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1 毫秒
1.
As is well-known, Nansha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SCS) are of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and invaluable ecological value. Therefore, many attentions are paid to either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aspects of exposed features that matter in the maritime delimitation, or the physical and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al reefs that are the predominant structures of these islands. However, it seems that they consistently lose the connection of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in the research of Nansha Islands in the SCS. In this study, we carry out a combinative research,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data using satellite imagery analysis together with historical materials using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so as to reconsider to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ansha Islands from a standpoin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UNCLOS). After thoroughly appraising the statuses of these newly formed sand cays, several high tide features of Nansha Islands are identified. By means of the comparison of satellite images coupled with reference to nautical charting and sailing directions during different time periods,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statuses of these high tide features formed on reef platforms are relatively stable due to the growth of reef-building organisms although their migration patterns are subject to external disturbances, and hence the cursory judgment pursuant to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UNCLOS about whether a coral reef belongs to a low tide elevation only based on outdated references or ex parte evidences is not reliable. Moreover, it is accordingly justified to improv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maritime legislation by eliminating such ambiguities with the growth of coral reefs and the evolution of sand cays being both taken into account.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南沙群岛永暑礁、西门礁和安达礁3个砾洲结合现场实测数字高度模型(DEM)的遥感影像分析,重建了2011(2009)、2013、2015、2017年4个时段的砾洲DEM,分析揭示出珊瑚礁砾洲不同时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演变过程。