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西晚泥盆世地层分布广泛、发育完好,按其组成岩石的成分及类型,全区基本可划分为碳酸盐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硅质岩—碳酸盐岩及硅质岩四种组合。这些组合有着一定的分布范围,并受着当时沉积环境的控制。本文着重讨论第三类组合中的碳酸盐岩部分。该部分称为五指山组(或称三里组),大致相当于晚泥盆世晚期(法门期)。  相似文献   

2.
广西钦州小董至板城一带,晚古生代沉积着一套二千余米厚的浅灰绿、浅灰色薄层夹中层硅质岩、泥质硅质岩夹硅质泥岩,含化石较少。广西区测队(1974)将这套硅质岩系分别划为泥盆系至下二叠统,上二叠统砾岩不整合覆其上。地质矿产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汪啸风(1977)报导,在小董那道村和板城倒流村发现早泥盆世笔石:Monograptus。uniformis,M.(M.)  相似文献   

3.
广西南部小董板城一带广泛出露硅质岩地层,这些硅质岩形成于盆地相,由于缺乏足够的化石证据,其地质时代曾被不同的地质工作者定为晚泥盆世、石炭纪或早二叠世。1990年,笔者等为了确定这些地层年代,重新研究了这一地区的硅质岩地层,结果发现了比较丰富的牙形刺化石,如:Palmatolepis tenupunctata, Pa.minuta, Pa.subperlobata, Pa. glabra pectinata, Pa.glabra distorta, Pa. perlobata, Pa. gracilis sigmodalis, Palmatodella delicatula,Falcodus variabilis, Polygnathus sp., Pseudopolygnathus triangulus triangulus,Scaliognathus anchoralis, Siphonodella sp. 等。根据这些牙形刺,作者认为上述硅质岩地层时代属于晚泥盆世法门期至早石炭世杜内期。上二叠统底部砾岩在这一地区的不同地点不仅直接不整合在晚泥盆世地层之上,而且不整合在早石炭世地层之上。  相似文献   

4.
广西桂北地区晚泥盆世地层以出露范围广、沉积厚度大、古生物化石丰富而著称。近期在1∶5万区调工作中,在桂北融水县南部发现存在深水相的榴江组含锰层硅质岩和五指山组条带—扁豆状灰岩的地层,同时伴生沉积有滑塌构造等现象。五指山组灰岩原岩及滑塌角砾岩角砾成分基本都为含鲕粒灰岩,大量缝合线构造等的发现,证明了该区存在一个深大裂谷海槽,这对桂北地区的晚泥盆世地层沉积古地理及矿产研究有新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广西上林钒矿位于大明山背斜南东翼,矿体赋存于塘丁组(D1t)中下部,目前已达大型矿床规模。早泥盆世早期,海水由南西进入该区,形成了早泥盆世早中期的滨海碎屑相沉积;早泥盆世晚期(塘丁期)海水加深,由郁江期的浅海潮下带发展为台间海槽相,沉积了灰黑色含钒炭质泥岩夹薄层硅质岩及泥晶灰岩。上林钒矿属海相热水沉积矿床。  相似文献   

6.
广西泥盆系发育完好、地层类型齐全、矿产丰富,曾吸引了许多学者前来调查研究,但仅限于地层古生物、生物礁、矿产、沉积相古地理等方面的探讨。对于诸如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的研究,虽然时有提及,但论述多不详细。为此本文试从晚泥盆世的沉积建造与构造活动这一侧面来探讨广西晚泥盆世构造环境及其活动特征。 沉积建造是在一定的大地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岩石组合体。大地构造控制着盆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桂北早石炭世以白石断裂为界,东部为碳酸盐岩夹泥灰岩、泥岩沉积的台地相,西部为有机质泥岩、砂岩、硅质岩夹泥灰岩、灰岩沉积的台盆相。文章在广西1∶5万界首测区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对桂北下石炭统岩性、岩相、时代等进行归纳总结,初步探讨其沉积环境的变迁及相变表现。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年,广西石油地质队岩相分队为了寻找石油矿产资源,开展桂北泥盆纪沉积环境研究,测制了罗城县龙岸洞坎剖面,发现早一中泥盆世碎屑岩具有特殊的沉积特征。该沉积体区域分布不稳定,厚度大,呈扇形分布,认为属破坏型(海进型)三角洲沉积。通过近几年来的区域沉积相研究工作,认为划归河流相及滨岸河口湾沉积更为适宜。而且同类型的沉积,特别是河口湾沉积在桂北其它地区也有发育(图1),并与某些矿产具有一  相似文献   

