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安徽沿江地区岩浆岩的深部构造信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区分布着十分广泛的中生代岩浆岩,根据岩浆岩的物质组成,岩石组合,地壳结构,成矿作用及Nd,Sr,Pb同位素组成与比值变化等特征,可划分出3个岩浆岩带。在内带发育幔源型碱性玄武岩浆演化系列的基性-中酸性侵入岩,伴生有矽卡型型Cu,Fe,S,Au矿床,北外带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属于下地壳重熔产物。南海带以S型花岗岩为主,显示出由上地壳重熔的特点,南,北两带均为钙碱性演化系列,并伴生斑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2.
卡拉盖雷铜钴金矿是那拉提构造带内发现的首例以Cu为主,伴生Mo,Co,Au,Pb,Zn的火山岩型热液矿床.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下统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地层,矿区岩浆岩主要有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和辉绿岩脉.通过火山岩地层和侵入岩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认为区内大哈拉军山组是一套由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成的连续亚碱性的火山岩系列,且以钙碱性系列为主;矿区钾长花岗岩属于准铝质—过铝质岩类,碱性系列,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属于准铝质—过铝质岩类,钙碱性—碱性系列,基性侵入岩属于弱碱性—碱性系列.稀土元素特征显示中酸性侵入岩可能属于地壳重熔型花岗岩;基性侵入岩与基性火山岩来源一致.  相似文献   

3.
安徽沿江地区岩浆成矿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安徽沿江地区可分为三个岩浆成矿带:内带(主带) 、北( 外) 带和南( 外) 带。内带沿长江断裂带分布,与地幔隆起带一致,幔源高钾碱性玄武岩浆通过不同程度的AFC混合机制和结晶分异机制,形成了不同的岩石组合和矿床,基性岩到酸性岩均有分布,其共同点是高钾富碱,侵入岩以高钾钙碱性岩系为主,火山岩以橄榄安粗岩系为主,广义矽卡岩型Cu、Fe、S、Au 及火山岩型Fe、S矿床是主要的矿床类型;南(外) 带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高硅低碱,属钙碱性岩系,是上地壳下部易熔组分重熔的产物,成矿元素也由主带的Cu、Fe、S、Au 转向Pb、Zn(Ag) 、Cu、Mo、W 等,是斑岩型Mo、Cu 矿床的远景带;北(外) 带比较复杂,主体部分属钙碱性岩系,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侵入体是下地壳重熔的产物,部分花岗闪长斑岩形成广义矽卡岩型Cu、Au 矿床,另一部分以幔源物质为主的闪长玢岩,形成斑岩型Cu 矿。不同的岩浆成矿带受不同的基底控制。Nd 、Sr、Pb 同位素研究表明,主带和北带存在太古宙麻粒岩相变质基底,南带岩浆岩则源于元古宙角闪岩相到绿片岩相变质基底。地幔隆起与幔源物质参与成矿作用,以及由地幔隆起带来的高热流是成矿的最有利条件。建议深入研究幔脊  相似文献   

4.
个旧锡矿区两个成岩系列的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岩浆岩的物源、岩类、物化特征及成因将个旧地区的火成岩划分为幔源分异系列和壳源重熔系列。幔源分异系列经历了从火山岩到侵入岩演化阶段,火山岩阶段由拉斑玄武岩系经高铝玄武岩系演化到碱性玄武岩系;侵入岩阶段由基性演化到碱性岩浆岩(斑岩)。壳源重熔系列在矿区仅有重熔岩浆阶段,经历了从混染型(斑状)到侵入型(粒状)花岗岩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仲卫国 《山东地质》1999,15(3):31-38
四海山地区的二长-正长花岗岩具有细粒→粗粒的结构演化和酸性→偏酸富碱性的成分演化特点,并含有S型花岗岩中的典型矿物钛铁矿,岩石化学成分显示其富硅富铝,稀土配分模式为地壳重熔型,综合判别图解表明它们属造山后期侵入岩,其源岩为硅铝质地壳,属S型花岗岩,认为所有以硅铝质地壳(包括灰色片麻岩和变质沉积岩)为源岩岩浆的花岗岩都应属于S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6.
