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贵州草海第四纪介形类及其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海位于贵州北西部威宁城附近,长江与珠江分水岭的北侧,属构造岩溶湖泊,海拔2200米左右,面积约45.50平方公里。该区第四纪地层过去未作较详细工作。近年来,我队为了研究草海的演化和泥炭的形成。对该区进行了地表地质调查和钻探,并系统采集了微体古生物样品。经分析在砂质粘土和泥质粉砂层中发现了较丰富的介形类、轮藻和腹足类等化  相似文献   

2.
阮培华 《地球科学》1990,15(3):299-305,T001
西沙北海槽位于南海北部,是南海大陆坡上较大的海槽之一。本文所研究的介形虫化石系取自西沙北海槽东段的两个站位(KL37、KL41)柱样中。以上两站位中的介形虫化石组合以Krithe属居优势,其次是Wichmannella, Bradleya, Cytheropteron, Acantho-cythereis, Argilloecia, Abyssocythere, "Cythere", Parakrithe, Paijen-borchella等; KL37站、KL41站其沉积地层划分为中、上更新统及全新统。中、上更新统中介形虫化石数量比较丰富,化石面貌相似,均以Krithe sawanensis, Wichmannella dasy-derma, Acanthocythereis cf. araneosa等为主要成分。全新统中介形虫属种单调,化石少,含量较多的有"Cythere" sulcatoperfonata, Bradleya albatrossia, Kriteintrocurva, Abyssocythere regalis等。化石的破碎、溶蚀现象较普遍。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记录与古环境响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长江三角洲南东部贯穿第四系沉积的钻孔SG7,进行沉积物测年、沉积特征、粒度、磁化率、孢粉和主量元素的系统研究,以揭示长江三角洲在第四系地层的源区变化及其环境意义。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第四系的物源区在1.2MaB.P.前后存在显著差异,2.6~1.2MaB.P.主要为现代长江口南西部的小流域,母岩以上侏罗统凝灰岩为主; 1.2MaB.P.开始古长江自北向南发生改道并于现代长江口贯通入海,使现代长江流域成为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源区; 1.2MaB.P.以来长江三角洲沉积物的磁化率随地层层序呈周期性变化,其变化周期与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周期吻合,高值代表孢粉数据指示的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而低值对应于温暖潮湿的气候,推测长江流域1.2MaB.P.以来的古气候演化主要受天文因素——米兰科维奇旋回所控制。大约1.2MaB.P.和3.8kaB.P.,分别记录了两次向冷干突变的气候转型事件,前者可能与青藏高原早更新世晚期的强烈隆升有关,其不仅影响了贯穿中国腹地的长江流域,更可能是影响东亚的气候事件,也成为1.2MaB.P.长江在研究区改道入海的主要驱动因素; 后者为全球性气候事件,除受到天文因素的控制,可能还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古土壤与古环境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庆强  李从先 《沉积学报》1995,13(A01):79-87
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硬粘土层中有植物根、植屑、裂隙、粘粒胶膜、土壤结构体、结核等古土壤特征,系古土壤。料度,化学分析及磁组构分析揭示它为多期成土作用形成的揽合古土壤层。根据硬粘土层与南京下蜀土,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系列及上海亚近代潮坪沉积的磁性参数对比,推断该古土壤的母系系河流冲积物。  相似文献   

5.
6.
庞其清  刘俊英  郑绵平  赵希涛 《地质学报》2007,81(12):I0007-I0011
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地区发育一套第四纪地层,自下而上有:惊仙组(惊仙冰碛层)、羌塘组、纳赤台沟组、三岔河组、小南川组和热水组。在羌塘组和三岔河组发现丰富的介形虫化石,可明显地划分两个介形虫组合,即:①Ilyocypris-Candona-Leucocythere-Li mnocytherellina组合和②Li mnocythere-Prionocypris-Eucypris-Ilyocypris组合。第1组合的化石包含8属25种,分布于羌塘组,以其中段化石最为丰富,该组合显示了西藏色林湖-班戈湖夏穷错组、青海阿乙亥组、陕西-河南三门组和华北地区泥河湾组早更新世的特征,故含第1组合及所含地层---羌塘组的时代无疑应归属为早更新世,但不排斥其上段上部有延至中更新世的可能。第2组合由9属12种组成,其中有9个现生种,该组合发现于三岔河组上部,显示了青海中-上更新统二郎尖组,西藏色林湖-班戈湖地区上更新统同旧藏布组的特征,故含第2组合及其地层---三河岔组应归属晚更新世,但其中-下部有属中更新世的可能。根据介形虫化石古生态特征和生态组合的变化及沉积特征,羌塘组为河湖相沉积,下段为冲积扇的粗碎屑沉积,中段为湖相细碎屑沉积,上段为扇三角洲粗碎屑沉积。三岔河组的中-下部为辫状河流相的沉积,上部为湖相沉积。青藏高原在整体上升的同时,于早-晚更新世高原的边缘地区受到河流的切割,而在断陷盆地则仍接受沉积。  相似文献   

