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巧识黄土锲而不舍1953年冬,刘东生被调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54年秋,他就被派去参加一个庞大的课题项目——黄河三门峡第四纪地质综合考察。这个综合考察队是由该所所长侯德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杨钟健、北京地质学院教授袁复礼和苏联专家帕甫林诺夫等发起成立的,还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先生,早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地质组(专业),先后在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地质研究所(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他在第四纪科学、黄土科学领域取得辉煌成就,成为中国这方面的领军人物,曾任中国  相似文献   

3.
正发展团队开拓进取"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科学事业都受到了严重冲击,第四纪科学和黄土科学也不例外。1968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刘东生领导的科研团队大部分成员连他一起都被调到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以后分了一部分人去中科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即后来的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又分了一部分人  相似文献   

4.
《江苏地质》2002,26(4)
20 0 2年 10月 13日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合理规划 科学普及 充分发挥南京地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来自院士们的呼声  相似文献   

5.
发展团队开拓进取 "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科学事业都受到了严重冲击,第四纪科学和黄土科学也不例外。1968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刘东生领导的科研团队大部分成员连他一起都被调到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万国江 《第四纪研究》2007,27(6):915-918
1972年刘东生先生发表了"环境地质学的出现"。刘东生院士的环境地质观聚焦于:环境地质学发展的动力源于社会需要、地球环境系统的整体性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相互依存性。35年来,地质环境的地球化学研究以区域环境质量和全球环境变化两大科学问题作为基本目标,经历了调查评价-区域综合-界面机理的3个发展阶段,在典型区域环境演化及环境-生态效应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环境地质学以"地质学与人类"为宗旨,将在21世纪为人类谋求更多的福祉。  相似文献   

7.
刘嘉麒 《第四纪研究》2007,27(6):910-910
在中国,提起第四纪无不联想到刘东生,刘东生先生的名字与中国第四纪科学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从国家需求、学科方向、知识创新、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诸多方面带领着全国同行,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更高的目标,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8.
丁仲礼 《第四纪研究》2009,29(2):185-189
年初先生谢世时,我正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未能在他弥留之际看上最后一眼,心中总有一种隐隐的痛感.在此之前,先生已转辗病榻一年有余,我们这些做弟子的,却很少去看望他,惟恐他老人家化疗后抵抗力不足,我们把外面的病菌带给他.说实话,我们都没有最后的思想准备,先生尽管已九十高龄,但身体底子一直很好,国家在他罹病期间,又提供了最好的医疗条件,我们坚信他会挺过这一关.  相似文献   

9.
10.
做科学的主人——纪念贾兰坡院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2001,21(6):482-483
贾兰坡院士 (1908~2001)逝世的消息传来 ,使人感到中国的周口店学、中国旧石器与贾兰坡先生在查找北京人头骨的有关资料相关的古人类学研究的历史又翻过去了一页 ,结束了中国地质古生物学 ,特别是脊椎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时代。那是光辉的一页。周口店这座山和洞是世界的文化遗产 ,是我们科学家的圣山。它培养了几代第四纪地质古生物学家和古人类学家。虽然我们对它的研究还未结束 ,但长眠在那里的贾兰坡院士可以为自己满怀荣誉和人们的爱戴回到了他开始奋斗一生的地方而得到更好的安息吧!1989年贾兰坡院士在他第一次大病住院回来后曾和我说过他住院时的心情 ,他说“我回想过整个这一生所经历的事.  相似文献   

11.
他是一名退伍军人,1978年参加工作后,对工作兢兢业业。2002年任上蔡县芦岗国土资源所所长,2006年被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授予“优秀所长”称号。2009年改任卧龙国土资源所所长。2007年,他被县医院检查患有慢性肠炎,2009年5月被确诊为直肠癌。但他没有躺倒,在与病魔抗争的1800多个日日夜夜里,除在医院手术化疗外,他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倾注在国土资源管理事业上,被当地老百姓誉为“黄土地上的脊梁”。  相似文献   

