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沛然  王成金 《地理研究》2019,38(9):2254-2272
长江流域是中国相对完整的经济区,依托长江的煤炭运输一直是支撑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分析长江流域港口的煤炭运输职能对揭示长江港口在流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刻画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港口的煤炭运输格局与演化过程,重点分析煤炭进出港空间格局演变,归纳主要特征,测度空间集散水平并总结演变规律。借助区位商和进出港系数,分析了长江流域煤炭运输职能空间分异的演变过程,并探讨了不同运输职能之间的空间关系。基于不同阶段下港口煤炭运输的空间特征,本文凝练了长江流域港口煤炭运输的空间模式,全面总结了煤炭运输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以此,为长江流域港口的建设与功能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旅游客流量—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特征与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反映城市旅游客流量与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特征及两者耦合关系,结合杭州市38个3A级以上景点(区)旅游客流量与网络关注度数据,采用ArcGIS生成Voronoi多边形构造旅游景点的地理空间边界,测算各景点客流量与网络关注度密度,利用局部多项式空间插值方法,生成客流量、网络关注度密度空间分布图,并采用非参数计量方法,分析两者空间对应变动关系。研究表明:旅游客流量与网络关注度数据空间化是实现空间表达及分析两者关系的重要手段。杭州旅游客流量、网络关注度分别形成"双峰"、"多中心"的空间格局。除千岛湖风景区和浙西大峡谷两个景点外,杭州3A级以上景点旅游客流量与网络关注度密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一结论揭示了多个景点旅游客流量与网络关注度密度具有明显呼应的关系,同时也表明了旅游需求的变化及景区的区位交通条件是影响两者耦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济—青双核结构是山东省典型的双核结构。明确改革开放以来济—青双核结构的空间关系演变,是整合济南、青岛功能的基础。改革开放的前十几年,济—青双核结构的空间关系以对抗性竞争为主。通过主成分分析,借助ArcGIS3.3软件,得出近年来在济南与青岛的竞争中,青岛的腹地范围西扩明显;从分形角度,度量出近年来济南与青岛引力不断增强,空间关系向合作性竞争转变。影响济—青双核结构空间关系演变的因素是政策因素,规模因素,资源特性因素,生产方式因素,网络载体因素。  相似文献   

4.
该文总结了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层次、形式与影响因素。以其为理论基础,提出地区旅游业可从3方面积极应对外部竞争环境,即合理确定旅游资源开发价值与开发方向、与相邻地区旅游协作和提高地区旅游竞争力,并针对每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建议。以与天柱山、天堂寨相邻的岳西县为例,分析该县内外风景区之间现实和潜在的空间竞争关系,阐述岳西县旅游业需要采取的竞争策略组合。  相似文献   

5.
石库门里弄和工人新村分别是上海近现代以来日常生活建筑形态的典型代表,在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和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空间是社会生活的结构因素,本文选取石库门里弄和工人新村为研究对象,研究两者各自的日常生活空间构筑,分析基于不同空间的社会结构形成以及与构筑空间之间的联系,并且研究不同的社会空间对居住主体——人的文化性格的影响和塑造。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地区耕地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悦  谭雪兰  李印齐  周舟  余航菱  任辉 《地理科学》2022,42(7):1272-1282
耕地功能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是凸显耕地价值与作用、推动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科学依据。综合运用熵值法、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以湖南省洞庭湖地区24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对该地区耕地功能的时空演变、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1998—2018年洞庭湖地区耕地经济生产功能整体呈增强趋势,主要集中于洞庭湖地区中部、西南部等农业基础较好的区域;社会保障功能整体增强明显,仅有临澧县、津市市和鼎城区3个地区功能强度有所减弱;生态维护功能空间格局变化较小,整体呈中间高两边低的态势。② 自然地理条件是早期影响地区耕地功能的主要因素,随时间推移其影响能力逐渐弱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功能空间分异的影响能力逐渐增强,并凸显出决定性作用;耕地利用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耕地功能空间分异影响能力逐渐增强;不同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能够明显增强对洞庭湖地区耕地功能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共同推动地区耕地功能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ArcGIS9.3平台,运用可达性分析技术,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定量分析了城市功能用地可达性格局特征与演变。研究发现,城市功能用地可达性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城市内部可达性水平变化不大,城市边缘的可达性变化较大;城市功能用地的空间分布与可达性水平关系密切,集中分布在可达性时间成本小的范围内;主要功能用地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变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工业用地逐步由可达性成本小的城市核心区迁移到可达性成本相对较大的城市外围,居住用地相对均衡地分布在不同可达性时间范围内,小型公共设施用地主要分布于可达性时间成本小的城市核心区,大型公共设施用地则逐步迁移到可达性时间成本相对较大的城市外围;影响城市功能用地可达性格局及其演变的因素归纳为5个方面,包括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交通引导、人口增长和政府调控。研究表明城市道路网可达性水平的提高,能够引导城市功能用地的空间布局,带动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多尺度分解途径分析了NDVI与环境因子如地形与气候之间的空间尺度依存关系。为了揭示两者关系的尺度效应,选取青藏高原北纬32.5度作为研究样带,应用小波变换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小波一致性和相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小于80km空间尺度上,气候变量如降水和气温不是控制NDVI的主导因素;而大于这个尺度,在一些生态区可以发现NDVI和气候因子具有显著的小波一致性。作为一个分异因子,海拔高度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纵向岭谷区对NDVI有着显著影响。通过这一研究发现,小波变换是研究NDVI与影响因素之间多尺度关系的一个有力途径。  相似文献   

