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子北缘复合构造带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与扬子板块北缘之间,由桐柏—大别造山带、武汉—怀宁断褶带、九岭—江南隆起带、瑞昌—铜陵断褶带和大冶—宿松对接带等构造单元组成,是中生代不同时期构造体制叠加,不同方向构造复合、联合的结果。该复合构造带北侧的桐柏—大别山南缘构造带和武汉—怀宁前陆断褶带由北向南逆冲,主要形成于晚印支期,是特提斯构造体制作用的产物; 而南侧的九岭—江南隆起带和瑞昌—铜陵断褶带,则由南向北逆冲,主要形成于早燕山期,是太平洋构造体制作用的产物,同时北侧的大别山南缘构造带和前陆断褶带受到影响,再次活动; 位于该复合构造带中部的大冶—宿松对接带是上述不同构造体制下,不同方向应力叠加,多期构造形迹复合最终形成的复杂构造带。所以,扬子北缘复合构造带是特提斯构造体制与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的产物,是中下扬子两大构造体系转换的经典记录。  相似文献   

2.
东秦岭的地球物理、构造分带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秦岭构造演化及地质成矿比较复杂,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笔者从板块构造学、地球物理学、事件地层学等多学科观点出发,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东秦岭发育的区域性深大断裂主要有9条,它们均具有多期次、长期性活动的特征;垂直板缘构造带走向,从北向南可划分出低变质变形带、强变质变形混杂带、刘岭复理石推褶构造带、大别地块、断褶推滑构造带等五个地质构造带;东秦岭的地质构造发展演化经历了7个阶段,即华北、杨子板块形成、漂移阶段;华南板块形成阶段;板缘增生带形成阶段;板块对接阶段;剪切走滑阶段;板块挤压推覆阶段以及断块掀斜阶段.  相似文献   

3.
广济-九江同步耦合断裂及其控岩、控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广济-九江同步耦合断层对应的NNE向断裂(郯庐断裂、赣江断裂)经历了三次性质转变:J3-K1(157-97Ma)为左行走滑,K1晚期至E2为张性拱裂,E2-3以后呈右行走滑;在广济-九江同步耦合断层的耦合区内相应形成了伸展褶断、扭旋褶断、挤压褶断三种构造组成形式,其中燕山早期的伸展褶断构造组合呈现出张性伸展性质,为成岩成矿提供有利空间;同步耦合区内形成于燕山早期第二、三阶段的堑垒式褶断构造和燕山晚期第一阶段的扭旋褶断构造是控制成矿岩体及矿床定位的具体构造形式。  相似文献   

4.
<正>1地质背景373矿床位于华南板块南华活动带(Ⅱ)右江褶皱系(II2)西大明山凸起(II25),大新凹断束,那岭—俸屯褶断地垒的北端。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下泥盆统、中泥盆统,地层走向近东西,倾向近北。矿区内最大的断裂构造为俸屯褶断地垒北翼边缘的F2断裂带,该断层在矿区内走向近东西,倾向北。F2断层上盘产生了一系列派生的似层间分支断裂F1 3、F2 3、F3 3,矿体主要赋存于F3断层中。  相似文献   

5.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反转构造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力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地震剖面观察和沉积构造分析,根据反转褶皱隆起及其伴生的断层发育程度,将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的反转构造划分为宽缓隆褶、陡窄隆褶、宽缓隆断褶和陡窄隆断褶4种类型。西湖凹陷的构造反转强度及特征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特点。在东西排列的三带中,中央突起带反转最强,东部断阶带次之,西部斜坡带反转最弱。在南北分布的三区里,北区发育较强陡窄隆褶,中区总体反转强、局部反转弱,南区总体反转弱、局部反转强。西湖凹陷的反转构造以褶皱为主,并不同程度地伴生断裂。据此,选取反转逆断距、反转褶皱波幅和缩短率3个参数,对中央突起带反转构造的分布规律进行定量研究。研究和统计结果表明,中央突起带的北部反转强烈,中部构造反转最强和较弱地区相邻并存,南部总体反转较弱、局部较强。反转构造主要由中新世中晚期龙井运动形成,反转逆断层由先存断层逆向再活动发展而来,逆断距一般自下向上逐渐减小;而反转褶皱主要发生在上部沉积层,其发育程度自下而上逐渐增强。西湖凹陷构造反转的形成,主要是中新世菲律宾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导致冲绳海槽弧后扩张,进而产生向西推挤的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6.
甘肃环县西部侏罗系下统延安组中赋存丰富的煤炭资源。通过探讨该区地层、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分析该区地质构造及其对煤层形成与赋存的控制作用,结果发现:本区煤系及煤层的分布规律受基底构造、同沉积构造及后期构造活动的改造等综合作用的控制与影响,该区煤系及煤层呈南北条带状分布于青龙山断褶带和沙井子断褶带的次级凹陷内,且分布范围和埋藏深度受断褶带内次级构造的控制,使煤系和煤层大致呈北部浅、南部深、东部浅、西部深的特点。因此,今后的找煤重点应放在沙井子、甜水堡、王洼和罗洼外围的青龙山断褶带和沙井子断褶带的次级凹陷内。   相似文献   

