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湿地保护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众参与湿地的保护管理是公民自身权利义务的体现,同时也是湿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公众参与对于湿地环境可持续发展而言,意义重大。然而,在我国,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管理还存在参与机制不健全,参与缺少法律法规的保障,参与意识不高,形式单一等问题。在论述公众及公众参与的内涵、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管理的意义、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内地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份2007—2015年的面板数据,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对绿色创新的空间溢出特征、环境规制异质性与绿色创新的关系、环境规制的直接和间接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绿色创新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其中命令型、公众参与型对绿色产品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和间接效应;激励型环境规制对绿色产品创新的影响不显著。命令型、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工艺创新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但间接效应均不显著;激励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工艺创新有显著正向的直接效应和显著负向的间接效应。此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显著促进绿色创新但产业结构抑制绿色创新。  相似文献   

3.
厦门海沧PX项目事件造成广泛争议的事实,折射出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没有真正确立的现实.规划环评制度的缺失,不仅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得不到保障,而且公众的私人权利与利益也得不到保障,还对公共环境利益的维护产生消极的影响.确立与实施规划环评,最主要的是,在环境保护及不同利益平衡的基础上,政府在环保规划上的责任的落实及信息公开、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环境影响评价(EIA)作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手段,已日益成为国家环境管理的重要工具。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众参与的概念及作用出发,分析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机制,认为存在着参与对象选取不合理、参与形式双向性差、调查内容设置不科学、意见整理分析方法不完善及公众参与时段滞后等影响公众参与有效性提高的问题,最后提出注重参与对象的代表性,形式的有效性,内容的科学性,分析的定量化以及权利的保障等,以提高中国环评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以过沟农村社区为例论述农村社区土地重划的公众参与过程,进而对台湾农村社区土地重划的公众参与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台湾农村社区土地重划的公众参与处于公众参与阶梯理论中的最高层阶梯,即授予权力阶梯和公民控制阶梯;台湾农村社区土地重划公众参与具有广泛性、全程性,值得我国大陆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6.
海外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众参与是国际上土地利用规划的一个基本原则,公众参与不仅平衡了公众利益与土地产权主体权益的关系,而且为规划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公众参与的地位与作用、公众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公众参与的行为与积极性等方面对海外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结合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要求,提出要从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公众参与方式方法等方面推进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从而提高我国编制规划方案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研究美国公众参与理论与实践,以期为中国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提供借鉴。结果表明:美国公众参与理论比较成熟,联邦及州政府法律要求公众参与规划、决策等,部门、协会等制定了公众参与手册,公众参与技术方法多样且有针对性。中国可借鉴美国公众参与做法,加强土地整治公众参与理论研究,建立健全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编制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手册,采用多样的公众参与技术方法,从而完善中国土地整治理论,提高土地整治科学性和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8.
摘要:介绍了我国与欧盟战略环境评价相关文件。通过从适用范围、跨国界环境影响和跨国界咨询、公众参与以及信息公开等方面对我国与欧盟SEA的技术导则性文件进行对比分析,借鉴欧盟SEA中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经验,建议正在制定中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和正在修订中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我国SEA相关文件要细化文件适用范围,开展城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公众参与中更多鼓励相关利益群体、弱势群体和NGO的参与,深化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以避免重复评价和监测。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既有利于提高环境治理举措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有利于保护公众基本环境权利,满足其实际生计需要,是提高水源地周边农村环境治理综合成效和社会认可度的重要途径。水源地周边农村环境治理公众参与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环境行为,是参与意愿的行动表征,同时受心理认知因素、环境规制因素和内外部条件等的综合影响。论文构建了农村环境治理公众参与行为理论框架模型,并基于福建西芹水厂水源地周边农村144个农户和17个村委调查数据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参与意愿高但实际参与行为发生少,村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支付愿意村际差异较大,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公众参与行为个体差异较大。水源地周边农村环境治理公众参与行为不仅取决于其行为意向,还受心理认知、内外部条件及政府管制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内外部条件往往更为关键。性别、环保认知和对政府环境管制的感知是影响农户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支付意愿的关键因素。个人环保素质、环保设施条件和环境服务质量对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公众参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为《巴黎协定》的缔约方,该国在参与和推进全球环境治理议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介绍和分析《巴黎协定》后俄罗斯联邦政府颁布的主要环境政策,发现俄罗斯环境政策具有以下新特征: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生态理念;改组行政机构,强化企业、社会团体、公众等环境政策主体的共同责任;加强对自然资源的现代化管理;着力发展与环境政策相配套的其他政策;重视联邦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建设。基于此,应加强中俄在绿色低碳宣传教育方面的交流互鉴,借鉴该国自然资源及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和管理经验,巩固提升碳汇能力,深化中俄在能源低碳转型领域的合作,扩展中俄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11.
