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宋国奇 《地质学报》2007,81(9):1208-1214
根据盆地构造活动的阶段性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共性,提出了陆相断陷盆地断-拗转换期与断-拗转换体系的基本概念,分析了该体系的构造、沉积特征及油气藏类型。认为以油源断裂和骨架砂体(不整合面)构成的陡坡带"T"型输导体系、缓坡带复式"T"输导体系和具"S"型的古地貌是控制地层超覆油气藏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陆相断陷盆地是我国油气资源重要的聚集地,盆地具有复杂多样的沉积体系和储集类型。在济阳坳陷勘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针对不同类型储集体的地震地质综合研究技术系列。但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储层预测技术的精度和可靠度急需进一步深化。针对这一问题并结合现阶段主要勘探目标,本文提出了一套针对性的技术优化手段,形成了定量统计分析明确目标地震地质特征;探井成败研究找出问题关键;适用条件评价发展有效解决方法;多学科综合分析降低勘探风险的储层精细预测技术流程,在实际油气勘探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渤中坳陷东营组沉积期以来快速沉降和强烈断裂活动的地质背景导致其呈现出不同于渤海湾盆地其他地区的油气成藏特征.凹陷周缘凸起带成为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输导体系的分布与演化控制了油气运移和成藏.在阐明渤中坳陷大型油气系统烃源岩和油气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综合利用多种资料分析了各类潜在输导通道的发育特征及其空间配置, 识别出断裂主导型、砂体主导型和不整合主导型3类控藏输导体系.凸起边缘继承性的长期断层充当了垂向流体释放和油气运移的主输导通道, 控制了凸起带上新近系储集层中的油气聚集.特别是在构造活跃期, 开启的长期断层成为油气快速垂向运移的首选通道.古近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的连通性砂体与活跃烃源岩直接接触, 不仅是早期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场所, 也是晚期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始发站.因此, 它们不仅控制了古近系圈闭的油气聚集,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控制了凸起带新近系圈闭的油气供给.不整合T8是中生代末区域构造变革的产物, 其渗透性因风化作用而得以提高, 充当了深部侧向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 控制了潜山储集层中的油气成藏.3类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时间、部位、速率和规模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断裂主导型输导体系的控制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苏北盆地天长箕状断陷断裂体系及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北盆地的油气圈闭以"贫、小、碎、散"著称,是我国东部极复杂小断块中的代表。而天长箕状断陷斜坡环境的断块更加破碎,其特殊的构造运动背景造就了该地区极复杂的断裂体系,油气的运移和油藏的形成与之密不可分。研究认识断裂是深化勘探和实现滚动勘探开发的前提。断裂研究着眼点既要掌握局部,更要从成因联系上来研究一个整体——断裂体系。本文着重于方法认识,旨在对其他类似地区的油气勘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地质相是沉积地层内沉积物(岩)形成条件的物质表现,由宏观到微观分为4个层次,即构造相、沉积相、岩石相和岩石物理相.不同层次地质相的控油气作用具有不同形式的表现.研究表明,陆相断陷盆地内不同的构造单元、不同的沉积相控制着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不同的构造单元和不同的沉积相的储油气层的临界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埋藏深度增大而...  相似文献   

6.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及油气成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盆地是多次构造与沉积叠加形成的叠合盆地.通过分析不同走向断裂的活动特征,明确了中-新生代控盆断层经历了印支构造运动晚期北西(西)向逆冲断层、燕山构造运动中晚期北西(西)向断层构造反转、燕山-喜马拉雅构造运动过渡期北西(西)向断层的消亡及北东(东)向断层的产生3次重要的发育及转型阶段.将济阳坳陷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划分出"中凹新凹"、"中凹新凸"、"中凸新凹"、"中凸新凸"4种类型的叠合单元,探讨了叠合盆地中断层叠合、界面叠合以及构造叠合对油气成藏的作用,建立了中生界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了"中凸新凹"型叠合单元与"中凹新凸"型叠合单元是中生界最为有利的成藏场所.  相似文献   

7.
蒋有录  刘华  李宗亮 《地质论评》2010,56(4):525-530
根据天然气的成因分布、烃类组分、碳同位素特征、地层水矿化度变化特征、储层沥青的分布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等,分析了济阳坳陷渤南—孤北地区深层天然气的有效输导体系及运移方向。研究表明,渤南洼陷深层源岩生成的油型天然气通过孤西断层、不整合等输导体系向孤北潜山带呈阶梯状运移聚集;而孤北潜山低部位源岩生成的煤型天然气沿潜山内部被南北向断层切割的断块内部的砂体由北向南运移聚集。来自渤南洼陷沙四段的油气在输导层运移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质色层效应。  相似文献   

8.
济阳坳陷不整合结构类型及控藏作用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基于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分析,研究了济阳坳陷第三系内部发育的多个地层不整合的样式。着重探讨了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微观组构,提出了一种新的有关不整合宏观样式的划分方案;认为济阳坳陷第三系内部的不整合可划分为4类宏观构建样式、16种地层不整合结构类型。以此为基础,进而分析了不整合结构对圈闭、输导、封盖的控制作用,并建立了第三系不整合油气藏分布模式,探讨了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的勘探部署经验。  相似文献   

