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中检出杆状病毒。经对病虾鳃、前中肠、卵巢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在这些组织中发现大量有囊膜的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约为367nm×128nm,核衣壳为324nm×92nm。病毒在细胞内不形成包涵体,在核内或在细胞质的发生基质中装配。从病毒的形态特征、感染组织以及典型的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认为亲虾感染的病毒与近年广泛报道的造成养殖对虾大规模流行病的主要原因——中国对虾杆状病毒为同一种。卵巢组织也是病毒的主要靶器官之一,亲虾卵巢组织的被感染暗示着该病毒有可能通过生殖细胞而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2.
白斑综合征病毒对脊尾白虾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2011年江苏沿海多数地方海水养殖中发生了脊尾白虾大规模死亡的现象,本课题通过对患暴发性流行病的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进行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发现病虾体内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简称WSSV)检测普遍呈阳性;应用发病虾组织制备的病毒粗提液,进行了人工感染实验,实验表明该病毒对脊尾白虾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引起68.5%的死亡率。电镜结果表明,发病虾与感染病虾鳃及肝胰脏等组织器官都发生了相同的细胞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细胞核内染色质边聚、线粒体肿胀、内嵴消失等一系列细胞病理变化,在其细胞核与细胞质中发现了具有单层囊膜结构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大小约为(130~170)nm×(305~405)nm,核衣壳呈子弹形,一端较细另一端较粗,完整病毒粒子由核心、衣壳和囊膜构成,分子生物学实验表明该病毒为WSSV。实验结果符合柯赫氏法则,可以初步推断WSSV感染脊尾白虾并与引发的大规模死亡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白斑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感染与病毒囊膜完整性关系的探讨,是深入研究切断WSSV感染途径,为该病的预防提供一条新思路、新方法并积累实验依据的重要环节.本实验利用物理低渗方法即用蒸馏水使WSSV的囊膜破碎,破坏了病毒囊膜完整性,并用此病毒做螯虾体内、外感染实验.结果发现,WSSV的囊膜破碎后仍具有感染性;在此基础上,分别用抗WSSV囊膜蛋白的单克隆抗体(4G9)和抗WSSV核衣壳蛋白单克隆抗体(2A3)进行螯虾体内中和实验,结果显示抗WSSV囊膜蛋白的单抗有中和作用,而抗WSSV核衣壳蛋白的单抗无中和作用;将破碎的囊膜从核衣壳上去掉后,用不同浓度的纯核衣壳重复以上体内感染实验,结果其感染性消失,说明囊膜破碎的WSSV引起的感染是由WSSV上的破碎囊膜介导的病毒侵染所致,而不是核衣壳被直接内吞引起的.这些结果提示,WSSV是否引起靶细胞感染主要与病毒囊膜上与病毒侵染有关的功能蛋白有直接关系,只要这些功能蛋白活性不变并且存在的量足以与靶细胞膜结合,即使WSSV囊膜破碎、结构不完整也能引起感染.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3种囊膜蛋白VP19、VP24和VP28对其假型昆虫杆状病毒的包装与对虾组织亲嗜性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分析了过表达的上述3种囊膜蛋白在包装细胞(Sf9)中的亚细胞定位,然后通过共转染的方法分别构建了其假型杆状病毒:Bacmid-GUS/VP19、Bacmid-GUS/VP24和Bacmid-GUS/VP28,比较了上述3种假型杆状病毒的包装效率及其在感染对虾组织上的特异性。结果表明,过表达的VP19、VP24和VP28均可定位于包装细胞的细胞膜上,均能促进假型病毒的包装效率,并分别提高了14.1%、11.5%和11.7%,且携带不同囊膜蛋白的假型病毒在感染对虾成体时具有不同的最低感染剂量和不同的组织特异性。其中,假型病毒Bacmid-GUS/VP19和Bacmid-GUS/VP24仅能感染对虾成体的心脏和肌肉组织,且在单个对虾肌肉组织中两者的最低感染剂量分别为1×1011、1×108个具有生物活性的病毒颗粒数。而假型病毒Bacmid-GUS/VP28不仅能感染对虾的心脏和肌肉组织,还能感染对虾的鳃组织,且其在...  相似文献   

5.
