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冀西北东坪金矿成矿流体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坪含金石英脉和破碎带型金矿产于海西期水泉沟碱性杂岩体的南接触内带.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早阶段包裹体类型为气相包裹体,主成矿阶段为气液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在脉石英中随机分布,均一温度为 372~306℃,盐度质量百分数为3.7~1.0NaCl;气液包裹体沿脉石英的愈合微裂隙定向分布,均一温度为342~267℃,盐度质量分数为 1.9~0.8 NaCl.主成矿期流体包裹体水的氢同位素组成为-70.8‰~─108.4‰,氧同位素为2.44‰~4.05‰.东坪金矿成矿流体特征为NaCl-CO_2-H_2O型高温低盐流体,它虽可能来源于燕山期岩浆热液,但受到了古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不混溶、水-岩反应及古大气水的混合是造成本矿金沉淀成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采用储层流体包裹体、固体沥青有机岩石学与^13C—NMR(CP/MAS)谱分析,结合盆地模拟技术,对川东北普光地区油气成藏历史进行了分析.根据固体沥青包裹体特征、储层固体沥青双反射和高芳碳率特征,证实了川东北长兴.飞仙关组储层固体沥青的为高演化阶段的原油裂解形成的焦沥青,天然气具有原油裂解成因.通过单井热史、生烃史的盆地模拟,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及构造演化历史分析,本人认为川东北飞仙关组天然气藏经历了三期的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油气充注发生于185~180Ma的早侏罗世中晚期,主要是下志留统烃源岩的大量生烃,对应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在80~110℃,代表了燕山早期阶段初始油藏的形成过程:第二期油气充注在165~138Ma,代表了燕山中期快速沉降阶段二叠系烃源岩大量生油阶段的油气充注过程,对应充注温度在120—155℃;第三期油气充注发生在110-65Ma,主要代表了储层原油裂解生气过程,对应充注温度160—210℃.喜马拉雅期的调整改造造就了现今气田的分布面貌.  相似文献   

3.
琼东南盆地含烃热流体活动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成岩作用研究和包裹体观测表明,琼东南盆地发育7种类型包裹体.根据这些包裹体的荧光特征、气液比和捕获温度,以及盐度和有机/无机组分等特征认为,琼东南盆地存在3期热流体活动,其中第2、第3期活动热流体与油气运聚有关,其温度分别介于140~150℃和170~190℃之间;天然气以水相运移的机制以及与热流体活动的密切关系控制了盆地天然气的成藏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含油气盆地处于全球(晚期)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区,近年来油气晚期快速成藏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针对形成于渤中坳陷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带的PL19-3大型油田,围绕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过程及其晚期快速成藏的识别标志进行了研究,指出新构造运动控制下的快速沉降导致的多生烃凹陷和多层段源岩快速成熟为大型油田晚期快速充注提供了充足的油源;郯庐断裂带与北京-蓬莱断裂带交汇区密集发育的晚期活动断裂和高孔渗性砂体构成了快速运移通道;频繁地震活动引起的断层"地震泵"作用是晚期快速充注的驱动机制.PL19-3油田高地温异常和油藏内温度非均一性,以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异常是晚期幕式快速充注的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5.
蔡家营、大井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大井和蔡家营矿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相近. 均一温度-盐度关系表明大井矿床是富锡和富铜两种流体的叠加成矿, 而蔡家营矿床是一种流体的连续演化成 矿. 包裹体古流体稀土元素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大井锡成矿阶段流体来源于地壳重熔岩浆、铜铅锌成矿阶段与蔡家营矿床铜铅锌阶段成矿流体均来源于地幔, 初步表明大井与蔡家营矿床铜铅锌成矿应属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强烈构造体制转折和伸展过程中引发的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的同一构造热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米脂气田天然气逸散: 流体包裹体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米脂气田南侧断裂带充填的方解石脉富含天然气包裹体.应用流体包裹体测试、稳定同位素分析和热释光年龄测定等手段,研究了方解石脉和天然气包裹体成因特征及其形成时间.分析表明,天然气包裹体形成温度在130~140℃之间,盐度为5.5(质量百分比)NaCl~6.0(质量百分比)NaCl,表明天然气包裹体属于盆地内热成因烃类流体.热爆法分析方解石脉包裹体烃类气体含量最高达2.4219m3/t,C1/ΣCi比值最高为91%.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的单个包裹体中烃类气体最高含量为91.6%.方解石脉δ13CPDB为-5.75‰~-15.23‰,δ18OSMOW为21.33‰~21.67‰,表明断裂带中含天然气包裹体方解石脉属于淡水成因方解石.天然气包裹体δ13C1PDB为-21.36‰~-29.06‰,δDSMOW为-70.89‰~-111.03‰,其与米脂气田同属于煤成天然气.含天然气包裹体的方解石脉热释光年龄为32.4±34.2万年.综合研究认为,晚期断裂构造活动对天然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米脂气田南侧断裂带方解石脉天然气包裹体是米脂气藏受喜马拉雅构造活动影响,天然气沿断裂发生逸散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PVTsim软件,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山西组砂岩储层中的次生液态烃包裹体和同期含气态烃包裹体的研究, 建立起利用它们的二元一次等容线方程二者联立求得该期包裹体的捕获温度和压力的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储层砂岩次生包裹体的捕获压力为21~32 MPa, 均一温度在100~110℃范围的含气态烃包裹体, 其最小捕获压力比真正捕获压力低6~7 MPa, 其均一温度比捕获温度低2~3℃; 包裹体的捕获温度和压力从南向北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包裹体的捕获压力远小于当时的静水压力. 这些特征与该深盆气藏形成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高压低温变质岩的流体包裹体研究程度很低,本文选择苏胶地体四个有代表性的榴辉岩相岩石,蓝晶石榴辉石,石英榴辉岩,蓝晶石石英岩和绿帘石石英脉作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类榴辉岩相岩石的流体包裹体均程度不同地发生了次生变化,未发现原生包裹体。蓝晶石榴辉岩中的石英包裹体表现为变质峰期的流体成分特征:均一温度较高,冰点相对较低,成分复杂多样,且深源特性,而其它样品则代表退变质阶段之产物;成分简单,盐度较小  相似文献   

