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厂峪金矿床围岩蚀变特征与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金厂峪金矿床成矿作用,对该金矿床的内蚀变围岩的矿物组合,成分及其变化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蚀变带质量平衡分析表明Al2O3,MnO,P2O5等组分具不活动性,由蚀变围岩向钠长石英脉,在刨变岩中元素无明显变化。钠长石英脉体的形成与围岩蚀变有关,但两者成因并不相同。金厂峪金矿床的形成可能与深源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黔东南天柱-锦屏地区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系中金矿的含金建造、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含金建造以陆源碎屑为主,富含玄武质火山碎屑,主要形成于氧化环境;经比较纯石英脉、含金石英脉、富含毒砂的含金石英脉,可知主要成矿元素在萃取围岩物质之前就有所富集,可能部分来源较深;含金石英脉元素含量特征表明成矿物质兼有深部和围岩两种来源;各矿区热液成矿元素的浓度克拉克值及对数正态分布曲线特征,揭示出它们都产生了矿化富集;综合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野外调查资料,推测蚀变矿化类型有三种,即金矿化、毒砂化、铅锌矿化,三者可为伴生、叠加或独立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3.
扒草金矿产于黔东南下江群浅变质岩系中,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金矿床。文章对其赋矿地层、蚀变围岩、不同成矿期石英脉的微量和稀土元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赋矿地层与蚀变围岩的微量、稀土元素特征无差异。石英脉的稀土、微量含量低于地层和蚀变围岩,但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微量元素配分模式总体上与地层和蚀变围岩相似;所有样品在稀土元素三组分图中的投影均处于同一位置。不同成矿期石英脉对比发现,成矿早期石英脉的稀土配分模式与地层及蚀变围岩一致,而晚期石英脉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即从早期到晚期,石英脉中W元素含量迅速降低,而V、Cr元素含量升高,特征值δTb、δTm由正异常变为负异常;微量元素曲线呈现地层、蚀变岩中的Sr均表现为负异常,而石英脉中大部分表现为Sr的正异常,少部分表现为负异常;石英脉的w(Y)/w(Ho)值与区域变质岩相似,但部分样品偏离区域变质岩的范围。总体认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浅变质岩系,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流体,但在晚期可能有其它流体的加入;石英脉富含LREE的同时富集部分HFSE,w(Th)/w(La)、w(Nb)/w(La)、w(Hf)/w(Sm)值均小于1,表明成矿流体为Cl-F-的流体体系;特征值δEu负异常、δCe无异常和w(Th)/w(U)值大于1.25,表明扒草金矿的成矿环境为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4.
新疆哈图金矿蚀变岩型矿体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安芳  朱永峰 《矿床地质》2007,26(6):621-633
哈图金矿主要由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矿体组成。蚀变岩型矿体的矿化蚀变主要包括钠长石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碳酸盐化和绢云母化,其中黄铁矿化、毒砂化和碳酸盐化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矿体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毒砂、黄铜矿、闪锌矿、磁黄铁矿和自然金。自然金主要存在于毒砂颗粒间隙内或被黄铁矿包裹。蚀变岩型矿体成矿作用可划分为5个阶段:石英-钠长石阶段(Ⅰ)、黄铁矿-钠长石阶段(Ⅱ)、毒砂-碳酸盐阶段(Ⅲ)、黄铜矿-碳酸盐阶段(Ⅳ)和石英-方解石阶段(Ⅴ),其中Ⅲ—Ⅳ阶段是主要的成矿期。黄铜矿-碳酸盐阶段(Ⅳ)沉淀了大量黄铜矿和少量辉铜矿。不同程度蚀变的玄武岩围岩具有相似的平坦型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并富集Cs、Ba、Rb、Sr和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石英-钠长石脉的轻、重稀土元素发生了弱分馏,呈弱右倾式配分模式,显示弱的Eu正异常。石英-方解石脉的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和Eu正异常较石英-钠长石脉明显,说明成矿作用过程中,成矿流体向轻稀土元素富集和Eu正异常增强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5.
黄琴  朱永峰 《新疆地质》2012,30(4):411-417
灰绿山金矿由热液脉型和浸染状矿石组成。围岩蚀变矿物为石英、黄铁矿、绿泥石和碳酸盐,其中黄铁矿和碳酸盐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其主要矿石矿物有黄铁矿、毒砂、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和自然金。热液成矿作用划分为石英-钠长石-碳酸盐、粗粒石英、黄铁矿-毒砂、黄铁矿-碳酸盐、石英-方解石5个阶段。不同蚀变围岩具相似稀土分布模式,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和稀土元素在围岩与成矿流体反应中发生了迁移。  相似文献   

