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渝东石柱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地层发育特殊的纤维状方解石脉体。为揭示其流体来源及形成机理,结合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等开展系统分析。研究表明,纤维状方解石脉(FCV)以顺层或近平行层面充填于黑色粉砂质页岩和泥质粉砂岩微裂缝中,脉体宽0.1~4.0 cm、横向延伸一般为0.5~8.0 m。纤维状方解石晶体以柱状、纤维状垂直裂缝壁生长为主,多与石英共生产出。晶体表面洁净,局部见方解石压力影、机械双晶及晶体间锯齿状晶界。阴极发光下纤维状方解石呈暗红色-橘红色;碳-氧同位素分析表明δ13CPDB略偏负、δ18OPDB负异常明显(δ13CPDB、δ18OPDB平均值分别为-1.549‰及-12.654‰),指示其形成过程中受温度升高影响明显;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值为159.5℃。结合区域构造-热演化史分析,结果表明石柱地区龙马溪组FCV形成流体具造山带同构造期超高压有机流体性质特征,为中-晚三叠世印支期同构造作用驱动深部流体叠加生烃超高压释放导致水力压裂所致,裂缝的开启导致孔隙流体的过饱和及纤维状方解石的快速沉淀。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咸水环境中CO2与方解石相互作用的特点,选取方解石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在不同温压条件下(85℃,5.0MPa;
135℃,5.7MPa;185℃,8.8MPa)进行了3组CO2-咸水-方解石的系列实验研究,重点探讨了方解石溶解现象的成因和温度对
于方解石溶解程度的影响。实验前后岩样扫描电镜观察、反应液离子变化分析表明,实验后,3组实验中的方解石均表现出溶蚀
坑、溶蚀带和溶蚀晶锥的溶解现象;方解石的溶解度在85℃时最低,185℃次之,135℃最高。研究结果表明,在含CO2的咸水中,方
解石的溶解现象有溶蚀坑、溶蚀带和溶蚀晶锥,各自的分布规律及规模与温度有关。在含CO2的咸水中,方解石也具有各向异性
的溶解特点。使方解石产生最大溶解度的温度峰值可能出现在135~185℃之间。超过这一温度,温度的升高会使方解石的溶解
度下降。实验再现了方解石在咸水环境中的溶解、沉淀过程,对于CO2 地质封存示范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达加斯加位于非洲东部。到目前为止,马达加斯加Maevatanana地区还没有进行工业化开采金矿床,主要靠手工采
集砂金矿,估计马达加斯加每年的金产量3~4t。Maevatanana地区金矿床是典型的绿岩带中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床,石英脉严格
受断层控制。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低盐度水溶液流体和CO2 流体,并含有微量的CH4、H2S、N2,成矿流体的均一温
度为250℃,压力约为130MPa。根据钻孔岩心化验结果可知,本地区的矿化类型主要为含金石英脉,其次为含金长英质脉。后期
的含金石英脉切穿了早期的含金长英质脉,说明该地区具有2期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综述皱饰构造成因研究历程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评述了4种有代表性的皱饰构造形成模式,其核
心问题是在皱饰构造的形成过程中微生物席和物理作用的参与方式,以及受造席者、透光性、水动力条件、基底类型和生物扰动五
大因素的影响程度。在对皱饰构造和现代微生物席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皱饰构造与微生物席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
性,所以通过对现代微生物席的生长发育环境进行综合研究,推测了有利于皱饰构造发育的古环境。皱饰构造一般发育于潮间坪
和滨外过渡带,并且在显生宙一般与生物扰动作用具有不相容性。皱饰构造是发育最普遍、受关注最广泛的保存在硅质碎屑岩中
的微生物诱导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所以理清皱饰构造的成因模式及古地理分布,有利于碎屑岩微生物席学的发展,可以为理解
硅质碎屑岩中的特殊沉积构造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5.
管店岩体位于安徽东部张八岭隆起北段,主要由二长岩和石英二长岩组成。该岩体为一中酸性侵入岩体,富钾、准铝
质,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类,同时显示出与中国东部众多中生代高Ba-Sr花岗岩相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高Ba、Sr和
LREE含量,高Sr/Y比值、LaN/YbN 比值,低Y和HREE含量,低Rb/Sr比值。结合岩体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区域构造演
化,推测管店岩体的形成与下地壳基性岩石的部分熔融有关。此外,管店岩体与张八岭地区的脉状金矿床有着密切的时空联系。
对上成金矿床的同位素研究显示:矿床早阶段成矿流体为岩浆水,成矿物质中硫的来源可能与管店侵入岩体有关。该矿床属于典
型的岩浆期后热液型脉状金矿床.   相似文献   

6.