7.
对长江三角洲顶部ZKA4钻孔第四纪地层的粒度特征进行了系统细致的分析,结合年代学、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孢粉以及有孔虫数据,对长江三角洲顶部地区的古环境古气候进行了研究。通过对ZKA4钻孔的岩性特征、沉积构造、有孔虫以及粒度特征进行分析,ZKA4孔主要发育河流相、冲积扇相以及河口湾相,钻孔从底至顶依次为河流-冲积扇-河流-冲积扇-河流-河口湾-河流沉积。粒度参数以及典型孢粉组合在钻孔垂向上的变化反映出ZKA4孔在13.71~12.48ka(46~42m)之间发生了一次明显的降温事件,为急剧升温过程中的一次快速降温变冷的气候事件,这是长江三角洲顶部地区对新仙女木事件的响应,持续时间约为1230年。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第四纪介形虫古生态分析及海侵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77年起,笔者对江苏省平原区100多个水文地质钻孔中的5000多块第四系岩芯样品做了微体古生物分析,获得了大量的介形虫、有孔虫、轮藻、硅藻、有壳变形虫、苔藓虫等化石,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古地理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目的是通过对介形虫为主的古生态分析,识别不同类型的生态组合,进而阐明第四纪海侵地层的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9.
文中报道了在北京延庆杨户庄剖面,发现的第四纪有孔虫与海相介形虫化石。该化石产地以化石层位稳定、分布面积较广、化石丰富及地质时代较明确为特点。至于化石是否是“海侵”或“海泛”的产物?,或是由“生物传布的空中通道”而来,还是为“湖盆内盐度增高的水介质中生存的特殊生物相”?都正在研究与探讨之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生代晚期以非海相沉积为主要特征,并产有极其丰富的介形虫及微体植物。就其类型,垂直变化及其演替关系,自侏罗纪中期至自垩纪晚期可分为五个化石组合: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上海浦东机场孔(Pd)第四纪地层中地球化学微量元素B,Ga,Sr和Ba的观测,结合该钻孔粒度、古地磁和微体古生物等分析资料,综合剖析了这些微量元素及其比值在不同沉积相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演变的意义。研究发现,微量元素分布与本区各种沉积相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常,B和Sr及其比值B/Ga和Sr/Ba在冲积相、河流相沉积中较低,在溺谷-浅海相、三角洲相沉积中较高。而Ba与之相反,一般在陆相沉积环境中比较高。Ga元素在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分布波动不明显,但极大值还是偏向陆相环境。本研究还发现微量元素B和Sr及其比值B/Ga,Sr/Ba的分布自下而上存在7个(1~7)高值阶段。阶段1~3高值与海侵无关,认为反映了上新世-早更新世干旱气候的产物;阶段4~7高值则与本区中更新世以来4次海侵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南通地区第四纪地层马尔柯夫链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仁平  匡有为 《地球科学》1989,14(2):213-219
本文简要论述了马尔柯夫链的基本方法,并试图利用此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地层剖面作综合分析。文中以南通地区两个有代表性的钻孔剖面为例,采用马尔柯夫链极限概率分析、置换分析、熵分析、旋回类型分析和地层模拟,对两钻孔剖面作了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马尔柯夫链分析方法是该区第四纪地层分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第四纪钻孔岩芯时间标尺的建立是分析平原覆盖区第四纪环境演变过程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江苏扬州市施桥镇运河大桥东侧YBK1孔岩芯中总厚度95.50 m的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颜色、物质组成、沉积结构和接触界面形态等特征,并对地层进行详细分层基础上,综合采用AMS14C、光释光、宇生核素埋藏和古地磁等年代测试,建立了YBK1孔的第四纪地层年代标尺。结合地层的结构、构造、标志层等的标志,确定YBK1孔第四纪沉积物下覆地层为白垩系浦口组红色粉砂岩,第四纪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4套地层,从老到新分别为:中更新世晚期的启东组上段,发育时代为0.1~0.3 Ma,厚度30.20 m,以河床相砂砾层为主,成分较杂;晚更新世早期的昆山组下段,发育时代为0.1~0.045 Ma,厚度仅1.80 m,以残留的河床相砂砾为主;晚更新世晚期的滆湖组中段,发育时代为0.045~0.01 Ma,厚度仅3.40 m,以海滨形成的灰色粉细砂和灰黄色砂砾层为特征,晚更新世晚期的上段及下段均未见残留;全新世如东组沉积厚度较大,达55.10 m,可进一步分为上、中、下三段,分界年龄约为2.5 Ka和7.5 Ka。该区的全新世以滨海、河口、河漫滩沉积物为主,其厚度突然增大与全新世时期的河床改道密切相关。从YBK1孔的岩性特征分析,研究区域缺失早更新世及中更新世早期沉积物,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时期受河流侵蚀作用影响,以少量残留粗颗粒河床相沉积物为特征;全新世时期,因河流改道,地表水动力条件减弱,沉积了较厚的全新世沉积物。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18个新老钻孔的古地磁、磁化率、天然剩余磁化强度等磁性特征的综合研究,证明布容正向极性带、松山反向极性带与高斯正向极性带,以及哥德堡、布莱克、贾拉米洛、奥尔杜维极性亚带在本区都存在;结合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测年数据等资料,与微古、孢粉等分析结果都有一定的吻合性;这对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认为,第四纪时长江三角洲地区继接受碎屑沉积物以来,基本表现为一连续沉积区,并无长时间的大规模沉积间断。  相似文献   

