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卫晓燕 《地理教学》2006,(12):39-40
9月1日是开学的第一天,上午第三节课的铃声响过后,我走进六年级11班教室。由于持续的高温,教室里特别闷热,看着一张张陌生但又可爱的脸庞挂着汗水,心中顿生怜爱之情。这是六年级的第一节地理课,刚进教室,学生就大声告诉我:“老师,我们还没拿到地理书!“学生还没有拿到课本,这节课该怎么上呢”?我心里想着,事先准备好的课件也无“用武之地”了。我先按照惯例,讲了地理课的要求,但接下来如何安排?忽然,一个想法在我脑中闪现,何不让学生讲讲暑假旅游见闻呢?  相似文献   

2.
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这种信仰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哲学信仰。所有教育的问题,最终都是哲学性的,为何教、教什么、如何教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都受哲学思维的影响,最后都与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3.
施璐 《地理教学》2007,(9):29-30
2006年3月8日(星期三) 今天5班的课讲“城市化”的第二课时,先回顾城市化的概念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然后介绍城市群、城市问题和郊区化和逆城市化,说到城市问题,说到交通问题,学生吵吵嚷嚷的开始对学校的校门开放不满起来。如果说有些班级是太沉闷,那么5班就是太活跃,而且一贯以来的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使得部分同学肆无忌惮,想说就说,结果课堂近似小菜场,变成老师和学生争课堂了。  相似文献   

4.
王春玲 《地理教学》2007,(12):38-38,F0003
我所教的四个班中,有一个特殊班“体育班”,班上的学生比其他班活跃、调皮,却不善于动脑筋学习,老师们也颇有感触,组织教学花费时间多,师生协调不好,上课头疼,今天上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课,感觉较好,不经意间发现了“新大陆”:  相似文献   

5.
康晓青 《地理教学》2008,(11):43-44
这是关于七年级下册地理“巴西”部分的一个教学片断。我用两个班进行了一次地理教学试验,以巴西的位置为例,在两个班比较了两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卫 《地理教学》2010,(17):60-61
七年级下册主要学习区域地理,我特别喜欢“走近国家”这个章节。因为我在这部分内容动的脑筋最多,自然也最受学生们的欢迎。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加了两个内容:讲一个与这个国家自然环境或人文地理有关的小故事;再就是我的独门秘籍“说文解字学地理”。就以“俄罗斯”一节为例作以下说明。  相似文献   

7.
邓绍辉 《地理教学》2014,(22):35-36
为了解高一学生的初中地理学习状况,笔者在高一开学之初,利用升入重庆市梁平中学的2016级学生,对全县初中地理教学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一、调查实施笔者在所任教的高一2016级八个班(含清北班一个、实验班两个、平行班五个),首先进行学生所毕业的初中学校统计,发现八个班学生共来源于全县26个高完中和初级中学(覆盖了全县所有的高完中和初级中学)。接着在这26个学校的学生中,  相似文献   

8.
吕新美 《地理教学》2009,(12):40-41
初到一所新的学校——枣庄市实验学校,感觉这里的学生很活,孩子们敢于思维,敢于发言,但也给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老师正讲着课,有的同学不明白或有不同观点,就直接打断老师讲课大声说出。例如,在学习中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时,课本最后有一活动是将汽车牌照与他们所属的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用直线连接起来,我首先给学生讲清楚,车牌照上的汉字是该省简称,字母A代表该省省级行政中心。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一节是中学《世界地理》的最后一个国家,如果教师照前面几个国家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或按照教材中的顺序进行讲解的话,学生不仅觉得枯燥乏味,也得不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改变教材原有的结构,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辅助材料。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0.
吴波 《地理教学》1994,(3):22-23
地理复习是巩固地理信息暂时联系的形式,而遗忘则是识记中形成的地理信息的消退。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新知识的不断增多,学生对旧知识的遗忘也随之增加,如果不及时加以复习巩固,受其他信息干扰越来越强,最后的复习就等于授新课。为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我将地理复习寓于平时教学之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一次,我去校外听区级公开课,讲的是八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的第一框题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课堂上老师神采飞扬,传授知识思路清晰;手中的鼠标点击频率也相当快,图片一张替换着一张。身为专业地理教师的我,有的答案还没思考完整,但同学们的反应却完全不同:个个对答如流,师生配合相当默契,讲课环节进展十分流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个个佩服同学们的反应。离授课结束还有几分钟,老师出了几道练习题,目的是检测本课学生的掌握情况,但结果只有几个同学能做出答案,气氛很沉闷,  相似文献   

