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通过测量介质品质因子来开展大同窗附近测震台站记录P波衰减频散特征的研究,并分析大同窗近场区和外围区震例前后的变化。对山自皂台记录的2001年以来大同窗地震序列的研究结果表明,近场区3次和外围区6次地震前,介质品质因子显示超出1倍均方差的高值变化特征,震后逐渐恢复到背景起伏状态;与大同窗传统的频次指标相比,介质品质因子的映震效果更好;阳原台的结果表明,仅近场区1次和外围区2次地震前,介质品质因子显示超出1倍均方差的高值变化特征,且有虚报、漏报。所处地质构造位置不同、传播路径介质差异可能是引起上述两个台站附近介质品质因子的地震对应效果明显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地震成因复杂,为了研究该区域地震的成因及发震规律,文中利用湖北省区域台网、三峡台网提供的数字波形资料,计算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三峡库区394个M_L≥2.0地震的震源参数,获得了三峡库区视应力的时空分布图像,分析了三峡库区研究时间段显著地震事件前后的视应力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巴东M_L5.5、秭归M_L4.7以及M_L5.1地震发生前后,不同震级分段计算结果显示,震前震中区附近新华-水田坝断裂和高桥断裂同时出现高值,高值区域分布呈现协同化程度高,而震后零散的现象,表明该区域在震前积累了较高的应力。2)研究区域视应力在地震前后经历了一个明显的"上升-下降"过程,在应力上升初期发生了巴东M_L5.5、秭归M_L4.7以及M_L5.1三次显著地震。3)研究区域视应力深度剖面显示,不同深度视应力与震级大小呈现正相关性,震后研究区内小震属于低应变释放背景下的低应力释放,未新增明显视应力异常集中区域,震后巴东高桥断裂、周家山-牛口断裂以及秭归仙女山断裂短期内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3.
2013年12月16日湖北巴东发生5.1级地震。对震前的地震条带和视应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震前有两条M_L≥3.0级地震条带交汇于震中附近,条带上和条带外的地震地方平太阴时角度都较分散,条带上地震受到的调制作用不明显。震中周围M_L≥3.0级地震的视应力时间变化显示震前出现高值异常,空间分布显示视应力分布具有分区特征,东北部地区视应力明显高于西南部,震中位于高低值分界线附近。  相似文献   

4.
利用青海区域地震台网数字地震波资料,计算2010—2016年研究区域184个M_L≥2.5地震及2016年门源地震序列150个M_L≥2.0地震的震源动力学参数,分析视应力时空变化。结果显示:视应力与震级呈正相关,随震级增大而升高;门源6.4级地震前中小震视应力存在起伏变化,可能反映了区域应力场的增强;门源M_L 5.0强余震前小震视应力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5.
大同地震前后介质Q值和小震震源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士忠  李玉萍 《地震》1992,(2):30-38
本文使用北京台网微机数字记录,通过波谱分析研究了大同地震前后介质Q值和小震应力降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大同地震发生在低Q值区,震前Q值升高,震后恢复正常。(2)大同地震前,小震应力降明显升高,震后恢复正常,震前震后应力降的变化与介质Q值变化和应力变化有关。(3)大同地震前后小震震源参数确实有明显不同,无论是应力降、平均位错还是震源尺度都有明显不同。(4)大同地震前后小震波谱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选取2008年1月~2017年6月新疆乌恰单台小震记录数据,分析了在■范围内M_L≥1.0的小震月频度的变化及其与研究区内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同时基于Molchan模型对乌恰地震窗预测效能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1)当乌恰地震窗小震月频度≥175次/月,即出现异常高值时,多数3个月内其后均有M_S≥6.3强震发生。(2)小震月频度的异常形态表现为高值—发震或高值—低值—发震。(3)基于Molchan模型对乌恰地震窗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价,结果较好,研究结果可以为新疆南天山西段震情趋势研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肖蔚文 《地震研究》1989,12(1):11-22
在1966年发生6.8和7.2级邢台地震的余震区里,从1976年1月至1985年11月已记录到约6000次地震,其中最大的两次地震是1981年11月9日M_L=5.8和1985年11月30日M_L=5.6的地震。本文利用P波初动半周期,测定了这一时间段里发生的69次M_L=2.7—4.4的地震的震源参数。应力降在0.01兆帕到10兆帕的范围内变化,且主要集中在0.1兆帕和1兆帕之间,因此取1兆帕以上为高应力降,用以评定该区的应力积累情况。震源半径的变化范围大,但在M_L≤3.7的范围内不随M_L而变大,而应力降则随M_L而增大。1981年的5.8级地震和1985年的5.6级地震,虽然在震前、震后的地震活动上都完全不一样,但其共同点是:震前出现的高应力降地震比较多,且其应力降的数值有随时间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2012年2月至2014年7月,以往地震活动很弱的锡场地区接连发生5次M_L4.0级以上地震。为研究这5次事件之间是否存在应力触发关系,首先使用双差定位方法、 CAP方法反演得到了这5次事件精确的震源位置、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并根据精定位后的地震展布和区域活动断裂选择了真实发震断层面。以此计算了锡场地区5次M_L4.0级以上地震之间的静态库仑应力触发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锡场地区5次地震之间累计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大小均超过阈值0.1 Bar,存在应力触发现象。其中, 2014年7月11日的M_L4.5级地震被已发生的前4次地震触发,应力增加达0.331 Bar; 2014年4月25日的M_L4.4级地震被已发生的前3次地震触发,应力增加达0.368 Bar;而2013年2月22日的M_L5.1级可能被前面两次地震触发,累计静态应力增加为0.119 Bar,大于阈值0.1 Bar; 2012年2月17日的M_L4.2被2012年2月16日的M_L5.2级地震抑制,应力降低为3.37 Bar。  相似文献   