15.
运用MALVERN公司2000型粒度仪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江村ZK2钻孔作粒度分析,江村钻孔按粒度的偏态值可划分为两个河相与海相或湖泊沼泽相的沉积交替过程,同时与粒度参数、年代数据以及前人所做的孢粉等证据相结合,大致看出研究区气候变化的4个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第一阶段为较长时间的冷干期,该段时间约为20-10.7kaB.P.;第二阶段为回暖期,时间大致在10.7-7.5kaB.P.,总体比较湿润;第三阶段为升温期,该时期约在7.5-5kaB.P.之间,在此期间各有一次干湿交替;第四阶段为降温期,时间大约出现在5kaB.P.至今,这是一个波动性较大的时期,也各有一次干湿交替。  相似文献   

16.
以泰州地区TZK10孔沉积物的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学为基础,重新厘定了该地区第四纪以来的年代地层框架。研究结果显示,下更新统和中更新统的界线位于84.45 m,第四系与新近系的界线位于205.23 m,根据沉积速率外推获得该钻孔的底界年龄约为3.4 Ma。通过钻孔间的岩石地层及磁性地层对比,将启东组上段修订为启东组,启东组下段修订为海门组的上段,海门组的上段和中段合并为海门组的中段。结合已有的钻孔资料,总结了长江三角洲北翼早更新世地层的特征,沉积物以细颗粒的黏土为主,局部段为砂砾层,早更新世研究区经历了河流冲积平原—冲洪积平原—泛滥平原的演化过程;埋藏深度为160~200 m的砂砾层可作为区域上海门组中段的标志层,沉积时代为1.77~1.9 Ma。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海区的浅层地震层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迎如 《沉积学报》1986,4(4):65-72
前言海洋浅层地震调查方法不同于陆地,它是运用换能器在海水中激发声波,声波在浅层沉积中传播,在存在波阻抗差异的界面上,产生反射波,并利用换能器接受反射波,再进行连续自记;在当前,其记录形式主要为模拟。过去,在海洋地质调查中对浅层地震剖面的应用,多偏重于海底岩性的解释,而对于解释地层和沉积相尚处于探索阶段。通过浅层地震获得海底面下几十米的记录,与石油地球物理几千米深的地震记录分析对比可以看出,由于浅层地震记录剖面上几十厘米厚的高分辨率,时间剖面垂直比例的放大,因而记录剖面清晰度高,较易辨认地震层序,可解释浅部地层和沉积相,为将今论古提供了依据,为浅层地震的运用开辟了新的广阔领域。  相似文献   

18.
在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地区,用 137Cs进行沉积速率的测定时,一般认为 137Cs最大值所在层位为1963年沉积层。本文通过建立模型,对此进行了计算验证。模型中利用日本东京地区的 137Cs年平均大气沉降通量,再通过东京与上海两地的降水量进行校正,并根据不同的沉积速率和取样间隔分别计算出 137Cs剖面中的最大值范围,再将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通过模型的计算,发现理论上沉积物中出现 137Cs最大值的层位均为1963年沉积层,将理论最大值范围与本研究所测11根柱样以及前人在本区域所测6根柱样 137Cs最大值的对比,发现其中有9根柱样的最大值在理论计算值范围之内。总体上看,理论值与实测值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理论值范围基本可作为衡量实测最大值是否为1963年沉积物所在层位的评判标准之一。本文对利用大气沉降 137Cs信息计算沉积物中 137Cs的分布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地区TZK3孔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物源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TZK3孔的磁性地层学为基础,结合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及锆石年龄谱系特征,探讨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及长江贯通的时限。古地磁结果表明:96.7 m、263.3 m、603.75 m分别对应B/M界线、M/G界线、晚上新世/早上新世的界线(3.58 Ma)。锆石年龄谱系数据显示,TZK3孔的U-Pb锆石年龄主要分为5组:100~300 Ma,400~500 Ma,700~850 Ma,1800~2000 Ma,2400~2600 Ma。其中3.7 Ma的锆石年龄谱相对简单,以白垩纪(100~150 Ma)为主,物质主要来自于长江中下游的火山盆地,为近源沉积。TZK3孔3.04 Ma以来,锆石年龄谱变得复杂且主峰相对较多,表明物源区更广且加入了远源的成分。3.04 Ma的锆石年龄谱中开始出现峨眉山玄武岩年龄段(251~260 Ma)的锆石,表明在此时期长江上游的物质就已到达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即长江贯通的时限为3.04~3.7 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