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有关部门测算,一次广泛的地震谣言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不亚于一次中等强度的地震.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我国曾发生多起地震谣传事件,每次都带来了较大的社会危害.由于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互联网媒体经常是地震谣言的滋生源.特别是新出现的微博平台,由于其极大降低了个体对社会发布和传播信息的成本,它已成为最主要的网络谣言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相继发生了一些地震谣传或误传事件,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经济影响。本刊收到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稿件,内容大体相同,由于本刊篇幅有限,本文只摘编了来稿的一部分,请作者谅察。我们摘编此文的目的是告诉人们不应低估地震谣传的破坏力,并提醒各级政府和地震部门必须积极宣传和认真贯彻《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地震谣传和误传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本世纪10年发生的3次地震谣传事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地震谣传在现代新媒介下的传播新特点及规律,并根据其新特点提出应对地震谣传的策略建议,为政府部门和地震部门应对此类事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在我国处在新的地震活跃期,地震部门在以监测预报为首要任务的新形势下,将会给平息地震谣传工作带来更为繁重的任务。在阐述发生地震谣传的原因方面,力争较系统地综台归纳出地震谣传(包括地震谣言、误传)的诸多相关因素,并以相关图解的形式,试图系统地展示主观与客观、自然与人为等相关因果关系;对谣传的生息演变过程与表现特征,做了分阶段的描述,并依一系列地震谣传事件的生息始末,勾划出其演变过程的基本规律。最后,提出了“以政辟谣,以法治谣,防范与平息相结合”的平息对策。  相似文献   

5.
归纳总结安徽省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至1998年20余年弱震、少震的时期里地震谣传发生、发展的特征和紧急平息地震谣传的经验,结合实际提出了对地震谣传的长期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也是一个大陆内部活动盆地广泛分布的国家,一系列强震均发生在陆内盆地之中。研究地震与盆地的关系,研究陆内盆地中大地震的活动特征、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和震害分布与盆地的关系等,对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全球地震活动进入了活跃期,我国相继发生了2008年汶川MS8.0大地震、2010年玉树MS7.1强震以及2013年芦山MS7.0强震,均造成了严重的灾害。因此,目前地  相似文献   

7.
本刊1981年第6、8等期登载了有关国内几次地震谣传的调研报告,引起了有关方面一些反响,陕西省汉中综合地震台的同志在此启发下撰写了《汉中地区暴雨洪灾中的地震谣传及其辟谣对策》的调研报告,较典型地反映了这类地震谣传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刊在文字上略有删节,现转载如下,供有关方面参考。1980年前后我国一些地区曾发生了多起地震谣传,以及诸如地震虚报等其他有关事件,本刊根据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社会学”研究室的考虑在此提出,希望这些地区的有关同志在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综合整理出调查材料或调研报告投寄该室参考或本刊编辑部选登,以便交流沟通情况,有利于在国内开展“地震社会学”,即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反应问题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90年代是我国大陆地震活动起伏增强的活跃期,又适逢联合国主持的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之际。为适应严峻的地震形势,提高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能力,继《地震对策》一书之后,又一部地震对策方面的专著《城市地震对策》即将出版。1.缩写本书的目的城市是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人口、财富、信息密集的地区。国内外地震灾害的事实表明,城市及附近地区发生大地震,常常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重大的  相似文献   

9.
目前 ,日本中学 (包括初中和高中 )有关地震的防灾教育 ,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防灾训练和防灾讲座。现行《理科》教学大纲中规定 ,初中 3年和高中必须学习“地学 IA”和“地学IB”中有关地震学常识。此外 ,每当有国内外大地震灾害的报导和亲自感受到烈度 3~ 5弱程度的地震时 ,都力图激发一般成年人和儿童、学生对地震的兴趣与关心。可是 ,教科书中有关地震的内容数十年不变 ,且波形示例至多也只有一个事件的一成左右。这就是学生难以深刻理解波动的物理概念的原因 ,而且不可能得到身边所发生的地震的波形数据。不过 ,由于计算机和因特网的…  相似文献   