市场间邻近性与广东省出口企业的地理集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君洋  朱晟君 《地理研究》2020,39(9):2044-2064
对外贸易是塑造广东省产业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力量,深入地探讨出口贸易与广东省企业集聚的内在联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出口市场与本地市场之间的多维邻近性角度,为广东省的企业集聚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具有一定的理论与政策参考价值。本文认为,企业的出口市场与本地邻近性越低,企业自身越难以远距离地直接获取关于目的市场的出口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实现出口的成功扩张,其在空间上倾向于集聚分布,以在本地获取相关知识的溢出。基于2000—2016年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本文对广东省出口企业的外部出口市场格局以及内部空间集聚格局进行了描述,并实证测度了企业的出口市场与广东省在地理、经济、文化、政治和制度五个维度上的邻近性与企业地理集聚水平之间的关系。特别地,本文运用DO方法对企业集聚水平进行定量测度,还原了企业集聚的原始微观形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对于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的不足。描述性分析表明,一方面,广东省企业的出口市场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扩张一定程度上遵循“邻近性”原则;另一方面,广东省的企业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格局。实证结果表明,当出口至与本地在经济、政治和制度三个维度上邻近性较低的市场时,企业在本地更加集聚。市场间地理和文化邻近性对企业集聚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同时,该影响效应在出口市场为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的企业样本中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省际区域入境旅游的边界效应——以北部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加快了环北部湾的广西、广东与海南三省区入境旅游的发展。该文以1999—2008年为样本数据,运用Barro回归方程及引力模型对北部湾三省区的入境旅游人数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省级行政区边界对区域旅游合作存在明显的边界效应,并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的进程。研究表明:在1998—2003年、2004—2008年两个时段,广西与广东之间的边界效应始终存在,且呈上升趋势;广西与海南之间的边界效应逐渐减弱;广东与海南之间的边界效应不显著;而广西与广东的边界效应增速明显高于广西与海南之间的边界效应增速。边界效应的形成机理可以从历史条件、发展水平、交通设施、制度创新4方面予以诠释。  相似文献   

13.
许志桦  叶嘉安 《地理学报》2008,63(12):1277-1288
广东省外资分布的地域差异是导致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分 析改革开放20 多年来广东省外商投资的总体时空扩散模式, 并探讨不同来源地的外资在不同 时期的分布与扩散情况及各自投资动因的变化。研究表明, 广东省外商投资的时空模式不断 演变, 经历了由外资增长极向外扩散的过程﹔随着省内投资环境日趋成熟, 政策因素对外商 投资的吸引力减弱, 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市场规模是吸引外资最重要的因素; 不同来 源地的外资的时空扩散模式与动因皆有一定的差异。最后, 对广东省改善投资环境与利用外 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创新发展的突破路径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金凤君  王姣娥  杨宇  马丽  齐元静 《地理科学》2016,36(9):1285-1292
在阐述创新发展与全面振兴关系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实施路径和对策措施抓手,提出了重构产业发展的智库体系、实施精准人才行动计划、促进大农业稳基增效计划、创新链支撑产业链行动等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机制,以及以功能区为平台构建创新发展环境与区域创新载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黄淮海典型地区村域转型发展的特征与机理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17  
村域是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开展村域发展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基于对黄淮海平原3 个典型县区内5 个代表性村域在过去30 年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的系统考察,探讨传统农区农业型村域转型发展的过程特征与内在机理。研究发现:① 在经济基础、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内源性影响因素以及制度安排、市场需求和专业技术等外源性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案例村域大致经历了缓慢发展、逐渐起步、转型发展3 个阶段。② 案例村域转型发展过程的共性特征包括:重视民众参与;以能人为关键主体,着力实现内发动力与外发动力的统筹协调;日益重视抢占产业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创新是村域发展的力量源泉;战略、规划及行动力是村域发展的重要支撑;村域发展是一个自组织、网络化的动态过程。③ 其内在机理可归纳为:村民是村域发展的主体,能人是村域发展的核心因素,能人基于对村域自身资源禀赋、发展意愿、市场供需、政策导向、外域经验的洞察,着力激发内部动力、整合外部动力,共同构建协作组织、开展学习创新、制定发展战略、发展社会分工、参与市场竞争,切实推进村域自然—生态结构、技术—经济结构、制度—社会结构的优化,进而促进村域转型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时期,为加速传统农区的村域转型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应注重村域生产体系和城镇生产体系的要素融通、信息互享、产业融合、功能互补。  相似文献   

16.