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对虾养殖业中最具破坏力的致病病毒.本实验用含WSSV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肌肉投喂健康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模拟自然条件下对虾经摄食感染WSSV的过程.在口服攻毒后不同时间分别取消化系统的不同器官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各器官中病毒的拷贝数,发现攻毒后12~24 h病毒在食道或中肠中的病毒量仅增加了3~5倍,而在贲门胃和幽门胃中的病毒量增加了100倍以上.进一步的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病毒粒子对贲门胃和幽门胃内壁均具有很强的粘附能力,而对食道和中肠内壁的粘附能力很弱,且脱去了囊膜的WSSV核衣壳失去了与对虾消化道粘附的能力.以上结果说明WSSV经摄食后主要入侵的靶器官是胃,且病毒囊膜蛋白在病毒与宿主消化道器官的相互作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静水毒性试验方法研究氨氮对墨吉明对虾(Fenneropenaeus merguiensis)急性毒性及免疫因子的影响,旨在为墨吉明对虾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在海水温度26℃,盐度22,p H值8.3条件下,氨氮毒性效应与浓度和胁迫时间呈正相关.氨氮对墨吉明对虾24、48、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67.680、62.950、35.310 mg/dm3,安全浓度为3.531 mg/dm3.对应的非离子氨半致死浓度分别为6.230、5.800、3.250 mg/dm3,安全浓度为0.339 mg/dm3.在浓度为35.310 mg/dm3氨氮胁迫下,实验组墨吉明对虾血淋巴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淋巴蛋白含量(p0.05),但实验组墨吉明对虾血淋巴中蛋白含量会随氨氮胁迫时间延长有所恢复,96 h蛋白含量升高为(3.78±0.95)mg/cm3.氨氮胁迫下实验组对虾肝胰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水平达显著水平(p0.05),实验组SOD活力随氨氮胁迫时间延长逐渐降低,96 h SOD活力低至(6.74±0.53)U/cm3.相反在氨氮胁迫下实验组溶菌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溶菌酶活力,且随胁迫时间延长逐渐降低,96 h溶菌酶活力低至(51.53±4.41)U/cm3.表明高氨氮胁迫对墨吉明对虾免疫因子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对虾分离纯化的一种杆状病毒及其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患病和濒死的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头胸部分离提纯出一种杆状病毒,同时经对病虾的鳃、胃和中肠组织进行超薄切片及电镜观察,亦在上述组织的细胞核内发现大小相同、形态一致的大量杆状病毒粒子.成簇的病毒粒子主要在核内装配,并导致细胞结构的病变.病毒粒子大小约为320~400nm×100~130nm,两端钝圆,中部膨大,有囊膜,分内外两后,核衣壳大小为250~300nm×70~100nm.细胞内未观察到有核型多角体或颗粒体类包涵体存在.根据病毒学分类原则,该病毒应属于杆状病毒属无包涵体杆状病毒亚群,即杆状病毒C亚群.  相似文献   

8.