6.
义寺山金矿床位于小秦岭金矿田东端,区内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成矿条件优越。赋矿围岩为太古界太华群的中深变质岩系。金矿体与韧-脆性构造带关系密切。矿体以含金硫化物石英脉为主,膨大收缩、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现象普遍。主要围岩蚀变为硅化、钾化、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金与多金属硫化物(尤其是黄铜矿和黄铁矿)及石英脉关系密切。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结果表明矿(化)体与原生晕异常叠合较好,对找矿有重要意义。硫化物石英脉、蚀变韧-脆性剪切带和围岩蚀变是主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7.
清流国母洋钨矿产于晚侏罗世花岗岩体与震旦纪三溪寨组变质岩内接触带中,受北东向构造控制。根据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和围岩蚀变特征,结合相邻矿区典型矿床研究,初步认为该矿床属于高-中温热液石英脉型黑钨矿矿床。  相似文献   

8.
四川锦屏山地区金矿床的成矿机理和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研究区典型金矿床的矿化地质特征、围岩蚀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四川锦屏山地区金矿床的成矿机理和矿床成因。锦屏山地区金矿床的含矿围岩以浅变质的三叠系粉砂质片岩为主,金矿床围岩中广泛发育碳酸岩化(早期)和硅化(后期),前者以铁白云石化为特征,后者以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和石英脉发育为特征。碳酸岩化主要发生在碳酸岩脉与泥质粉砂岩的接触带上的粉砂岩一侧,由碳酸岩脉侵入时的热液交代岩石中的泥质矿物而形成。金矿体的走向与碳酸岩化带的产状基本一致,金主要富集于硅化强烈、黄铁绢英岩化发育地段。碳酸岩化地层中具有较高的含金背景,指示成矿物质金来源于地幔,而矿化主要发生在黄铁绢英岩化和硅化带及石英硫化物脉中。结合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研究区金矿的成矿作用主要是后期热液的改造作用中金元素发生再次富集的结果。金矿的形成经历了碳酸岩脉侵入、地层发生铁白云石化并初步富集形成矿源层(岩)阶段和以硫化物石英脉为代表的热液期的大规模富集成矿两个阶段,矿床的成因类型因属于改造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金厂峪金矿床成矿作用,对该金矿床内蚀变围岩的矿物组合、成分及其变化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蚀变带质量平衡分析表明Al2O3、MnO、P2O5等组分具不活动性.由蚀变围岩向钠长石英脉,在蚀变岩中元素无明显变化.钠长石英脉体的形成与围岩蚀变有关,但两者成因并不相同.金厂峪金矿床的形成可能与深源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10.
河南桐柏地区银洞坡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宗恒  鄢安禄 《现代地质》1999,13(1):105-110
银洞坡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成矿元素含量变化与歪头山组的地层层序、岩石类型密切相关,不同层位、不同岩石类型之间,成矿元素明显不同。歪头山组中上部炭质绢云石英片岩Au、Ag含量最高,成为金银矿体的直接赋矿围岩,变粒岩及云母石英片岩中成矿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它们与炭质绢云石英片岩共同构成矿源层。矿石的常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显示,矿石均为蚀变的构造岩,蚀变作用导致成矿元素显著带入,而对稀土元素的迁移影响不大。根据元素水平及垂向分带序列,认为成矿热液的运移以渗流作用为主,渗滤作用为辅。根据矿体不同标高的元素比值,建立了地球化学评价标志,为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姜能 《贵金属地质》1995,4(4):269-274
研究表明,太华群是小秦岭地区金矿床的矿源层。通过对比混合岩化、花岗岩化、围岩蚀变和成矿作用过程中的微量元素的分布情况,发现Au和Pb,Cu,Ag,Zn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始终表现出变化的一致性,说明Au等成矿物质来源于太华群变质岩,同位素证据也表明Au等成矿物质来源于太华群。  相似文献   

12.
河南西部的西峡石板沟金矿是一个与不规则石英细脉有关的金矿床,石英脉产于切穿闪长岩体的蚀变剪切带中,成矿围岩主要为闪长岩和辉长岩。剪切带中主要的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钾长石化和碳酸岩化,近矿体蚀变围岩分带特征明显,从矿化中心向边部蚀变分带依次是:①硅化—黄铁矿化蚀变带;②黄铁矿化—钾长石化蚀变带;③黄铁矿化—绢云母化蚀变带;④绿泥石化—碳酸盐化蚀变带;⑤未蚀变辉长岩。细粒硫化物、不同时代的石英细脉和小型裂隙广泛分布于蚀变带中。该矿床中主要的矿化类型有含金石英脉型和产于剪切带中的蚀变岩型,依据蚀变分带和矿化类型,从钻孔中系统地采集了岩石样品,所有的样品做了部分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分析,利用常量元素研究了岩石质量平衡、体积  相似文献   