9.
隔层是潜山内幕油气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从冀中坳陷潜山内幕的勘探实践出发,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潜山内幕隔层的岩性特征、电性特征、地震反射特征及其分布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冀中坳陷潜山内幕隔层岩石类型多样,且具有较好的封堵性能,其在纵向及横向上的分布特征影响着潜山内幕油气的分布。根据潜山内幕隔层与油气的配置关系,将隔层控制下的潜山内幕油气分布模式划分为顶部遮挡型、底部遮挡型、侧向遮挡型和顶底夹持型等4种类型。中央隆起带潜山深层内幕圈闭、斜坡带和断阶带内幕圈闭是冀中坳陷今后潜山内幕油气藏勘探的有利方向和区带。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作为南北构造带的一部分,不仅是研究该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气成藏的重要窗口,也是探讨中生代特提斯洋关闭、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的热点地区。本文将盆地西缘中部及以东的新生界覆盖区作为一个整体,利用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构造解释,在天环坳陷中生界发现大量微小断层。地震解释表明:地震剖面上,微小断层具有正、逆断层并存,切穿层位差异大,挤压褶皱相伴生的特点;平面上,微小断层呈北西西—南东东向规律性展布,与西部前缘带的大型断层共同构成扫帚状展布的断层发育带。晚侏罗世燕山运动主幕,北东东向构造挤压应力由南向北传递,由于受东西向横向构造转换带的阻挡,在本区产生压扭作用,微小断层的形成受此压扭作用控制。微小断层形成后,主要经历了早白垩世伸展作用和晚白垩世—至今的后期改造。依据断层切穿的层位及改造阶段,将微小断层划分为3个期次,井震联合分析认为:Ⅰ期断层主要改善了延长组致密储层的物性,一般在延长组内部成藏;Ⅱ期断层主要促进了石油的运移,在延长组和延安组均能成藏;Ⅲ期断层对早期油藏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1.
The Cenozoic rift basins in eastern China show a clear temporal and spatial zonation and episodic tectonic evolution, which control their episodic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zonal accumula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tudy of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hydrocarbon migration system and dynamic evolution in the rift basins, combination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elements were analyzed using sequence stratigraphy.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in system tracts with different sequence orders was further studied. And we summarized stacking patterns and horizontal combination relationship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reservoirs, such as lithological, tectonic-lithological, tectonic and stratigraphical reservoirs which can be observed from depression center to basin margin. The result reveals that various scales of pools exhibit significant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rderliness in different pool-forming units, i.e., depositional systems, plays and depressions. The regular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scales of pool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ectonic evolution and depositional filling in the rift basins. The result can be applied to the fine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rift basins in eastern China. It will promote the scientific predic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servoir types 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lead to the active shifts of exploration targets in different zones, and thus support the stable progress of fine exploration in mature exploration areas.  相似文献   

12.
以南堡凹陷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测井和丰富的地质资料为基础, 运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方法, 结合盆地构造和沉积充填特征的研究, 在南堡凹陷古近系识别出了1个超层序组、4个超层序、11个三级层序, 在柳北扇三角洲体系可划分出6个四级层序.根据古构造坡折带控制层序类型和层序构成模式的思路, 通过南堡凹陷古近系同沉积构造发育特征的分析, 认为南堡凹陷古近系存在同沉积断裂坡折带和同沉积背斜挠曲坡折带2种类型, 由此决定了南堡凹陷古近系主要发育了同生断裂坡折型层序和同沉积背斜挠曲坡折型层序, 建立了这2种类型层序体系域构成模式.其中同生断裂坡折型层序和同沉积背斜挠曲坡折型层序的低位域砂体及高位域砂体成藏条件优越、地震剖面易于识别, 是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田雯  王永诗  景安语  辛也  杨贵丽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119-67z1120
正济阳坳陷滩海地区在寒武纪和奥陶纪时期为稳定克拉通内部沉降型盆地,沉积了厚达1200余米的海相碳酸盐岩、泥页岩地层。因受郯庐断裂的走滑和逆冲影响,其构造演化具有多旋回性,经历了古生界地台发育阶段、中生代早期地台解体阶段、  相似文献   

