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云南恩洪和老厂地区是我国西南潜在的煤层气开发基地。基于相关测试资料和数据,从孔隙-裂隙系统角度分析了两区煤储层的储气能力、渗流能力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老厂煤样吸附孔隙结构优于恩洪煤样,但恩洪煤样渗流孔隙结构均质性较好,渗流能力较强;然而,老厂煤样显微裂隙密度相对较高,弥补了其渗流孔隙结构的不足。发现吸附孔隙比例与固定碳、镜质组含量存在线性关系,渗流孔隙比例与挥发分产率、惰质组含量有正相关关系;大-中孔体积对煤岩孔隙度贡献较大,煤样渗透率受到孔隙度和显微裂隙密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3.
4.
铁法矿区煤储层裂隙系统评价与渗透率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铁法矿区矿井实际资料的研究,依据围岩节理及煤层裂隙的宏观、微观统计分析,探讨了煤储层孔裂隙的发育特征,对该区储层渗透率进行了预测.认为区内褶曲发育,褶皱轴部地带为裂隙发育带,煤层裂隙发育,连通性好,具备储层渗透性好的优势;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裂隙发育表现出明显的方向性,主裂隙发育的NW方向为渗透性优势方位.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储层微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58套采自不同层位不同地域煤样显微组分测试和低温液氮比表面测试的基础上,从比表面积、吸附曲线形态、阶段孔径结构分布、阶段孔径比表面积贡献、FHH分形特征几个方面刻画了煤储层微孔隙特征。同时,就“孔比表面积—孔隙结构—煤物质组成与化学结构”这一因果链,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微孔隙特征与煤变质程度、煤岩显微组分以及矿物组分与类型的关系。研究发现,Ro在0.60%~1.91%范围内,比表面积及FHH分形分维数先明显降低,Ro至1.3%后又略有回升,同时吸附回线“滞后环”及分形尺度对应的压力范围明显减小,孔径3~4 nm“墨水瓶”型孔明显减少乃至消失,并成为比表面积减少的主要贡献者。在相似煤级条件下,惰质组分较镜质组分有更多的比表面积贡献。粘土矿物组分含量>10%时,孔径3~4 nm“墨水瓶”型孔对比表面贡献明显,且随煤级增高影响作用相对加大。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沁水盆地南部3号和15号煤储层显微裂隙的发育情况,借助扫描电镜显微裂隙分析、荧光显微镜显微裂隙统计、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总结了地应力、煤岩显微组分、煤变质程度、煤中矿物质与显微裂隙发育的关系,探讨了影响煤储层显微裂隙发育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该区煤储层显微裂隙较为发育,显微裂隙密度一般为7~59条/9 cm2,以C型和D型裂隙为主,扫描电镜下常见张性裂隙、剪性裂隙,对煤储层渗透性贡献较大,内生裂隙较少见。显微裂隙通常发育于镜质组中,裂隙密度随变质程度的升高表现出降低的趋势,煤中矿物的充填作用对于显微裂隙的发育影响较大,对煤样渗透性造成了直接破坏作用,地应力场的方向和大小控制着外生显微裂隙的开合程度,进而对煤储层的渗透性产生影响。因此认为,地应力和煤中矿物是影响该区煤储层显微裂隙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煤储层裂隙形成机理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煤储层的微裂隙与内生裂隙是煤中流体压力与有效地应力相互作用过程中高压流体间 歇性集中释放所致。煤的化学成分,孔隙特征及流体生成特征决定煤中裂隙的发育特征,水平有效地应力决定主内生裂隙面的发育方向。煤中流体的释放受流体压力,地应力和裂隙残余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二道岭矿区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汞注入法测试了内蒙古二道岭矿区主力煤储层的孔容、孔比表面积及孔隙率,分析了二道岭矿区主煤层的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二道岭矿区主煤层总孔容较高,孔隙率较高,煤储层吸附能力较大,煤层气的运移潜势较大,有利于煤层气的开发。 相似文献
9.
