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据定义从1981年~1991年11年中每年6~8月的资料中找出49个暴雨灾害性天气个例,本文着重从天气系统方面对这49个暴雨个例进行分类、统计,总结出了产生鲁西北暴雨的四类天气系统,即低槽冷锋暴雨类、气旋暴雨类、台风暴雨类和切变暴雨类。统计分析了四种暴雨类型与天气系统的关系及特征,从而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对商丘国家观象台1954--2005年月报表中挑取的符合暴雨日条件的142个样本分析,结果表明:商丘暴雨日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频发于7、8月份;暴雨日年平均2.73个;日暴雨量最大(193.3mm)不超过200mm;最长连续暴雨日数不超过2日;连续暴雨日降水量累计(223.9mm)不超过250mm;1h最大降水量不超过70mm。暴雨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20世纪80年代后暴雨日出现较晚,60--90年代的暴雨日数递减,90年代后有增加趋势;大暴雨日数自60年代起有逐步增加趋势。暴雨日对月、年降水量有显著贡献,4—9月暴雨日对月降水量的贡献很大,且从4月到7月暴雨目的贡献呈递增趋势。一年内暴雨日出现5次时,当年的年雨量为偏多年份。  相似文献   

3.
据1974~1991年6~8月间暴雨资料统计分析,08h700hPa低涡位于104~109°E、33~36°N或100~105°E、29~32°N时,正阳易出现暴雨;其间,共有暴雨日37个,低涡暴雨日25个,占总暴雨8的67.6%。为此,建立了低涡暴雨模式;首先消空处理,再筛选出一些物理意义明确且相关显著的预报因子,运用事件回归系数法建立低涡暴雨预报方程。经两年应用,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中山市位于珠江口附近,由于该地距海较近,水汽来源充沛,气温终年较高,所以每年暴雨的发生较多。本文试图从气候学的角度,利用本站1955~1990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中山市暴雨发生的一些气候规律和特征,为今后制作长、中、短期天气预报提供一些依据。l暴雨的年际变化l·l暴雨次数的年际变化中山市1955~1990年的36年间,共发生276次暴雨,平均每年77次。但由于受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的影响,暴雨的年际变化较大。从表1看出,中山市各年暴雨发生次数最多的年份是1981年,共16次,当年7月份就出现了6次,是36年间发生暴雨最多晚—个月。…  相似文献   

5.
把北上台风影响黑龙江省且造成暴雨的天气过程定义为一个暴雨台风事件,根据影响的强度及方式分为3种类型:热带气旋型、变性型和水汽型。利用1981—2020年CMA最佳数据集和黑龙江省84个国家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黑龙江省暴雨台风事件共有29个,均出现在7—9月,8月最多,9月最少。多数台风都在35°N以北登陆,其中在朝鲜半岛附近向东北移动入日本海的路径最多,由朝鲜半岛或者辽宁进入东北地区的路径次之。对比各类型发现,热带气旋型在暴雨站次、平均雨量等暴雨特征方面表现最强,变性型次之。研究中发现,暴雨台风事件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1995—2011年为弱影响期,1981—1994年和2012—2020年为2个强影响期,后一个强影响期中暴雨台风事件明显增多,年内时间跨度更大,暴雨站次、平均雨量等暴雨特征值更大,热带气旋型和变性型的影响系统更强,但路径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6.
胡颖  殷娴  陈剑桥  袁华  段志方 《气象科技》2022,50(5):742-750
为了加强暴雨相关的防灾减灾工作的科学性,本文基于云南省126个国家气象站2010—2019年10年的逐时降水资料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从暴雨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承灾体易损性3个方面,建立暴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利用熵值法、自然断点法、ArcGIS插值和栅格分析方法,实现云南省暴雨灾害风险的区划评估。结果显示:①暴雨灾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于云南南部,包括西双版纳州、普洱市、红河南部、德宏州及北部地区;②迪庆州、怒江州、丽江市北部等地暴雨灾害风险等级较低;③全省暴雨灾害高风险区、次高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为7.05%、25.22%,低风险区、次低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为10.32%、21.86%。使用2020年暴雨灾害次数、暴雨日对区划评估结果进行检验表明,区划评估结果具有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夜暴雨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贺勤  邱东平  刘正奇  白月波 《气象》1997,23(7):46-50
该文用鄂尔多斯盆地及周围干旱、半干旱及沙漠地区34个气象台站37-44年夜暴雨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及周围地区暴雨的昼夜分布,给出了暴雨昼夜强度极值,重点讨论了地形对夜暴雨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按日(20h~20h)降水量≥50.0mm的为暴雨日、≥100.0mm为大暴雨日、≥150.0mm的为特大暴雨日标准,对黄河中游地区164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59年~1990年暴市日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各类暴市日数地理分布区域。研究了中游某些地形条件与暴雨日数的关系,在某些地区可以明确的认识到,地形对暴雨的落区有影响,迎风坡多暴雨、背风坡少暴雨、喇叭状地形对暴雨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9.
1995年7月中旬一场切变暴雨的形势分析孙鸿雁,王洪奇1概述1995年7月14-16日,我省东南部地区受切变线影响出现了一场大范围暴雨过程,有11个站出现了暴雨,其中有两个站超过100毫米。均匀分布在通化、白山、延边地区南部,除此之外其它降水均不大,...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16—2020年朔黄铁路沿线40套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结合周边国家站区域站近15年资料、行政区县地理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等,基于ArcGis技术,采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从暴雨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3类因子构建了朔黄铁路暴雨灾害风险区划模型,并绘制了朔黄铁路暴雨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朔黄铁路沿线暴雨灾害风险划分为高、次高、中、低4个等级,整体呈东部高于西部;4个高风险段与朔黄沿线各工务段收集的暴雨高发信息基本一致,该研究成果对于朔黄铁路暴雨灾害预报预警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0509号台风暴雨过程分析与暴雨灾害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2005年8月8~10日辽宁区域性台风暴雨过程,以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及卫星云图资料为基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台风、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相互作用的结果,较好的水汽条件是产生台风暴雨的重要条件之一,低空急流是水汽输送的通道,也是台风暴雨的明显特征之一;结合单站气压连续变化以及云系变化判断“麦莎”登陆时间地点;应用基于概率分析的暴雨事件快速评估模型对暴雨灾害进行评估,评估表明暴雨过程为三级暴雨灾害,属中度级别。  相似文献   