结果显示:2009—2017年间,安达礁砾洲以侵蚀为主,砾洲不断缩小,平均高度、面积和体积呈下降趋势;2011—2017年间,永暑礁砾洲以水平和垂直加积为主,砾洲不断扩大增高,平均高度、面积和体积呈增长趋势;西门礁砾洲以水平加积为主,面积呈增大趋势,而平均高度呈下降趋势,体积变化趋势不明显。2011—2017年间,永暑礁和西门礁砾洲呈现向东或东南礁坪内侧潟湖方向的移动,而安达礁砾洲2009—2017年间则向西北方向礁坪外侧移动,移动距离明显大于永暑礁和西门礁砾洲。3个砾洲的演变主要受季风浪和台风浪的控制,表现为砾洲缩减向礁坪外侧迁移和砾洲扩展向礁坪内侧潟湖迁移的2种不同演变模式,这与砾洲各自所在礁坪在珊瑚环礁中的位置,以及礁坪形态造成的礁坪水动力环境的差异有关。南沙群岛珊瑚礁砾洲地貌的演变为深入研究南海珊瑚礁灰沙岛地貌发育演化及动力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南沙岛礁及周边港口可达性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石伟  苏奋振  周成虎  吴文周 《地理学报》2014,69(10):1510-1520
中国的南沙群岛位于南海南部,岛礁星罗棋布,但受到岛礁自身面积及其他自然条件的限制,自持力和承载能力都较差,需要外界的持续补给才能维持大量人口的活动。南沙岛礁远离大陆,分布于被称为“危险地带”的珊瑚礁丛中,补给受到很大影响。目前,南沙群岛的岛礁部分被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非法侵占,这些被其他国家非法控制的岛屿和沙洲的控制态势对其周边的海域产生一定的控制,并且将对通过的船舶产生较大的影响。针对南沙岛礁补给困难和控制态势复杂的现状,本文从南沙岛礁的自然条件和控制态势入手,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累积成本距离和加权Voronoi图的综合可达性指数,通过建立水深与航行成本的分级对应关系,构建了南沙岛礁及周边港口可达性评价模型,计算了南沙23个岛礁和周边国家9个重要港口之间的综合可达性指数,通过分析南沙主要岛礁和周边国家重要港口之间的综合可达性的优劣,可以为中国在南沙建设补给和中转基地选址提供决策参考。可以为中国开发和管理南沙群岛、制定海洋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化下南海诸岛保护优先区识别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全球变化下,珊瑚礁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珊瑚礁对气候变暖抵抗力的有效方式,而维持珊瑚礁弹性是其核心内容。针对珊瑚礁最具有威胁性的热压力因子,基于南海1982—2009年卫星观测海表面温度(SST)数据和CMIP5加拿大地球系统模式CanESM2模型预估的2006—2100年南海SST数据构建热压力强度模型,从维持珊瑚礁弹性的角度识别IPCC RCP 4.5和RCP 8.5情景下南海诸岛保护优先区。结果表明:RCP 4.5和RCP 8.5情景下13%左右的南海诸岛珊瑚礁识别为保护优先区。根据热压力强度与珊瑚抵抗力及避难所关系,西沙群岛七连屿和晋卿岛近年观测与未来预估的热压力强度均比较低,在保障其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建议实施完全保护;东沙群岛东沙环礁和中沙环礁排洪滩近年观测急性热压力强度较高但未来预估热压力强度较低,建议实施50%禁止利用保护;中沙群岛黄岩岛近年观测和未来预估的急性热压力强度均比较低,建议实施50%多用途保护。南沙群岛有14%左右的珊瑚礁识别为保护优先区,根据其热压力强度可实施30%~100%禁止利用保护或30%~50%多用途保护。RCP 4.5和RCP 8.5情景下的南海诸岛保护优先区及保护对策,可为维持珊瑚礁生态弹性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选取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模式中较适宜于南海海表面温度(SST)模拟的加拿大地球系统模式(CanESM2),并获取其在IPCC RCP2.6、RCP4.5和RCP8.5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模拟的2006-2100年南海SST数据。基于南海诸岛珊瑚礁和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RCPs情景下的珊瑚礁区夏季SST上升趋势,并基于热周指数(DHW, Degree Heating Weeks)及年白化时间指数分析了RCPs情景下的南海诸岛珊瑚礁热压力临时避难所,主要得出以下结论:RCPs情景下,明显变暖的珊瑚礁海域均为南沙群岛; 年白化时间不晚于全球珊瑚礁平均年白化时间的珊瑚礁像元占南海诸岛总珊瑚礁像元的比例,在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分别为17%、29%和42%,均分布在南沙群岛;RCPs情景下,较高纬度的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北部为未来南海诸岛珊瑚礁热压力临时避难所。  相似文献   