7.
上扬子地台区长期接受地台型沉积,地壳构造较稳定。但自喜马拉雅运动以来,断褶构造活动强烈。按上扬子地台区超晚期断褶构造发育程度,可划分为5个构造区。超晚期断褶构造发育程度控制了上扬子地台区油气藏及金属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应用超晚期断褶构造分区的观点,可预测上扬子地台区金属矿产资源及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8.
野三坡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太行山断隆与燕山“台褶带”的结合部,两构造单元以紫荆关大断裂为界。公园内地质遗迹丰富,其地质内涵是华北地质的精髓。发育4期宏大构造节理,分别与印支期华南板块、燕山期伊佐奈歧板块、华北期太平洋板块和喜马拉雅期印度板块的挤压有关。4期节理,特别是喜马拉雅期南北向“追踪张节理”,对园区构造地貌景观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上扬子地台区可分为5个断褶构造区。I区,川西-藏东-滇西断褶构造区。Ⅱ区,滇东-桂北-贵州-湘西断褶构造区。这两区断褶构造发育程度高,海相古生界和中生界油气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沿断裂带岩浆活动频繁,又为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成为我国多金属矿产高度集中和富集的地区之一。Ⅲ区,黔北-鄂西-川东断褶构造区,此区可分为两个亚区:黔北-鄂西断褶亚区和川东断褶亚区。前者发育高陡背斜和窄向  相似文献   

10.
上扬子地台区超晚期断褶构造与油气及金属矿产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扬子地台区长期接受地台型沉积,地壳构造较稳定,但自喜马拉雅运动以来,断褶构造活动强烈,按上扬子地台区超晚期断褶构造发育程度,可划分为5个构造区。超晚期断褶构造发育程度控制了上扬子地台石油气藏及金属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应用超晚期断褶构造分区的观点,可观测上扬子地台区金属矿产资源及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1.
构造控制型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及其特征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构造环境是天然气水合物富集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增生楔、断裂体系、褶皱、(泥)底辟、滑塌等特殊构造体是影响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主要地质载体。通过对这些特殊构造体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关系的研究,结合流体活动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总结出陆缘地区有增生楔型、盆缘斜坡型、埋藏背斜型、断褶型、滑塌型及底辟型等六类构造控制型水合物矿藏。南海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印澳板块的交汇处,早期为活动陆缘,晚期演化为被动陆缘,其构造活动具有早期张裂、后期挤压的特点,这既不同于被动陆缘,也有别于活动陆缘,可视为“复合型”大陆边缘,兼具了“被动陆缘沉积速率高、活动陆缘构造活跃”的优点,从而形成了“增生楔型、断褶型、底辟型、滑塌型、盆缘斜坡型”等多种构造控制型水合物矿藏,是“复合型”大陆边缘水合物成藏地质模式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2.
圌山珍珠岩矿是我省首次发现的一个大中型矿床。它不仅填补了我省珍珠岩矿的空白,而且将成为省内建材、冶金、化工等较有前景的原料基地。矿床地质特征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褶皱带,宁镇穹断褶东东端埤孟复式背斜北东翼、圌(山)—扬(中)中生代火山断陷盆地南西缘。矿区主要岩石特征矿区出露地层简单,主要为白垩系下统圌山组和上党组火山岩。  相似文献   

13.
1区域地质及构造演化安徽庐江沙溪板岩型铜金矿矿区位于扬子陆块北缘下扬子地块沿江褶断带北部巢湖构造带内,沿江褶断带在震旦世隆起已很明显,隆起区沉积厚度不足400m,而两侧坳陷区则可达上千米,这种状态持续到寒武纪末,奥陶纪至志留  相似文献   

