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绒扇藻属(Avrainvillea)藻体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洋,尤其盛产于珊瑚礁上。因此,该属种类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海区的限制。绒扇藻属的主要特征是藻体深绿色,褐绿色或黑褐色,基部是由假根状丝体相互交织,构成固着器,固着在礁石上。叶柄单生或具有多次分裂。叶片单个或多个,形状不一,多数为扇形,长圆形,肾形到扁压。藻体不钙化,通常黄色或褐色。二叉状分枝,基部常常缢缩,似念珠状或念珠状。皮层丝体无明显分化或具假皮层。关于绒扇藻属海藻的分类研究,至今为止,已发现23个种。 关于中国绒扇藻属的研究,最早是C.K.Tseng(曾呈奎)于1938年在“海南岛海产绿藻研究Ⅱ”中首次报道了两种绒扇藻,即直立绒扇藻Avrainvillea erecta (Berkeley) A. Gepp et E.S.Gepp和裂片绒扇藻A.lacerata J. Agardh,而后在1983年,在曾呈奎主编的《Common Seaweeds of China》一书中,报道了上述种类,并将其产地扩大到西沙群岛。1991年,陆保仁等在“南沙群岛海区的褐藻和绿藻研究I”中,第三次报道了裂片绒扇藻,将其产地扩大到南沙群岛。最近,作者在研究中国绒扇藻属的标本时,除了己经报道的两种外,又发现该属的1个新种(西沙绒扇藻Avrainvillea xishaensis Tseng, Dong et Lu sp. nov.)和3个新记录[模糊绒扇藻A.obscura (C.Agardh)J. Agardh,和氏绒扇藻A.hollenbergii Trono,群栖绒扇藻A.amadelpha (Montagne)A. Gepp et E.S. Gepp。至今共发现了6个种,其标本均存放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2.
真丝藻属Eudesme是J .Agardh于 1880年 (J.Agardh 1880 ,p .2 9)建立的。其主要特征为 :次生基部由直立初生中央轴及假根状丝体组成 ;初生中央轴由几个丝体束构成 ;假根状丝体则由中央丝体的基部产生 ;中央轴多管状 ,合轴分枝 ,由纵向排列的丝体组成 ,排列比较疏松 ;内皮层细胞  相似文献   