6.
朱海天 《地理研究》2018,37(11):2344-2354
依据多种历史资料,介绍南沙群岛地名的变迁过程,对中国“更路薄”中的渔民俗称以及中国政府于1935年、1947年和1983年三次公布的南沙岛礁地名进行统计,分析渔民俗称和标准地名对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的重要意义,梳理了各套地名系统中的专名体系和通名体系,对地名语源进行探讨,研究各地名系统之间的演进过程,总结了各自的优点与缺憾。针对现用标准地名提出以下建议:① 有计划地公布部分资料中已有记载岛礁的标准地名;② 对大型环礁细部、新生沙洲和新建大型人工岛进行命名以利于维护主权和保障航行安全;③ 对于现用标准地名中的部分外来语源地名可恢复其渔民俗称;④ 对于存疑岛礁应尽快核实确认以去疑存真。  相似文献   

7.
珊瑚礁遥感地貌分类体系在珊瑚礁遥感地貌制图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珊瑚礁遥感地貌分类体系仍存在构建标准不统一、部分重要地貌类型不突出以及涵盖地貌类型不完备等问题,影响了珊瑚礁遥感地貌制图应用于珊瑚礁科学和管理。本文采用中国南海46个珊瑚礁(环礁、台礁)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WorldView-2、Quickbird),并结合西沙群岛15个岛礁的地貌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南海高分辨率遥感地貌分类体系的构建研究。以各地貌类型所处礁体位置、动力特征、出露程度和沉积类型为划分标准,将相似尺度和重要性相当的地貌类型归为同等级别,共构建了3级19类南海珊瑚礁遥感地貌分类体系。该分类体系划分标准统一、地貌类型数量最多且完备,新命名了内礁坪生物稀疏带、内礁坪生物丛生带,补充了水下礁脊、潮间带浅滩、浅水礁塘等地貌类型,便于直观理解和推断不同尺度的海洋生态相互作用及重要性。同时,其多等级多尺度性适用于分辨率由低到高的南海珊瑚礁遥感地貌制图,有助于珊瑚礁态势演变分析、管理和保护,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陈韶阳  肖利  刘娜  龚彦维  肖云 《热带地理》2022,42(7):1039-1049
南海岛礁是南海海上合作和海洋治理的重要支点。南海岛礁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南海域内协同发展、合作治理的基石。为了多维度诊断南海岛礁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辅助岛礁科学规划,提升海洋治理能力,文章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熵权法与组合求权方法形成主-客观耦合求权的南海岛礁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以永兴岛、赵述岛、南薰礁、美济礁、渚碧礁、永暑礁等南海岛礁为例,探究其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结果表明,6个岛礁的可持续发展价值量排序为:永兴岛>永暑礁>美济礁>渚碧礁>赵述岛>南薰礁。6个岛礁均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但各个岛礁的发展状态差异很大,各维度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综合评价结果和岛礁实地状况,分析南海岛礁发展的优势领域与薄弱环节,为南海岛礁规划了区域性中心、综合保障、特色产业、国防维权的发展方向。建议永兴岛和永暑礁发展为区域性现代化与智能化的绿色示范岛礁;美济礁发展海洋产业与后勤保障,完善海上交通设施建设,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与服务;赵述岛与渚碧礁以渔业发展为中心,注重产业结构与布局规划,形成特色产业模式;南薰礁提升安全维护能力,完善岛礁建设,提升国防维权功能。  相似文献   

9.
南沙群岛景观分5种类型:礁丘热带海洋生物繁生景观,环礁带海洋生物繁生景观,灰沙岛热带常绿刮灌林磷积石灰土景观,大陆架热带海海海洋生物繁生景观,深海热带大洋性和深海性海洋生物景观,这5种景观归纳为两类,一类为热带海洋景观,包括浅海和深海;另一类为热带珊瑚礁景观,下分礁丘,环礁和灰沙岛3种,南沙群岛景观类型分布和演化与古地理和现代化环境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0.
赵亮  张争胜  南文龙 《地理学报》2016,71(3):515-523
曾昭璇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地貌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生涯的不同阶段对地貌学,自然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人类地理学等学科领域均有积极的探索,他对南海地理问题的研究贯穿他的一生,为中国南海地理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他深入研究南海海岸地貌,珊瑚礁地貌,主张采用"地形类型分析法"划分海岸类型,将中国海岸类型划分为山地港湾岸,台地岸与平原岸;他与梁景芬等合著《中国珊瑚礁地貌研究》,系统论述中国珊瑚礁探测史和石珊瑚的种属,生态,地貌特征与发育,并将中国珊瑚礁划分为四大区,六种地貌类型;他完善了珊瑚礁地貌土地名分类,根据《更路簿》划分南海珊瑚岛礁分布区,绘制珊瑚岛礁探测图;他利用历史文献资料考证"石塘"等南海诸岛古地名;他从地质学与地貌学角度论证南海诸岛与中国大陆的陆缘关系,还利用历史地理与地方志等资料佐证了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相似文献   

11.
During the 2010s,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became a geopolitical flashpoint over the sovereignty of the Paracels and Spratlys. China envisioned its transformation of coral reefs into military bases and island cities as an SCS ‘green construction’ proje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how the SCS is discursively construed and practically constructed as maritime national territory, by mobilizing fishing legacies and extending state limits through ‘state-led environmentalism’ rhetoric. Drawing on ethnographic fieldwork in China, I show that state-led environmentalism is a hierarchical process that intermittently co-opts and excludes local populations to advance the state's territorial ambitions, which are anchored in geographical, geopolitical and socio-technical imaginaries of ‘maritime civilization’. Yet, I also show that in this process, the SCS emerges as spaces of vernacularized political claims. Thus, I argue that territory is not only a political technology of control but also vernacular practice through which universalizing discourses— whether on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regime, sovereignty or nature—are adapted and modified.  相似文献   