14.
长安金矿是哀牢山成矿带南段典型的大型金矿床之一,矿区内发育大量的碱性岩脉。本文通过对矿区内碱性岩锆石U-Pb年代学、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的研究,限定碱性岩的形成时间、来源和成因,并进一步探讨该金矿床的成因。LA-ICP-MS锆石U-Pb年龄表明长安金矿区碱性岩主要形成于晚始新世(37.0~35.0 Ma)。碱性岩锆石微量元素、Hf同位素和结晶温度等表明其主要来自下地壳火成岩区,在形成过程中存在少量1 648.5~34.8 Ma不同时期的上地壳沉积岩物质的加入,碱性岩是哀牢山韧性剪切活动诱发基性-超基性熔体发生底侵作用,并加热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前人成矿流体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提出碱性岩的形成与金矿化是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下,青藏高原物质东向逃逸诱发哀牢山韧性剪切活动构造背景下的独立产物,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仅仅是同一构造-地质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秦岭是一个多构造单元的汇聚带,其拼接带为南北向的贺兰褶带—龙门褶断带—川滇构造带和东西向的昆仑—秦岭褶皱系呈十字相交,将我国分成塔里木—阿拉善、华北、羌塘—松潘、上扬子四个地块。南北向拼接带分出华西和华东板块,对接于前寒武纪,东西向拼接带分出北方和华南板块。自隐生宙以来的分合演化,直到印支期末才基本完成秦岭褶皱系的构造格架。  相似文献   

16.
鄂西北佘家院银金矿特征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佘家院银金矿是鄂西地区新发现的一种矿床类型。通过矿区地质调查和有关矿床地球化学研究,论述了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时代,以太硫、铅同位素和石英流体包裹体特征,提出了深部热源体导矿、褶-断构造容矿和有利岩石组合赋矿的矿床形成模式。  相似文献   

17.
西藏甲玛-卡军果推-滑覆构造系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矿区填图和路线调查,结合室内研究,指出:①甲玛-卡军果推-滑覆构造系由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引发,具有递进变形、自盆地中心向边部推覆、新盖老等特点,强变形于50Ma±。②推覆体下盘为叶巴组构造岩系;推覆体由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碳酸盐-碎屑沉积岩系构成,主体为轴面北倾的复式褶皱,自南而北分为前部带、中部带和后部带。滑覆构造系推覆形成的复背斜轴部高位岩块失稳向北滑覆形成,自南而北分为后部带、中部带和前部带。③导致矿区蚀变的主要岩浆活动发生于推覆强变形后的松弛期,上侵受近南北向基底断裂和推覆断裂联合控制,就位受控于前部带推-滑覆褶断系,其后发生多次构造-岩浆-成矿液叠加,造就甲玛铜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8.
根据已有煤田地质资料,对习水矿区的地质构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矿区断裂以正断层为主,断层力学性质多属压扭性,东西向构造早于北东向构造;构造复合部位较复杂,其余区段较简单;矿区南部以褶断带为主,北部以断裂为主的单斜构造带。构造线方向性明显,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建议在矿区开发时,应尽可能避开构造复合部位(区段),选择构造对煤层影响较小的矿区北部地段。  相似文献   

19.
范玉海 《地下水》2022,(4):134-138+160
鄂尔多斯盆地是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的侏罗-白垩纪沉积盆地。韩城矿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渭北断隆铜川-韩城断褶带东部边缘,煤炭资源储量较大,且中、深部区煤层气资源前景可观。对地表精细观测的基础上,利用二维地震勘探技术,辅以钻探工程验证,在韩城矿区南部新发现一南北向隐伏逆冲构造(F2),呈西倾东冲,断面倾角为20°~35°,断于石盒子组内和下伏含煤岩系及其基底内,地层垂直断距为190~260 m,水平断距260~470 m。浅部表现为同向展布的不对称背斜构造。二者空间上密切共生,几何学和运动学具相关性,成因上具统一性,浅层背斜构造是深层逆冲作用控制下断展褶皱作用的结果。隐伏逆冲构造(F2)的形成机制是燕山运动期盆地内部因阻抗来自东侧构造挤压应力,而产生的反向逆冲构造作用响应,具有反断层性质。该逆冲构造错断煤层,造成煤层重复,控制了煤层的空间分布,构成为韩城矿区南中深部重要的构造边界。  相似文献   

20.
江西城门山矿区侵位动力褶皱与控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启全 《江西地质》1998,12(2):123-128
本文阐述了侵位动力褶皱与岩体和区域性褶断构造的时空关系和侵位动力褶皱的平剖面及三维空间的形态、分布、变化特征及主要判别标志;探讨了侵位动力褶皱形成的温压环境与形成条件;论述了侵位动力褶皱对矿区不同类型矿体的产状、形态、空间展布及矿液富集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