12.
前期地温预报后期降水的可行性研究已得到初步证实。研究表明,暴雨与下垫面热力场背景之间也存在着对应关系。夏季长江中、下游暴雨发生前下垫面地热场出现由深层向上的地热通量,当高空(850 hPa)有切变线与地热场的高地热轴线相配合时,暴雨落在地热高值区;如果地热轴线与高空切变线偏离较远,高空风强且风向垂直于地热轴线时,暴雨落区与地热区会有较大偏离,一般暴雨落在地热轴线的下风方向。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陇东南地区大到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甘肃省陇东南地区31个气象站1967~2001年的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区大到暴雨时空分布的主要气候及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了该区暴雨及标准,其研究结果将为建立陇东南大到暴雨短期预报提供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气象自动站要素统计查询系统针对广州地区自动站和本地业务进行设计,它以简单、直观的操作使预报员在日常天气监测预报业务中能简单、快捷、灵活地浏览和监测广州各站自动站的数据,及时开展如预警信号的发布等业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人们利用卫星、雷达和地面观测资料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到了一些暴雨和强对流天气预报的经验。例如,姚祖庆、肖稳安等利用卫星云图资料概括出影响长江中下游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5种环境云场特征和在这些云场中暴雨和强对流云团的演变过程,通过追踪这些云团活动来作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杜秉玉等以雷达资料为主设计了长江三峡和荆江地区暴雨预报的临近预报系统。文中利用上海地区稠密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1983年9月3日、1985年7月11日、1983年7月26日影响上海的暴雨和龙卷天气过程中地面气象要素场和物理量场的先兆表现,期望从地面观测资料的变化特征提供暴雨和强对流天气预报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1—2015年共55 a黔东南地区16个气象观测站实时降水量观测资料,建立相当暴雨日数和雨日数的时间序列,分析黔东南地区相当暴雨日数与雨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黔东南相当暴雨日数的分布是以西南侧的雷公山脉为中心沿东北方向递减,雨日数则以东部和西部为大值区,南部和北部为小值区;相当暴雨日数主模态分别为西北—东南向递减的同位相型、西南—东北向为反位相型;雨日数主模态以西北至东部一线为中心,向两边递减的同位相分布,这与地形对降水机制影响有很大关系。相当暴雨日数呈上升趋势,雨日数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相对稳定变化,之后呈下降趋势;相当暴雨日数和雨日数均具有2 a左右的主周期变化,雨日数还具有11 a左右的长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7.
华南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伍红雨  杜尧东  秦鹏 《气象》2011,37(10):1262-1269
利用华南110个测站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计算趋势系数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华南年和前、后汛期的暴雨日数、强度、贡献率等的气候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近48年来,华南年平均暴雨日数的地理分布总体上呈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最多中心在广西东兴(14.9d),最少中心在广西隆林(3.2 d)。华南的暴雨72%发生在汛期,其中前汛期占45%,后汛期占27%。华南平均年和前、后汛期暴雨日数呈微弱上升趋势,但不明显。年和前、后汛期暴雨日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华南平均年和前汛期的暴雨强度有微弱增加趋势,特别是2005年以来升幅明显,而后汛期暴雨强度有不明显减少趋势。华南年暴雨贡献率增加明显,而前、后汛期暴雨贡献率增加并不明显。小波分析表明:2000年以来,华南年、前、后汛期暴雨日数具有2~3 a和3~4 a准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18.
2009年广东前汛期一次连续性特大暴雨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地面常规站、自动气象站资料,探空资料,卫星云图产品及NCEP/NCAR1°×1°每6h再分析资料等,对2009年5月23-24日广东中西部沿海地区的连续性特大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降水落区集中,具有明显的中α尺度特征。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南海中尺度涡旋和偏南风低空急流快速北抬;涡旋北侧的暴雨区为强辐合上升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孟加拉湾西南季风气流及110°E越赤道气流汇流形成强盛而狭窄的季风涌水汽输送带,为暴雨区提供充分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两次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强烈发展造成了此次强降水;而高层的环流形势有利于对流云团在珠江口西侧的稳定少动。  相似文献   

19.
暴雨、大暴雨等自然因素和防洪、除涝工程等社会因数是影响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1984-2019年遵义市1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遵义市第一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暴雨洪涝灾害数据,采用常规统计、突变检验、线性倾向估计、相关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得出遵义市暴雨、大暴雨以及受灾面积的年际、年代际以及长期变化变化特征,同时揭示农作物受灾面积的变化成因。结果表明:近36年遵义市暴雨日数及其累计降水量呈波动式微弱增加趋势,大暴雨日数及其累计降水量呈显著减少趋势,暴雨、大暴雨均具有不同的阶段性变化特征。1984-1999年农作物受灾面积呈显著上升趋势,2000-2019年农作物受灾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大暴雨日数及其累计降水量与受灾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发展既受暴雨、大暴雨等气象自然因子影响,也受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水平等社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