个旧复式侵入岩体成岩系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群 《云南地质》1992,11(1):15-20
个旧复式侵入岩体主要由龙岔河、神仙水、马拉格、松树脚、白沙冲、老卡、白云山等岩体组成。岩性可分基性、酸性和碱性,先后侵入于三叠系砂页岩及碳酸盐岩中。岩体大部分出露于个旧断裂西侧,东侧出露零星,大部分隐伏在地下200—1000m深处。成岩系列是指地壳或上地幔中岩浆分异演化形成的一系列岩石组合。个旧复式侵入岩体的成岩系列以往有两种划分方案:一种认为是同源岩浆多期多阶段分异演化的产物,基性→酸性→碱性;另一种将岩体分为幔源分异系列和壳源重熔系列,前者由基性演化到碱性,  相似文献   

7.
省内岩浆岩可分为三个岩带,即祁连岩带(北带)、昆仑岩带(中带)、唐古拉—巴颜喀拉岩带(南带)。它们分别以布哈河—扎麻山和东、西大滩—玛沁断裂带为界,呈北西西向或东西向展布,且形成时代自北而南逐渐变新。北带以元古代和早古生代的中酸性侵入体和早古生代的中基性喷出岩为主;中带以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为主;南带主要分布中生代的中酸性侵入岩类(图1)。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省内地壳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铜陵矿集区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铜陵矿集区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由橄榄玄粗质系列和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组成,两者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存在差异,相互间不存在岩浆分异演化关系.稀土和微量元素以及O、Pb、Sr、Nd同位素研究表明,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的原始岩浆以下地壳深变质岩部分熔融岩浆为主,在有幔源玄武质岩浆注入的情况下先于橄榄玄粗质系列岩浆侵位形成;起源于富集地幔的碱性玄武岩与有限的地壳物质发生同化混染并通过结晶分异作用(AFC)形成了橄榄玄粗质系列侵入岩.下地壳或岩石圈地幔拆沉继而环流热幔上涌是本区侵入岩形成的直接起因;同时,侵入岩浆的强烈活动也是本区构造环境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拉萨地体南部早侏罗世岩浆岩的成因和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董昕  张泽明 《岩石学报》2013,29(6):1933-1948
本文从拉萨地体南部原来被认为是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冈底斯岩群中厘定出了一套早侏罗世的岩浆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这些岩浆岩侵位于202~ 180Ma.岩石类型包括辉长闪长岩、二长岩和花岗闪长岩,是一套中酸性、偏铝质钙碱性、Ⅰ型花岗岩类.微量元素表现出消减带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并具有岛弧花岗岩的亲缘性.锆石Hf同位素研究表明,加查地区中酸性岩石来自新生地壳物质的熔融,偏基性岩石来自于亏损地幔.而桑日地区的酸性岩石来自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重熔.本文认为包括研究区在内的南拉萨地体中的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浆岩为俯冲到南拉萨地体之下的松多洋壳断离或回卷,软流圈地幔上涌,地幔楔熔融并加热上覆地壳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李名则  吴才来  吴迪  雷敏  王楠 《地球科学》2020,45(7):2555-2570
通过锆石LA-MC-ICP-MS Lu-Hf同位素分析,结合前人地球化学资料对舒家店地区中酸性侵入岩进行了研究.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区内侵入岩为准铝质,具有岛弧岩浆岩的特征,区内岩浆的演化可能经历了同化混染与分离结晶(AFC)过程.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舒家店地区的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可能与早白垩世初太平洋板块的斜向俯冲相关,侵入岩的形成演化受到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制约.Hf同位素分析及计算结果表明,除两个继承性锆石核外,本区侵入岩锆石的εHf(t)均为负值,橄榄安粗岩系列侵入岩的εHf(t)值为-8.6~-4.1,高钾钙碱性系列εHf(t)值为-13.4~-4.7.与高钾钙碱性系列相比,橄榄安粗岩系列侵入岩的εHf(t)更接近球粒陨石演化线.从εHf(t)值的变化特征来看,两个系列侵入岩均为来源于富集地幔,且在演化过程中混染了地壳物质,而高钾钙碱性系列在这个过程中混入了更多的地壳物质.   相似文献   

11.
