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对南海中央海盆70个热流观测值的统计结果表明,南海中央海盆属于高热流区,热流平均值可达89.9 mW/m2。其中西南次海盆热流平均值为96.6 mW/m2,东部次海盆热流平均值为86 mW/m2,西南次海盆比东部次海盆更"热"。高热流值的主要原因是岩石圈的构造拉张减薄以及壳内高导层埋深较浅。而局部存在的热流高值异常其根本原因是断裂和岩浆活动的结果。通过对研究区热流分布以及高值特征的分析,不仅可以对洋壳年龄和扩张年代进行估算,还可以对构造特征以及沉积环境进行有效推测。  相似文献   

3.
冲绳海槽海底热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李乃胜 《海洋学报》1992,14(4):78-83
冲绳海槽为世界上罕见的高热流区之一.迄今在海槽内已取得189个热流数据.热流分析表明,属于西北太平洋活动边缘的琉球弧后地区具有异常高的热流值,尤其是在冲绳海槽中部,测得大于10 000m·W/m2的异常高热流值,为全球热流调查中所仅见,这暗示着冲绳海槽为一迄今尚在强烈活动的弧后裂谷.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最优分割法、有序序分法和Q型系统聚类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南海中央深水盆地KSO_1和KSO_2岩芯分别进行了粒度、矿物、粘土矿物、碳酸盐含量、化学元素、微体古生物和古地磁等方面进行了工  相似文献   

5.
南海海盆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史   总被引:62,自引:6,他引:62  
南海海盆地的地壳为洋壳,在新生代它经历了大西洋海底扩张的演化历史,海盆中有三个残留的海底扩张中心,并发生过两次海底扩张。第一次海底扩张发生在晚始新斩新世,扩张方向为北西-南东向,产生了南海西北海盆和西南海盆。  相似文献   

6.
南海西沙海槽地区的海底热流测量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了解南海西沙海槽区的地热特征,利用Ewing型地热探针在该区开展了地热测量,并利用TK04热导率仪测量了相关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热导率,获得了7个站位的热流数据。结果表明,研究区7个站位的热导率变化范围为0.88~1.06 W/m.K,平均为0.96 W/m.K,地温梯度变化范围为85~120℃/km,热流值变化范围为83~112 mW/m2,平均达到95 mW/m2。分析表明测量结果与20世纪80年代中美合作在西沙海槽的地热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说明研究区仍具有高热流特征,推测高热流特征可能与本区高热背景、莫霍面埋深较浅、断裂发育、晚期岩浆活动和基底起伏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南海中央深水盆地KSO1岩芯(14°57'47"N,116°05'25"S)(图1)粒度、矿物、碳酸盐含量、化学元素、微体古生物和古地磁等进行了分析。岩芯的长度和取样水深分别为710m和4169m。研究结果表明,南海中央海盆沉积物的颗粒较细;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蒙脱石含量较低;化学元素显示出介于浅海一深海之间的半深海沉积特点。上述特征说明南海中央海盆的沉积物是以细粒含粘土矿物为主的半深海沉积物。同时,对岩芯的火山灰夹层、沉积速率、岩芯的年代以及碳酸盐含量和古气候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对KSO1岩芯在665~670cm处的微粒锰结核富集层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另外,应用最优分割法、有序分析法等数理统计方法,对KSO1岩芯进行了元素地层学的划分工作。  相似文献   

