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理教学》2011,(21):63-64
据悉,新产生的“气候变暖岛”本来与格陵兰岛相连。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趋势加剧,北极冰消融速度加快,“气候变暖岛”逐渐从格陵兰岛分离出来。2005年,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岛屿被科研人员发现。目前,“气候变暖岛”已经被最新版的泰晤士报综合世界地图册收录,从而创造了一个地理新名词。  相似文献   

2.
根据古气候记录的温度与大气CO2浓度变化的关系,结合近百年尺度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库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模式,探讨大气CO2浓度升高与全球变暖的关系.结果发现,不论是古气候记录的大气CO2浓度升高的时间滞后于升温的时间,还是古气候与近百年来大气CO2浓度升高幅度相近条件下,两者升温幅度存在约10倍差异的事实,均不支持"大气CO2浓度升高驱动了全球变暖"的观点.近百年尺度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随升温降低从而增大了大气CO2来源,这有可能是"温度升高促进了大气CO2浓度增加"的原因.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降低的驱动机制可能是由于升温降低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增大了异氧呼吸和有机碳分解速率所致;而海洋CO2吸收能力的降低则可能与升温导致CO2溶解度、海水盐度降低以及海洋温盐环流削弱或破坏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对气候变暖问题争议的分析   总被引:50,自引:8,他引:50  
王绍武  龚道溢 《地理研究》2001,20(2):153-160
综合评述和分析了近年来关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研究。重点是有关气候变暖的一些争议。目前的结论是:(1)19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0.4~0.8℃;(2)全球气候变暖的论断得到了海洋温度、大气温度、钻孔温度、陆地雪盖、海冰及冰川资料的支持;(3)1998年是近一个半世纪有观测资料以来最暖的一年,对1961~1990年平均的距平为0.55℃。20世纪变暖的趋势为0.066℃/10a;(4)1990′s是20世纪最暖的10年,平均气温距平0.35℃,也可能是500a或者甚至1000a来最暖的10年。所以,20世纪气候的变暖是无可怀疑的。人类活动影响很可能是20世纪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至少是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联合国下属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4次评估报告影响下,全球变暖达到前所未有家喻户晓的程度.各国人民似乎对“气候变暖”有谈虎色变的感觉.只要是灾难,不论水灾还是旱灾,不管是降温的雪灾还是高温的热浪,各国媒体均将这些灾害与“气候变暖”紧密联系起来,IPCC第四次报告也是如此.气候真的变暖了吗?真的那么严重变暖了吗?气候变暖真的给人类带来的只是可怕灾难而没有益处吗?水灾与旱灾是一对矛盾的2个方面,如何都能够由“全球变暖”一个因素所导致?地质记录表明,气候冷暖波动是地球气候变化一般形式,过去在人类能够影响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以前,地球气候就是一直在不断地冷暖变化着的.驱动地球冷暖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地球接收太阳辐射量的变化.不变的气候是短期的,是暂时的,而变化的气候却是长期和永恒的.持续了约550年变冷小冰期于1850年结束,随后进入暖期则是正常的自然过程.人类活动最大可能只是叠加了变暖的影响.本研究综合对比分析全球变暖和全球变冷2种气候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认为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结果是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5.
6.
《地理教学》2007,(5):45-46
美国国会众议院30日就气候变暖科学研究举行调查听证会。不少科学家表示,布什政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政策以及强制干预已严重影响到了美国在全球变暖领域的相关科学研究,给科学家们造成了“政治压力”。  相似文献   

7.
1994年的上海年平均气温高达17.6℃,比1993年暖了1.4℃,是上海12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盛夏持续高温,隆冬温暖如春,上海似乎往南挪动了几个纬度,上海人都说天“变”了。然而,踏遍全球,何处天不“变”?  相似文献   

8.
大气CO2浓度的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曹银真 《地理科学》1991,11(1):48-59
  相似文献   