9.
针对2015年10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出现的小震丛集,以和林格尔地区2010年3月至2015年12月M_L 2.0以上地震为研究对象,利用该时段数字地震波形反演震源参数,采用Brune模式,呈现该地区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和林格尔视应力值相对较低;(2)和林格尔小震频发区视应力时序变化无明显映震规律;(3)和林格尔小震丛集视应力与震级出现不同步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利用辽宁及邻区1970—2018年的地震观测资料,研究"海城地震窗"地震活动对辽宁及邻区M_S≥5.0地震发生是否存在一定的触发作用。选取海城地震窗550 km范围内M_S≥5.0地震作为震例,以地震发生前1个月至5年时段,海城地震窗M_L2.0和M_L3.0地震的平均月频次作为背景指标,地震窗震前1个月内M_L2.0和M_L3.0地震的月频次作为临震指标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1个震例中,有5个地震震前1个月存在M_L2.0和M_L3.0地震频次不同程度增加现象。分别以地震窗内M_L≥3.0地震月频次高于1倍均方差、M_L≥2.0地震月频次高于1倍均方差作为异常标,用R值评分方法对异常进行效能评估。结果表明,该异常特征具有一定的预报效能,对地震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利用波形互相关方法识别乳山震群中的重复地震,挑选一组在时间上跨越2015年5月22日ML 5.0地震的重复地震序列(repeating earthquake sequences,RES),利用测算单台直达P波第一个周期信号频散衰减特性的方法,估算乳山震群震源区介质品质因子,结果显示,不同路径下Qm值随时间的变化形态基本一致,即此次ML 5.0地震前Qm值升高,临震及震后Qm值下降并恢复至震前水平。同时,通过对震源区近场及远场应力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认为此次ML 5.0地震发生在远场作用下区域构造应力状态调整过程中,与区域构造的介质状态、断层分布、速度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山东地区地震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使用山东地区中小地震的地震数字波形资料, 基于Brune圆盘模型得到了2001年1月至2011年7月206个ML≥2.0地震的辐射能量、 地震矩、 视应力等震源动力学参数。 震源参数标度关系分析结果显示, 视应力呈现随地震矩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但在视应力较低的2008年9月至2011年3月ML≤2.8震级段, 视应力和地震矩之间没有趋势性关系。 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山东地区2004年至2007年应力水平明显升高, 视应力高值主要集中于安丘—昌邑、 莒县—郯城、 聊城—兰考断裂、 胶东半岛等地区, 2009年后处于应力较低水平, 但2011年3月开始有升高现象, 值得继续关注。  相似文献   

