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天津市钻孔灌注单桩竖向极限承功力及沉降进行了预测。实例分析表明,神经网络预测具有较好的精度因而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2.
用单桩沉降估算群桩沉降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群桩沉降计算时参数的选取不易把握,而单桩沉降较易得到,找到一种用单桩沉降来代替群桩沉降的方法无疑会使得问题变得简单。单桩沉降由桩身压缩和桩端沉降组成。采用桩身线弹性的假定计算单桩桩身压缩,利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单桩桩端沉降。同时在群桩沉降计算时考虑桩身压缩对沉降的贡献,并用承台下的平均附加应力乘以桩端荷载传递系数后作为桩端的附加应力。根据单桩和群桩沉降计算时的异同,提出了一种用单桩的沉降估算群桩沉降的方法,使得在群桩沉降计算时,参数选取较为容易,且计算较为简单。最后介绍了该方法在桥梁工程桩基础沉降计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史永强  赵俭斌  杨军 《岩土力学》2011,32(Z2):634-640
引入主成分分析法和基于共轭梯度优化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原理,建立了静压管桩单桩竖向承载力预测估算的新方法。通过对影响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各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了综合变量,构建了以综合变量为输入,以单桩极限承载力为输出的神经网络模型。应用神经网络结构分析的共轭梯度算法,优化计算获得给定样本的网络权值和阈值,获得静压管桩极限承载力的估算网络,应用实例分析计算了静压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问题。结果表明,利用所建立的神经网络预测静压管桩极限承载力是可行的,且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和良好的适用性。该方法为静压管桩竖向承载性状的理论分析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途径,为今后相关问题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单桩极限承载力实例分析灰色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简要介绍了GM(1,1)模型的建模及精度检验方法。依据单桩载荷试验中桩顶沉降随荷载变化的特征,建立了单桩极限承载力的预测模型,并通过工程实例对单桩极限承载力进行了灰色预测。  相似文献   

5.
双曲线法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刘俊龙 《岩土工程技术》2001,(4):204-207,216
利用49根试桩完整资料的数据,采用双曲线模型进行拟合、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并与实测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沉降控制法及折减系数法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的适用范围、预测精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单桩桩土相互作用及荷载传递机理过程,指出了荷载传递函数中的为桩身位移,不是桩土相对位移和桩身压缩量,从而消除了由于不同的理解带来的混乱.基于单桩相互作用机理的改进模型,推导了预测单桩桩侧摩阻力以及桩身轴向力分布的公式,并将他们应用于一工程试桩,预测的单桩荷载沉降曲线与实测结果很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7.
人工神经网络在桩基工程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王成华  张薇 《岩土力学》2002,23(2):173-178
对人工神经网络在桩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工作进行了回顾与评述。总结了神经网络在单桩承载力、荷载-位移关系预测以及基桩动测完整性判释等方面的技术成果与水平,并分析和探讨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高睿  胡念  曾亚武  王艳强 《岩土力学》2011,32(3):804-810
采用包含一个内变量的连续化St Venant模型,即连续的Masing-Iwan模型,模拟桩-土界面扰动区土体的非线性行为。基于两种分析单桩的荷载传递模型,假设桩-土-桩相互作用为弹性且服从叠加原理,推导出了适用于群桩中基桩的两种荷载传递新模型。采用荷载传递法建立了单桩和群桩的非线性控制方程,提出了近似求解该控制方程的摄动分析法,得出了单桩和群桩的荷载沉降和轴力分布方程。所得结果表明,在低荷载水平下严格趋近于弹性解;而在高荷载水平下,能够反映直到破坏阶段的桩的荷载-沉降特性。通过一个现场试验的理论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刘勇健 《岩土力学》2004,25(1):59-63
分析了BP神经网络的缺陷和遗传算法的特点,建立了基于遗传-BP神经网络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预测模型。实例研究表明,预测模型性能良好、预测精度提高、简便易行、行之有效,该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桩端下有软弱下卧层的群桩沉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桩沉降由桩身压缩和桩端沉降组成。本文采用桩身线弹性的假定计算单桩桩身压缩,用单桩的桩身压缩近似代替群桩桩身压缩,并用承台下的平均附加应力乘以桩端荷载传递系数后作为桩端的附加应力,推出了桩端下有软弱下卧层的群桩沉降计算方法,同时与其他计算方法和工程实测值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王浩  周健  邓志辉 《岩土力学》2007,28(6):1172-1175
从桩与承台下地基土共同分担荷载的基本条件出发,提出了一种从单桩荷载沉降曲线入手的桩-土-承台共同作用简化分析方法。在给定单桩荷载水平下,假定承台下桩间土的变形量等于此时单桩沉降量,求解相应的板底应力,从而可以得到任意桩荷载水平下的承台荷载分担量,而不必将桩的受荷水平限制在极限荷载。将基础沉降分为桩间土变形量及桩端下卧土层的整体压缩量两部分进行分析。桩间土变形量等于单桩在给定荷载水平下的沉降量,而桩端下卧土层的整体压缩量则由承台与桩两部分荷载引起,可以相对准确地预测基础沉降量。工程实例分析与实测结果的比较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叶帅华  辛亮亮 《岩土力学》2024,(5):1457-1471
近年来,西北地区出现了许多高填方场地,为减小建筑物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基础类型广泛使用桩基础。与一般场地不同,黄土填方场地中的单桩桩周土受力后仍会产生较大的变形,该类场地单桩沉降机制复杂。桩顶总沉降计算是桩基设计的重要依据,为此,建立了高填方黄土场地单桩桩顶总沉降计算模型。基于传统的荷载传递法和剪切位移法,分别考虑桩-土界面的桩-土相互作用和桩-土界面外剪切带土体的剪切变形。依据桩端边界,将单桩类型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摩擦桩,分别建立桩周土弹性阶段和塑性阶段的桩身位移控制微分方程,结合边界条件进行求解,得到桩身位移、轴力、侧摩阻力,并通过弹塑性理论求解了桩周土剪切带土体剪切变形,进而通过叠加原理求得桩顶总沉降。用桩长与桩周土塑性发展深度的比值,定义了桩基承载力安全系数K。通过算例分析与现场试验数据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新的模型计算得到的桩顶总沉降与现场试验结果相近;当桩顶荷载较小、桩周土处于弹性阶段时,桩端边界对桩身轴力、位移和侧摩阻力影响很小,但桩周土进入塑性滑移阶段后,桩端边界的影响开始变大,考虑桩端土的承载能力会极大提高单桩极限承载力;建立了将荷载传递法和剪切位移法综合起来的计算...  相似文献   