3.
中国真丝藻属Eudesme J.AG. (Chordariales, Phaeophyt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丝藻属Eudesme是J.Agandh于1880年(J.Agardh 1880,p.29)建立的。其主要特征为:次生基部由直立初生中央轴及假根状丝体组成;初生中央轴由几个丝体束构成;假根状丝体则由中央丝体的基部产生;中央轴多管状,合轴分枝,由纵向排列的丝体组成,排列比较疏松;内皮层细胞从中央轴横向长出,稍网状排列;同化丝由内皮层末端细胞产生,不分枝,有密集的载色体;毛透明,从生长点或皮层丝体的基部产生;单室孢子囊无柄或在皮层丝体上有柄。 中国真丝藻,仅Lu Baoren和C.K. Tseng(1983)在“Common Seaweeds of China”中对Eudesme virescens(Cam.)J.Ag.作过描述外,未见其他更详细的报道。经过最近几年本文作者的研究发现中国真丝藻共有4种,除了Eudesme virescens(Cam.)J.Ag.外,另外还有黄海真丝藻Eudesme huanghaiensis Ding et Lu、青岛真丝藻 Eudesme qingdaoensis Ding et Lu和山东真丝藻Eudesme shandongensis Ding et Lu3种。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西沙群岛的海产蓝藻中,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的种类相当丰富。作者在本文第1部分已报道了其中十一个种,在此基础上,本文报道该科的十六个种,隶于六属,全部为西沙群岛地区新记录。其中除艳绿颤藻Oscicillatoria laetevirens Crouan、中附鞘丝藻L. nordgaardii wille和粘状水鞘藻Hydrocoleum cantharidosmum (Motagne) Gomont等三种已有报道外,其余十三种,即:细丝螺旋藻Spirulina tenerrima Kuetzing、短丝颤藻Oscillatoria brevis Kuetzing、凿形颤藻O. subuliformis Kuetzing、钢色颤藻O.chalybea Mertens、庞氏颤藻Bonnemaisonii Crouan、墨绿颤藻O.nigro- viridis Thwaites、珊瑚颤藻O.Corallinae (Kuetzing) Gomont、刷状席藻Phormidium penicillatum Gomont、短直鞘丝藻Lyngbya kuetzingii Schmidle、基附鞘丝藻L. infixa Fremy、杆状鞘丝藻L. baculum Gomont、半丰满鞘丝藻L.semiplena (C. Agardh)J. Agardh和水栖裂须藻Schizothrix lacustris A. Braun等为我国海产蓝藻的新记录。各种的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国麒麟菜族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麒麟菜是生产卡拉胶的主要原料(Doty,et al.,1978)。麒麟菜的研究在其他国家起步校早,Agardh J.于1847年创立了麒麟菜属 Eucheuma,随后,荷兰藻类学家Weber-van Bosse(1928)、日本藻类学家Yamada(1936),以及Kraft(1969)都有较详细的报道;此外,还有一些区域性的研究报告(Taylor,1960;Dawson,1961;Dawes, et al.,1974; Cheney,et al.,1988)。我国从50年代起陆续开展了麒麟菜的资源保护、繁殖及养殖工作,主要开发利用的是琼枝 Betaphycus gelatinum。1985年我国从菲律宾引进了异枝麒麟菜(吴超元等,1988),现称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从分类的角度来说,琼枝藻属和卡帕藻属在我国为属的新记录。 1985年,美国藻类学家Dory和 Norris从商业角度出发,提出了15种具有商业价值的麒麟菜的分类标准,使麒麟菜属的分类研究获得较大进展;1988年,Doty再次修正了18种麒麟菜的分类标准,并在红翎菜科内新建了麒麟菜族Eucheurnatoidae,其中除麒麟菜属外,还建立了一新属一一卡帕藻属Kappapyrus,1996年再次新增了琼枝藻属Betaphycus。 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目前卡拉胶的需求量大增,作为其主要原料之一的麒麟菜种类甚多,每属富含的卡拉胶的种类不同(琼枝藻属以β-型、麒麟菜属以t-型、卡帕藻属以k-型卡拉胶为主)(Doty,1996),同时特定的工业也要选用特定类型的卡拉胶,因此,正确区分这三属的不同种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迄今,我国关于麒麟菜的研究,除了一些区域性的调查外(夏恩洪,1963),还没有分类方面的专论性研究。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所能收集到的标本的分析研究,明确我国产的琼枝藻属、麒麟菜属和卡帕藻属的种类、产地和种类间的区别,为卡拉胶实验的科学研究部门和生产单位在选择实验材料、选种养殖或收购原料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沿海海藻区系的初步分析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历代本草和地方志中都记载了很多海藻的种类。但是,最早从近代分类学的观点描述中国海藻的是1809年英国藻类学家Turner关于中国三种海藻,特别是浙江和福建产的鹿角海萝的记载。之后,C.G.Agardh(1822,1828),Montagne(1842),J.G.Agardh(1848),Greville(1849),K(?)tzing(1849),Harvey(1859),Martens(1866),Debeaux(1875),Heydrich(1894)等人也作过一些零星的记载。当时海藻分类还处于萌芽时期,有一些报导,特别是Martens和Debeaux的报导,在种类鉴定方面,存在着不少  相似文献   

7.
青岛对丝藻属Antithamnion Nageli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丝藻属由Nageli,C.1847年建立,分布于地中海、大西洋和太平洋。已报道的约有45种。近年来Wollaston等根据藻体小枝及腺细胞等特征,将原属于对丝藻属的一些种类移至凝对丝藻属Antithamnionella中。  相似文献   