8.
菲律宾海盆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盆地,作为地球上最壮观的“沟-弧-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因及构造演化可有效约束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的复杂动力学过程。海底磁异常条带是海底扩张的重要依据,其几何形态能够反映海底扩张的时间、方向及速率,为研究海盆的海底扩张过程提供重要信息。菲律宾海盆的次级海盆—西菲律宾海盆、四国海盆地磁异常表现为明显的条带状异常特征,帕里西维拉海盆内的磁条带特征虽不明显,但仍能看出南北向的分带现象。对海盆内的磁异常条带进行系统的分析、对比与解释,将菲律宾海盆划分为7个扩张阶段,构建了菲律宾海盆61 Ma以来的阶段性扩张模型。揭示了边缘海盆构造演化的一般规律及扩张过程为岛弧裂解、高速弧后扩张、慢速弧后扩张和扩张后作用4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南海西北海盆的构造特征及南海新古生代的海底扩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姚伯初 《热带海洋》1999,18(1):7-15
分析了南海西北海盆及其邻区的地形地貌,重磁场异常和地壳结构特征,并对穿过西北海盆和中央海盆的地震剖面进行精确解释。结果发现,西北海盆的地球物理场异常,地质构造和地壳厚度均呈NE走向展布,而中央海盆则表现为EW向特征,西北海盆中的新生代沉积比中央海盆多一套地层(T4-T8),说明西北海盆的年龄比中央海盆老,联系到南海西南海盆和西北海盆在区域构造,地球物理场异常和地形地貌特征等方面的相似,以及西南海盆  相似文献   

10.
在地球上3个最大的海洋中,印度洋的研究程度最差.但是已有的资料使我们能对与其有关的海底矿产进行综合.敖德萨国立大学海洋地质和地球化学实验室的科研人员(В.П.Резннк等)绘制了印度洋中部和陆架区固体矿产分布图(其比例尺为1:1000万).  相似文献   

11.
印度洋无震海岭及海底高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述功  高仰 《海洋与湖沼》1994,25(2):124-131
根据1986年10月-1987年5月第三次南极考察和首次环球科学考察所获的印度洋实测重力资料,对印度洋一些典型构造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主人为:无震海岭,海底高原和大洋中脊都有着复杂的壳-幔结构,其上都伴有一个布格异常的低值带,但引种布格局异常低值原因却不尽相同。虽然上述3者都是大洋中的隆起地带,但前两者的地壳增厚,莫氏丰下拱,软流圈变深,影响布格异常的主要因素是其下存在着一个较大的负山根。相反,在  相似文献   

12.
海底热流测量对于海洋地热学基础研究与天然气水合物等新兴海洋矿产资源勘测具有重要意义。海底热流原位测量是现代海底热流探测技术的发展方向。针对我国目前在该项技术的落后局面,通过对现存几种热流原位测量技术的原理与技术特点的对比与分析,指出了我国未来发展海底热流测量技术的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13.
法尔维海盆位于西南太平洋海域豪勋爵海丘东侧、新喀里多尼亚岛西侧,是全球油气勘探的前沿地区。但目前对于该海盆的构造演化研究较为薄弱,限制了该海盆油气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本文通过从新西兰塔斯曼海数据库搜集到大量地球物理资料,使用2D Move软件,通过平衡剖面技术进行构造演化模拟,结合区域动力学机制将海盆北部和南部的构造演化分为7个阶段:(1)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陆内裂谷阶段;(2)晚白垩世断坳过渡阶段;(3)始新世早期坳陷阶段;(4)始新世晚期一次构造反转阶段;(5)始新世至渐新世热沉降阶段;(6)渐新世至中新世二次构造反转阶段;(7)中新世至今海洋沉降阶段。由于海盆中部未发现有明显的二次构造反转阶段,所以将海盆中部的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1)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陆内裂谷阶段;(2)晚白垩世断坳过渡阶段;(3)始新世早期坳陷阶段;(4)始新世晚期构造反转阶段;(5)中新世至今海洋沉降阶段。此阶段海盆整体下坳,逐渐形成现今样貌。法尔维海盆北部受到区域构造活动影响较大,白垩系地层发育较多的断裂构造;海盆中部晚白垩统地层发生较多的底辟构造;海盆南部从形成至今,受到构造活动影响较小,发育地层完...  相似文献   

14.
南海中央海盆岩石圈纵向演化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南海海盆的地质构造历史、地球物理和构造应力场资料建立准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南海中央海盆进行岩石圈纵向演化动力学模拟.本文采用弹塑性各向同性连续岩石介质模型,充分考虑拉伸速率、拉伸位移以及模型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共建立了3个模型进行比较.从数值模拟结果可以看出中央海盆在被动拉张的地质构造背景下是单向生长的,动态模拟出南海中央海盆在形成过程中的陆缘裂离、海底扩张两个阶段的岩石圈纵向演化过程,并且分析了两个阶段岩石圈的动力学性质.提出水平的被动拉张力是南海岩石圈纵向演化前两个阶段形成的主要因素,并且在这两个阶段中,岩石圈的纵向演化时间主要集中在海底扩张阶段.  相似文献   

