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EOS/MODIS卫星2000~2005年的MOD17A3数据集,分析21世纪初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异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气温和降水)的关系,并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道路、河流、居民点等因子对沼泽湿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产力(C)的变化范围为92.2~675 g/(m2·a),平均值为374.2 g/(m2·a).沼泽湿地生产力主要受三江平原综合水热条件控制,其与气温和降水显著复相关,复相关系数为0.49(n=6,p<0.05).低生产力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西、北部地区,高生产力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河流在0~8 km的范围内对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产力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影响不显著.居民点扩建,道路修筑等人类活动影响沼泽湿地分布,并导致沼泽湿地生产力下降,其有效影响范围分别是0~6 km区域和0~8 km区域.  相似文献   

2.
郗敏  张晓云  袁军  孔范龙 《湿地科学》2012,10(3):371-377
山东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中,湿地类型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珍稀濒危物种和特有种多,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该湿地公园中的湿地为典型的人工湿地,在经历了人类活动的高强度干扰后,人工湿地明显退化,亟需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的湿地进行恢复和保护.通过分析区域现有湿地水文、水质条件以及湿地类型、资源现状和目标保护物种分布,综合考虑水源地,以湿地资源有效保护为根本出发点,运用生态保护规划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水系贯通、湿地功能恢复、水质和动植物生境改善等一系列生态重点工程和措施,优化该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环境,使该公园的湿地充分发挥它的多种功能,为该公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气候因素是沼泽湿地的发育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沼泽湿地形成、发育及不同特征差异的控制因素。作为中国主要沼泽湿地分布区和气候变化显著地区之一,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受气候和非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非气候因素对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影响强度在加大,沼泽湿地被开垦为农业用地,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导致流域水资源减少,使得该区沼泽湿地供水不足。以三江平原为研究区,利用生境分布模型,采用该区沼泽湿地分布数据、气象数据和地形数据,模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在气候因素变化下的演替过程,定量评估气候因素对沼泽湿地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至2010年,三江平原地区的气候呈暖干趋势,气候变化对沼泽湿地分布起正增益作用,1951~1980年期间,气候变化对沼泽湿地分布的影响程度为5.21%,1981~2010年期间,气候变化对沼泽湿地分布的影响程度为4.33%;在三江平原地区,非气候因素对沼泽湿地的影响起主导作用,不但导致该区已有湿地发生缩减、退化,还干扰新的湿地自然形成与演替。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和俄罗斯共有的界湖——兴凯湖位于东北三江平原的东南部,属地壳断裂凹陷而成的构造湖,水面面积4380km2,正常水位湖面海拔69m,蓄水容积175亿m3。有白泡子河、穆棱河、斯巴索夫卡河、伊利斯塔雅河等20多条河流汇入。兴凯湖湿地全流域面积为3.64万km2,兴凯湖座落于我国老爷岭、完达山和俄西尼山所形成的落陷盆地中,地势低平,水域广阔、河流湖泡密布、森林草甸嵌错、原始状态完好,孕育了丰富的湿地动、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5.
河流型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区规划方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核心工作是功能区划分,功能区划分直接影响到相关的保护和恢复工程规划,也为湿地公园的建设布局指明了方向。功能区规划前实地调查工作的重点为理清水系脉络、确定核心资源、找出威胁因子,归纳了4种适合于河流型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区划的区划方式,为湿地公园功能区规划提供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6.
