山地震区的地壳形形变,在1967年以前经历了相当长的缓慢奖速的变化过程,1967-1969年全区出现了加速上升,紧接着转为快速下降和不稳定变化,根据宁河的流动水准测量资料推测,临震前地震断层发生了无震蠕动。大震发生时,全区出现了大幅度的同震形变。大震发生之后,地壳形变的速率随着余震的衰  相似文献   

12.
魏若平  王季达 《内陆地震》1995,9(4):327-337
分析了发生在新疆、甘肃、青海和宁夏地区的部分中强地震的多种地震波参数(P↑-波初动符号、初动半周期、振幅比、尾波持续时间比、尾波衰减系数α值和品质因子Q值)在主震后一个月内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强余震发生之前,余震序列的地震波参数有较明显的变化。利用这种变化,可以预报后续强余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云南地区强震原地复发的基本特征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继登  范杨 《地震研究》1999,22(2):130-138
云南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接触带上,不仅强震活动频繁,强震重复的特点也较多,其中M≥63/4级强震原地复发尤为突出,从1500年云南有记载的M≥63/4级地震38次,其中仅4次强震未原地,这就成为云南强震活动的重要特征,它对中长期预报中的地点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刘文龙  吴培稚 《地震》1997,17(1):43-53
运用方向性函数研究了唐山地震的几个强余震前后发生在强余震震中附近的地震破裂特征。结果表明,强余震前发生的地震较强余震后发生的地震更倾向于单侧破裂,主破裂方向一般不指向未来强余震震中,而部分临近强余震前的小震破裂方向指向未来强余震震中,并对此作了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15.
胡先明 《地震研究》1995,18(2):151-160
本文对中国大陆西部6.7级以上,东部6.0级以上浅源强震的最强余震时间及次数分布规律进行探讨,应用简单的贝叶斯判别方法,以主震后初期的强余震序列特征和主震震源区的地震地质特征作为判别指标,判断自主震后15年内最强余震的分布时段和强余震次数类型,对上述方法的外推检验结果进行Wallen评分,效果比较好(分布时段的评分为0.66,次数类型的评分为0.58)。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利用柯里奥利力效应判别余震的方法。据此对兰州地区将来发生强震时的余震类型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
云南地区大震活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地区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中国大陆碰撞带的东缘,地壳运动剧烈,活动块体特征明显,中强以上地震频发,是研究大震活动规律的理想场所。通过过去一个世纪的6.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以及地震动力分析认为,云南地区存在的4个具东西交替活动特征的地震活跃期,可能是东、西部各自地震活跃与平静过程叠加的结果,100a左右可能出现1次东、西部同时爆发大震的时段;云南地区地震活动与外围地区存在较好的呼应关系,安达曼-缅甸弧形带的巨震活动对云南地区地震活跃期的启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而云南东部强震也与四川西部大震密切相关,四川大震活动往往滞后于云南地区;中强地震连发—平静—首发大震可能是云南以东部为活动主体的地震活跃期的启动模式。这些认识对云南地区大震预测、地震机理以及板缘动力学研究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