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渭河盆地2001—2008年高精度GPS监测资料,结合区域构造特点建立了渭河盆地有限元动力学模型,基于此研究了区域现今地壳应力场特征,深入分析了构造应力场与盆地内地裂缝群发之间的内在关系,首次基于空间大地测量定量的揭示出了区域构造应力场与盆地内地裂缝群发的内在动力学联系,及盆地东、西部地裂缝分布不均衡的根本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渭河盆地现今地壳应力场差异性显著,主要呈现出中、东部以NW-SE向拉张为主,西部则以NW-SE向压缩应力为主,整体具有相对左旋运动趋势,与区域以往长期构造变形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分析揭示出区域NW-SE向拉张构造应力正是盆地内中、东部地裂缝群发的力源机制,而盆地内差异性构造应力场也正是导致盆地东、西部地裂缝发育不均衡的根本原因所在,由此进一步证实了渭河盆地地裂缝的强构造属性,其是由活断层在上述力源机制作用下,以蠕滑形式错断地层使土层破裂而形成的.本文研究结果为盆地地裂缝灾害防治、城市安全建设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在对兰州地区兴隆山北缘断裂、白杨树沟断裂和西湾-雷庄断裂等的活动性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断裂擦痕斜角资料,结合区域其他构造应力场资料,应用构造应力解析方法计算了兰州的构造应力场。研究结果表明:①兰州地区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总体在NE到近EW向的范围内;②现今构造应力场继承了更新世以来的构造应力场;③深部和表层构造应力场基本一致;④区域构造运动是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导的。  相似文献   

3.
地震烈度区划很重要的依据之一是发震构造,只有在区域应力场的配置下才能讨论其是否发震,因此区域应力场的研究对地质构造的地震危险性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区三维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最新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原地应力测量以及震源机制解资料,建立了华北地区三维构造应力场模型;对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三维图象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研究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总体特征和局部分区特性;并讨论了华北构造块体的动力边界条件、活动断裂构造和地壳物性分区等因素对华北构造应力场的控制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针对甘东南地区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的背景和区域现今地震活动特征、强震孕育趋势及机制的现实需求,利用甘东南地区地质、地震、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等多源观测数据,构建了甘东南地区地壳形变三维数值模型,通过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实际速度场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反演了甘东南地区构造应力场和位移场,分析了构造应力场特征,为甘东南地区强震趋势及地点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应用现代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以山东地区为例 ,推断了该区的现今构造应力场 ,分析了区域构造应力场整体与局部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区域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应用地震学方法,详细讨论了鹤岗矿震活动与区域天然地震的联系和区别。认为在东北地区第五个地震活跃期的影响下,在区域应力场和矿区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鹤岗矿震活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8.
山东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现代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推断了山东地区的现今构造应力场,分析了区域构造应力场整体与局部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域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平面问题有限元方法,采取先计算大区域应力场再计算小区域应力场的分步加力计算等方法,在文献的基础上探讨川滇地区强震活动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为讨论其力学机制,作者应用43个地震机制的结果以及参考四川及云南近十年跨断层短基线的测量资料。作者还尝试文献的降低摩擦系数,保留断层错距,得到残余应力场等方法,试图给出川滇地区可能发生地震的危险地段。  相似文献   

10.
在地震学研究中,震源机制解是研究区域构造应力场最基础的资料和常用的方法.应用小震断层面解反演平均应力场不仅能给出一个地区的平均应力场,还能给出中等主压应力相对大小及错动断层面等信息.2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已经发展了多种采用多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董治平 《地震工程学报》1992,14(S1):117-123
本文从断层的形成机制着手,讨论了活断层与现代构造应力场之间的关系。应用密集度方法,讨算了青海东部地区的活断层分布方向,得出本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40°E。将该结果与新构造应力场,地震应力场及大地形变场比较认为,新第三纪以来,研究区构造应力场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实际资料的讨论,认为三峡及邻区的现今水平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为北东东向,是喜马拉雅期构造应力场的继续。由震源机制解求出的主压应力轴为北北东向和北西向。震源机制解的主应力是在区域构造应力场北东东向主压应力作用下,使得该区北北西—北西向构造系的有关结构面进一步发生剪切破裂错动和地震时产生发射波的主应力。或者是己释放了能量的那部分形变中所具有的主应力。它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不能等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晋陕断陷带1965年以来的地震P波初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单个震源机制解的统计分析、构造分区地震综合断层节面解、震源机制分区地震综合断层节面解,讨论了该断陷带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断错类型,讨论了区域构造应力场与局部构造应力场的关系及地震断错的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南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惠民  沈永坚 《地震地质》1990,12(2):121-130
本文利用现有的Ⅰ、Ⅱ等多期水准复测成果,编制了我国东南地区垂直形变图。按区内垂直形变特征划分为三大区,南、北以上升为主,中部呈现大面积下降。文中还应用区内近期跨断裂测量资料,综合分析区域现代构造活动特点,并对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针对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系统总结了其在构造应力场与地震预测研究中的一般性研究方法与主要处理环节,阐述了有限元法在我国地壳构造应力场与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分析讨论了该方法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并对有限元等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中国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地质构造、地震和地壳形变等资料,研究了中国晚第三纪以来构造应力场的主要特征。认为,中国区域构造应力场有明显的分区特点:构造应力场以水平分量为主,但某些地区由于深部物质运动可以同时存在垂直附加力的作用;同时认为,中国构造应力场是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联合作用控制的  相似文献   

17.
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地壳研究所于1989年出版了由谢尔曼和德聂伯罗夫斯基合著的《地壳应力场和研究应力场的地质构造方法》专著。本专著探讨了构造物理学上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即应用地质构造方法研究地壳的应力状态。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评估实际上是无限广阔的地区内地壳的应力状态。书中讨论了:应力的来源,区域应力状态的类型,按照这一准则进行区域划分的问题,以及与地球动力学机制有关的应力状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大连及其邻区存在金州、庄河、大洋河等多条区域活动构造带,历史上中强地震较活跃,并有破坏怀地震发生。本文依据区域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性,地壳应力场待方面资料,讨论了该地区地震地质背景及区域构造与华北统一应力场的一致性,并据此指出了本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及应重点加强监视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阚荣举等对1970-1980龙陵地区2518个小震初动符号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应力场变化对龙陵地震的孕育、发生和衰减过程的作用。提出大地震的发生可能具有大面积的外部应力加载、特殊构造部位的应力集中、震源应力场的形成、大震发生、应力场衰减等几个环节。龙陵地区特殊的构造环境为我们提供了观察这几个环节的良好“窗口”。它造成的震源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不一致,本文提出一个解释这种现象的模式。此外,对龙陵地震发生时出现的一些特点也提出了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20.
断层的活动方式、活动强度是反映区域构造应力场状态的重要标志之一。川、滇西部地区是我国构造比较复杂的多震区。近十多年来的精密短基线、短水准测量结果表明,该区构造活动幅度较大,其活动方式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这为构造活动性以及区域应力场的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