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外铀金地质》1999,16(4):380-382,384
开发了一种用^238U和^232Th作为内标的α能谱测定铀和钍放射性同位新方法。应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精确地测定样品中的^238U和232Th。将其他部分样品全部溶解,采用阴离子交换法分离铀和钍,制备为α能谱测定的电镀薄(低强度)源。人已知的^238U和^232Th质量浓度,求得它们的活度浓度,之后据α能谱,从U(^23U、^235U、^238U)和Th(^228Th、^230Th、232Th)放射  相似文献   

2.
赵云龙  汪苓 《铀矿地质》1996,12(5):307-312
本提出了不采用同位素示踪剂测定铀,钍同位素比活度的方法。用标准方法准确的测定地质样品中的铀,钍含量及^234U/^238U,^230Th/^232Th的活度比值,再应用铀,钍系的衰变特性,推导出计算样品中^234U,^238U,^230Th和^232Th经活度的方法,本方法计算所得之结果与^232U示踪法对比。均在1σ范围内,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3.
确定砂岩型铀矿矿化地段的铀、钍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金辉 《矿床地质》1999,18(3):262-267
根据铀、钍同位素地球化学基本原理,对新疆伊梨盆地512矿床含矿砂岩的U、Th含量及其^234U/^238U、^230Th/^232Th进行了测试,并在此基础上对含矿砂岩的氧化带、还原带和氧化还原过渡带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与氧化带、还原带相比,氧化-还原过渡带具有较高U含量和^234U/^238U比值,较低Th/U比值;矿石样品中的^234U/^238U、^230Th/^238U比值位于过渡带  相似文献   

4.
郭福生  辜骏如 《铀矿地质》1997,13(6):356-358
本提出并论述了区域性钍铀比计算古铀量时所采用的正确表达式是Th/u,而不是目前人们常用的Th/U^-,并据此将古铀量计算公式GU=Th(Th/U)修正为GU=Th(Th^-/U^-)。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Lu-Hf同位素体系在地幔端元的地球化学研究中的部分最新应用成果。大量的大洋玄武岩Lu-Hf同位素研究表明:具亏损地幔端元(DMM)来源的洋中脊玄武岩岩浆部分熔融的初熔区位于石留石稳定场深度,即深度为80 ̄90km的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地幔,而不是原来所认为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区(深度小于60km);以高放射成因Pb为特征的主U地幔端元(HIMU)应代表了下地幔物质在某一特定时期发生分异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不采用同位素示踪剂测定铀、钍同位素比活度的方法。用标准方法准确的测定地质样品中的铀、钍含量~[1]及~(234)U/~(238)U,~(230)Th/~(232)Th的活度比值~[2],再应用铀、钍系的衰变特性,推导出计算样品中~(234)U,~(238)U,~(230)Th和~(232)Th比活度的方法。本方法计算所得之结果与~(232)U示踪法对比,均在1σ范围内,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7.
水-岩反应的铀系不平衡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兴章  闵茂中 《地球科学》1998,23(5):537-541
天然体系中水-岩反应的铀系不平衡判别,是基于水-岩反应使岩石中天然铀衰变系子体核素^234U,^226Rb和六价铀的选择性溶失,造成原始放射性平衡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因而可利用现今测得的岩石中3组核素放射性活度比值A(^234U)/A(^238U),A(^230Th)/A(^234U)和A(^226Ra)/A(^230Th)反演判别该岩石曾经历了近代水-岩反应的大致强度和出现,持续时间,这是近十余年  相似文献   

8.
现已开发了一个定量评估α粒子中止距离对(U-Th)/He年龄影响的数学模型。在^238U、^235U和232Th链中,α粒子中止距离在约10 ̄30μm之间变化,它取决于衰变能和中止介质的密度与组成。在富U和Th的副矿物情况中(例如磷灰石、锆石、金红石),长中止距离的主要影响是α粒子发射到邻近矿物。对小于几百微米的颗粒,发射效应将造成测定的He年龄大大低于起真实年龄。如何,100μm半径的球体仅保留  相似文献   