9.
中国干旱区温度带界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雪芹  孙杨  郑度  毛炜峄 《地理学报》2011,66(9):1166-1178
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热量资源的改变与温度带界线的动态变化将会影响到干旱区天然植被的生长与分布,而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将对干旱区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种植制度的调整产生深刻影响。本文采用1961-2007 年均一化气温数据与MPI_ECHAM5 模式输出的21 世纪上半叶A1B情景下的区域降尺度格点数据,选取保证率为80%的日均温≥ 10 ℃持续日数等值线和日均温≥ 10 ℃等积温线为干旱区温度带北界指标,探讨了过去近50 年及21 世纪上半叶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干旱区温度带界线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1) 1961-2007 年,干旱区夏、冬半年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冬半年较夏半年增温幅度要大;各年代日均温≥ 10 ℃积温与≥ 10 ℃持续日数的等值线动态变化一致,均表现为显著向北或向高海拔推移;(2) 通过对温度带北界指标变化的判断,1961-2007 年干旱区暖温带和中温带北界普遍北移,北移幅度最大者为阿拉善地区,超过1 个纬度;21 世纪上半叶,暖温带和中温带北界将继续北移,且暖温带移动趋势更为显著;无论是过去近50 年,还是21 世纪上半叶,干旱区暖温带和中温带北界均有向高海拔区域移动趋势;(3) 与温度带北界的变动相对应,干旱区生长期起始日期和终霜日等气候指标显著提早,天然植被与作物种植北界向北向西推移,并呈现向高海拔区域扩展的态势。因此,综合考虑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确定气候条件与农业生产种植之间的反馈关系,这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地理教学》2009,(2):F0003-F0003
气候变暖绝不仅仅是“摄氏度”升高,而是对国民经济产生明显影响,“其影响比加入WTO更大,还会降低百姓生活水平”。昨天,我国著名气候学家、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院士受邀“文汇讲堂”,向公众做了《与暖共舞——认识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发展观》演讲,与上海气候学同行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问题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对于近代全球是否在变暖?以及驱动变暖的因素到底是什么?是自然过程还是人为作用?科学家们一直对此有着不同的见解.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现在全球变暖是因为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CO2,其浓度增加而导致增温,但是很多科学家并不赞同.为了理清这一问题,本研究整合了近年来有关地质时期及现代大气CO2浓度与温度的关系数据,对其进行了梳理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是从地质年代的长尺度上来看,还是从近代的短尺度上来看,CO2浓度变化与全球气温变化之间都不存在一个足以令人信服的关系,因此,以此证明现在温度的增加是由于CO2浓度增加所引起的是不科学的.关于温度变化的驱动因子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就不能明确地判断大气温度增加的主导因素是自然过程还是人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全球升温对中国区域温度纬向梯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2,他引:5  
利用中国气象中心160站点的实际观察资料,对中国半个世纪的气温变化分时间段进行了计算分析。用各个站点52年的气温序列斜率与纬度和海拔分别做了相关分析,发现气温变化幅度和纬度有着很好的相关性,特别是在冬季;但气温变化和海拔没有相关性。另外,通过对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情况进行计算和纬向分析,发现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气温的纬向梯度在变小,变化的幅度是冬季大、夏季小,高纬度地区大、低纬度地区小。最后指出造成气温纬度梯度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大陆度随纬度的不同分布。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近年来出现的破纪录高温现象,列举了全球暖化的实例证据;指出了影响全球气温变化的重要事件;从温室效应方面讨论地表温度变化和全球暖化问题;从南太平洋海平面的变化来证明全球暖化是否存在的问题;从热岛效应出发论证了全球暖化与土地利用间的关系;用实例和历史数据讨论有关全球暖化的6个威胁问题.提出了几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认为很难令人相信全球暖化有愈来愈烈的趋势.全球暖化是否存在?目前的资料并不充分.全球暖化与热岛效应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气候变迁的灾难说法尚有许多疑义.  相似文献   