15.
“乔迪斯·决心者”号钻探船于2 0 0 1年3—5月在太平洋西部进行了第1 95航次的调查,是由加拿大地质调查所的MSalisbury、日本地震科学研究所的MShinohara和“大洋钻探计划”的代表CRichter负责。在深度为1 2 74m至571 0m处,沿着东起马里亚内海沟西至台湾岛穿过菲律宾海的剖面,选择3个站位,共计打了1 5个钻孔。第1 95航次的主要任务是在这个海区定位能安装长期监控地质现象的钻孔站位。其中的一个是为了研究俯冲区内的地球化学过程,查明气液流体在下沉板块中活动的空间变化和生物在深部岩石中的活动性。这个站位就是1 2 0 0号钻孔,它直接…  相似文献   

16.
海底扩张形成的边缘海盆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前扩张期、同扩张期与后扩张期等阶段。南海中央海盆巨厚的沉积地层大部分是扩张结束之后形成的,尤以东部次海盆地层厚度为最大。因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在该次海盆不同的区域后扩张期发育的地层特征差别较大。这些现象反映海底扩张结束之后所发育的厚层地层中蕴含了大量南海构造演化的信息,因此深入分析该次海盆后扩张期的地层特征与影响因素是南海构造演化研究中不容忽略的环节。利用若干大洋钻孔年代地层资料,在过井剖面上进行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划分层序地层并确定其年代属性,并以此为依据分析讨论了本区的地层特征和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部次海盆北部持续均衡的基底沉降和充足的陆缘物质形成厚度稳定的地层沉积;东部以微板块向马尼拉海沟俯冲为主要影响因素,使不同年代的地层各具特征;中部和西部岩浆活动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形成以火山碎屑物质为主的地层沉积;南部因当时的陆坡沉积环境和浊流活动的影响形成具有沉积物波特征的地层沉积。  相似文献   

17.
印度洋中央盆地深海沉积物岩心的地球化学A.V.Mudholkar等用4个采自印度洋中央盆地(CIOB)的沉积物岩心研究粗粒部分、过渡金属和主要氧化物在沉积物岩心中的分布型式及其在铁锰结核生长认识上的意义,试图追踪地下陆源输入对印度洋中央盆地的影响.在...  相似文献   

18.
海底热流探测可为海底资源评价和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海底热流原位探测是获取海底热流数据的有效手段,文中回顾了海底热流原位探测技术的进展,分析了探针、热毯、钻孔等不同热流原位探测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场景,结合科学需求和资源开发需求对海底热流原位探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针对海底热流探针无法对基岩海底或其他硬质海底进行热流探测的难题,基于傅里叶热力学第一定律提出了非插入式海底热毯原位探测方法,介绍了热毯式热流原位探测系统的设计。通过试验选择了合适的热毯盖层材料、对热毯的形状和设计尺寸等参数进行了设计优化,分析了热毯的工作方式并对布放技术进行了评价。热毯式海底热流探测系统为大洋中脊区域海底的热流探测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对于研究板块的热状态及板块的构造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山东半岛硅热流值与区域地质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据地下水中SiO2含量计算山东半岛硅热流值。以此为基础初步探讨本区的地热场特征及其与区域地质条件的关系。指出:1.山东半岛平均热流值与全球平均热流值接近,但比一般古老地块略高。2.划分出三个地热异常区,在大地构造上,两较高热异常区分别对应于胶北和文登隆起;较低热异常区与胶莱盆地相应。3.地热场总特征及其区域热异常的形态主要与近地表的地层岩性、构造形态和断裂发育程度等地质条件有关,而与中生代的岩浆活动无关,但第四纪岩浆活动对胶北隆起局部(蓬莱一带)热异常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