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镜质体最大反射率(Rmax)测试、压汞和低温液氮吸附实验等手段,探讨分析了煤储层孔隙结构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煤储层视孔隙度偏低,且自北向南呈明显降低趋势,煤储层的孔隙发育情况以小孔、微孔为主,煤储层的BET比表面积平均为1.26 m2/g,其中北部煤储层比表面积较大,煤储层BJH总孔容平均为0.003 41 mL/g;受惰质组相对含量、压缩程度及次生孔隙影响,随着煤变质程度的增加,煤岩的孔隙度、BJH总孔体积和BET比表面积呈现“大—小—大”的变化规律,当Rmax值为1.5%左右时,为最小值;煤储层随着所受应力的增强,微孔趋于闭合,其他各类孔数量均减小,整体上为小孔含量相对增加,煤中吸附孔隙类型由封闭型孔变为开放型孔,应力作用对煤岩的渗流孔隙的发育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煤岩中大孔对煤层气的贡献要优于其他孔隙。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煤岩演化程度对孔裂隙结构发育的影响,运用压汞、低温氮吸附/解吸、镜质组反射率测试和SEM、荧光显微观察等手段,分析煤岩变质程度对孔隙度、BET比表面积、BJH总孔体积、裂隙结构和密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变质程度升高,煤岩孔隙度呈先增大后减小再略微增大的波动变化特征;微孔占比随煤岩镜质组反射率升高呈"U"形变化特征,小孔占比变化与之相反;煤岩BET比表面积和BJH总孔体积均随煤级升高呈"U"形变化特征;中高变质程度煤岩中B、C、D型裂隙密度随煤级的升高都呈"U"形变化,并在Ro,m=1.1%左右出现最小值,裂隙密度下降阶段中D型裂隙密度降低最快。结合镜质组反射率分析发现,煤岩孔(裂)隙的发育与煤岩演化的4次跃变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煤储层特性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了煤储层孔-裂隙系统的研究思路,借鉴有机岩石学的 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查明孔-裂隙系统的类型,分布其对煤储层吸-脱附特性,渗透率的影响,并成为煤层气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斜坡系统可靠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斜坡系统是一个多变的、随机的、具有多种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 ,因此在斜坡稳定性研究中引入可靠性理论意义重大且应用前景广阔。文中从单体斜坡系统和区域斜坡系统两个方面 ,论述了斜坡系统可靠性分析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单体斜坡系统可靠性研究的主要方向是 :影响因素与评价模型的进一步研究 ,初步建立可靠指标与安全系数相结合的斜坡稳定性二元指标体系。区域斜坡系统可靠性研究的主要方向是 :利用具有普适意义的可靠性指标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 (GIS)进行斜坡稳定性研究 ,初步建立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的斜坡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13.
14.
煤造石油与煤成油理论关系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煤造石油的研究进展。煤加氢液化研究结果表明挥发分、H与C比值、煤级、催化剂是影响煤炭液化的重要因素;对煤造石油与石油玩机成因说、煤造石油与煤一理论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评述,现代含煤岩系煤成油研究得出的结论与煤造石油实践得出的结果近似一致,一些大油田分布带与大构造活动区带近于一致,由此使人们得出了类似于F-T法合成的石油无机成因理论。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丰城矿区煤层气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建国四十余年煤田地质勘探、煤矿井瓦斯地质、煤层气试验井的资料,较系统地总结了江西省丰城矿区煤层气的含量、压力及B4煤层的吸附性能,孔隙、透气性、渗透率、储层压力、煤体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并结合矿井瓦斯抽放及煤层气试验井的排采情况,对该矿区煤层气的资源量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6.
铁法煤田煤储层渗透性预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煤储层的渗透性预测是煤层气开发前必须的储层评价工作。评价方法是依据围岩节理及煤层裂隙的宏观、微观统计分析,寻找区内裂隙发育带及其走向,预测高渗透区的分布。 相似文献
17.
煤岩学在炼焦配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0kg小焦炉结焦性实验,对煤岩参数与煤的结焦性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炼焦配煤的煤岩参数及ΣI-Rr,m-Rr直方图配煤法。结果表明,当单种煤的惰性组分含量ΣI=20%~35%、镜质组平均随机反射率Rr,m=1.15%~1.35%时,煤具有良好的结焦性。北京焦化厂用ΣI-Rr,m-Rr直方图配煤法指导炼焦配煤,提高了焦炭质量,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19.
从野外和矿井观察统计、光学显微镜观测以及压汞、低温液氮吸附、渗透率实验室测试三个研究层次入手,对影响煤层渗透率各向异性的岩石学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煤级相似的条件下,煤的“基质渗透性”似乎主要取决于煤层的物质组成;若煤层物质组成相似,则同一地区不同煤层或不同地区同一煤层之间渗透性的差异可能主要起因于受割理发育程度所控制的“割理渗透性”;煤层中不同煤岩类型条带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决定煤层渗透性各向异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