9.
南秦岭泥盆系成矿带热水沉积成矿系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秦岭中晚古生界沉积区属造山前盆地,中泥盆世发生的海底喷流沉积事件及随后进入造山期的构造发展进程决定了本区成矿作用的基本类型及其演化。产于泥盆系中的各类铅锌矿床、铜矿床和金矿床不同程度具层控性质,矿化均与以钠长岩、硅质岩、富铁镁碳酸盐岩为特征的热水沉积或蚀变有较密切联系。基于矿床时空分布,矿物组合及共生顺序以及成矿作用演化的分析,确定它们可能是一个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的成矿系列。这个成矿系列的建立对我国西部古生代褶皱带区域成矿研究有重要对比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广西岑溪地区志留系为半深、深海笔石相—滨浅海腕足相的碎屑岩地层序列,属地槽型沉积产物;泥盆系为滨岸碎屑岩相—台地碳酸盐岩相—槽盆硅质岩相的地层序列,富含鱼、腕足等多门类化石,具地台型沉积特征。泥盆系与志留系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表明广西运动在本区表现为整体抬升遭受剥蚀而非强烈的造山运动,其集中暴发时间在早泥盆世早期,前奏可追溯到中志留世。由于这一运动,结束了本区早古生代地槽的发展历史,此后进入准地台发展阶段,导致钦州地槽博白—玉林拗陷未能延至本区。  相似文献   

11.
南秦岭古生代盆地演化中幕式流体过程及成岩成矿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南秦岭古生代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出发,通过分析古生界不同层位流体成岩成矿事实与盆地发展演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南秦岭早古生代—泥盆纪演化时期多幕流体过程和成岩成矿效应。幕式流体成岩成矿最早可追溯到早寒武世,区域上从东到西形成了重要的碳硅质岩中重晶石/毒重石矿床及金、铂族元素矿化;早、中志留世继续发展,形成了钠长石岩、重晶石岩、铁碳酸盐岩、硅质岩与铅-锌、金矿床;中泥盆世为最强烈的一次热水沉积活动,其规模大、热水沉积产物多样,形成了泥盆系硅质岩-钠长石岩-重晶石岩-铁白云石岩中的铅锌(铜)矿床、铁白云石硅质岩中铅锌(铜)矿床以及钠长石角砾-铁白云石板岩中金-铜矿床。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广西十万大山盆地扶隆坳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在显微镜下对研究区砂岩进行了系统鉴定、碎屑颗
粒组分统计,并利用ICP-MS对该区泥岩样品进行了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扶隆坳组砂岩碎屑颗粒组分石英颗粒含
量较高,长石含量较少,岩屑以浅变质岩屑为主,Dickinson图解显示物源区为再旋回造山带;泥岩样品的REE受成岩作用改造微
弱,且主要来自陆源碎屑矿物,源岩主要为沉积岩及花岗岩岩石;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相关参数显示晚三叠世扶隆坳沉积时期气
候相对湿热,沉积了一套以陆相沉积环境为主的碎屑岩。综合前述认识,结合本区构造演化史,推断扶隆坳组物源供给主要来自
晚泥盆世-早石炭世钦防海槽沉积的硅质岩、硅质页岩及泥岩,源区构造背景兼有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广西泥盆纪沉积盆地大地构造演化大致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1.加里东造山运动与盆地基地的形成阶段。大约408Ma左右结束的加里东运动使包括广西在内的整个中国南方隆升为陆,为泥盆纪沉积盆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张裂走滑盆地的形成阶段。自早泥盆世开始,沿钦洲—防城一线自南向北开始形成板内张裂盆地,中晚泥盆世海侵作用逐渐达到桂北。3.盆地演替与造山阶段。泥盆纪直至三叠纪,沉积盆地经历了盆、台、缓坡、陆架及镶边台地等演替过程,最终为印支运动造山成陆。大地构造演化与铅锌成矿作用关系密切,首先表现为拉张构造背景形成对流热源及沉积喷流作用;其次是拉张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沉积层序边界面、沉积体系域、沉积相单元及与古地理单元等是重要的控矿因素;再次是造山运动与后期改造对成矿作用起了重要的再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14.
广西融水地区上泥盆统融县组,在广西特别是在北部地区广泛发育,其层型剖面由于年代远久部分层段未能保存下来,长期以来,对该套地层的岩性特征存在较大争议。文章通过对两条剖面岩性组合特征的详细研究,认为广西上泥盆统融县组岩性特征总体由下往上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白云质含鲕粒灰岩—鲕粒灰岩—鸟眼灰岩及生物屑灰岩,颜色由浅变深,表明其属于晚泥盆世开阔台地相沉积为主,部分为滩后半局限、局限台地环境下的沉积类型。  相似文献   