10.
地震预报、地震工程和地震对策已成为各国地震工作的主体。地震预报的准确程度决定了这一主体的实际效益。地震预报对策又是主体的核心。当前,地震预报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向实用化方向发展,二是在实验场内观测研究或实验性的预报。前者,以日本预报可能发生东海地震为目标而制订的大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它囊括了预报对策到防灾、抗灾和救灾对策;后者虽不向社会发布预报,但为了控制可能产生的经济困难,美国制订了地震灾害减轻法。近年来,一些国家(希腊、墨西哥、秘鲁等)受地震预报误传或谣传造成骚乱的教训,世界地震学界制订了地震预报的实施法规,对预报者进行自我约束。可以说,地震预报正日益趋向实用化。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要发生大地震的谣传是毫无根据的,请群众不要相信.”这是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10月15日对记者讲的话.目前国家地震局掌握的情况表明,北京地区近期没有发生大地震的迹象.国家非常重视北京地区的地震预报和监测工作,把最好的仪器、设备安放在北京,并派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大地震的劫难,使人们普遍存在恐震心理,因此,错误的预报、谣言或误传事件,都可能引起巨大的社会、经济问题.1984年2日,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出现地震误传,短短几天内,市民从楼房搬入平房,各类食品被抢购脱销,城市的生产、  相似文献   

12.
在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的地壳动力学实验室监测到东京地区平均每天发生16或17次“微震”。在过去的六年中,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已建立了71个台站,以观测约240公里内易发生地震的都市的地震和地壳运动,因为相信观测小震的图象将能对预期的“大地震”预先提供警告。现已观测到,东京地区较大地震的重复发生周期约为60—70年,在东京和横滨港造成了10万多人死亡的1923年关东大地震是最近的一次大地震。1978年建立了微震观测台网以收集数据,为较大地震之前有微小前震发生的理论提供证据,并希望能及时提醒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关东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邢台地震20年.20年前发生的这次大地震,在我国地震史册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人口密集地区发生的第一次灾难性的地震,从那时起,我国开展了有计划的以地震预报为前沿的科学研究,使我国的地震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邢台地震拉开了本世纪我国第四个地震活跃期的序幕.随着一系列大地震的发生,地震预报实践活动也由邢台震区迅速推向全国各主要地震活动区.地震科技队伍也在一次次大地震的袭击下,由分散到集中,不断成长壮大.在与大地震搏斗的日日夜夜里,广大地震工作者牢记周总理的教导和人民的期望,在对地震预报茫然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地震谣传的社会心理影响的文章,综述了自1980年1月至1982年3月两年多时间里全国各地发生的十八起地震谣传所造成的人们精神恐慌,从而导致重大经济损失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杜品仁 《地震地质》1990,12(1):1-11
分析中国大陆大地震与月球运动和太阳活动周期的相关性,发现:青藏断块区的M≥7.5地震活动与18.6年月球交点运动周期相关;新疆断块区的M≥7.1地震活动与8.85年月球近地点运动周期相关,整个中国大陆的M≥7.0地震有在太阳黑子周谷期附近以及在太阳周双周内多发的趋势;M≥8的中国大地震还有集中发生在太阳活动世纪周峰、谷值年代附近的趋势。依据这些相关性作出了地震活动趋势预测:中国大陆,特别是西部地区,这一个地震活跃期可能延续至本世纪末,下一个活跃期估计是2006—2015年  相似文献   

16.
田勇 《山西地震》2006,(4):23-26
华北地震区已进入公元1000年以来的第四活跃期的后期阶段。为探讨在第四活跃期的后期阶段,华北地震区还有没有7.0级以上大地震发生的问题,研究了与华北地震区7.0级以上大地震有关的震例,结果表明,华北地震区1989年以来发生的4次6.0级强震,发生在山西地震带忻定盆地、临汾盆地和渭河盆地的4次中强地震及1994年以来3次东北7.0级深震,与未来华北地震区7.0级大地震有关,未来5 a尺度或稍长时段华北地震区将进入发生7.0级大地震的危险期。  相似文献   

17.
江苏及其邻区地震应急宣传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江苏及其邻区10 多年来发生的典型地震事件及地震谣传的社会反应和各地应急宣传方案的对比, 研究防震减灾宣传的效果及应急宣传措施, 提出防震减灾应急宣传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峡及邻区地震活动的灰色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道功  谭成轩 《地震地质》1996,18(4):436-442
根据历史地震记载和现今地震观测数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长江三峡及邻区下一个地震活跃期及活跃期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的震级的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下一个地震活跃期将持续79a,活跃期内的最大地震震级不会超过5.2级。这对三峡地区地震问题的评价与防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田勇 《山西地震》2005,(Z1):3-4
多数地震专家认为华北地震区已进入公元1000年以来的第四活跃期的后期阶段.在第四活跃期的后期阶段,华北地震区还有没有7级以上大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20.
关于谣传所谓1980年8月将在中国闽南发生8级大震的消息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影响概况综述,作为本刊1981年第6期发表的一份关于该地震谣传社会调查报告的补篇。本文着重叙述了该地震谣传所造成的人们心理异常反应及个人和集体经济损失,分析了该地震谣传社会经济影响的特点及对其后果的评价,最后归纳了从这次地震谣传及我辟谣对策中所得到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