9.
权衡—协同关系时空分布及其演化机制分析有助于量化生态系统服务.当前,秦巴山区生态系统研究主要集中于刻画单个生态系统服务的演变和两两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缺少对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相互作用和演化机制的分析,致使多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复杂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不能得到全面认识.本文基于多源数据与综合模型,采用空间相关分析、线性...  相似文献   

10.
城市旅游的特殊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朝隆 《热带地理》2005,25(2):133-137
把“度假区旅游”、“森林公园旅游”、“风景区名胜区旅游”等旅游类型泛称为“景区旅游”,运用比较分析法,从动力因子与制约因素、功能特性、空间过程与形态、建设与实施等方面分析了城市旅游的特殊性。认为城市旅游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发展城市旅游,应树立“大旅游”的观念,在政府的主导下,协调城市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之间的关系,并把旅游建设融于城市的整体建设。  相似文献   

11.
新疆天池景区生态安全度时空分异特征与驱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基于2000、2010年新疆天池风景名胜区的TM遥感影像、2000-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野外实地调查等数据,构建研究区的景观生态安全度,采用ESDA、半变异函数空间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各样点景观生态安全度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导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2000-2010年,高景观生态安全度范围由南向北转移;中景观生态安全度区域由南北向中部集中;低景观生态安全度呈现由南向北扩散的趋势。② 景观生态安全度全局空间自相关较显著,随时间演变,空间集聚水平降低;局域空间自相关呈现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变的趋势。③ 变程范围内,景观生态安全度值的各向异性与弱空间相关性特点是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④ 经度、纬度、海拔因子对景观生态安全度的影响显著;放牧、旅游以及政策活动影响景观生态安全度中小尺度格局,对景观生态安全度的演变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珠三角县域城市潜力的空间集聚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因子分析、扩展的潜力模型、ESDA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基于五个时间断面的数据,探讨了1990-2009年珠三角县域潜力的空间集聚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总体上珠三角县域潜力具正空间集聚特征,但集聚程度不高且趋于减弱;大多数县域潜力的局部空间集聚特征保持相对稳定且规律性明显,高潜力县域集中在广-佛都市区并呈向深-莞-惠都市区发展态势,低潜力县域进一步向研究区西部集聚,并在西部形成面状连续分布区;局部空间集聚格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HH和LL集聚区位有所变化,局部集聚类型间有一定的转化,县域潜力的空间集聚的不均衡性在西部与中东部地带间有进一步扩大倾向。从县域潜力集聚演化的影响因素上看,县域间相互作用、地理区位、消费者购买力、人力资本、劳动力成本、信息化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数量、城市化水平有显著负向影响;交通运输条件、固定资本投入和两个经济政策因素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运用因子分析、扩展的潜力模型、ESDA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基于五个时间断面的数据,探讨了1990-2009年珠三角县域潜力的空间集聚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总体上珠三角县域潜力具正空间集聚特征,但集聚程度不高且趋于减弱;大多数县域潜力的局部空间集聚特征保持相对稳定且规律性明显,高潜力县域集中在广—佛都市区并呈向深—莞—惠都市区发展态势,低潜力县域进一步向研究区西部集聚,并在西部形成面状连续分布区;局部空间集聚格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HH和LL集聚区位有所变化,局部集聚类型间有一定的转化,县域潜力的空间集聚的不均衡性在西部与中东部地带间有进一步扩大倾向。从县域潜力集聚演化的影响因素上看,县域间相互作用、地理区位、消费者购买力、人力资本、劳动力成本、信息化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数量、城市化水平有显著负向影响;交通运输条件、固定资本投入和两个经济政策因素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尹上岗  杨山 《地理研究》2021,40(10):2780-2795
人口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生态城镇化的建设滞后是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以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与绿地面积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人口-绿地面积异速增长模型分析2000—2018年两者关系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异速增长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呈加速增长态势,绿地建设增长缓慢,城市人口-绿地面积异速关系逐渐由人地基本协调型转变为人口扩张弱型,2000—2008年多数城市表现出绿地扩张的特征,2009—2018年则转变为人口扩张的特征。② 教育投入度、人口集中度、设施供给度、土地开发度和对外开放度是影响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绿地面积异速增长的主要因子,双因子交互解释力均高于单因子,各因子间的影响具有协同增强的特征。③ 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绿地面积异速增长是行政力、市场力和外资力共同驱动的结果,三种驱动力彼此联系、协同作用,主导驱动力逐渐由行政力转变为市场力。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张晓平  孙磊 《地理学报》2012,67(10):1308-1316
