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河南省2001年汛期两场区域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发生同一环流形势背景之下的两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具有一定相似之处和不同特征;北方低涡的稳定维持对我省降雨过程具有重大影响;中尺度辐合线的产生对于区域性暴雨过程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物理量场数值分析对暴雨落区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采取天气学分析方法,对2012年7月28-30日黑龙江省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在低涡东移发展,受副高北抬与日本海弱高压阻挡作用,在黑龙江省停留较长时间而造成的。暴雨出现在低涡中心和切变线附近;偏南风低空急流为暴雨提供了水汽条件;地面辐合及高空暖锋活动为暴雨提供给了动力条件;在物理量场上充足的水汽条件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效应"引起强烈的上升运动有利于此次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从天气学背景、物理量诊断及雷达回波等方面,分析了2003年6月29日20时~30日08时和7月21日08~20时河南省出现的区域暴雨过程,结果表明:两次过程有相似的天气背景,有冷空气影响及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学结构。二者降水性质上不同,前者以系统性稳定降水为主,后者伴有对流性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4.
尹春光 《四川气象》2000,20(3):13-15
首先概述了黔江开发区的一般概况和1999年6月下旬的天气实况以及下旬前期的环流形势。然后分三个阶段(25-26日,27-28日,29-30日)详细地分析了环流形势,物理量和卫星云图等资料,试图找出强降水的产生机制。最后综合分析了这次连续性暴雨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5.
首先概述了黔江开发区的一般概况和1999年6月下旬的天气实况以及下旬前期的环流形势.然后分三个阶段(25-26日,27-28日,29-30日)详细地分析了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等资料,试图找出强降水的产生机制.最后综合分析了这次连续性暴雨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6.
陕北地区突发性暴雨和系统性暴雨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赵榆飞  杜继稳 《气象科技》2005,33(5):413-418
.使用常规气象资料和诊断分析技术对比分析了陕北地区4次突发性暴雨和2次系统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①突发性暴雨出现在副热带高压南北摆动,东西移动不太明显的形势下;水汽主要靠暴雨出现以前大气低层输送和聚集;上升运动是由于高层急流中心右后方的强烈辐散形成的,上升运动和突发性暴雨同步加强;低空能量锋生强度大,体现为雨区能量较环境能量突增的过程;不稳定能量聚集明显偏多,能量主要聚集在中高层;中尺度系统比较深厚.②系统性暴雨出现在副热带高压系统性西进北抬或东退南压的形势下;水汽主要靠暴雨过程中的补充;垂直运动是由于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形成的,垂直运动在暴雨出现以前形成;能量锋区比较深厚,锋区相对弱,体现为低能气团代替高能气团的过程;不稳定能量聚集相对较少,能量主要聚集在中低层;中尺度系统较为浅薄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03午8月29日平顶山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的分析,揭示了此次暴雨的成因,并总结出这种类型暴雨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8.
2005年盛夏十堰市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2005年7月6~10日各层(850、700、500hPa等)天气图资料、有关物理量场资料、FY2卫星云图、十堰714C天气雷达回波资料,采取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对2005年7月6~10日发生在十堰市境内的一次单站暴雨和一次区域性暴雨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单站暴雨是在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的形势下发生的,单站暴雨发生时,切变线及低涡700hPa始终偏北于850hPa,低空没有急流配合;区域性暴雨是在副热带高压东退南压比较显著的形势下发生的,区域性暴雨发生时,中尺度低涡及切变线接近重合,低空有强劲的西南急流与高层的西风急流配合。  相似文献   

9.
利用Micaps提供的常规探测资料,通过分析各层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得出此次大暴雨过程的成因,是热带辐合带和地面弱冷空气的共同作用,西南急流的加强为强降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不稳定能量堆积有利强降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运用常规高空资料和NCEP 1°×1°的6 h分析资料,选取2006-06-02—03陕北南部、关中出现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通过对此次大降水过程的高低空环流、物理量场特征分析,发现此次暴雨过程的高低空天气形势符合陕西暴雨特征,即此暴雨产生的前期干冷空气反映明显,基本物理量反应出低层有湿舌和水汽辐合,暴雨前有明显的能量聚集。  相似文献   