通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克隆IHHNV衣壳蛋白基因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筛选抗原特性好的多肽免疫兔以制备高效的特异性IHHNV多克隆抗体,最终建立高效的检测对虾IHHNV的新型双抗夹心ELISA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成功表达了对虾病毒IHHNV衣壳蛋白基因的抗原多肽,并制备出了高灵敏性的多克隆抗体.将抗原多肽及多克隆抗体用于ELISA的检测,抗体的效价在1∶12 800以上,最低可检测到1 pg的抗原蛋白,表明已成功建立高效的双抗夹心ELISA方法,对于对虾的海水养殖及IHHNV病毒性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斑节对虾一种新球形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细法  吴定虎 《台湾海峡》1996,15(2):159-162,T001
应用电镜超薄切片技术,发现斑节对虾肝胰腺上皮、肠上皮和淋巴样细胞质中一种新的球形形病毒,称之为斑节对虾球形病毒。病毒粒子为球形,直径28-35nm,核衣壳直径21-28nm,囊膜光滑无纤突,包涵体多数为球形,体积差异颇大,外有单位膜包被。MSV与MBV混合感染,造成严重理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类型Toll样受体基因在凡纳滨对虾免疫调控机制中的作用,实验首先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凡纳滨对虾3种Toll样受体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3种Toll样受体基因m RNA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Toll1基因在肌肉,血淋巴,心脏和鳃均有较高表达,心脏表达量最高;Toll2基因在血淋巴,心脏和鳃均有较高表达,其中在鳃表达量最高;Toll3基因在鳃和心脏有较高表达,其中在鳃表达量最高。实验还对人工感染溶藻弧菌及白斑综合症病毒后凡纳滨对虾3种Toll样受体基因在不同免疫组织的表达变化差异进行研究。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后凡纳滨对虾血淋巴及鳃中3种Toll样受体基因表达量均显著提高,并在各自达到表达峰值后逐渐下降直至恢复到感染前水平。感染溶藻弧菌后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3种Toll样受体基因表达量均显著提高;鳃中Toll1及Toll3表达量分别于感染后3h和12h有显著提高,而Toll2表达量无显著提高。由此推测3种Toll样受体基因均可能参与白斑综合症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免疫调控;而在溶藻弧菌感染所引起的免疫调控中,除了Toll1,Toll3参与鳃的免疫调控外,Toll2基因还参与血淋巴中的先天性免疫调控。长期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或溶藻弧菌后,凡纳滨对虾3种Toll样受体基因在血淋巴与鳃中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这可能与虾体在长期感染过程中,需要不断保持较高免疫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 is one of the major shrimp pathogens causing large economic losses to shrimp farming. In an attempt to identify the envelope proteins involved in the virus infection, purified WSSV virions were mixed with three antisera against WSSV envelope proteins (VP39, VP124 and VP187 ), individually. And then they were injected intramuscularly into crayfish (Procambarus clarkii) to conduct in vivo neutralization assay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 groups injected with virions only and groups injected with the mixture of virions and antiserum against VP124, the crayfish mortalities were 100% and 60% on the 8th day postinfection, individually. The virus infection could be delayed or neutralized by antibody against the envelope protein VP124. Quantitative PCR was used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ree antisera described above on the virus infe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tiserum against VP124 could restrain the propagation of WSSV in crayfish. All of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viral envelope protein VP124 played a role in WSSV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2.
朱艳冰  吴成林  杨丰 《海洋学报》2008,30(1):135-139
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对虾的最主要病毒病原之一,给对虾养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WSSV分别与三种该病毒膜蛋白VP39,VP124和VP187的特异性抗血清在体外作用后,再注射到螯虾体内,进行中和试验。结果显示,注射同或未同VP124抗血清作用的WSSV,8 d后螯虾的死亡率分别是100%和60%,WSSV的感染能够被抗VP124抗体中和。进一步利用定量PCR分析上述三种特异性抗血清对病毒感染的影响,结果显示,VP124抗血清可抑制WSSV在螯虾体内的增殖。所有结果表明,VP124在病毒的感染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东山九孔鲍病毒病病毒的分离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莹  黄印尧  颜江华  颜青  吴文忠  倪子绵 《台湾海峡》2002,21(2):199-202,T003
运用电镜负染和超薄切片技术,在福建东山患病的九孔鲍的肾组织细胞,肝细胞和肠上皮细胞中可见有大小为100nm的具包囊的六角形病毒颗粒,病鲍组织匀浆后,经蔗糖分步超速离心,RNA酶及DNA酶消化去除组织内DNA,RNA后,获得纯化的病毒颗粒,又经蛋白酶K消化后得到病毒的核酸,以DNaseⅠ或RNaseA分别消化,经1%(m/n)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证实该病毒为DNA病毒。  相似文献   

14.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引起对虾白斑综合症的主要病原。对虾白斑综合症于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在中国台湾地区发生,1994年扩展到整个亚洲的对虾养殖地区。1995年11月,西半球首先发现该病毒,1999年美国中部和南部也有类似的报道。2001年欧洲和澳洲都检测到了WSSV。短短10余年,对虾白斑综合症席卷了全球的对虾养殖地区,给世界对虾养殖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海水浴场作为重要的娱乐场所,其水质卫生状况对保障公众健康极其重要。对全国重点海水浴场中轮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进行了调查,因为这3种病毒是引发腹泻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2007年8月选定全国10个重点海水浴场,于游泳区设定2个站位,无菌采集表层海水,用Millipore的病毒浓缩包进行海水中病毒的浓缩,用RT-PCR进行三种病毒的监测。调查结果显示: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达40%(8/20)、星状病毒的为35%(7/20)、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为35%(7/20);在这十大重点海水浴场中,除北海一处无病毒检出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病毒阳性检出,表明我国的重点海水浴场水质已经遭受肠道病毒不同程度的污染。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海水浴场的卫生管理,避免公众因在海水浴场娱乐导致疾病。  相似文献   

16.