15.
广西泥盆纪生物礁发育,分布广泛。作者在参加桂林市1:5万区调工作中,在市郊奇峰镇一带发现了葵盘石-藻礁。本文较详地论述了其沉积环境和特征。据目前资料,泥盆纪海绵生物礁属首次发现,它不仅丰富了广西生物礁类型,而且对研究泥盆纪沉积地质学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广西早泥盆世晚期至晚泥盆世的碳酸盐台地区发育有两个不同的四射珊瑚群落,此二群落都有其各具特点的珊瑚组合系列。其中,在开阔台地相区的四射珊瑚可划分为9个组合带,而在台地边缘相区则可划分为8个组合带。在早泥盆世早、中期,因岩相分异不明显,四射珊瑚仅可划分为3个组合带。因此证明,四射珊瑚的发展演化与沉积相演变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依据矿床地质特征沿及铅、硫、氢、氧同位素以及包裹体和微量元素等测试资料分析表明,该矿床为中泥盆世沿海底同生断层喷溢的含矿热卤水与生物还原海水硫酸盐中的硫相互作用,形成同生含矿硅质岩,再经后期改造而成层控多金属矿床。所以矿床既有同生沉积标志,又有后生改造迹象。属海底喷气沉积—受改造的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广西泥盆系火山岩特征及其分布特征,并探讨了与构造、矿产间关系。认为:泥盆纪广西地壳除钦州海槽外处于相对稳定的地台阶段,火山岩发育始自早泥盆世晚期塘丁时,至晚泥盆世最为强烈;主要受基底断裂或同沉积断裂控制的断陷带(台沟相)海底间隙性中基性火山活动产物,以层次多、厚度小为特点,组成玄武玢岩—粗面岩建造,它与硅泥质岩、碳酸盐岩建造共生,沿NW、NE向断裂作断续带状分布,有少许层状、透镜状玄武玢岩、粗面斑岩等次火山侵入相伴生,局部地段(龙州)在该两组断裂交汇处构成一套较厚的火山岩;在岩性上有由基性—中性向酸性演变,在时间上由点到面、由弱到强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由南而北、由西向东迁移趋势,可能为泥盆纪大陆边缘裂谷型钙碱性火山岩。还指出:广西境内丹池矿带锡多金属矿床、环江北山铅锌黄铁矿床、下雷与木圭锰矿等与泥盆系火山岩有关,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古生态角度研究广西早、中泥盆世双壳类化石,并根据双壳类的生活习性探讨沉积环境,这类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尝试。 本文的第一部分详细讨论了广西早、中泥盆世双壳类的地理、地史分布,动物群特征及其化石组合序列,指出本区是世界泥盆纪双壳类发育中心之一。本文的第二部分在大量观察我国沿海潮间带及部分潮下带现生双壳类生活习性基础上,分析、讨论它们的功能性形态,进而对研究区泥盆纪的内生潜穴、半内生、表生及假漂浮双壳类的生活习性进行详细分析,分别绘制了不同时期双壳类生活习性复原图。本文的第三部分详细讨论了本区不同时期、不同种类及不同生态单元双壳类的分布及其与岩相和底质的关系。指出本区的潮下带—半局限盆地相带、开阔台地相带的双壳类最为繁盛,分异度高,而较深水台沟相带双壳类属种单调。此外还指出本区早埃姆斯期早时的双壳类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岩中最为丰富;一些属种对某些底质有明显的选择性。根据不同时期双壳类动物群特征及生活习性讨论了广西早、中泥盆世沉积环境的变迁;并依据双壳类化石碳、氧同位素组成,对本区泥盆纪的古盐度、古温度进行了推算。  相似文献   

20.
根据岩性、沉积构造和痕迹化石的组成和产状特征 ,该文简要论述了豫西济源中生代盆地晚三叠世河流环境中五种沉积类型和痕迹组构特征 ,划分了五大发展阶段 ,并由此说明了该河流沉积环境的演化历史 ,同时还指出了温暖潮湿和干旱这两种气候条件下河流沉积环境中痕迹化石在组成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