9.
黄建  黄方  肖益林 《地球科学》2019,44(12):4050-4056
贫碳酸盐的蚀变洋壳具有与新鲜洋中脊玄武岩一致的Mg同位素组成,说明低温和高温洋壳蚀变不会导致Mg同位素分馏.大别山港河和花凉亭的早期变质脉比榴辉岩具有偏高的δ56Fe-δ26Mg值,而且早期到晚期变质脉的δ56Fe-δ26Mg值逐渐降低.这些结果说明,在流体-岩石反应和流体演化过程中,Fe-Mg同位素发生了显著的分馏,且矿物溶解-再沉淀是同位素分馏的控制因素.相比洋中脊玄武岩,蚀变洋壳和变质脉具有相似或偏高的δ56Fe-δ26Mg值,说明蚀变洋壳脱水产生的流体富集重Fe-Mg同位素,不能解释弧岩浆岩的轻Fe/重Mg同位素组成.因此,弧岩浆岩异常的Fe-Mg同位素组成是熔体提取和富集54Fe-26Mg的蛇纹岩流体交代地幔楔两个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正Ba同位素由于具有在低温环境中分馏的特性,相比放射性同位素与微量元素,可以更好地示踪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中的再循环物质。研究表明沉积物与蚀变洋壳具有明显不同的Ba同位素组成(沉积物富集来自重晶石的Ba),使得Ba同位素成为研究表层与地幔储库间物质交换的有力工具。最近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报道了来自全球洋中脊的21个MORB样品的Ba、Sr、Nd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组成以及两个钻井中沉积物和蚀变洋壳  相似文献   

11.
全球幔源岩Pb-Sr-Nd同位素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炳泉 《地学前缘》2007,14(2):24-36
根据各种同位素数据库得到的3万多个晚古生代以来的幔源岩(包括洋中脊玄武岩、洋岛玄武岩、岛弧火山岩、大陆与大洋溢流玄武岩以及大陆板内玄武岩)Pb-Sr-Nd同位素资料和图解分析,对各类火山岩的源区以及地幔的垂向与横向不均一性问题作了进一步讨论。笔者认为不存在具有公共性质的EM1、EM2和HIMU地幔端员,它们的源区可能来自上、下地幔过渡带,只在局部地区出现,独一无二。PREMA(FOZO)则是洋岛玄武岩和溢流玄武岩公共端员。DUAPAL异常现象不只是在洋中脊玄武岩中出现,在洋岛玄武岩、岛弧火山岩和大洋溢流玄武岩中也存在同步的地球化学分区现象。溢流玄武岩的同位素体系特征表明它们的源区涉及再循环地幔的壳幔混合、岩石圈减压熔融、上—下地幔过渡带和似原始-略亏损的下地幔。Pb同位素体系为鉴别俯冲带的存在提供了更严格的证据,这种鉴别表明,安第斯弧火山作用不是洋陆俯冲带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从洋中脊被认为代表了新岩石圈增生的场所后,洋中脊已是地质和地球物理界研究的一个焦点。物理构造、化学特征、场位特征、有关的生物群落、随水柱的物质交流、地震学和磁场只是提及的几个研究方面。多数甚至绝大多数研究工作只涉及全球洋中脊体系的一部分,参与的人员也相当少;但洋脊体系却是全球规模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快速扩张洋中脊,东太平洋海隆岩浆作用研究对理解洋壳形成和演化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对获得于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的玄武岩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包括:常量元素、微量和稀土元素、铀系同位素及矿物熔体包裹体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慢速扩张洋脊占全球洋中脊扩张系统的80%(Murton and Rona,2015),在全球洋中脊系统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南起2°S,以NW-SE向趋势延伸至10°N,洋脊的扩张速率为24.6~34.4 mm/a,属于典型的慢速扩张洋脊(Ray et al.,2013)。地形分析发现,其对称扩张洋脊段具有较窄的对称V形脊轴裂谷,发育脊轴新火山脊,扩张方向与脊轴的走向垂直;非对称扩张洋脊  相似文献   

