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防城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北部弯的顶部,它是我国南方新建的万旽级重要港口。该港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外航道有拦门沙,水深只有3.2m,拦门沙开挖以后是否会出现泥沙淤积影响正常通航,对此必须作出科学预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受交通部委托,与交通部广州航道局和广西交通局勘察设计院等单位协作,于1974年至1978年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先后提出了《踏勘报告》和《调査研究报告》。根据我们对地质地貌的历史演变、泥沙来源及泥沙运动规律的研究,推测拦门沙开挖后泥沙洄淤量不大,开发前景良好,为该港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经过将近三年的实践检验,结论基本上符合事实。本文即是在上述报告的基础上撰写的。  相似文献   

3.
防城湾比较隐蔽、浪小。航通流速大且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拦门沙形成于全新世中期,目前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但季节变化明显。泥沙补给少,航道浚深—7.5m后淤积量小,呈现出冬季冲刷为主、夏季淤积为主的特点。虽经台风袭击,但航道并未造成聚淤现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泥沙、波浪和潮流三个方面分析了防城港拦门沙航道的稳定性问题。在上述三个因素中,潮流为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5.
GIS支持下的长江口拦门沙泥沙冲淤定量计算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依据1842~1997年10幅不同年代的长江口海图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化仪进行处理,建立不同时期的长江口水下数字高程模型,以此作为基础资料,实现了从横剖面、深泓线纵剖面、平面变化等不同角度对长江口拦门沙地区滩槽演变、岸线侵蚀、沙岛形成与变迁等进行研究.通过计算河槽容积,实现了对不同时段泥沙冲淤量的计算.结果表明,155a来拦门沙总的趋势是不断淤积,但不同时期淤积速度大不一样,个别时期甚至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冲刷,这主要与动力条件的波动有关.1842~1997年,共淤积泥沙38.10亿t,平均每年淤积0.246亿t,约占长江来沙的5%,年均淤厚为1.1cm泥沙淤积部位主要在九段沙、横沙及横沙东滩、崇明东滩三处.发生冲刷的范围较小,仅占总面积的21.4%,主要在北槽,北港上段和南槽局部也有轻微的冲刷发生.  相似文献   

6.
广利河口拦门沙的沉积特征与冲淤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广利河口航道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研究区现场调查,查明了广利河口拦门沙水动力特征、海底地形、底质特征和地层垂向分布特征。在进行沉积物分析与历史资料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拦门沙体的沉积特征和冲淤过程。分析认为,广利河口拦门沙是在浅海-潮坪基础上接受广利河、支脉河和溢洪河携运泥沙堆积而成,海岸滩涂沉积物和黄河口水下岸坡物质对拦门沙的发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河流和海洋动力作用的改造下,现在拦门沙基本进入冲淤平衡时期。但近期由于人工因素的影响,拦门沙顶出现暂时的淤积。研究结果还表明:拦门沙体北侧水动力作用明显强于南侧,航道设计为东偏南较好。  相似文献   

7.
潮汐通道口拦门沙航道的淤积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预报公式结合数学模型计算了华南W港拦门沙航道开挖和大台风过后悬沙和底沙的淤积量。计算结果得到与W港相类似港口实测资料验证。符合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射阳港拦门沙航道一期整治工程建设后航道回淤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了二期不同整治方案建设后的水流、含沙量及淤积分布特征,论证了不同方案的整治效果。研究表明:现状条件下由于导堤为潜堤,受越堤水流、口门回流等影响,一期工程建设后航道沿程普遍淤积。在一期导堤的基础上将导堤加高后有利于减小口门段航道淤积;将导堤延长后,淤积最严重的部位年淤强度有所减小,但在新的口门附近航道淤积仍然较严重;将口门宽度缩窄后,口门附近的淤积强度有所减小,但幅度有限;在航道内增加丁坝后,口门段泥沙淤积强度有所减小,但对改善中段航道淤积有限。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拦门沙深水入海航道整治工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上海浦东新开发区的发展,长江口深水入海航道的选择与治理,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长江口深水入海航道的选择基本上可以分为避开拦门沙和不避开拦门沙两类。本文根据长江河口的发育模式、河口延伸、汊道演变的规律、汊道的形态与水力条件,提出长江口拦门沙深水入海航道整治规划,近期以北槽-8m航槽为宜,远期可逐步开发至-12.5m  相似文献   