14.
2007年IPCC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AR4指出:过去50a观测到的地球平均温度升高很可能(90%以上)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其中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而地质气候记录证明,早在人类排放能够影响大气以前的CO2浓度变化均不同程度地滞后于气温变化.地质时期CO2浓度的波动是跟随气候变化而变化,是被大气温度驱动的结果,而非相反的CO,驱动温度变化.将现在全球变暖完全归因于人类排放CO2的增加,无法解释1940-1978年的降温事件.通过更长尺度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现在气候是处于全新世变干变冷的大趋势之中,即使现在全球略有变暖,也只是处于变干变冷大趋势中的次级变暖波动.将近代全球气候变暖片面夸大归因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而忽略了自然因素的贡献,其依据显得缺乏科学说服力,其做法不免有些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暖对全球各领域及地区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是气候变化相关研究中受关注的一个主题.本研究对全球观测数据和大量过去气候变化研究成果进行分析,针对几个关键问题就全球变暖对人类及其他物种造成不良后果的观点进行了辨析,包括气候模型可能存在的缺陷,冰川、海冰和海平面以及降雨量和水资源变化的不确定性,极端天气事件增强的可能性以及生物的适应能力,指出不宜简单地将所有灾害事件都直接归因于全球变暖,应该在全面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趋利避害,从而达到更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气温变暖对西北西风带冬季气温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利用中国西北西风带139个气象站1961—2006年历年冬季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多项式拟合、EOF、REOF、Mann-Kendall、滑动t-检验、子波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6 a西北西风带冬季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中国西北西风带冬季气温近46 a增温率为0.55 ℃/10a. 增温显著的地方是陕西西部、甘肃、宁夏、内蒙古大部、青海中北部-塔里木盆地。仅青海的河南州局地有显著的下降趋势。表明除青海高原局部地区外其余大部分区域增温显著,同步响应全球变暖。②大部分区域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稳定性差,青海高原相对稳定。③冬季气温的演变在西风带一致性程度较高。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发生降温-升温转型,1986年有一次显著突变,其后气温达到一个更显著的增暖时期,21世纪初略有回落;全区性的前10个偏热年,80%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各分区的异常偏热年,90%也出现在1990年以后;气温异常变化存在5 a左右的年际周期,在20 a以上的气候变化层次上,气温趋势还处在偏高的位置。④冬季气温演变存在地域差异。一是蒙新区和陕甘宁青区南北变化相反;二是蒙陕甘宁区和青海新疆区东西变化相反。⑤根据REOF分析将该区冬季气温异常细分为蒙陕甘宁区、高原区、北疆区和南疆区4个分区。冬季气温的转折高原区有异于其他区域,高原区单调增温,无明显转折,而其他区基本一致,在70年代初期转为上升,90年代中期转为下降阶段;冬季气温的突变也是高原区有异于其他区域,高原区1997年发生一次突变,而其他区域则一致为1986年突变。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变化对宁夏近40 a极端气温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宁夏气候变化基本事实,利用近40多年来宁夏基本气象资料,对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40多年宁夏年平均气温呈连续上升趋势,1986年之后增温速率加快,增温幅度高于全国平均值;年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均在波动中持续上升,年极端最低气温上升幅度明显超过年极端最高气温;各季极端最高、极端最低气温呈非对称性变化,秋季各地极端最高气温增温幅度超过极端最低气温,但春夏冬三季极端最低气温增温远比极端最高气温明显,该特点在夏季表现得更突出;各月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均呈升温趋势。  相似文献   

18.
季节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正洪  史瑞琴  陈波 《地理科学》2009,29(6):911-916
根据湖北省10个代表站1951(或建站)~2006年逐日平均气温,计算分析了四季初日和长度及其变化趋势,以揭示气候季节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湖北省平均春、夏、秋、冬四季初日分别为3月22日、5月27日、9月27日、11月27日,四季长度分别为65.7、122.8、60.9、115.6d,且时空差异明显;(2)56a来湖北省平均入春、入夏分别提前2.8、1.6d,入秋、入冬分别推后4.0、6.1d;(3)56a来湖北省平均冬季缩短8.9d,夏季延长6.3d,秋季延长2.0d,春季无变化;荆州夏季延长21.1d,武汉冬季缩短17.0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