8.
对丝藻属由Nageli,C.1847年建立,分布于地中海、大西洋和太平洋。已报道的约有45种。近年来Wollaston等根据藻体小枝及腺细胞等特的,将原属于对丝藻属的一些种类移至凝对丝藻属Antithamnionella中。 本文研究的材料是山东海洋学院生物系于1963、1964、1965、1978、1980、1981和1982年,从黄岛、巾港、马蹄礁、黑澜、鲁迅公园、汇泉角和石老人等海区调查采集的标本。  相似文献   

9.
南海马尾藻三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产于香港和广东硇洲岛的三种新马尾藻。它们是(1)产于香港的松弛马尾藻Sargassum laxifolium;(2)产于硇洲岛的长托马尾藻S.longifructum sp.nov.;(3)产于硇洲岛的硇洲马尾藻S.naozhouense sp.nov.。它们都直接从生殖托上长出藻叶或气囊,具有叶托混生的特点,因此,在J.Agardh的分类系统中属于马尾藻亚属subgenus Sargassum J.Ag.叶托混生组Zygocarpicae J.Ag.。本文对新种的特征都进行了描述,并与它们的近缘种进行了比较。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0.
绒扇藻属(Avrainvillea)藻体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洋,尤其盛产于珊瑚礁上。因此,该属种类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海区的限制。绒扇藻属的主要特征是藻体深绿色,褐绿色或黑褐色,基部是由假根状丝体相互交织,构成固着器,固着在礁石上。叶柄单生或具有多次分裂。叶片单个或多个,形状不一,多数为扇形,长圆形,肾形到扁压。藻体不钙化,通常黄色或褐色。二叉状分枝,基部常常缢缩,似念珠状或念珠状。皮层丝体无明显分化或具假皮层。关于绒扇藻属海藻的分类研究,至今为止,已发现23个种。  相似文献   

11.
丹麦海藻学家B?rgesen〔1953)在研究印度洋的毛里求斯岛产的海藻标本时,发现了一种具有精子囊窠成群的江蓠类海藻,但他由于没有见到窠孔, 因此不敢十分肯定是否即精子囊窠,同时,也没有采到四分孢子体和雌配子体。他根据精子囊窠成群的这一特点把它定作江蓠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Gracilaria multifurcata B?rgesen。 其后,近江彦荣( 1958 )检查加纳产的Gracilaria henriquesiana Hariot 时,也发现了这一种江蓠的精子囊窠呈球状,切面观为3-6 个集生在一起,囊窠也同样没有开口;他认为这种构建是异于江蓠属中其他种类的。 我们最近在研究中国南海江蓠属的种类时,也遇到了一些具有这种特点的标本,外形上有些象Gracilaria edulis (Gmel.) Silva 和G. coronopifolia J. Ag.。我们从许多的藻体切片中看到了集生成群的精子囊窠,随着藻体的成熟,窠壁也有不同程度的溶化,最后溶合为两个大的囊窠,囊窠顶端也有相应数目的放散精子的开口。因此,可以肯定这些集生的球状物为精子囊窠。当我们进一步检查采自不同地点和不同时期的5号约50个以上的蜡叶和液浸标本后,进一步发现了这类海藻的囊果内具有带状且多分歧的滋养丝,这些丝几乎成一规律,完全向囊果的基部伸展,在目前已掌握的标本中,还没有看到滋养丝伸向果被方向的任何痕迹。在孢子体的标本中,其围绕四分孢子囊的皮层相胞变态为长圆形。此外,在外形上,藻体的基部具有匍匐部分,上生数个直立部分,其下常有盘状固着器。关于江蓠属的种类是否具有匍匐部分,就我们所看到的文献,除Harvey (1849,pl. 65 )认为G. verrucosa 的盘状固着器附有假根和G.M. Smith (1944 : 266)认为江蓠属的藻体自匍匐的根状茎生出外,其他作者,在描述江蓠属的特征时,都只提到固着器为一盘状。Rosenvinge (1931:602)曾讨论过G. verrucosa 的固着器,他认为丹麦标本的固着器完全为盘状。Dawson (1961 : 218)在最近的研究中,描述了Gracilariopsis sjoestedtii(Kylin) Dawson 的盘状固着器连半宇根状茎枝,而G. M. Smith 报告的种类中,本种被列在江蓠属中。因此,他对江蓠属的藻体直立部分是由匍匐的根状茎部分长出的描述,很可能是受了本种的影响。我们检查了我国南北沿岸各地所产的各种江蓠属的标本,迄今也没有发现匍匐部分。我们考虑了上述这些异于江蓠属的特点后,认为这些标本应作为江蓠科的一个新属,根据其精子囊呈多穴状,新属被命名为多穴藻属,拉丁学名为希腊文poly(多)和cavernosa(穴)二字组成。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继续报告了我国西沙群岛产的十种红藻,其中的光辉软毛藻[Wrangelia argus(Mont.) Mont.],粗枝软毛藻[W. tagoi (Okam.) Okam. et Segawa]和猩红斜网藻(Vanvoorstia coccinea J. Ag.)等三种为我国新记录;多孢毡藻(Haloplegma polyspora sp. nov.)为一新种;粗枝软毛藻和球枝藻[Tolypiocladia glomerulata (Ag.) Schmitz]的四分孢子囊以及猩红斜网藻的精子囊均为首次记述。此外,通过对国内外产的一些软毛藻属种类的研究对分类依据的皮层概念进行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皮层的特征建议把软毛藻属分作三个组。  相似文献   