枣子沟(又称早子沟)金矿位于西秦岭造山带西南缘与松潘-甘孜构造结的过渡部位,金矿化主要赋存于中三叠统古浪
堤组钙质、硅质板岩和闪长岩岩脉中。矿体主要受NE、NW 和近SN向断裂构造控制,其中NE向矿体为主要矿体。根据容矿岩
石不同将枣子沟金矿的矿石分为蚀变板岩型矿石、蚀变脉岩型矿石和石英-辉锑矿型矿石。主要的金属矿物包括黄铁矿、毒砂、
辉锑矿,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绢云母等。与矿化有关的热液蚀变为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毒砂化。金
主要以显微不可见金的形式赋存于硫化物中,局部可见显微自然金赋存于石英和硫化物的裂隙中。根据容矿岩石、蚀变特征、矿
物组合、元素组合、金的赋存状态等认为枣子沟金矿为卡林型金矿。对蚀变矿物的研究及已有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以含铁矿物
蚀变为特征的硫化作用是枣子沟金矿的一种重要成矿机制。枣子沟金矿成矿时代为中-晚三叠世[(240~230)Ma],其形成于秦
岭造山带从挤压向伸展构造转变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7.
松贡铜钼矿床位于伊朗西北部,是特提斯成矿域中的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之一。资料表明,松贡矿床矿石储量为
6.50亿t,其中含铜0.76%,钼0.01%。斑岩体呈岩株及岩墙状产出,铜钼矿化主要与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石英二长斑岩内也有少
部分矿化,在侵入体外围的碳酸盐岩中还有矽卡岩型矿化,松贡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成矿年龄约为20Ma。Cu矿化主要分布在钾化
带及部分绢英岩化带,以浸染状的形式出现在脉体及脉体晕中;在浅部,多数硫化物都被淋滤掉,铜蓝、辉铜矿及方辉铜矿等出现
在氧化带盖层下面。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C、H、O、S)研究表明,与矿化有关的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后期有大气水加入(最多
占混合流体的20%)。   相似文献   

8.
华北牛驼镇凸起潜山地层中方解石脉体发育,根据研究区潜山地层方解石脉体及其围岩岩石学、同位素等特征,结合埋藏史、热史和构造演化史,分析流体来源及活动期次。结果表明:牛驼镇凸起潜山地层发育4种类型方解石脉体(Cal_1、Cal_2、Cal_3和Cal_4),其中加里东运动早期形成的Cal_1型脉体与围岩同位素特征相似,流体来源于围岩。加里东运动晚期形成的Cal_2型脉体相对围岩具有δ~(13)C相似、δ~(18)O亏损和~(87)Sr/~(86)Sr富集的特征,流体来源于大气水和围岩的混合。喜马拉雅运动Es_3-Es_4期形成的Cal_3型脉体相对围岩具有δ~(13)C和δ~(18)O亏损、87Sr/86Sr富集的特征,流体来源于岩浆活动。喜马拉雅运动Ng-Nm末期形成的Cal_4型脉体相对围岩也具有δ~(13)C和δ~(18)O亏损、~(87)Sr/~(86)Sr富集的特征,其形成与烃类流体有关,主要来源于霸县洼槽的Es_3烃源岩在Ng-Nm末期大规模的生排烃。该研究成果为分析研究区油气运移期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已知矿(集)区深部经过弱矿(无矿)间隔后新出现的矿化富集空间称之为第二矿化富集带。第二矿化富集带是一种相
对特殊的矿化垂向分带现象,对它的研究能为开展“矿下找矿”或“矿外找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控制第二矿化富集带形成的
因素主要有:控矿构造场的复杂变化、成矿系统温度场的改变、成矿系统流体场的演化、沉积建造中的多层位控矿作用等因素。第
二矿化富集带的研究要点是:首先判别研究区地史时期形成第二矿化富集带的可能性;其次对所研究的矿化富集带的保存条件进
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流体压力场分布特征对泥岩裂缝油藏勘探和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盐间地层的压力分布有其特殊性。综合利用
钻井、泥岩测井声波时差和地震资料,分析了东濮凹陷柳屯洼陷沙三上亚段的流体压力场特征,为该盐间泥岩裂缝油藏的进一步
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表明:①本区沙三上亚段压力结构可划分为正常-渐变-弱超压型和正常-突变-强超压型两大类;
②盐间泥岩裂缝油藏位于洼陷超高压力系统内;③现今沙三上亚段压力剖面具有东西分异、上下分带、受控于膏盐岩分布的特点,
各类型裂缝和膏盐岩形成的微构造组成了该亚段纵横向的复杂输导网络系统;④膏盐岩封盖和石膏脱水是影响本区超压发育的
重要机制之一,并造成了洼陷东西两侧流体压力场特征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