13.
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小地震视应力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发  戈宁  王行舟  凌学书  张炳 《地震》2012,32(4):53-61
利用安徽地区测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 采用波形分析和反演的方法计算了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小地震的视应力, 分析研究视应力的时空变化特征, 并讨论其与地震矩等震源参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① 利用提取的地震震源谱数据计算得到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值为0.05~0.9 MPa, 平均为0.20 MPa, 以此可作为该区域的背景应力水平; ② 时间变化显示视应力在黄海ML5.1、 江西九江ML6.0及河南太康ML5.0地震前呈现持续高值异常状态, 震后趋于正常水平, 而江西九江6.0级地震后视应力再次出现高值异常, 随后发生了安徽定远ML4.7地震, 一定程度上说明郯庐断裂南段及邻区中小地震的高视应力水平与华东地区中强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③ 空间分布显示高视应力集中区与地震高辐射能区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主要位于嘉山—滁州段的皖、 苏交界区附近和庐江县附近, 该区域相继发生过定远4.7级和安庆4.8级地震, 并推断认为庐江县附近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危险性可能更大, 值得高度关注; ④ 视应力随着地震矩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不明显, 拐角频率与地震矩大体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新疆北天山非弹性衰减、场地响应及其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建明  李志海 《地震》2014,34(1):77-86
本文利用新疆北天山22个数字地震台的地震波形资料,首先采用Atkinson方法得到了北天山Q值随频率f的关系式为Q(f)=465.2f0.53; 其次采用Moya方法反演得到了22个台站的场地响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台站的场地响应在1附近,其中5个台站的场地响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放大效应,可能与台基岩性和仪器工作状态有关; 最后用ω平方震源模型计算了161次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表明,在单对数坐标下,161次地震震级(MS)与地震矩的对数、震源破裂半径、矩震级呈正相关关系、与拐角频率呈负相关关系、与应力降并无明显的依存关系,进而利用震源参数中的应力降时序图,分析了研究区内2次6级地震前后应力降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表现为震前出现高应力异常,震后趋于低值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选取2009—2018年江苏省射阳地震台200 km范围内M_L≥2.0地震波形资料,基于Sato单次散射模型,计算该区域S波尾波Q_c值,并探求其时间变化特征。采用相同方法计算盐城、灌云地震台地震波形资料尾波Q_c值,并将3个地震台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射阳地区是江苏省尾波Q_0低值区域,Q_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为Q_c(f)=33.7±3.4f ~(1.16±0.04);在2016年10月20日射阳M_(L )4.8地震前,射阳地区尾波Q_c值有增大现象,Q_c值变化特征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发震;盐城、射阳、灌云地震台所记录地震的尾波Q_c值在震前均出现明显的高值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6.
The causes of earthquak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re complex. In order to study the cause of earthquakes happening in the region, we calculated the source parameters of 394 ML ≥ 2.0 earthquakes occurring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based on waveform data observed by the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 of Hubei Province and Three Gorges, obtained the apparent stress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map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nd analyzed apparent stress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before and after the main earthquak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1)Before the Badong ML5.5, Zigui ML4.7 and Zigui ML5.1 earthquake, high apparent stress of earthquakes with different magnitudes is concentrated in Xinhua-Shuitianba Fault and Gaoqiao Fault.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 value area shows the high degree of synergism before the earthquake and the scattering after the earthquak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area accumulated a high stress before the earthquake, and the fault was in a locked state; 2)In the study area, the apparent stress before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 showed significant rise in the first and then decline,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process of rising; 3)Apparent stress depth profiles show that apparent stress at different depths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size of magnitude of earthquake, and the phenomenon of "small magnitude and strong apparent stress" did not appear. The small earthquakes occurring after the major earthquakes in the study area belong to low strain relea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w stress release, and there are no new apparent stress anomaly concentration areas appearing,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Badong-Gaoqiao Fault, Zhoujiashan-Niukou Fault and Zigui Xiannushan Fault have been effective in releasing after the Badong earthquake and Zigui earthquakes and the probability of destructive earthquake is small on these faults.  相似文献   

17.
2017年称多震群为青海省称多县第一次记录到的ML3.0以下小震群活动,发生在唐古拉地震带MS5.0地震平静被打破且ML4.0以上地震活跃的背景下.为研究2017年称多震群对青海及邻区后续震情的影响,对该震群的活动特征、震群参数、震源机制、视应力等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主要表明:该震群为前兆震群,震群中地震以走滑为主....  相似文献   

18.
利用调制比时空扫描方法,对1973—2014年云南地区MS≥6.0地震进行回溯性研究,分析强震前区域小震调制比时空演化过程。结果显示,从小震调制比异常开始至发震的持续时间为1.5 a之内,调制比异常的最高值需大于0.57,强震多发生在调制比为最高值时或其后14个月内异常区边界或内部调制比显著高值附近,震级随异常持续时间的延长大致呈增加的趋势;小滇西—滇西北地区的强震多发生在调制期内;从分区来看,滇西南强震多发生在调制比为最高值(Rm≥0.57)后6个月内的异常边界处,尤其是3个月内,滇西北强震多发生在最高值(Rm≥0.67)后7—12月内异常区内显著高值附近,滇东北强震多发生在最高值(Rm≥0.67)时的异常区内。  相似文献   

19.
应用2011年1月-2015年4月柯坪块体及周边数字地震台站(38°-42.5°N,75°-80.5°E)记录的3.0 ≤ M ≤ 5.0地震事件,结合柯坪块体介质品质因子和各台站场地响应,计算各地震应力降、地震矩、震源破裂半径、拐角频率等新震源参数,并研究各背景值变化特征及彼此间对应关系。结果表明:柯坪块体地区地震震级与地震矩、矩震级、震源尺度之间表现为较好的正相关性,与地震拐角频率之间呈负相关。地震矩与震源破裂尺度整体呈正相关,但当震源破裂尺度较小时,地震矩变化不大,当震源破裂尺度大于250 m时,地震矩随震源破裂尺度的增大变化较快。由柯坪块体应力降时间分布特征分析可知,研究区具有地震前应力降呈现高值异常、震后缓慢恢复低值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