制造业的空间扩散是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多极化、多中心地域系统的主要驱动力, 对制造业区位变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是认识城市空间重构机制的微观基础。本研究基于北京市1996、2001、2010 年制造业企业数据, 以邮政编码区为空间单元, 刻画了北京市制造业空间集聚格局及演化特征。采用计量模型, 检验了导致北京制造业空间重构的主要区位因子, 对比了这些影响因子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在制造业行业间的差异。结果表明, 北京市的制造业在中心城区的集聚度明显减弱, 呈显著的郊区化集聚;主要集聚区位于距市中心半径为15~35 km的空间范围内, 总体空间格局呈现出大都市区尺度上的扩散以及产业园区尺度的再集聚特征。计量模型计算结果显示, 区位通达度、集聚经济、科技园区规划与政策引导是北京制造业总体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但不同区位因子的作用强度存在行业间差异。本研究揭示了北京市的制造业空间重组机制是政府规划引导下的市场经济作用机制。认识到城市经济活动空间重组中市场与政府的交互作用机理, 有助于决策者对转型期大都市区制造业空间集聚和扩散格局进行更加有效地引导, 以优化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与功能体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近郊型风景名胜区受到城市化的威胁和蚕食.但是,近些年来国家对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导致近郊型风景名胜区和依托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发展显得十分紧迫.在初步探讨近郊型风景区资源保护和依托城市发展之间的辨正关系基础上,以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分析了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景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风景名胜区和依托城市协调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旅游扶贫重点村空间可达性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和旅游扶贫政策的大背景下,为了发挥旅游交通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为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和加快区域脱贫提供理论依据,文章以湖北武陵山区258个旅游扶贫重点村为研究样本,运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其旅游交通可达性及影响因素在空间上影响程度及作用方向的差异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湖北武陵山区内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平均可达时间为1.82 h,区域整体可达性相对较差,出行成本较高;从自然及人文2个视角对旅游扶贫重点村可达性的影响因子进行提取,各个影响因子在区域上作用大小的排序为:距最邻近县市最短路径>高程>周边旅游资源禀赋>距河流最短距离>距周边景区最短距离>坡度,距河流最短距离及周边旅游资源禀赋与可达成本呈负相关关系,其余因素均与可达成本呈正相关关系;距周边景区最短距离与坡度值大小的单位变化对可达成本空间差异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以宁夏贺兰山东麓这一新兴葡萄酒旅游目的地为例,构建酒庄和景点之间的空间联系网络,并对影响目的地空间网络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门景点处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网络中心,而非酒庄。区域、节点等级、获得等级的时间与可访问性等因素显著影响了新兴葡萄酒目的地的网络结构;在新兴葡萄酒旅游目的地,位于相同区域的酒庄由于地理位置邻近,可以共享客源;酒庄获得类似等级以及获级时间邻近也可共享网络吸引葡萄酒游客。然而,成立时间和景点类型并不是葡萄酒旅游地空间网络的重要影响指标。基于此,提出当地政府应制定促进和发展葡萄酒旅游的战略计划,推动葡萄酒品牌形象提升;酒庄应提升自身星级,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提升接待能力,从而承接更多客流量,获得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载体与主体依托,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差异影响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安徽省旅游景区发展已具规模,通过分析安徽旅游资源分布整体特征以及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的关系,运用多种分析技术,从数量、等级、效益等3个方面探讨安徽省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差异。得出以下结论:旅游景区在数量上,集群特征明显,空间分布不平衡;等级上南高北低,效益上南好北差。  相似文献   

20.
根据聚集分形理论,以皖南旅游区景点系统为例,对其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并测算出聚集维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正优化皖南旅游区子系统的划分,最终确定大皖南旅游区系统,即以黄山风景区作为中心景点,九华山风景区作为次级中心景点。结果显示:皖南旅游区系统空间结构是分形的,具有比较明显的随机聚集分形结构,且黄山风景区作为中心景点,其吸引力范围足以涵盖到九华山风景区。最后,根据聚集维数测算结果,结合皖南旅游区的实际,对进一步优化皖南旅游区的空间结构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