10.
11.
闽江口内、外拦门沙是福州港通海之主要障碍。本文应用遥感分析研究其悬浮泥沙的动态。结果表明,内拦门沙的形成与演变受多种因素控制,最重要的是川石水道的分流;外拦门沙是经梅花水道合流和铁板沙过滩水流分流后川石水道远端泥沙扩散的产物。目前,外沙浅滩仍显现不稳定状态。这些结论可为闽江口拦门沙整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洋浦湾南浅滩-深槽-拦门沙近40年冲淤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65、1984、1999和2005的海图对比分析, 探讨了洋浦湾深槽、南浅滩以及口外拦门沙的冲淤变化, 得出: 1)1965—1984年之间, 南浅滩呈淤涨之势, 其西南部最大淤涨距离可达640m; 1984—1999年南浅滩出现了侵蚀, 这主要是由于洋浦湾波浪以及沿岸流的作用引起的; 1999—2005年, 靠近口门附近的南浅滩出现淤涨现象, 主要是由于洋浦湾口门附近水动力的影响作用; 但是目前整体基本上处于稳定的阶段。2)洋浦深槽段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西边坡淤涨, 东边坡侵蚀后退, 深泓断面缩窄、淤浅及东偏的趋势, 特别是剖面5的变化比较复杂,值得关注。3)口外拦门沙近几十年来呈现出不同的时空冲淤变化, 但是以淤积为主, 1965—2005年拦门沙总的淤积厚度达到1m左右, 但随着泥沙补给的减少, 这种淤积趋势也随着减少。  相似文献   

13.
拦门沙是径流输沙运移过程中,在河口附近,由于能量释放,河流动力与海洋动力及其泥沙自身重力相互作用,咸淡水混合,发生絮凝而沉降在河口附近的隆起沙体,是海与陆相互作用的产物。河口拦门沙的存在,不但阻碍了黄河的排洪、泄沙和泄凌,而且因其特殊的水沙条件造成河口区河道改道频繁,对航运  相似文献   

14.
广利港口拦门沙航道开挖后淤积强度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利港口拦门沙的发育使得对航道疏浚的要求日益迫切,而疏浚后海底地形的改变会导致水动力条件的变化而产生泥沙回淤。本文利用已得的数据资料以及数值模拟后的数据资料进行了回淤强度的预算,并据此对航道疏浚后每年的清淤量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磨刀门拦门沙区域近期地貌演变和航道整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近几年的水文和地形实测资料,研究了磨刀门拦门沙区域近期的动力和地貌演变特点.近期地貌演变的主要特点为:深槽外移扩展,一主一支分汊明显;拦门沙内坡冲刷外移,外坡变化不大,纵向宽度变窄;拦门沙西区淤积,拦门沙中心区和拦门沙东区冲刷;地貌轴线总体向南和西南方向偏转.从水动力和地貌演变的角度来看,磨刀门拦门沙区域航道整治应关注下列问题:1)注意河口性质的变化,着重解决径流输沙,波流共同输沙这两个主要问题;2)在工程布置中,应与口门外动力场的特点和地貌演变的总体趋势相适应,以建设双导堤为宜;3)西汊、东汊均是可选择的航线,从综合因素考虑宜选择西汊;4)注重河口分汊的自然规律,注意保护东支汊;5)注意稳定拦门沙中心区.  相似文献   

16.
广利河口拦门沙发育动态和河口航道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现场调查和历史资料,获取了广利河口拦门沙水动力特征、海底地形和底质特征,对拦门沙的动态发育和波浪作用下拦门沙运动状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广利河口的航道选择方案。分析结果认为,广利河槽外航道宜从东偏南向入海。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工程区海域水沙特征的时空分布、运动规律,采用不同时期的现场水文泥沙资料,对射阳港拦门沙航道工程建设前后的水流、含沙量、悬沙粒径和底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射阳港一期航道工程建设后航道内潮波发生变形,涨潮流速大、历时短;落潮流速小、历时长,进入到航道内泥沙很难被带出航道,容易导致航道淤积。工程区海域整体含沙量较大,一期工程建设后导堤内涨潮含沙量明显增大,口门净输沙向口内,通过口门进入到航道的高含沙水体是航道淤积的重要沙源之一。导堤间边滩表层存在部分淤泥,且具有一定流动性,在水流及自身重力作用下,边滩淤泥可归入航道内。  相似文献   

18.
象山港航道冲淤变化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象山港海湾不同年份的水深地形资料,运用GIS技术采用航道轴线剖面水深地形叠加对比和海床平面冲淤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应用以往水文泥沙等资料综合分析象山港航道区域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40a来象山港航道区域总体冲淤基本平衡,大致以双德山附近海域为界,以东牛鼻山浅段和西屿山-双德山深段两区段以微淤为主,平均厚度分别为0.08~0.24m和0.51~0.58m,并具有缓慢淤积的趋势;以西的浅段和深段则以微冲为主,平均厚度为0.32~0.62m,并具有轻微冲刷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以烟台八角海域为例,分别采用数值模拟计算与实测值对比两种方式分析评价防波堤建设对海底冲淤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防波堤建设导致研究区海底沉积物由原来的平衡状态转变为"浅水冲深水淤"的态势,冲刷及淤积速率均为0~0.06m/a。除构筑物附近等边界区域外,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泥沙运移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黄河口拦门沙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李泽刚 《海洋学报》1993,15(1):84-91
本文根据河口水文泥沙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河口拦门沙形成的动力条件和过程,较详细地论证了泥沙在双向动力平衡位置——涨潮上溯流滞流点附近沉积的动力机制.同时阐明了河口沙嘴冲淤变化的情况.其结论可作为黄河口治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