12.
Giant clam shell mining(GCSM),a unique phenomenon occurring at remote coral reefs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SCS),forms striking scars on the reef flats and damages the reef flat substrate.Through image analyses at three times(2004.02.02,2014.02.26,and 2019.04.10)and in situ surveys at Ximen Reef,a representative site that has experienced GCSM,we quantified the GCSM-generated substrate damage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covery.GCSM was estimated to have occurred sometime between 2012 and 2014,causing reduction in live coral subarea and formation of micro-relief as trenches and mounds.GCSM-generated damage was restricted to the reef flat.After GCSM,coral and algae subarea increased,and the trenches and mounds tended to be filled and eroded,rep-resenting a natural recovery of the substrate.The legal prohibition on human disturbances at the coral reefs contributed to substrate recovery at Ximen Reef.This case also implied that recovery of the other coral reefs that suffered from GCSM is possible.  相似文献   

13.
以西沙群岛琛航岛珊瑚礁钻孔为材料,通过高精度铀系测年技术测定了全新世底界的年代;同时利用MAT-253同位素质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了0~20 m层段δ13C、δ18O和锶元素的质量分数,以U-Th年龄为基础,结合δ13C、δ18O和锶元素的质量分数均在16~17 m之间明显降低这一特点,得到琛航岛全新世珊瑚礁的起始发育时间为距今7 900 a前,不整合于晚更新世的珊瑚礁体(年代老于110 ka)之上,全新世礁体的厚度为16.7 m。考虑研究区域新构造活动相对稳定,以及南海现代珊瑚礁的礁坪面与大潮低潮面基本一致,琛科2井的钻孔井位高于现代礁坪约2.9 m,推测其起始发育时的位置在现代海平面大潮低潮面之下约13.8 m,即西沙群岛海域7 900 a前的海平面在现代海平面以下约13.8 m,近7 900 a以来海平面上升了至少13.8 m。这一结果为理解全新世南海珊瑚礁的发育历史及海平面变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南海乃至全球的珊瑚礁生态系统都处于快速退化中,珊瑚礁的生态修复因此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内容,但相关理论与技术仍在探索之中。保护珊瑚礁的生态环境、避免对珊瑚礁进一步的破坏无疑是最关键的策略。对于已退化珊瑚礁的修复,初步有以下认识:1)珊瑚移植是重要的技术手段,可通过对移植后的珊瑚进行损伤组织修复、重建免疫系统、改变共生体虫黄藻系群结构等增强移植珊瑚适应新环境的能力。2)园艺式养殖、养殖箱培养等是提供珊瑚移植对象的相对有效途径;人工鱼礁则是协助珊瑚建立发育基底的重要手段;营造和维持适合珊瑚生长的环境有助于提高珊瑚礁生态修复成效。3)可借助水流扩散、幼虫附着和变态行为的化学诱导、微地形对幼虫附着的帮助等可促进珊瑚浮浪幼虫的传播和存活。4)通过杂交等手段改变珊瑚及其共生虫黄藻的基因类型,提升珊瑚对环境的耐受能力和恢复潜力等技术则仍处于实验室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15.
南海珊瑚礁人工岛淡水透镜体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冬梅  曹国亮  宋献方 《地理学报》2020,75(5):1053-1064
中国目前在珊瑚礁上建设人工岛的目标是建成生态宜居岛屿,人工岛地下海水在降雨入渗驱替作用下逐渐淡化,形成的淡水透镜体是支撑岛屿生态系统的重要水源。本文针对南海珊瑚礁普遍存在的上土下岩的二元地质结构,考虑不同测量方法得到的南海人工岛填筑所用珊瑚砂渗透系数存在较大差异,建立了珊瑚礁人工岛淡水驱替海水形成淡水透镜体的动态模拟模型,对南海某珊瑚礁人工岛开展了系列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岛礁二元地质结构不同的渗透性对人工岛淡水开始形成时间无明显影响,填岛完成2年左右的时间可观测到淡水,估计(或理论计算)在10~20年内可形成相对稳定的淡水透镜体;在人工岛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前提下,全新世珊瑚砂沉积物渗透性是控制人工岛礁淡水透镜体的主要因素,能够形成的淡水透镜体体积随渗透系数增大而呈对数减小,并且淡水透镜体体积随全新世沉积物渗透性增大而减小的速率较淡水透镜体厚度更加显著;淡水透镜体越过不整合面进入更新世礁灰岩后,由于含水层渗透系数突然增大,淡水透镜体向水平方向扩展,在礁灰岩顶界形成“髭”状淡水体。  相似文献   