9.
据显微观测和流体包裹体的激光拉曼分析结果, 在四川省开县, 金株-罗家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 含H2S气藏的碳酸盐岩储层样品中发现含元素硫、液态烃、沥青等多种形态特殊的不混溶包裹体. 根据地层岩性、埋藏史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沥青反射率等测定结果, 气藏中H2S的成因主要是含烃储层在晚白垩世时期, 经受140~170℃的高温油裂解成气阶段, 烃类与含膏云岩层段中的CaSO4热反应生成的(TSR). 储层中大量不混溶包裹体的研究结果, 揭示了元素硫的形成是在第三纪区域抬升降温减压阶段, 含H2S的天然气储层在温度86~89℃, 压力(305~340)×105Pa的地质流体中, 部分H2S受氧化以及硫硫酸盐与烃类和H2S进一步反应的结果. 同时在此期间生成的石膏-硬石膏、方解石矿物捕获了元素硫等微粒, 形成了一批形态特殊的不混溶包裹体, 它们充分记录了储层流体的复杂情况与气藏中H2S和元素硫的成因信息.  相似文献   

10.
黄岗梁矽卡岩型铁锡矿床成矿流体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岗梁矿床矿物中见到两大类型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和气液包裹体.温度范围从流体-熔融包裹体的1050℃到流体包裹体的150℃都有分布,渐次远离花岗岩体的矿体中包裹体类型减少,温度、盐度降低,花岗岩体的作用减弱.成矿流体的多次 活动、成矿物质多来源和多次堆积、高度富F的环境、丰富的有机气体及CO_2,N_2等气体的活动,特别是花岗岩晚期残余岩浆-流体的再次参与成矿是形成黄岗梁大型铁锡共 生矽卡岩矿床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安徽铜陵狮子山铜-金矿床流体多次沸腾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安徽铜陵狮子山铜-金矿床有两种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矿化类型: 隐爆角砾岩型和矽卡岩型. 矿床中的成矿流体至少发生过四次沸腾. 第一次发生于隐爆角砾岩阶段, 熔体-流体包裹体温度高于600℃, 盐度超过42%(质量百分比, 下同)NaCl equiv, 代表了一种富水残浆; 第二次发生于矽卡岩化过程中, 流体温度为422℃~472℃, 平均458℃, 盐度为10.2%~45.1% NaCl equiv; 第三次发生于主成矿阶段, 即石英-硫化物阶段, 其流体温度337℃~439℃, 平均390℃, 盐度3%~30% NaCl equiv; 第四次发生于成矿晚阶段, 流体温度低于350℃, 平均265℃, 盐度2.1%~40.4% NaCl equiv. 氢、氧同位素测定表明, 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  相似文献   

