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综合壁心、薄片、钻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分析渤海东部庙北地区古近系层序与沉积特征,并运用地震相、古地貌和地震
属性刻画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研究表明,古近系由1个二级层序、4个三级层序组成,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湖泊初始发育、扩张及萎
缩阶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碳酸盐岩浅滩、半深湖-深湖、辫状河三角洲等沉积体系。不同的沉积体系形成于不同的湖泊演化阶
段,地震响应特征也不同。扇三角洲和碳酸盐岩浅滩发育于湖泊初始发育阶段,扇三角洲表现为填充型楔形前积反射,沿凸起边
缘断坡带呈朵状分布;碳酸盐岩浅滩表现为水进型丘形叠瓦状反射,呈椭圆状分布于水下古隆起带上,椭圆的长轴方向平行于水
下古隆起带走向;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岩发育于湖泊扩张期,表现为平行连续中弱振幅反射,在庙西北洼和渤东凹陷深陷带最
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发育于湖泊萎缩期,表现为低角度中高频、中弱振幅前积反射,沿凸起边缘挠曲坡折带呈朵叶状分布。庙北
地区油气显示普遍,这种沉积体系识别与刻画结果对于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渤中凹陷东营组层序地层及其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分析地震、钻/测井等资料,将渤中凹陷东营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和5个体系域.东三段和东二下亚段构成层序SQ1,东二上亚段和东一段构成层序SQ2.层序SQ1中东三段为湖扩体系域,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洲围绕凸起分布;东二下亚段为高位体系域,大型曲流河三角洲开始向湖盆中央进积,三角洲沉积范围明显增加,在凹陷长轴方向最为发育,超覆到石臼坨凸起及渤南低凸起上,三角洲前方滑塌浊积扇及湖底扇发育.层序SQ2的东二上亚段发育低位体系域和湖扩体系域:低位体系域是在东二下亚段沉积的基础上发育的,湖盆范围缩小,三角洲继续向凹陷中央进积;湖扩体系域的湖泊范围迅速扩大,曲流河三角洲主要分布于长轴方向,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分布在凸起周围;东一段为高位域,湖盆面积再次迅速缩减,曲流河三角洲在凸起之间及石臼坨凸起边缘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普遍发育在凸起边缘.各层序凸起边缘及斜坡带三角洲前缘砂体、前方滑塌浊积扇及湖底扇是形成隐蔽油气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辽西低凸起锦州S油田沙河街组沉积相带展布及其控制因素,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分析古地貌特征、断裂系统展布及其对沉积体系演化的控制作用,确定沙河街组SQ1—SQ4层序沉积相类型,探讨沙河街组沉积体系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沙河街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等沉积体系类型;古地貌整体控制沉积体系类型;构造转换带是锦州S油田沉积物的主要运移通道。古地貌较低的C区,以及受转换带二次运移沉积的F、G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厚度大,储层质量好,有利于油气富集。该结果为研究区有利相带及优质砂体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西缘地区侏罗系勘探程度较低,对砂体成因类型及有利储层分布认识不清。在地层精细划分的基础上,根据精细剥蚀量计算结果,恢复侏罗系沉积期古地貌;结合残留地层的沉积特征,研究侏罗系沉积模式,还原重要沉积期的岩相古地理;根据研究区物性统计与物性下限分析结果,明确有利储层砂体成因类型,预测有利储层的展布。结果表明,车排子地区侏罗系发育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两种沉积相类型,其中车排子凸起东翼陡坡带发育受限型扇三角洲,四棵树凹陷南部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四棵树凹陷北部缓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其中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储集物性最好,为有效储层,是未来重点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5.