15.
达索普冰芯中Pb记录反映的大气污染及其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霍文冕  姚檀栋 《冰川冻土》1999,21(2):125-128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及相关的超净化技术,对希夏邦马峰达索普冰芯上部40m的样品中超痕量金属元素Pb的含量进行测试的结果显示,Pb的含量自冰芯下部至上部呈显著增长趋势。Pb同位素分析表明,^206Pb+^207Pb自冰芯下部至上部增长,而^208Pb则呈下降趋势。Pb同位素的这种富U铅、贫Th铅的组成演化特征显示,这种增加主要来自人类活动而非自然源,这与研究区相邻的多数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全球洋中脊系统作为研究整体,根据洋中脊的全球分布、运动学特征及其初始形成时与泛大陆的构造几何关系,将全球现今的洋中脊系统划分为内、外支洋中脊。外支洋中脊为探索者洋中脊-太平洋洋隆-东南印度洋中脊-西北印度洋中脊,起源于泛大洋及冈瓦纳大陆内部;内支洋中脊为西南印度洋中脊-大西洋中脊-北冰洋加科尔洋中脊,起源于泛大陆内部。两者之间通过俯冲带、转换断层以及弥散性板块边界实现全球板块构造在运动上的平衡,并保持地球的球形几何形态恒定。外支洋中脊在全球板块构造上造成泛大洋缩减,并持续被太平洋取代,直接推动了环太平洋俯冲带的形成;内支洋中脊造成大西洋盆、印度洋盆中生代以来持续扩张。中生代以来,外支洋中脊和内支洋中脊共同作用引起非洲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北运动,新特提斯洋盆关闭,形成特提斯(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扎格罗斯山-喜马拉雅山)碰撞造山带,并通过洋中脊扩张平衡了相关的岩石圈缩短。  相似文献   

17.
多波束测深技术在国际上是海洋科学研究、海底资源开发和海洋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基于对国内外多波束 地形数据的广泛调研,对洋中脊附近洋底构造地貌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文中利用不同扩张速率洋中脊附近的50 m分辨率的多 波束地形数据,基于数字地形空间分析方法,利用不同滑动窗口和阈值自动识别来提取洋中脊附近地形面的最大、最小曲率 以及坡度,并以此对洋中脊进行构造解译。对中大西洋洋中脊和东太平洋洋隆两个实验结果的定量分析表明,基于地形曲面 曲率和坡度的洋中脊构造解译方法是有效且可行的,其结果为洋中脊构造样式解译提供重要参考。但是相比之下,  相似文献   

18.
熊永良  翟裕生 《地球科学》1994,19(4):519-528
本文对铼-饿同位素体系的基础原理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铂-饿同位素体系及其与铼-饿同位素体系进行联合应用的设想。在铼-饿和铂-饿的联合体系中,地幔作用过程及地壳-地幔之间的相互作用,将由^187Os/^188Os及^186Os/^188Os比值及其相应的γ^TUMR(^187Os)和γ^TUMR(^186Os)参数来进行描述,这一对比值和参数对地幔作用过程及壳-地幔之间相互作用的描述。将会比目前所采  相似文献   

19.
分布于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地区的兴隆山岩群为一套浅变质火山岩与浅变质碎屑岩所组成的岩石组合,其火山岩主要出露于兴隆山岩群中岩组和上岩组。兴隆山岩群火山岩岩性主要为变质玄武岩,具有低w(K2O)、w(Na2O+K20)和w(TiO2)的特点,且w(TiO2)和w(P2O5)接近于洋中脊玄武岩的平均质量分数,为亚碱性的拉斑玄武岩系列,火山岩稀土元素总量低,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轻稀土元素略亏损、重稀土元素平坦型,与洋中脊玄武岩的配分曲线类似,火山岩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平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特征及构造环境判别显示兴隆山岩群的火山岩形成于中元古代秦祁昆多岛洋中部略富集的E型洋中脊的海底扩张环境。  相似文献   

20.
大洋橄榄岩和洋中脊玄武岩是地幔熔融和熔体萃取过程中的互补产物 ,地幔熔融和熔体萃取过程形成洋壳 ,因此大洋橄榄岩和洋中脊玄武岩的研究可提供这一过程的独立信息。通过大洋橄榄岩和洋中脊玄武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 ,特别是痕量元素在熔融和熔体演化过程中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 ,对定量描述洋中脊下地幔熔融动力学和认识化学地球动力学模式是十分重要的。目前 ,大洋橄榄岩的研究 ,已成为岩石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