孙茜  黄丽 《热带地理》2022,42(5):716-726
利用2005—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风险投资事件和联合专利申请数据,构建风险投资网络和绿色技术创新网络,采用二次指派程序方法探究地理、经济、制度和社会邻近性对风险投资网络和绿色技术创新网络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风险投资网络与绿色技术创新网络耦合协调水平不断上升,高协调水平区域在空间上呈“Z”型格局,整体协调水平从内陆城市向沿海城市逐渐提高;4项邻近性指标对2个网络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经济邻近性、风险投资网络的社会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对2个网络耦合协调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绿色技术创新网络的社会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对2个网络耦合协调发展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对服务业创新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方远平  谢蔓  林彰平 《地理学报》2013,68(8):1119-1130
信息技术成为服务业创新的关键因素,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但鲜有从省域及市域层面探索信息技术对服务业创新影响的研究成果。以广东省地级市(域) 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实证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信息技术和服务业创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服务业创新和信息技术均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形成全域空间的核心—边缘模式和局域空间的"俱乐部"模式。高值簇集聚区(珠三角) 的扩散效应只局限在局域"俱乐部"里面,而低值簇亦形成集聚区(粤北、粤东和粤西),体现出珠三角同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之间巨大的差距。在空间差异和扩散效应的影响下,信息技术和服务业创新在空间上均出现"俱乐部"内趋同、"俱乐部"间趋异的现象。空间计量回归表明,服务业创新在市域空间上具有相互促进作用,信息技术对服务业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信息技术水平每提高1%,服务业创新水平就将提高0.7158%,证明了信息技术是影响服务业创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山区生态县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构建--以粤北始兴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伟  陈烈  唐常春 《山地学报》2006,24(1):70-78
区域协调机制在不同类型地域和一种类型地域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始兴县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生态县,工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在此经济发展阶段的区域协调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外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工业化与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已开始凸现,县政府协调区域发展的财政能力较低,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等。由此对始兴县的区域协调机制进行建构: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区域协调机构;加大纵向和横向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强与相邻相关地区的协调;实施区域空间管治协调,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科学合理选择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县推行绿色GDP考核等。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徐辉  刘俊 《地理科学》2012,(9):1075-1080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中心问题,建设创新型区域是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了一套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指标体系,分析研究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及其数学模型,针对该问题的灰色不确定性,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影响广东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度的定量分析,描绘出影响(1999~2006年)广东经济增长(GDP)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因素的灰色关联图。结果显示,该模型的有效性较好、可靠性较高、实用性较强。最后,根据广东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的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广东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北部湾城市群的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和协调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培育中心城市、建设交通网络、加强港口的分工与协作、提高区域发展的综合效益等方面提出了北部湾城市群区域整合的思路.提出北部湾城市群的区域整合应注意协调五大关系:港城关系与主辅港关系、港口后方集疏系统与城际交通网络的协调、岸线合理利用问题、中心城市之间的关系、与粤西湛江、茂名的关系.最后,从加强区域管治,加快体制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