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九五”期间,江苏省地震局深入调查研究,把握主要矛盾,深化各项改革,狠抓实事求办,强化政府行政职能,加强宣传力度,加强地方地震机构建设,注重规划和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不断理顺拨款渠道,健全地方财政对地震事业投入的预算体制,健全行政规章、规范管理行为,加强法规建设、强化法制管理。经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1996-1999年,全局各类经费总来源为前4年的3.1倍;地震监测系统的数字化、通讯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化、分析预报系统的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为保障全省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重要贡献。全局职工的住房得到明显改善,4年中在宁职工人均增加住房面积约20m^2。人均总收入也较从前有大幅度提高。新建园艺绿地面积约4000m^2。工作体会主要是,领导班子同心协力是搞好工作的关键,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是搞好工作的基础,各级领导坚持“两手抓”是搞好工作的根本,领导干部始终不懈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是搞好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咸阳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地震局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县)地震、城建等部门的作用,加强农村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的指导和管理,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地震部门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市县两级政府和部门是重要的基础和执行层面。一切工作的落实,归根到底都必须通过各级政府落实到市县各部门乃至更基层的社区、乡村。防震减灾作为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公益性事业,自然也离不开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最终需要落实到市(县)及其以下基层机构和广大群众。  相似文献   

4.
通过介绍焦作市地震局试行“目标管理,定量考核”的管理办法,探讨了现代管理方法在地方地震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并对其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阐述,用实际工作事例论证科学管理在地方地震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地震科学水平和地震预报的社会实践,形成研究人员不同的“良心”心理活动。积极的“良心”心理活动,有促进地震预报研究发展,相对提高预报成功率的作用,消极的心理活动则干扰地震预报决策,或涣散军心,增加预防失误,为此,在震情严峻的情况下,应减轻预报人员的心理负担,在基层地震部门,更要疏导地震工作者的消极心理,以提高地震预报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地震是群灾之首。基层是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危机管理、大力推进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重要基础。本文结合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发展与基层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工作,阐述了凉山州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工作实践。四川凉山,立足“防大震、抢大险、救大灾”,开展地震灾害风险管理,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初步形成了以法制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地震应急救援管理,以地震应急救援管理振兴防震减灾事业,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林建起 《高原地震》2007,19(2):56-56,59
随着我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和政府对加强公共安全的进一步重视,也给区(县)地震部门依法进行工程设防管理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重庆市巴南区地震局于2002年经区政府批准进入区行政审批中心,依法履行对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防要求审批的职能,同时将地震行政审批纳入了全区建设领域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中。  相似文献   

8.
经中国地震局批准,由甘肃省地震局和西部各有关省、市、自治区地震局倡议发起,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和防震减灾工作管理部门参加的“中国西部防震减灾论坛”今天在甘肃省酒泉市正式成立并举行首届大会,并将对西部防震减灾工作进行深入研讨。中国地震局刘玉辰副局长和中国工程院谢礼立院士等莅临指导,中国地震局有关部门和西部省、市地震部门领导及专家学者光临会议,这不仅是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的荣誉,而且也是西部地区防震减灾发展历史上的一大喜事。在此我代表甘肃省政府表示衷心的欢迎与祝贺。中国西部地区约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是我国强地震…  相似文献   

9.
陈安泽 《地球》2009,(3):6-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质公园,可简称为“国家地质公园”。她由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授牌。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具有国家级特殊地质科学意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  相似文献   

10.
当前,城市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卓有成效,但在存在诸多困难的广大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作者在借鉴一些基层地震部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总结出了做好基层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1.
“全国地震文献自动化管理与服务”是中国地震局文献信息工作的重要成果,自1999年开始,结合地震文献管理与服务的行业特点,从地震文献合理布局的研究,文献数据库的建立,文献管理与应用软件的研制与开发,文献自动化、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技术实验工作,10年来,该项目在边研究、边实验、边推广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提高了中国地震文献管理与服务的整体发展水平,并为21世纪地震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地震部门为积极落实国家网络安全要求,依据“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等级制度”等相关要求,结合地震行业自身业务特点与安全需求开展地震行业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规划、设计与部署应用;着重分析地震行业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与系统性风险、现阶段行业网络安全的总体规划与“合规性”的建设思路;分析并解决等级保护规划设计中的业务难点、技术难点与实施难点。  相似文献   

13.
鉴于当前是分析预报工作“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如果不采取“科技加管理”的有力措施,加强震情跟踪和分析预报工作。我国的分析预报工作质量势必难以有较大的提高,就无法满足社会和政府对地震部门提高分析预报水平的强烈需求。在系统分析当前震情跟踪与分析预报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客观指出了当前分析预报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就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工作措施;引外,还就推进物理预报工作提出了一些初步想法。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大震前宏观前兆异常总体特征,论述了沿主要构造部位建立密集型宏观观测网的科学性,指出以自然村为单位的联户哨是基层地震宏观哨的最佳组织形式,结合河北省16年工作的实践,概括了地震宏观哨在增强民众防灾意识、地震临前信息监视和密切地震部门与民众联系三方面的作用,从而阐明了深入持久地开展地震宏观观测工作是群测群防的一项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行政审批事项改革要求,深化防震减灾事业改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对地震部门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探索。通过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改革过程的梳理和对相关部门强制性评估事项现状及政策的调研,分析了强制性评估事项的形势和特征,对地震部门地震安全强制性评估事项的后续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地震台站是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基础,随着地震部门“国家地震速报与烈度预警工程”的实施,地震台站数量急剧增加,使得地震台站运维工作面临挑战。为此,本文使用ASP.net技术开发了陕西省地震台网运维故障管理信息化系统,该系统可对地震台站发生的故障进行信息化管理。该系统具备故障诊断、故障挂单、故障查询、故障完成等全流程信息化故障管理功能,还具备故障数据收集、导出、统计分析、企业微信通知、台站地图导航等多项功能,解决了台站发生故障后无标准化处置流程、资料均为纸质化、维修记录不全、管理不精准等问题。该系统可与陕西省地震局已开发的软件良好对接与使用,满足了陕西省地震台网管理工作的需要,大幅提高了运维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台站信息化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地震系统行政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介绍了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探索了地震系统行政后勤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18.
何熙平 《华南地震》1992,12(3):97-100
广东省的地震工作如何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本文认为:经济愈发展愈开放,就愈要加强防灾意识强化防灾措施;调整工作重心,从抓单一的地震监测预报调整到以监测预报为基础的地震综合预防;调整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实行政、事分开;改善地震事业经费来源,国家提供“干活”经费,地方政府负责解决“吃饭”经费;诱发内部改革,扩大对外开发、增加事业发展活力和后劲;扩大与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地震科技交流和合作、努力拓展工程地震市场、促进地震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跨省市交界区地震监测预报的组织工作薄弱是我同地震竹理体制的一个缺陷。地震监测预报区的地理范围与地震行政竹辖区范围的不一致是造成这种缺陷的基本原因。实行相邻省市地震协防制,建立协防领导小组是改善和强化跨省市交界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可行和有效的途径和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新的地震形势、集中更多专家及科技骨干的智慧、加强地震监测和推进地震预测实用化进程、协助震区地震部门更好地做好现场震情分析趋势判断、充分发挥地震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培养一批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地震现场工作经验的人才,国家地震局决定成立“全国地震现场震情研究组”。这是国家地震局遵照国务院的指示、加强地震预测主战场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1988年8月2—4日,“全国地震现场震情研究组”在宁夏银川市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