粤西是我国华南的主要金、银矿床集中医,医内金矿床与银(金)多金属矿床具有相间排列的分布规律,即从南到北分为以下5个矿带:廉江地区银(金)多金属矿带、高州-信宜金矿带、罗宁-云浮银(金)多金属矿带、德庆-清远金矿带、连山地区银(金)多金属矿带。本文从区域地层、岩浆岩及成矿作用等方面对粤西金、银矿床区域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影响金、银矿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不同区域地层、岩浆岩Au、Ag含量的差异及金矿床与银(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粤西金、银矿床成矿规律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粤西是我国华南的主要金、银矿床集中区,区内金矿床与银(金)多金属矿床具有相间排列的分布规律,即从南到北分为以下5个矿带:廉江地区银(金)多金属矿带、高州—信宜金矿带、罗宁—云浮银(金)多金属矿带、德庆—清远金矿带、连山地区银(金)多金属矿带。本文从区域地层、岩浆岩及成矿作用等方面对粤西金、银矿床区域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影响金、银矿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不同区域地层、岩浆岩Au、Ag含量的差异及金矿床与银(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黄家厅 《福建地质》1995,14(1):22-26
酸性、中酸性岩区火山构造洼地中火山-侵入岩浆活动广泛、强烈,因而在纵向上形成了一套巨厚的以酸性火山岩为主体,夹有火山喷沉积夹层的多旋回、多岩相组合的高钾钙碱性火山-侵入杂岩系,从定位的性质与深度可分为两个基本相带:以火山喷发为主的岩相划为地表管近地表相带;以次火山-浅成侵入为主的岩相划为近地表和火山根部相带。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东昆仑成矿带铁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昆仑成矿带位于西域板块南缘活动带与华南板块接合部位,属昆祁秦缝合系的昆仑缝合带。区内由昆北、昆中及昆南三条呈近东西向到北西西向平行展布的区域深大断裂,构成东昆仑复杂的构造格局,由此划分出三大构造成矿单元,即东昆仑北带、中带、南带。这三条大断裂均为切穿地壳或岩石圈的区域性长期活动深大断裂,不仅构成各地质单元的边界和控制岩浆岩分布,也控制了东昆仑隆起、凹陷带沉积盆地及沉积建造的展布,与次级北西、北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一起,把不同时代地层和部分岩体切割成规模不等的断块(条),同时不同级次的断裂构造作为成矿的导矿场和储矿场,为各类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迁移通道和赋存空间。该区地层主要集中发育在前寒武纪、早古生界奥陶―志留纪、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中生界三叠纪及新生代几个时间段中。在区域分布上,昆中、昆北带出露地层较相近,昆南带与昆北和昆中带有显著差异,反映为不同地层分区。岩浆活动非常强烈而频繁,分布亦十分广泛,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北坡断隆带和祁漫塔格地区,在昆仑山主脊形成著名的东昆仑山花岗岩带,昆仑山南坡出露少量中酸侵入岩。岩浆活动始于元古代,止于新生代,表现为间歇性的火山喷发与岩浆侵入频繁交替。岩性从基性、超基性到酸性均有出露。主要活动时代为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其次为印支期、燕山期;兴凯期和前兴凯期主要以少量基性、超基性喷流活动。东昆仑成矿带是青海重要成矿带之一,东昆仑成矿带侵入岩、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强烈,成矿地质条件十分优越,具有较大找矿潜力。该带也是青海省主要的工业矿床集中分布的地区,储量大,品位较高,矿产地集中,同时共伴生的多金属矿床也往往具有一定的规模。尤其是矽卡岩型和沉积变质型铁矿的绝大多数储量都集中在本带。铁矿床成因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与火山喷流沉积有关的喷流——沉积、热液交代变质改造型,沉积变质型和矽卡岩型,具备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成矿条件。矿床多沿昆北、昆中和昆南深大断裂带分布,与次级构造及岩浆岩体关系密切。东昆仑西段是重要的大——超大型矿床找矿远景区,中段具有沉积变质型铁矿找矿前景,东段则是矽卡岩型铁矿床聚集区。该带铁矿资源量占全省的75.51%,铁矿共、伴生有用组分较多,可综合利用。接触交代型铁矿是目前开发的重点,此类型矿石质量较好,TFe品位一般在35%~55%,有害杂质硫、磷一般低于工业要求。特别是都兰、野马泉地区的铁矿多共、伴生有铅、锌、铜、金、银、锡、钴、铋、镉、硫铁矿等有益元素,需综合开发利用。由于共、伴生组分可综合利用,极大地提高了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5.
