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腾冲地区是由元古代的地槽褶皱带,经古生代—三叠纪的地台体制,至侏罗纪开始构造-岩浆活化作用形成的地洼区。该区地洼阶段的演化及成因机制分为二个阶段。早期(侏罗纪-早第三纪)以花岗岩多次侵入为特征。这些花岗岩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特征均可与中国东部地洼花岗岩相对比。此阶段的地台活化作用源自该区的深部活动过程。晚第三世纪开始,该区的大地构造演化机制发生重大转折。巽他陆块与印度陆地的碰撞控制着该区的活化作用,形成广泛的中—基性火山岩喷发,这些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证明其构造背最及成因均与火山弧岩石相似。因此,从成因机制角度,腾冲地区属一个复合型地洼区。  相似文献   

2.
洞庭地洼西缘非金属矿产的产出特征与地槽、地台及地洼构造的演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地洼构造对区内大部分非金属矿产的形成和保存是极为有利的。在地洼盆地内常形成火山沉积蚀变矿床、盐类沉积矿床及生物沉积(能源和非能源)矿床等地洼沉积型非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3.
<正> 长期以来,雪峰山地区在大地构造区上归属何方,到目前为止仍有不同的意见。一认为与武陵山地区、沅麻盆地一起划入云贵地洼区;一认为应归属东南地洼区。笔者为此曾进行野外考察,认为雪峰山地区应属东南地洼区。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4.
罗君烈 《云南地质》1996,15(2):114-117
高黎贡山变质地体的大地构造归属和区域成矿特征罗君烈(云南省地质矿产厅)1高黎贡山变质地体的命名依据及构造归属怒江断裂以西至密支那缝合线之间的滇西部分,大地构造单元曾赋予多种称谓。云南省区域地质志(云南省地矿局,1990)‘”称为伯舒拉岭一高黎贡山格皱...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大地构造概略——按地洼学说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地壳发展史的差异和现阶段所属大地构造性质的不同,陕西省境可以划分为五个处于不同大地构造体制的构造区。北部主要隶属于伊陕地台区,少部分属华北地洼区的西南端。南部是华中地洼区的西段。西南部隶属四川地台区的北缘。还有,南部的西缘则属于南北地洼区的北段。这样的一种大地构造布局决定了陕西省内不同成矿区域的差异发展和特点,以及所成矿产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北祁连山东段的大地构造体制演化史;阐明地槽阶段的构造特点,划分出火山弧—弧前盆地—海洋三个古地理构造单元。概述了地台构造层及其反映的地壳活动特点。提出并论证自早三叠世进入地洼区体制,划分并阐述初动、激烈、余动期的特点;重点分析了地洼构造,划分出三种类型,指出它们的形成、发展和展布,主要受NWW和NE两组断裂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近一、二十年,欧美及苏联等国开始重视岩溶成矿作用,并发现了一批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矿床,如美国亚利桑纳州北部的矿化溶蚀塌陷角砾岩(?)群,已成为美国U、Cu、Au等的重要资源基地。一些长期争论不休的、赋存于碳酸盐岩中的矿床,应用岩溶成矿理论,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近年来,岩溶成矿理论在我国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发现了一批古岩溶矿床。  相似文献   

8.
地洼区的特征和性质及其与所谓“准地台”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地洼区是地壳发展经历了地槽阶段及地台阶段后,继续往前发展,由地台区转化而成的一个新的基本构造单元。当笔者初提出这种新构造区的时候,本来建议名为“活化地台”或“地台活化区”(简称“活化区”)。这两名称已为大家所熟识并使用。但因“活化地台”一名有缺点,即易被误解为地台区的一种,或被误解为等同于“准地台”,而不能表达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东南地洼区铀矿为例,对过渡层(岩性)、构造过渡带及地洼阶段过渡期的有利配合的“三位一体”的成矿模式进行阐述,并对其找矿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针对有关地洼区研究中引起不同看法和争议的问题,进一步阐述了:①地洼区的属性问题;②地洼区与活化区,③地洼区与地球动力学;④地洼与一些有关的其它盆地(如地洼与裂谷,地洼与断拉谷、地洼与地堑)的区别和联系,正确认识和区分上述问题,对地洼学说的进一步提高将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 《物探与化探》1986,10(5):321-331
根据区域性航空磁测、重力区测及现代地震活动观察分析表明,青藏高原是一个十分独特和年青的巨大的构造单元。它具有薄的磁性壳层,透镜状的地壳结构,断块镶嵌的构造特征。高的热流和地震活动,以及地磁场的剧烈衰减和大面积分布的均衡重力异常,揭示出青藏高原目前仍然在升温上拱和推覆调整中。青藏高原地壳内部普遍发育低速低阻层,壳下发育壳幔混合层。地壳显示为两类不同特征的结构层:上部地壳以断错叠推增厚为特征,下部地壳因混入大量上地幔及软流圈物质而增生为透镜层。地壳挤压推叠破坏了岩石圆的均衡状态,而地幔混合层的发育则是对壳幔不均衡状态的补偿和调整。由于地壳深部的高温高压环境,古构造岩相痕迹被改造熔蚀,现今观察到的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特征主要反映的是新近发育和目前存在的构造特征。青藏高原是由两个不同历史演化的大陆板块碰撞缝合而成。航磁及其它地球物理测量表明,两大板块的结合带发育在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及南侧的唐古拉—三江构造带。在上述地带两边,区域磁场背景差别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地质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介于东经75°—105°,北纬27°30′—40°之间,面积约240万平方公里。北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与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为界;东跨秦岭,分界不明显;东南以龙门山、贡嘎山至大雪山一线与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为界;西南止于国境边界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是全球海拔最高,隆起时代最新,地壳厚度最大的高原。