13.
群桩沉降简化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乾青  张忠苗 《岩土力学》2012,33(2):382-388
将均质土和成层土中的单桩桩顶沉降分成桩端力引起的沉降、桩身压缩和桩侧阻力引起的沉降3部分分别计算,获得单桩沉降后,运用等代墩法可获得群桩的平均沉降。单桩沉降计算方法可考虑桩端力与桩端位移的非线性关系和桩侧阻力引起沉降的非线性特性,同时计算方法可考虑桩身压缩对桩顶沉降的贡献。算例分析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和其他方法的计算值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软土路基沉降预测模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速公路软土路基的沉降预测,介绍灰色Usher模型的原理和应用.在置换法、碎石桩和塑料排水板三种不同软基处理方式下,分别应用该模型及双曲线模型、泊松曲线模型和Gompertz模型对某工程路基工后沉降进行预测.比较四种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基于实测数据的Usher模型很好地反映出沉降变化及其趋势.其精度高于其它三种预测模...  相似文献   

15.
中超长钻孔灌注桩的沉降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现有的桩基沉降计算理论不仅难以完整地描述桩-土系统的复杂程度,在应用上也难以满足各方面的要求,根据中超长钻孔灌注桩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合理的简化措施后,提出了一种实用的桩基沉降计算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较好地预测桩的沉降量。  相似文献   

16.
以西非某集装箱码头轨道桩基优化设计为工程实例,分别采用现行中国规范方法和单桩竖向抗压刚度方法估算荷载作用下的桩顶位移,对比分析和试桩检测结果表明,采用单桩竖向抗压刚度方法可以简捷地评估在工作荷载下的桩顶沉降、规定试验荷载下的最大沉降、经历最大加载后卸载的桩顶残余沉降等,满足国际专业标准中桩基沉降控制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的BP网络模型的不足,应用了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把它应用到软基高速公路的路堤沉降预测中,提出了两种构造神经网络训练样本的思路,并分别进行了计算和对比,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结果表明改进的BP网络模型比较稳健、收敛快,而且根据时间与对应的沉降量形成的样本训练的网络预测出的工后沉降误差小、精度高。  相似文献   

18.
李建光  王笃礼 《岩土工程技术》2011,25(5):217-220,231
通过现场单桩静载试验与单桩Geddes解理论沉降结果,获得沉降修正系数,将该沉降修正用于修正群桩Geddes解理论沉降结果,最终获得修正后的群桩沉降计算值。经实例验证,该群桩沉降计算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9.
李敏刚  张燚  汪操根  李粮纲 《探矿工程》2009,36(3):45-47,52
理论方法预测软土地基沉降与实际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得预测结果很难达到设计要求,不利于指导施工。将现有的理论方法同现场观测信息相结合,对软土地基变形作出更为准确的预测,有利于指导和控制工程施工。采用遗传算法和BP最优化法相结合的算法来训练网络,用遗传算法来优化BP神经网络中权值;用龚帕斯曲线来分解沉降时序,通过沉降趋势线偏移量来训练网络。采用这种方法预测软土路基沉降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齐昌广  刘干斌  陈永辉  郭卫 《岩土力学》2015,36(8):2377-2385
为提高塑料套管混凝土桩(简称TC桩)的承载性能,结合桩侧注浆技术,发展和形成了塑料套管管侧前注浆桩(简称TCSG桩)。通过现场试验,对TCSG桩、TC桩和扩径塑料套管混凝土桩(简称TCLD桩)3种桩型在不同时期进行了静载试验,并引入了3种易于应用的单桩沉降计算模型对各桩体的沉降进行了计算。试验结果和沉降模型计算分析表明:与TC桩相比,TCSG桩增加了8.3%~20.0%的承载力,并减小了19.8%~33.5%的沉降,而TCLD桩降低了10.0%~16.7%的承载力,且增加了13.2%~43.8%桩体的沉降;TCSG桩的轴力衰减速率大于TC和扩径的TCLD桩的,TCSG桩的前、后期的平均轴力衰减速率相差不大,TC桩后期的平均轴力衰减速率相比前期提高了1.1%~14.2%,而TCLD桩却降低了5.9%~21.9%;在前、后期静载时,TCSG桩在各级荷载下的平均单位侧摩阻力相比TC桩分别提高了14.5%~39.6%和9.2%~28.6%,扩径后的TCLD桩则分别降低了4.9%~11.8%和11.5%~30.7%;管侧前注浆后的TCSG桩的时效特性不显著,扩径后的TCLD桩的侧摩阻力随时间减小而端阻力则增大;基于桩土荷载传递的单桩沉降计算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塑料套管桩的沉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