14.
地层不整合结构的量化判识是油气藏,特别是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成藏研究的关键问题。针对断陷盆地覆盖区不整合结构研究相对局限、量化判识不够的现状,研究了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纵向结构的发育特征,将不整合结构划分为Ⅰ1,Ⅰ2 和Ⅱ三种类型,它们可通过实验室岩芯样品的分析测试量化判识。由于不整合各层结构在测井曲线上都有一定的响应,因而根据多种测井曲线构建了综合分层曲线,并用最优分割法确定了地层中不整合面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根据GR,AC和SP 曲线建立了主成分曲线,并综合岩芯地质和分析测试研究成果,提出了量化判识不整合结构的量化标准图版。该方法应用于济阳坳陷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勘探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内蒙西部银根-额济纳中生代盆地群叠置类型与勘探领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内蒙西部银根-额济纳盆地群是在前古生代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叠置型”盆地群。构造演化经历了三叠纪的热拱隆张阶段、早中侏罗世的初始裂谷盆地阶段、早白垩世的裂谷盆地发育阶段、晚白垩世的引张坳陷阶段、第三纪到第四纪的陆内聚敛挤压阶段。主要形成了下白垩统半深湖相烃源岩,其次为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根据构造层之间的叠置关系,可划分为完全叠置型、基本叠置型、迁移叠置型3种盆地(凹陷)类型。不同叠置类型盆地(凹陷)的烃源岩发育特征、各类圈闭发育特征不同,油气成藏条件差别较大,勘探方向和勘探领域不同。根据裂谷小湖盆的沉积发育特征,应围绕沉积“洼槽”中心的烃源岩开展近源勘探,分别指出了不同叠置型盆地(凹陷)的勘探领域:叠置型盆地(凹陷)主要以控盆断裂带的滚动背斜、缓坡带的岩性、地层不整合圈闭为主要勘探领域;基本叠置型盆地(凹陷)主要以中央断裂隆起构造带的断鼻、断块圈闭为主要勘探领域;迁移叠置型盆地(凹陷)主要以不整合圈闭和缓坡带的岩性圈闭为主要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7.
我国陆相盆地油页岩矿床特征多样,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体系,本文以典型盆地松辽盆地、抚顺盆地和桦甸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鄂尔多斯盆地为例,分别开展了离散型大陆裂谷盆地、转换型走滑盆地、汇聚型前陆盆地及板内型克拉通盆地4种类型解剖,总结了各类型盆地油页岩特征及矿床赋存规律。其中:离散型大陆裂谷后热沉降坳陷演化阶段沉积的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Ⅰ型、含油率中等、厚度中等、分布面积广的特征,易形成特大型油页岩矿床;离散型大陆裂谷同裂谷沉降断陷阶段沉积的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Ⅱ1-Ⅱ2型、含油率中等、厚度中等、分布面积小的特征,易形成中型油页岩矿床;转换型走滑盆地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Ⅱ1-Ⅱ2型、矿床赋存特征差异较大的特征,这主要取决于走滑运动断陷的构造沉降量,该类型盆地既发育中等含油率、巨厚的油页岩矿床,也发育高含油率、厚度薄的油页岩矿床,但总体分布范围较小,易形成中小型油页岩矿床;汇聚型前陆盆地陆相磨拉石阶段沉积的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和Ⅱ1型、含油率较高、厚度大、分布局限、地层产状变化大的特征,易形成大型油页岩矿床;克拉通型盆地陆内坳陷阶段沉积的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和Ⅱ1型、含油率中等、厚度稳定、分布面积广的特征,易形成特大型油页岩矿床。在所有盆地类型中,半深湖-深湖环境、高水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是油页岩形成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北地区侏罗纪原型盆地与演化特征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靳久强  孟庆仟 《地质论评》1999,45(1):92-104
西北地区各板块于古生代末-三叠纪初连为一体,形成了造山带围绕稳定地块的构造格局,为侏罗纪盆地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早-中株罗世时,西北地区整体上处于伸展构造环境,它是南方特提斯洋板块两次俯冲挤压运动之间应力松弛的产物,西北地区的侏罗纪盆地经历了两期盆地类型的发育和叠加,中株罗世西山窑结束时的中燕山运动是盆地类型的转型期,早期为伸展型断兀盆地,晚期为挤压型坳陷盆地,根据盆地的力学性质,几何形态,大地  相似文献   

19.
付晓飞  王勇  渠永红  沙威 《地质科学》2011,46(4):1119-1131
塔南凹陷为典型的被动裂陷盆地,构造演化历经了4个阶段:即被动裂陷阶段、主动裂陷阶段、断一坳转化阶段和坳陷阶段,形成两套含油气系统:即被动裂陷含油气系统和主动裂陷含油气系统,油气主要富集在被动裂陷含油气系统中.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概括为3个方面:1)是区域性盖层和长期发育的断层控制油气聚集的层位,盆地发育南一段上部和大一段...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断裂-不整合面输导体系与油气运聚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断裂是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油气远距离从源(盆1井西凹陷)到藏(陆梁油田)的主要通道,其中基东断裂作为油源断裂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不整合面也是该区油气顺利从源到藏的必要条件,不整合面分布的非均质性是造成该区油气分布差异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断裂与不整合面形成的断裂-不整合面输导体系是一个高效的输导网络,是油气顺利运聚、成藏的重要条件:二叠系顶面的不整合面与深部断裂组成的输导体系是沟通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油源向上部侏罗系运移的主要通道,而白垩系底面的区域不整合面与中浅层正断层组成的输导体系是头屯河组和呼图壁河组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