最近报道从患病的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中分离出一种新的虹彩病毒,被暂时命名为红螯螯虾虹彩病毒.它还能感染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了探究红螯螯虾虹彩病毒是否能够感染同属于甲壳纲、十足目的螃蟹.选取中华绒鳌蟹(Eriocheir sinensis)和粗腿厚纹蟹(Pachygrapsus crassipes)作为实验对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结论证明了红螯螯虾虹彩病毒能够感染中华绒鳌蟹和粗腿厚纹蟹.推测其他蟹类也可能是其潜在的宿主,这暗示着红螯螯虾虹彩病毒对螃蟹的养殖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
虹彩病毒在海水鱼类间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振荣  野中健 《台湾海峡》2003,22(3):308-310,T002
本研究通过对人工养殖的真鲷、石鲷进行虹彩病毒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表明:随感染时间的推移,被感染鱼的脾脏中病毒感染细胞和吞噬细胞群数量增多;利用虹彩病毒感染的真鲷脾脏分离提纯的病毒悬液,可在真鲷、石鲷等鱼种间交叉感染;病毒悬液由尾柄血管注射比由腹腔注射,感染快、程度严重;较小鱼体有易被病毒感染的趋势;病毒悬液注射量增多,被病毒感染趋强;脾脏、肾脏和肝脏提取的病毒悬液,具较强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核衣壳蛋白VP664的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生良  杨丰 《台湾海峡》2007,26(1):46-52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核衣壳蛋白VP664是至今知道的分子量最大的结构蛋白,全长18234bp,预计编码6077个氨基酸.从编码vp664基因的两端各选600bp,分别命名为vp664n、vp664c进行原核表达,成功表达纯化了目的蛋白并制备抗体.蛋白印记杂交(Western blot)实验中蛋白特异抗体只与完整的病毒和核衣壳裂解蛋白中的VP664蛋白反应,而不和膜蛋白反应,证明VP664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在完整病毒颗粒上定位于核衣壳.  相似文献   

19.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核衣壳蛋白WSV308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成林  杨丰 《台湾海峡》2007,26(1):53-60
结合SDS—PAGE电泳和质谱分析,发现了一分子量为51kDa的蛋白,它是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基因ORFwsv308的表达产物.将wsv308克隆到pET—His表达载体,以E.coliBL2l为宿主菌,成功表达并纯化目的蛋白后制备抗体。Western blot实验中蛋白特异抗体只与完整的病毒和核衣壳裂解蛋白中的WSV308反应,而不和膜蛋白反应,证明wsv308所编码的蛋白在完整病毒颗粒上定位于核衣壳.免疫电镜定位中金颗粒只特异地标记在核衣壳表面上,不存在于完整病毒表面上.  相似文献   

20.
Lipidomics approach by UPLC-Q-Exactive-MS was use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quantification,comparis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phingolipids in virus infected marine Emiliania huxleyi BOF92 cells.The results show that 16 significantly changed sphingolipids(including Cer, CerG1, and SPHm) were identified during viral infection. Our data confirmed previously recognized facts that viral infection led to a shift toward virus-specific sphingolipid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own-regulation of ge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