12.
马以思是我国早期少有的女地质学家之一。她早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地质调查所,主要研究古生物。1944年在与许德佑、陈康到黔西普安、晴隆一带考察三叠纪地层古生物时,不幸惨遭土匪劫杀。马以思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地质事业。纪念她,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她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纪念她,是为了激励后学热爱地质,为地质科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广开科研领域注重开拓性研究尹赞勋最主要的科研领域是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他最主要成就是三本《中国古生物志》奠定了我国贝类(软体动物)古生物学(即"古贝类学")之基础,他的志留纪地层及化石的一系列著作把我国志留纪生物地层学、历史地质学提到了很高的水平。此外,他研究的化石门类还涉及珊瑚、腕足类、锥石、笔石、古哺乳动物、古鱼类、古植物等,他所创建的"卷笔石属"是我国古生物学家建的第一个新属。这都说明他的科研领域极大地拓展,且成就辉煌。"古生态学"是建立在传统古生物学描述、鉴定与分类基础上的高级理论形态。尹赞勋  相似文献   

14.
本期《科海钩沉》栏目配发了由中国科学院大学自然科学史教授、"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荣获者潘云唐撰写的、介绍中国地质学一代大师尹赞勋先生生平事迹的特约稿。该文原是为纪念尹赞勋先生逝世三十周年而作,文稿较长,将分两期刊出。尹赞勋(1902-1984)是"中国地质科学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卓越成员"(本文语)、法国里昂大学博士,回国后历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技师,江西省地质调查所所长,经济部地质调查所副所长、代所长。解放后,先后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地质矿产部前身)第一副主任、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副院长兼教务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等职。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为这本书题词:“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成为基拙扎实、作风严谨、品德高尚的科学工作者,是有志于攀登科学高峰的青年的一项基本功。”这本书讲述
了学部委员陈国达六十年科研生涯中关于科研工作的特点、基本功、素质、方法和管理的体验,有理论,有实例,谆谆教侮,侃侃而谈,广证博引,言简意深,是青年学者成才路上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地质学界一代宗师、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黄汲清先生诞生115周年为纪念这位对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历史性贡献的地学大师,我刊特邀著名地质学史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潘云唐教授撰写此文。黄汲清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地质学大家,他在开创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制图事业,创立中国大地构造理论,提出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勘查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创造了突出业绩。黄汲清先生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和科学事业,他的爱国无私的奉献精神、求真创新的科学追求,值得我们永远尊敬、怀念和学习。本文内容丰富,篇幅较长,本刊将分期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地质学界一代宗师、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黄汲清先生诞生115周年。为纪念这位对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历史性贡献的地学大师,我刊特邀著名地质学史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潘云唐教授撰写此文。黄汲清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地质学大家,他在开创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制图事业、创立中国大地构造理论、提出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勘查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创造了突出业绩。黄汲清先生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和科学事业,他的爱国无私的奉献精神、求真创新的科学追求,值得我们永远尊敬、怀念和学习。限于篇幅,本刊将分期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地质学界一代宗师、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黄汲清先生诞生115周年。为纪念这位对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历史性贡献的地学大师,我刊特邀著名地质学史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潘云唐教授撰写此文。黄汲清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地质学大家,他在开创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制图事业、创立中国大地构造理论、提出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勘查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创造了突出业绩。黄汲清先生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和科学事业,他的爱国无私的奉献精神、求真创新的科学追求,值得我们永远尊敬、怀念和学习。限于篇幅,本刊将分期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20.
正解放战争时期的工作1947年,黄汲清主要主持编绘地质图,完成了14幅《1∶100万国际分幅中国地质图》,《福州幅》是陈梦熊、朱夏合编,《重庆幅》是秦鼐、朱夏合编的,黄汲清负责编绘了《桂林幅》。在1∶100万地质图的基础上,黄汲清又带领曾鼎乾、陈梦熊等共同编制了单张的《1∶300万中国地质图》。1948年青年党人陈启天任国民党政府工商部长,为了标榜政绩,拨了一笔款给中央地质调查所,把上述14幅《1∶100万国际分幅中国地质图》全部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