12.
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记录了地球古流体的形成和演化、矿物的形成环境等各种地质信息。利用微区微量测量技术测定断裂带脉石矿物流体包裹体可以获得断层和地震活动的信息,延长认识地震复发周期的时间,对确定地震活动规律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地震流体研究主要是关于宏观区域流体(水和气体)变化规律及其与地震的关系,对微区微量流体的研究很少。本文扼要介绍了地震和构造活动中流体作用与流体包裹体拉曼光谱测量技术,综述了流体包裹体(FI)分析在地震与断裂活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领域,以期促进微区微量地震流体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的沙15井下奥陶统以褐灰色-深灰色粉-细晶白云岩为主, 局部沿断裂裂缝见有浅灰色-白色中-粗晶白云岩. 中-粗晶白云岩伴有明显的硅化作用, 孔缝中见有自形的石英晶簇. 中-粗晶白云岩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位于110~200℃之间, 主峰区间为140~190℃, 盐度位于10.7wt%~18.5wt% NaCl Eq.之间, 与共存的石英晶簇流体包裹体特征相一致. 与粉-细晶白云岩相比, 中-粗晶白云岩在成分组成上具有富含Fe和Mn的特征, FeO的含量平均为1.917%, MnO的含量平均为0.323%. 在稀土元素组成上, 中-粗晶白云岩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 配分模式与塔里木盆地中酸性火成岩相一致. 中-粗晶白云岩氧同位素d18OPDB位于-10.35‰~-7.31‰之间, 与粉-细晶白云岩相比具有明显偏负的特征; 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白云石与水的氧同位素分馏方程, 可以得到沉淀白云石的流体的氧同位素d18OSMOW值的范围大致在+4‰~+10‰之间, 与岩浆热液流体相一致. 中-粗晶白云岩具有较高的87Sr/86Sr比值, 与中酸性火成岩活动有关. 从流体包裹体测温、元素组成、稀土元素、碳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组成可知中-粗晶白云岩是粉-细晶白云岩在热液作用下发生重结晶作用的结果. 热液作用下的白云岩重结晶作用在塔里木盆地白云岩成岩演化历史上具有特殊性和广泛性, 该过程使白云岩中产生了丰富的晶间孔隙和热液溶蚀孔隙, 从而成为良好的油气储层, 在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白云岩油气勘探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在大冶-九江沿长江分布的Fe, Cu(Au)和Au(Cu)矿床的夕卡岩矿物中, 除含气-液包裹体外, 还含大量熔融包裹体和流体-熔融包裹体. 熔融包裹体形态多样, 它们主要由不同相比例的晶质硅酸盐(CSi)、铁质(Fe)、非晶质硅酸盐(ASi)及气体(V)多相组成. 其中有的含有几个结晶硅酸盐相. 所研究的熔融包裹体大小一般为(10~46) mm×(6~15) mm. 流体-熔融包裹体与熔融包裹体的区别是在前者中出现液体(L)相, 均一温度较低. 在所获得的48个温度数据中, 夕卡岩石榴石和辉石中熔融包裹体有39个均一温度数据, 流体-熔融包裹体有两个数据, 其余属流体包裹体所有. 石榴石和辉石中的熔融包裹体具有890~1115℃均一温度, 流体-熔融包裹体具有745~750℃均一温度, 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介于580~675℃之间. 39个熔融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平均值为1029.9℃. 现有包裹体相态特征及其均一温度表明, 所研究的夕卡岩应为岩浆成因.  相似文献   