汝阳县南部铅锌钼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汝阳南部是河南省重要的铅锌钼多金属成矿基地之一,到目前为止,探明中型以上铅锌矿床3处,大-中型钼矿床2处,小型铜矿床3处,还有多个钼、铅、锌、铜矿点.铅锌铜矿床均赋存于熊耳群安山岩体内近东西向构造破碎带中或与之相交的北东向构造破碎带中,钼矿床赋存于花岗岩体侵入形成的斑岩体周边,成矿作用受一定的地层、构造、岩浆岩控制,不同时期的构造活动控制着矿床规模、矿床类型及成矿元素组合,通过对该区成矿地质条件及环境的分析,为进一步在该区找矿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6.
北淮阳燕山期断陷盆地中岩浆岩广泛分布。晚侏罗世火山岩以安山岩、粗面质火山碎屑岩为主,岩浆由中性向碱性方向演化。可划分出南北2个火山岩带,南带以中性岩为主,北带粗面质火山岩增多。与火山岩同源的侵入体由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碱性花岗岩组成,带有明显的I型花岗岩特征。北淮阳燕山期岩浆岩带是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大规模陆内俯冲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Most gold deposits in intrusive rocks were formed as a result of reworking processes. The intrusive rocks containing gold deposits and consisting of ultramafic-mafic, intermediateacid and alkaline rocks of the Archean, Proterozoic, Caledonian, Hercynian and Yenshanian periods occur in cratons, activated zones of cratons and fold belts. Among them, ultramaficmafic rocks, diorite, alkaline rocks, and anorthosite are products of remelting in the mantle or mantle-crust or mantle with crustal contamination. However, auriferous intermediate-acid rocks are products of metasomatic-remelting in auriferous volcanic rocks or auriferous volcano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deep crust.  相似文献   

18.
西藏冈底斯地块中新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特征与构造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冈底斯地块上的中新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是北部班公湖一怒江和南部雅鲁藏布两个特提斯演化及其后的陆内汇聚碰撞造山和后造山伸展等大地构造事件的完整记录。地块上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可划分为三个带,其中北部岩带岩浆岩形成于燕山期,其类型从早期的Ⅰ型到中期的过渡型再演化为晚期的S型,分别形成于板块俯冲-缝合-碰撞等构造条件下,是北部班公湖一怒江特提斯演化的集中反映。中部和南部岩浆岩带则集中体现了南部雅鲁藏布特提斯时空演化的完整经历,其中,南部岩带岩体以燕山晚期为主,喜山早期次之,成因及形成环境与特提斯洋壳向北俯7中作用密切相关(燕山晚期),同时俯冲结束后的同碰撞条件下的岩浆活动在该岩带内也有明显的反映(喜山早期);中部岩带岩体以喜山早期为主,燕山晚期次之,岩体大部分为同碰撞环境下岩浆活动的产物,它表征了随着洋壳板块向北俯冲程度的加深和强度的加剧,岩浆活动中心在不断向北迁移,并最终缝合碰撞的过程。因此,该岩带内岩浆岩主要形成于俯冲的晚阶段及缝合后的同碰撞条件下。喜山晚期的小斑岩体实际上广泛出露于整个冈底斯地块上,它反映的是该区在经历了碰撞造山后发生的陆内伸展的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19.
西藏冈底斯地块中新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浆活动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冈底斯地块上的中新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是北部班公湖-怒江和南部雅鲁藏布两个特提斯演化及其后的陆内汇聚碰撞造山和后造山伸展等大地构造事件的完整记录.地块上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可划分为3个带,其中北部岩带岩浆岩形成于燕山期,其类型从早期的Ⅰ型到中期的过渡型演化为晚期的S型,分别形成于板块俯冲-缝合-碰撞等构造条件下,是北部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演化的集中反映.中部和南部岩浆岩带则集中体现了雅鲁藏布特提斯时空演化的完整经历.其中,南部岩带岩体以燕山晚期为主,喜马拉雅早期次之,成因及形成环境与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燕山晚期),同时俯冲结束后的同碰撞条件下的岩浆活动在该岩带内也有明显的反映(喜马拉雅早期);中部岩带岩体以喜马拉雅早期为主,燕山晚期次之.岩体大部分为同碰撞环境下岩浆活动的产物,它表征了随着洋壳板块向北俯冲程度的加深和强度的加剧,岩浆活动中心在不断向北迁移,并最终缝合碰撞的过程.因此该岩带内岩浆岩主要形成于俯冲的晚阶段及缝合后的同碰撞条件下.喜马拉雅晚期的小斑岩体实际上广泛出露于整个冈底斯地块上,它反映的是该区在经历了碰撞造山后发生的陆内伸展的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