12.
熊国权 《地理教学》2012,(23):17-19
“结构”一词的涵义是指某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状态。在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关于“结构”的内容,如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构成)、城市的地域结构、区域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等等,这些内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此类内容到底如何教学,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曹新富 《地理教学》2014,(23):43-44
高中阶段区域地理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应该讲授到怎样的深度和广度,一直是困惑高中地理教学的问题之一。讲多了,讲深了,受课时不足制约,讲少了,讲浅了,又担心会影响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区域综合能力的养成。那么,我们究竟如何进行讲授,讲授到什么程度呢?针对这一问题,本人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设计视角研究,若有所悟。破解高中阶段区域教学之瓶颈,有章可循,有度可控。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世界地理“世界人口问题”一段教材,强调了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和数量过多造成的世界人口问题,而把人口增长缓慢和数量少造成的问题隐含在教材中。教学中要避免给学生两个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5.
陆志明 《地理教学》2011,(19):59-59
开学一个多月后,对高一年级18个班进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的单元测试,学生考出来的成绩却不理想。自己任教的6个班中最好的7班平均分是39.5分,60人的班级中最高分84分,最低分15分,及格率20.3%,优秀率5%。这样的成绩,对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第一次单元测试就这么差,会大大降低他们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同样,对于刚从大学毕业的我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和严峻的考验。作为老师,是单一地批评学生呢,还是在分析学生考得不好的同时,作深刻的反省?我选择了后者。  相似文献   

16.
记得在高一刚进行完第一个单元教学时,有一个单元活动是“如何阅读地图”,如何在地图上判读方向,本来觉得这是一节很普通,自己很熟悉的内容,大学里都做过的,并且平日熟知的东西,感觉很有把握:所以在备课时简简单单地写了一下教案,就进了课堂。没想到,前面还很顺利,到中间时,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旅游图(导游图)的判读来了,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把每一个步骤都分析的透彻淋漓,最后一步不明白了,向我抛来了第一个“球”:  相似文献   

17.
感知规律是感觉和知觉的规律。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总是从感知觉开始的,没有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就不能获得丰实的地理感性知识,更不能上升到地理理性阶段。感知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开端,感知有力的发展有助于其它能力的发展。任何一堂地理课,都自觉和不自觉地应用感知规律,只是应用的方法和效果不同。如果自觉积极地运用感知规律进行地理教学,  相似文献   

18.
正从上区域地理以来,我基本遵循先自然环境,再人文环境的顺序进行教学,时间久了,我自己都感到枯燥乏味,学生的感受可想而知。地理科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区域性。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不仅存在内在联系,而且自然环境又会影响人文环境。我想能不能抓住区域的关键性特征,用一个字、一个词、一方面的地理要素或一种独特的地理现象生发出一节"枝繁叶茂"的课堂呢?在上"‘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课  相似文献   

19.
一、身边的交通与地理这是一节平常的地理课,学习“中国地理——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我也估计到了学生对这节内容不会有太大兴趣,课上我让学生拿出地图册,边指图边按课本认真讲析,讲得卖力气,希望能收到好效果,可是学生的反应漠然,举手回答问题的寥寥无几。我心里有些烦躁,也不好发作……  相似文献   

20.
王红霞 《地理教学》2010,(13):57-58
我一打开这张家乡地图投影,同学们立刻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哇,我找到我们乡镇了!”“我找到我们学校了!”“我还找到我们村庄了,哈哈”……我在旁边听着他们的话,突然想到这节课可以换种方式学习,于是我对学生们说:“我们这节课和以往不同,同学们可以先看图,然后提出问题,再由其他同学解答,最后老师来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