15.
以神木-榆林地区石炭—二叠系的现今压力分布及其成因探讨为基础,以压实恢复、包裹体温压测试获得的古压力数据为约束,利用盆地数值模拟技术恢复出古压力的演化史.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异常压力的发育、演化历史对天然气运移、成藏的作用.研究认为,研究区东南、西北部接近常压,大部分地区存在"负压",主要由致密储层压力难以测准、地势起伏与水势面的不协调导致的计算误差、地层抬升致使压力散失等引起.上古生界存在有利于形成超压的地质因素,在实测压力、压实研究和包裹体分析获得古压力数据约束下,以盆地数值模拟为主线,恢复出流体压力的演化历史.上古生界在地质历史上至少存在过两个异常压力高峰,其过剩压力幅度可达5~25MPa.受上石盒子组物性、超压双重封闭,天然气主要在山西组和下盒子组主力产层内聚集.中南部J3-K1中,K2中-E两个时期为天然气主要的运移成藏时期;而在N中后则属气藏的调整期.  相似文献   

16.
莺歌海盆地底辟发育机理与流体幕式充注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莺歌海盆地的底辟作用是在上第三系断裂不发育的构造格架下,盆地快速沉降和细粒沉积物快速充填引起的强超压和边界断层右旋走滑决定的张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底辟活动具有多期间歇性,并引起上覆地层的间歇性双向上超和地层厚度变化.底辟构造带浅层气田具有明显的层间流体多重非均质性,其充注历史分为4期,不同期次充注的天然气的烃类气体、CO2和N2等非烃气体的含量以及烃气和CO2的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底辟的多期间歇性活动、气田的多期不连续充注、流体活动的瞬态热效应及油气组分的强烈运移分异反映了流体的幕式充注和天然气幕式成藏.  相似文献   

17.
莺歌海盆地流体压力自振荡与天然气幕式成藏的耦合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莺歌海盆地受多幕沉降和多期热事件的背景控制 ,其地层流体压力演化也具有振荡性演化特征 .古流体压力模拟和各种“热”指标、流体包裹体和甲烷碳同位素组成综合分析表明 ,在中央流体底辟带因异常超压封存箱破裂 ,不仅在中浅层形成了大规模的油气聚集 ,而且因古压力的自波振荡 ,在中深层也可能发育早期天然气成藏空间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破坏烃量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盆地演化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特别是晚加里东构造运动造成了志留系油藏的严重破坏.早期成藏规模及后期破坏烃量的大小是关系志留系油气勘探前景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体积法,在确定志留系沥青砂岩有效厚度及原油演化为沥青的恢复系数后,计算了形成志留系沥青砂岩的古油藏破坏烃量(86.30×108t).有效沥青砂岩厚度主要采用岩心观察、物性测定、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及定量颗粒荧光(QGF)指数等方法,通过对沥青砂岩中的"黑砂"与"白砂"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白砂"没有油气进入或进入的油气量很少;在大量志留系不同源原油、沥青物性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假定原油形成沥青过程中非烃和沥青质不变的原则,获得了原油形成沥青的恢复系数.计算结果更科学和接近实际,比前人计算结果量小,预示志留系具有更大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9.
渤海新构造运动及其对晚期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中新世晚期(大约5.2 Ma B.P.)以来,渤海海域盆地进入裂后构造活动最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时期,致使渤海海域沉降沉积中心迁移、玄武岩喷发、地震频繁活动、深大断裂继承性活动和大量晚期断裂的生成.该期构造运动海域强度明显高于相邻陆域,呈现出幕式活动的特征.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下,渤海海域含油气盆地形成了一批大型浅层背斜圈闭,油气输导体系得到优化,烃源岩晚期快速生烃,油气幕式充注成藏.本文以PL19-3油气藏为例,初步总结了渤海新构造运动控制油气晚期快速动态成藏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莺歌海盆地底辟带热流体输导系统及其成因机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莺歌海盆地底辟带热流体输导系统以垂向断裂和裂隙系统为主 .根据断裂和裂隙系统形成机制及其赋存特征 ,划分为三种类型 ,即弥散型层内流体压裂、穿刺型断裂、拱张型断裂 .这些断裂和裂隙系统的发育不仅影响到盆地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变化 ,而且还影响到超压体系中烃类气体的运移 ,它构成烃类气体垂向输导的主要通道 .超压流体囊幕式突破使得这些断裂和裂隙系统呈幕式开启和封闭 ,从而构成了莺歌海盆地多源混合、多期运聚的天然气成藏模式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