11.
张怡  赵志宇 《高原气象》2012,31(2):515-529
利用加密自动站常规、非常规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3日(简称"6.3"过程)和2010年7月17日(简称"7.17"过程)在豫东地区出现的大范围强对流、大风天气过程。结果表明,"6.3"和"7.17"过程虽然都有高空槽和槽后西北气流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使中高层气温迅速下降,造成大气层结的极不稳定和高低空风的垂直切变,进而高空动量下传,形成强对流的发生、发展、维持和传播。雷达径向速度和风廓线显示,"6.3"过程"弓形"出现了强回波区并位于回波区前沿,其移动速度快,具有径向风速辐合等飑线特征;"7.17"过程则是在中尺度涡旋云系中形成多个局地对流旺盛的单体,最终造成强降雨、雷电和局地强风暴等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北方50次区域性特大暴雨的环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周鸣盛 《气象》1993,19(7):14-18
对30年(1954—1983)中国北方10省(市、区)50次区域性特大暴雨的天气尺度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结合直接发生暴雨的低值系统,将这些暴雨天气过程分为4类。可供暴雨天气分析预报业务和科研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梅雨期特大暴雨的环流分析和概念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吉义 《气象》1994,20(11):32-36
通过对湖北省梅雨期27例非局地特大暴雨资料的分析,概括了天气尺度、次天气尺度系统的一般特征和作用;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归纳出两类基本环流型;结合物理量场的分析,建立了强锋区和暖涡旋两类典型特大暴雨系统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 1°×1°分析资料、FY-2E卫星及雷达资料等,采用诊断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分析了2014年9月27—28日豫中南区域性暴雨的环流形势、强降水成因、中尺度特征及该过程与夏季暴雨的异同。结果表明:本次秋季暴雨过程是高空低槽、副高、中低层切变线、高低空急流、地面倒槽等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水汽通量大值区与水汽辐合中心分布及暴雨落区吻合;低层涡度的发展和水平风的切变导致垂直涡度发展,动力条件较好;K指数高值区对预报暴雨尤其强降水落区有较好指示意义,暴雨中心上空θse值随高度递减,高层低能舌叠加在低层高能区之上,强降水落区位于二者交汇的区域。低层偏东气流与高空槽前西南气流配合产生经向次级环流,上升运动增强;200 h Pa西风急流稳定维持,导致高层抽吸作用明显,有利于区域性暴雨发展。降水云团tbb一般在-32℃左右,发展高度明显低于夏季暴雨云团;降水前期回波为层云回波,后期转变为混合性回波,强降水主要由混合降水回波中的强对流云团导致的。中高层没有明显强冷空气,低层冷空气作用较大,东路冷空气一方面形成冷垫造成动力抬升,另一方面在低层与暖湿气流形成强水汽辐合,是本次秋季区域性暴雨的形成机制,也是不同于夏季暴雨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利用NECP 1°×1°6 h再分析资料和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6年7月2-3日豫北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用模拟结果对该过程作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暴雨中尺度系统发展和维持期间,基本上是强涡度区对应强辐合区,使得垂直对流运动发生发展,为强降水发生和持续提供了动力条件;θse值大小和实况降水强弱演变对应关系很好,θse值越大,实况降水越强,反之,实况降水越弱;豫北地区出现强降水时,水汽通量中心位于豫南且分布在西南急流轴上,豫中南部始终维持一条明显的水汽输送带,水汽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豫北地区;豫北地区处于明显的水汽辐合区,强辐合区有一自西向东的移动过程,与实况强降水过程演变趋势一致;大暴雨区域上空从低层到对流层顶层垂直螺旋度均为正值,且强降水时段与螺旋度最强时段对应关系很好,降水峰值与正螺旋度中心出现时间吻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分析天气形势、物理量场特征、自动站逐时资料变化特征等人手,对2012年7月8日一9日临汾市局部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过程是在西风槽东移,副高西进北抬有利的环流背景下产生的。700hPa中尺度低压和低层辐合线以及东路冷空气是本过程的主要触发系统。(2)降水过程中边界层出现了明显的中尺度辐合线和切变线以及低涡环流,短时强降水与小尺度的低涡环流相对应。(3)物理量场上,降雨前期暴雨区有强的上升运动、较高的能量积累和层结不稳定,但低层辐合很弱,中低层湿度只在某层次上达到饱和。  相似文献   

17.
2010年春季河南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4月20日08时11日08时河南出现了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对本次过程的高低空天气形势、卫星资料、雷达产品、NCEP再分析物理量等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区域性暴雨是在高空低槽和切变线的作用下,由中低层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和低空东风急流,以及地面倒槽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由于影响系统比较稳定,移动速度较慢,且无明显不稳定能量存在,因此为一次稳定性的降水天气过程,与夏季的对流性短时强降水有明显的不同。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资料显示,云系的发展和移动与低槽和切变线配合较好,主要以层状云系为主,小时雨强并不大,对此次过程预报分析有很好的补充作用。对水汽、热力和动力因子等物理量的分析发现:在降水发生前,水汽条件已较好,丰富的水汽输送和持续的水汽积聚有利于降水的持续;深厚而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以及上层辐散、下层辐合的抽吸耦合作用,为暴雨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较长的降水持续时间,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大气变量物理分解原理及其在区域暴雨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维宏  江漫  单晓龙 《气象》2013,39(5):537-542
观测的全球大气变量可以物理分解为4个部分:纬圈平均的对称气候、非对称气候、纬圈平均的瞬变对称扰动和非对称扰动。文章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 Interim全球再分析资料(0.75°×0.75°)介绍大气瞬变扰动量中的扰动风提取方法及其在区域暴雨分析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用欧洲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物理分解得到的扰动气流能够较好地反映暴雨的落区和风与雨之间的关系,如暴雨带位于低层大气扰动气流的辐合线上和稳定的暴雨带两侧扰动气流多呈对峙的辐合状态。  相似文献   

19.
广西6月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延伸预测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NCEP/NCAR的1958-2008年3~6月的逐日20时SLP、850 hPa、700 hPa、500 hPa环流场再分析资料,选取覆盖广西区域的16个格点进行Lamb环流分型,分析造成广西区域性暴雨的主导系统.利用动态相似集成预测方法,制作延伸期内区域性暴雨过程预测.2003-2008年6月的实际预测结果检验表明,预测准确率可达70%,为短期气候过程预测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