16.
赵焕庭  袁家义 《热带地理》1995,15(2):128-137
本文论述了南沙群岛海底地形、海底沉积物、区域地质、珊瑚礁地质地貌和区域古海洋。  相似文献   

17.
南海地区岛礁的争端博弈影响国家安全和地区发展,基于改进的鹰鸽模型,综合地理因素和国家的对抗偏好对南沙群岛岛礁争端的博弈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南沙群岛北部海域岛礁的平均地理价值和竞争激烈程度较高,中国、越南和菲律宾在此区域均有控制岛礁且国家之间地缘位势的非对称性接近,未来可能成为权益争端的热点区域;②中国和声索国选择合作的概率受岛礁地理价值、国家在岛礁的地缘位势、冲突成本以及对抗偏好共同影响,地理价值、对抗偏好与选择合作的概率呈负相关;冲突成本与选择合作的概率呈正相关;国家在岛礁的地缘位势接近时,选择合作的概率最小;随着地缘位势差距增大,非对称性增强,选择合作的概率上升;③在南沙岛礁争端中,中国与马来西亚合作概率较大,与越南合作不稳定,与菲律宾合作概率最小。  相似文献   

18.
南沙争端的起源与发展错综复杂,以文字材料表现不直观,难以快速、全面地理解争端的历史进程。研究引入可视化表达技术,通过从文字材料中收集争端事件,利用统计图表、社会网络和GIS技术对南沙群岛历史事件演化的时空特征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3种可视化表达方法有效地表达了历史事件时空演化过程,反映南沙争端演化的4个阶段(殖民期、和平期、侵占期和稳定期),突出各国重点关注的岛礁类型,发现越南历史事件覆盖的岛礁面广,菲律宾引发的争端事件多。  相似文献   

19.
南海诸岛珊瑚礁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珊瑚礁是具有极高生物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由于受到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等)以及人类活动(如过度捕捞、沉积物、污染物和区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近年来不断处于退化之中。如何保护珊瑚礁资源,以使其能持续为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当代和未来人们发展的需要则成为关注的焦点。文章介绍了珊瑚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模式,分析了南海诸岛在珊瑚礁国土资源、渔业资源、旅游资源和油气资源等几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及其所面临的自然、人为压力,据此给出了珊瑚礁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场强模型的南沙岛礁战略地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沙岛礁及附近海域蕴含丰富的资源,是中国海洋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海主权争端日益激烈的形式下,根据岛礁自然特征和所处空间的资源条件,对南沙诸岛进行战略地位评价,有利于量化各岛礁价值,有重点地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研究选取131 座符合评价条件的南沙岛礁,结合其自然属性以及南海空间的资源、航道等因素,使用场强模型,量化其在空间中的主权法律意义、军事价值和资源条件,获得了各岛礁的战略地位得分,可为研判南海局势提供参考。评价结果表明:部分具有显著战略地位和区域重要意义的南沙岛礁至今无人驻守,需重点关注;人工建设可明显提升岛礁的战略地位;在现有格局下,加大岛礁建设力度有助于维护中国南海的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