13.
双旗山金矿床的矿化主岩是中元古界变质岩,可分为两类金矿化:片岩+石英脉型金矿化和蚀变岩型金矿化。片岩+石英脉型金矿化主要受NW320°~340°断裂构造控制。蚀变岩型金矿化主要受近SN或NNE向断裂构造控制,双旗山金矿床的矿石属少硫化物金矿石,其硫化物含量少于2%,主要是黄铁矿,偶见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铜矿。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近矿热液蚀变作用是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受近SN或NNE向断裂构造控制的蚀变岩型金矿化是双旗山金矿床找矿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为了厘清内蒙古拜仁达坝银铅锌矿床围岩蚀变特征,探索蚀变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元素迁移规律,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文章开展蚀变岩岩相学研究,发现矿区内存在多期围岩蚀变,其中成矿前蚀变规模大、强度强、范围集中、类型丰富、多阶段叠加:从早阶段硅化-绢云母化、中间阶段黏土化-绿泥石化到晚阶段碳酸盐化,且蚀变程度逐步增强。文章对矿区内不同蚀变程度的石英闪长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的主微量元素测试和质量平衡计算表明,随着蚀变过程中原生矿物减少、蚀变矿物增加,主微量元素发生规律性迁移。结合成矿作用以高中温硫化物充填为主,矿化脉穿切各类蚀变岩、成矿元素未随蚀变增强而富集等地质事实,文章认为该期蚀变与成矿并不是同一次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结果,该期蚀变的体积效应可能仅有利于后期成矿物质充填的构造-围岩条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大吉山钨矿床成矿的新认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综合分析大吉山花岗岩型和石英脉型钨矿床的矿体形态、矿石成分及蚀变、结构构造特征以及硫、氢氧同位素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主要依据花岗岩型钨矿体上部出现似伟晶岩带、石英带,矿体呈似层状,发育钨巢,围岩蚀变微弱的特点;石英脉型钨矿普遍出现“砂包”,矿化最强的中部围岩蚀变弱,甚至不发育,脉石矿物与钨巢中造岩矿物相似等特点。提出大吉山钨矿床是由岩浆液态分离成矿作用形成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巴彦哈尔金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北缘艾力庙-锡林浩特中间地块西北缘.矿床赋存于中元古代温都尔庙群的绢云石英片岩和绿泥石片岩中.矿床的形成与区内韧性剪切带及华力西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矿区内共圈定出5个矿体,总体走向为北西向,矿体呈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矿石类型包括石英脉型和糜棱蚀变岩型.金矿化与硅化和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关系密切.结合矿床的矿体地质、矿物成分、矿物嵌布及围岩蚀变特征以及前人包裹体测温结果,认为矿床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  相似文献   

17.
桐柏下黄竹园金矿为构造蚀变型金矿床,金矿体赋存于中元古界龟山岩组中,矿体形态呈脉状、似层状。赋矿围岩主要为石英片岩、斜长角闪片岩,围岩具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蚀变。矿体受地层和构造控制。通过总结该矿区的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和找矿标志,对于寻找同类型矿床,具有实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沈光银 《地质与资源》2007,16(4):270-274,279
北干沟金矿床位于燕山金矿成矿带中段,属含金韧性剪切带石英脉型金矿床.新太古代变质岩含金丰度高,是金成矿的矿源层.韧性剪切带对金矿化具有控制作用.金矿化可分为2期,其与韧性剪切带脆性变形作用有关.自然金主要分布于黄铁矿、黄铜矿及其氧化物的微裂隙、粒间或空洞中.围岩蚀变强烈,主要类型有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钠长石化、绿泥石化、重晶石化等.矿区今后的主要找矿方向是在I号断裂破碎带中寻找石英脉型、蚀变岩型金矿化和在Ⅱ号韧性剪切带东段的张性扩容段中寻找含金剪切带石英脉型金矿化.  相似文献   

19.
滇东南老君山成矿区是滇东南—桂西锡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花石头位于老君山花岗岩体西南侧,老君山燕山两期花岗岩均有出露,锡钨石英脉型矿床(点)众多,但相关地质研究程度较低。该区矿化类型包括蚀变花岗岩型钨锡矿化、接触蚀变带铜钨锡矿化、强硅化带中铜铅锌多金属矿化等。围岩蚀变以云英岩化为主,其次包括硅化、钾长石-高岭土化和黄铁矿化等。结合近期地质勘探所揭露的新信息,本文对该区锡钨成矿地质特征进行了初步总结,提出该区钨锡成矿作用与燕山晚期老君山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以第2期为主)密切,属于岩浆期后热液充填交代形成的锡钨石英脉型矿床。燕山晚期中酸性岩体,特别是第2期中细粒二云二长花岗岩对成矿作用是主要的控矿因素。其中,2期岩体接触带、岩体与围岩内外接触带是有利成矿部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花石头矿区钨锡岩浆期后热液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20.
马场金矿床是宁夏西华山地区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金矿床。文章从矿区地质特征入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马场金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归纳总结,并对金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马场金矿床金矿(化)体主要沿NW向断裂和裂隙分布,构造控矿明显,矿体主要由碎裂云母钠长石英片岩、石英脉及煌斑岩脉构成;赋矿围岩为海原群西华山组下岩段(Pt12x1),该岩段岩性主要为一套云母钠长石英片岩夹云母石英片岩;矿石类型以氧化矿石为主,多呈褐黄色及土黄色,块状、网脉状及蜂窝状构造,碎裂结构明显;围岩蚀变较弱,以黄铁矿化和褐铁矿化为主,各类蚀变或彼此叠加、或相互伴生,分带性不明显;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海原群变质岩,但岩浆活动对金矿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矿床类型属与煌斑岩有关的中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