以湿地变化较为剧烈的小三江平原为研究区域,以1955~2010年的地形图和Landsat TM遥感数据为数据源,采用网格分析法研究景观指数的时空分异规律,并分析不同时期人为干扰度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1955~2010年小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面积和最大斑块逐渐减小,斑块占景观比从52.87%下降到10.41%,最大斑块减少了47.6%,破碎化和分散性逐渐增加,连接度从1.02%增加到2.88%后下降为0.79%,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斑块的形状由复杂变得简单后又变得复杂,人为干扰度逐渐增加,从0.31%增加到0.6%;从空间上看,1955年研究区沼泽湿地景观由西南向东北破碎化逐渐减弱,1986年后变为由西南向东北破碎化逐渐增加的格局。沼泽湿地斑块类型所占景观面积比例和连接度指数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和东北部。人为干扰度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弱;1955~2010年人为干扰对小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邻近与连接程度的影响逐渐减弱,对沼泽湿地边缘密度影响逐渐增强,人为干扰对沼泽湿地斑块密度的影响主要受沼泽湿地面积的影响,人为干扰对沼泽湿地斑块的形状影响较小,沼泽湿地的优势景观控制力逐渐下降,人为干扰是小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三江平原中东部沼泽湿地形成及其演化趋势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平原中东部是沼泽湿地集中连片分布地区。研究区有阶地沼泽和河漫滩沼泽两大类型沼泽分布,进一步可划分为4个沼泽体,即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毛苔草(Carex lasiocarpa)沼泽;毛苔草沼泽;睡菜(Menyanthes trifoliata)—水木贼(Equisetum limosum)沼泽;漂筏苔草(Carex pseudocuraica)—毛苔草沼泽。研究区沼泽湿地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为:①新构造运动的大面积沉降;②地势低平,坡降平缓、河道变迁,复杂的微地貌,易于积水,促使沼泽湿地的大面积形成;③厚3~17m的第四纪粘土层沉积地表,使地表渗透性差;④气候因素,研究区处于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集中于夏季,且多秋雨,冬季积雪深度大,封冻期长,季节性冻土层厚;⑤水文因素,河流比降小,糙率大,流速缓,多为沼泽性河流,春汛与夏汛之间只出现平水不出现枯水,洪水期间,洼地和河流受松花江、黑龙江等大河、大江的洪水顶托,研究区的承泄条件差,内水不能外排,长期积蓄地表。目前研究区沼泽有变干的趋向。  相似文献   

8.
1954-2005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农田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淡水沼泽湿地集中分布区, 三江平原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人类活动的剧烈影响, 1954~2005年期间, 三江平原大面积的沼泽湿地已被农田所替代, 并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国内以往的相关研究未能深入揭示区域尺度湿地农田化的过程与规律.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集成地形图与遥感影像(Landsat MSS,Landsat TM,CBERS)数据,分析了1954~2005年间三江平原湿地农田化过程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从1954到2005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77.03%;与湿地大面积减少相对应,耕地面积增加了2.5倍,2005年耕地面积占整个三江平原面积的55.14%,成为三江平原的主导景观.1954~1976年和1977~1986年为湿地农田化规模最大的2个阶段,沼泽湿地转化为耕地的面积分别为186.40×104 hm2 和120.29×104 hm2.至2005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农田化过程基本结束,大面积成片的湿地仅存在于几个较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内.1954~2005年期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农田化的面积为258.48×104 hm2,为1954年沼泽湿地面积的73.3%.(2)三江平原发生湿地农田化过程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背景为:海拔为0~100 m,坡度为0°~1°,地貌类型为河漫滩、河流阶地、沼泽洼地、冲积洪积平原和低台地,土壤类型为草甸土、沼泽土和白浆土.(3)1954~2005年间,三江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增温速率为 0.029 ℃/a.气候变暖为农业开垦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区域人口大量增加是湿地开垦为农田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驱动因素,1959~2005年间三江平原总人口增加了3.13倍,耕地面积与总人口及农业人口之间均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国家政策对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农田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环青海湖湿地调查与遥感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青海湖湿地面积较大、类型丰富,是青海湖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生境。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影像分类,并结合实地调查,建立环青海湖湿地资源分类系统,对该区域湿地资源的现状与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该区现有湿地4588.8352km2,以湖体为主。湿地类型有沼泽湿地、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都为天然湿地,有河口湿地、湖滨湿地、盐碱化沼泽、季节性漫滩、沼泽、淡水湖泊、湖体(咸水湖泊)、河流8个亚类。结合环青海湖湿地的地貌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类型以及生物状况,对青海湖典型湿地的成因和分布特点进行了详细描述,为青海湖湿地研究和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积累和完善贵州湄潭湄江湖国家湿地公园中植物的基础数据,采用调查样带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湿地公园内湄江湖及其上游河流和沼泽湿地中的植物开展了野外调查,分析了湄江湖及其上游河流和沼泽湿地中维管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地理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在湄江湖及其上游河流和沼泽湿地中,共记录了82科191属242种维管植物,其中,有2种为国家二级保护物种,有15种为外来入侵物种,有2种为贵州省特有分布物种;植物群落主要由被子植物组成,禾本科(Gramineae)和菊科(Compositae)物种是广泛分布的物种,分别有22属26种和21属27种;湿地中的维管植物主要由草本植物组成,草本植物的物种数量占维管植物总物种数量的70.66%;湿地中维管植物的地理成分复杂,中国特有分布属匮乏,维管植物区系的个性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