13.
切孢藻属(Temnogametum)是W.and G.S.West在1897年建立的。属的模式种为Temnogametum heterosporum W.& G.S.West。自本属创立以来,世界各地报道的种类不多,多产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是比较罕见的淡水绿藻之一。 切孢藻属隶属于双星藻目(Zygnematales)、双星藻科(Zygnemataceae)。关于双星藻  相似文献   

14.
角甲藻属(Ceratocorys)隶属于横裂甲藻纲、多甲藻目、角甲藻科。本属包括的种类均为热带、亚热带种。Stein于1883年建立本属。他绘制了长刺角甲藻(C.horrida)各个观察面的图,对组成壳壁的大甲板都给以描述,并指出藻体上生有六根长刺,但未对腹区进行研究。此后,Courter(1883)、Sch?tt(1895)、Cteve(1903)等相继发表了一些  相似文献   

15.
从1964年开始,我们对山西、河北、内蒙古及宁夏等地区的双星藻科植物进行调查研究,积累了一些资料,经整理其中有14个新种和3个新变种,分隶于双星藻属、拟双星藻属、转板藻属和水绵属。本文即报道这些种类。 全部新种和新变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类标本室。 1. 宁夏双星藻(新种)(图版Ⅰ:1)  相似文献   

16.
角藻是甲藻门、甲藻纲、多甲藻目、角藻科的一个大属,在世界上已记录约120种,除个别种外,都是海产,主要分布在热带大洋及其附属海域。它们中的大多数对环境条件要求相当严格,因此其区系分布和生态特点在海洋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世界大洋的角藻分类和生态报告,除印度洋调査外,其余大都未涉及其边缘海域。在国内,曾报道渤海、厦门和海南岛水域的角藻32种,其调査区或在内海或距岸较近。西沙、中沙群岛海域的角藻则尚未见记载。 随着我国海洋调査范围向东部和南部外海发展,我们采到许多角藻标本。本文根据1974年5-6月和1975年3-4月,在西沙、中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15°28''-17°30′N,111°10′-114°50′E)42个测站上,用网目为68平方微米的小型浮游生物网,自水底至水表垂直拖网所获得的材料,先报告角藻31种,其中有20种和4変种是我国初次记录(包括新订正的一个变种),其余种类以后陆续报道。 在西沙、中沙群岛海域的角藻中,除极少数可见于温带外,绝大多数都是热带海域的习见种;还有圆头形角藻(Ceratium gravidum Gourrct)、剑锋角藻(C. incisum (Karst.)(?rg)、曲肘角藻(C. geniculatum(Lemm.)Cleve)等世界罕见的狭热带性种,锥形角藻(C. schroeteri Schr?der)、梭角藻针状变种(C. fusus var.seta(Ehr.)J?rg)、偏转角藻(C.deflexum(Kof.)J?rg.)、毕氏角藻(C. bigelowii Kofoid)等热带印度-西太平洋特有种,以及深水产的嗜阴性物种,如脑形角藻(C.cephalotum (Lemm.)J?rg.)、长头形角藻(C. praelongum (Lemm.) Kofoid ex J?rg)等。它们分别代表着西沙、中沙群岛海域生物地理学和海洋生态学的特点。 本属有些种的形态变化很大,无论在文献或我们的标本中都出现许多这种现象。因此在本文中对一些多型种标本进行了详细测量,以便与其近缘种比较。J?rgensen曾提出本属的分类演化系统, Sournia对此也进行过讨论。目前我们对本属全部种类的形态和生态变异认识还不全面,故本文对每亚属内的物种暂按种名字母顺序排列描述,以后再进一步讨论其演化系统。  相似文献   