高原地势总的趋势西高东低,在藏北及川青边境尚保留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的原始剥蚀面,高原周围河流切割比差最大在5000米以上。这里地层发育较齐全,地质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据中-法合作期间的地震广角反射资料阐述了青藏高原的深部地壳结构及构造特征,结合地表地质现象探讨了高原的形成机制。资料表明青藏高原上、下地壳分别增厚一倍左右,最厚处达75km。它是由来自北侧并逐渐向南推挤的强大水平力,使该区地壳与其南部的印度地块相碰并受其阻挡,在经向水平挤压力的长期作用下,该区地壳终于从喜马拉雅运动早期开始,在经向上因地壳片段的褶皱和叠覆而缩短,在垂向上急剧增厚和抬升而形成高原。这是构造力与重力联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东北缘第三纪构造-气候事件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藏高原东北缘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接部位,为环境变化敏感带。通过系统的沉积环境、构造运动与古气候演化的较高分辨率研究,划分了第三纪以构造-气候作用下的17个沉积层序和古气候演化的七大阶段,将研究区的地质事件与同期的柴达木盆地干旱植物、珠江口和渤海湾海平面、大西洋海氧同位素演化阶段对比研究表明,区域重大地质事件具有可比性,同时具有很好的第三纪时期全球变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郑剑东 《地质科学》1992,(1):103-104
《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一书已于199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总结了1985年中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青藏高原综合地质考察的成果,论述了青藏高原的地层、古生物、岩矿、第四纪地质及地貌、沟造演化等方面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隆升的历史背景和机因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青藏高原自中、上新世大幅度的隆升、形成,是亚洲大陆壳体演化-运动历史中,与地洼构造活动有直接关系的重大事件之一。对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运用历史一动力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从多方面的资料综合分析,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根据上地壳结构、历史背景、占植物区、地热活动状态等资料,对隆升运动的物质基础、物理因素、内动力和外动力因素;及其对壳体演化一运动史的制约等的综合分析,表明青藏高原的隆升运动发生于亚洲大陆接纳印度外来壳体的过程完结之后,是在另一次和另一种地壳运动中出现的。从力学上说是在碰撞力及后继挤压力已衰退,又经青藏统一古地台形成、以垂向运动占主导的稳定区阶段的间断之后,再度转入活动区阶段,由于多方面的挤压力才开始发生的,是属于另一个壳体演化阶段和另一个应力场的产物。在造山带的性质上,隆升事件是在印度壳体与中亚壳体汇聚接合已经完成,印度大陆已成为亚洲大陆的一部分,并且碰撞造山力及其后继厂力都已为地台型地壳运动所代替之后,才由于大陆内部的地洼型造山作用所致的。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南北地体壳幔热结构差异的大地热流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首先报道大地热流剖面侧量的系统成果,进而分析南北剖面的热流分布特征及其构造热演化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南北各地体不同的构造变形环境所诱发的深部热作用和放射性生热、摩擦应变生热和深部热流分量等热源组分在配置上的差异,分区论述青藏高原北部、中部和南部3种不同类型的地壳—上地慢热结构。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末次冰期盛冰阶的时限与干盐湖地质事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高原盐湖原生石盐矿物包裹体流质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以及包裹体流质的Na+、Mg2+测定讨论了青藏高原北部近五万年来的气候环境演变,论述了末次冰期盛冰阶在高原地区的时限问题,初步确定盛冰阶的时限为21000-15000aB.P.,该期的平均温度比现今低约6-7℃。由于高寒的气候环境,促使高原盐湖补给水锐减,在其盛冰阶的晚期普遍形成干盐湖地质事件,这从各不同时间形成的原生石盐包裹体的流质中Mg2+/Na+值的分布得到充分的证实。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层状地貌与高原隆升   总被引:39,自引:9,他引:39  
夷平面、剥蚀面和河流阶地等层状地貌面是长周期地貌演化研究的主要对象,它们不仅记录了区域地貌的发育历史,而且可以用来反演区域构造活动、气候变化等内动力过程的演变。深入研究青藏高原上这些地貌面的特征、变形、成因和形成时代,是探讨青藏高原隆升年代、幅度和过程的重要途径。野外考察与室内制图表明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山地普遍存在两级夷平面(山顶面、主夷平面)、一级剥蚀面和多级河流阶地。主夷平面形成于7.0~3.6MaB.P.,形成时其高度在1000m以下。大约3.6MaB.P.前主夷平面开始大规模解体,标志着青藏高原强烈抬升的开始。剥蚀面和河流阶地揭示,1.8MaB.P.,1.2MaB.P.,0.8MaB.P.和0.15MaB.P.是青藏高原强隆升事件发生时期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青藏高原及相邻地区可分出五个主要板块,即:Ⅰ.中朝板块(地台),Ⅱ.塔里木-柴达木板块,Ⅲ.扬子-巴颜喀拉板块,Ⅳ.羌塘-冈底斯板块及Ⅴ.印度-喜马拉雅板块。它们之间相应地由四个巨缝合带所分隔,即:(1)祁连-秦岭缝合带,(2)东昆仑-南秦岭缝合带,(4)南喀喇昆仑-丁青-澜沧江缝合带及(5)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