沾化凹陷孤北洼陷沙二段—沙三中亚段上部沉积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沾化凹陷孤北洼陷沙二段—沙三中亚段上部砂体平面展布规律,确定物源方向及沉积边界,利用岩心、粒度、测录井和地震等资料分析该区沉积体系,研究沉积相展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滩坝和湖泊等沉积相;物源主要来自北部、东部和南部,西部和东北部也有较弱物源注入;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北部桩南鼻状构造带;扇三角洲主要呈窄条带状沿埕东凸起展布,分布范围有限;浪控三角洲分布于南部孤北鼻状构造带;滨浅湖发育于古隆起两侧的东西次洼,半深湖—深湖集中发育在西次洼中,沉积体系具有一定继承性。同时,沙二段沉积期因湖盆整体处于湖平面下降和上升转折期,主要发育滩坝沉积相。该研究对提高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及展布规律识别的准确度、发掘深部地层及新探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应用地震沉积学和地震地貌学方法,建立白云深水区晚渐新世三级层序地层格架,揭示白云凹陷东南部晚渐新世大型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沉积结构和沉积地貌特征。结果表明:珠海组至珠江组下段可划分7个层序,中上部ZHSQ5、ZHSQ6和ZHJSQ1时期发育三期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其中ZHSQ5时期陆架边缘三角洲发育范围较小且相对富泥,前三角洲在地震剖面上呈约300m厚的斜交前积反射;ZHSQ6时期陆架边缘三角洲展布最广,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呈网状交织,横向展布达5km,三角洲前缘在地震剖面上为S型前积反射,前积体的高度向盆地方向逐渐减薄,前三角洲斜坡远端发育多个小型滑塌浊积体;ZHJSQ1时期继承早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沉积特点,同时前缘下斜坡伴生较大规模的滑塌浊积扇。估算三角洲沉积古水深为600m,三角洲前缘斜坡倾角为4°~7°,反映三角洲形成于深水陆架边缘环境。晚渐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给共同作用控制研究区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形成期次和展布规模,而同沉积断裂活动对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发育位置及沉积形态具有制约作用。陆架边缘三角洲前缘砂坝、分流河道砂体及前三角洲浊积砂体可构成重要的油气储层。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东南缘西丁家地区营城组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东南缘深层沉积相研究程度较浅,以西丁家地区营城组为例,利用岩心观察描述结果,结合测井、地震资料,以及区域构造演化和沉积相分析结果,研究松辽盆地东南缘深层地层沉积相.结果表明:营城组(K1y)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4种相类型,其中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最为发育;西丁家地区营城组主要表现为"广盆浅水"沉积特征,西南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北部斜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垂向上地层叠加样式表现为由进积向加积演变.该研究结论对西丁家地区深层地层下一步勘探开发及资源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石臼坨凸起西南缘陡坡带东三段古地貌对沉积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西南缘陡坡带东三段沉积体系展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等问题,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恢复石臼坨凸起西南缘的古地貌,研究古凸起、古沟谷、沉积区底型等地貌单元,解析陡坡带不同位置扇体分布规律的差异性,阐明古地貌格局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东三段物源区古地貌呈西部高隆、中部过渡、南部阶地、东部平缓的地貌格局,沟谷大量发育,且发育类型自西向东由深V型向宽缓的U型和W型演化。沉积区古地貌受同沉积断裂控制形成4类沉积底型,并形成洼槽与脊梁相间格局,西部和东部洼槽可容纳空间比中部的大。扇三角洲主要沿古凸起发育的沟谷进入湖盆,在可容纳空间较大的洼槽带分布,具有西部极富集、东部相对富集、中部贫砂的规律。物源区宏观古地貌对应的供给方式控制扇体的发育样式,沟谷规模和数量控制扇体的展布范围,沉积区底型控制扇三角洲富集程度。剥蚀区古沟谷发育且边界断层活动性强形成的洼槽带,是陡坡带寻找富砂沉积体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9.
根据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结果,研究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划分、沉积相类型及展布特征,东部凹陷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中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界面(SB1、SB2和SB3),划分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识别出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相、浊积扇相和湖泊相等沉积相类型.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的划分和层序格架沉积砂体的特征研究,结合岩心相、测井相及地震相分析,绘制东部凹陷沙河街组不同层序的沉积相平面展布图.根据东部凹陷沙河街组沉积相空间展布及演化规律,结合沉积相分布控制因素分析,提出东部凹陷沙河街组沉积相模式,盆地陡坡带短距离搬运的沉积物质在陆上堆积形成冲积扇,进入水体发育扇三角洲、浊积扇体等;缓坡带沉积物搬运距离相对较远,多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等远源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车排子凸起东翼白垩系呼图壁组砂体分布的控制因素,在古地貌恢复基础上,综合利用测井、录井及三维地震资料,以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低物源供给模式下沟谷—坡折体系对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低物源供给模式下,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及滨浅湖滩坝两种成因砂体。扇三角洲砂体规模局限,主要充填于低位域时期形成的古沟谷;滨浅湖厚层坝砂在平面上的展布与坡折带的走向趋于一致,在垂向上主要发育于湖侵域及高位域早期。该成果对物源供给不足地区坡折带的储层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