17.
为统计大连海域红藻的物种多样性,在2016年5月至2021年5月进行标本采集时,发现了红叶藻科入侵海藻牛岛薄膜藻Haraldiophyllum udoense M.S.Kim et J.C.Kang,对其形态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对rbc L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藻体直立;呈暗红色或红褐色;高7~30 cm,宽6~25 cm;叶片状,薄膜质;藻体除基部和生殖结构外为单层细胞。②rbc L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显示本研究的6个样本间无碱基差异,与产自韩国的牛岛薄膜藻无碱基差异。牛岛薄膜藻是在我国海域首次发现的新纪录种,同时薄膜藻属Haraldiophyllum Zinova为我国新纪录属,认为船舶压舱水及海水流动是该种入侵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将丰富我国红叶藻科海藻的多样性,同时为外来海藻的入侵途径及对当地生态的影响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气候温暖、潮湿,境内多山,溪河纵横,沟渠塘堰密布,动植物种类繁多,双星藻科植物种类也很丰富。1964—1976年,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对福建省双星藻科植物进行了广泛的调查。1977年我们对该科藻类进行了分类研究,共鉴定约90种,其中发现一些新的种类。本文报导了11新种,1新变种,分属于:双星藻属(Zygnema)3种;拟双星藻属(Zygnemopsis)1种,转板藻属(Mougeotia)1种,膝接藻属(Zygogonium)1种及1变  相似文献   

19.
蜈蚣藻属Grateloupia(Cryptonemiales Cryptonemiaceae)为C.Agardh所建立,其模式种为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Wulf.)C.Ag.,模式标本产地为地中海。本种是世界各地的暖温带藻类,我国南北各地都有生长。它是一种经济海藻,曾呈奎(1935)及曾呈奎等(1962—1983)先后报道和描述过产于我国厦门和青岛的本种形态构造。作者自1977年开始研究蜈蚣藻的形态构造及其生殖器官的系统发育,研究材料采自青岛及厦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水质的响应。于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间在全湖设置了8个样点,每月对各样点浮游植物进行采样调查,并对浮游植物进行属类鉴定与密度统计,分析了浮游植物的优势属、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周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抚仙湖共有浮游植物7门67属,绿藻在种类组成上占有绝对优势,为36属,其次是硅藻13属,蓝藻10属,甲藻3属,隐藻和裸藻各2属,金藻1属。周年内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月变化明显,为26.31—218.45×10~4cells/L,年平均为118.07×10~4cells/L;空间分布上,南北区浮游植物年平均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南区蓝藻密度显著高于北区(P0.05),而金藻密度显著低于北区(P0.05)。全年优势类群共5门10属,分别为转板藻属(Mougeotia)、四角藻属(Tetraedron)、栅藻属(Scenedesmus)、空星藻属(Coelastrum)、小环藻属(Cyclotella)、脆杆藻属(Fragilaria)、伪鱼腥藻属(Pseudanabaena)、蓝纤维藻属(Dactylococcopsis)、锥囊藻属(Dinobryon)和隐藻属(Cryptomona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74—3.32,平均值2.65;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43—0.88,平均值0.65。以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细胞密度3项指标对水质进行了生物评价,抚仙湖水质为轻污染、贫中营养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