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秦勇  金奎励 《沉积学报》1989,7(3):73-81
腾冲盆地中更新世褐煤形成于距今约60万年,晚更新世泥炭形成于距今7500-10000年之间,其中部分己转变成为软褐煤.该地褐煤的成煤时代之新和煤化速度之快是罕见的,实属异常煤化作用现象.为此,作者从煤岩学和有机地球化学角度研究了这一典型实例.研究表明.在该盆地从泥炭向褐煤转化的早期煤化过程之中,样品的显微光学性质、化学成分和化学结构的演化极富规律性.根据这些演化特征,作者将腾冲盆地从泥炭到软褐煤的早期煤化过程划分国三个阶段:即软泥炭、硬泥炭和软褐煤阶段.该地异常煤化现象是由异常的煤化作用因素引起的,除了由地史中剧烈火山活动带来的异常地热流之外.强烈频繁的地震构造运动也是该地煤化作用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作者提出了“异常煤化作用”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镇安盆地2705号钻孔的5个样品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泥炭与软褐煤区分指标是:M_t—65%、M_ad—12%、V_daf—63%、C_daf—5%、Q_b.daf—26.59MJ/kg、R°—0.28%。同时,对两者的物理性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滇西镇安盆地泥炭,软褐煤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建华 《地质论评》1991,37(2):97-106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讨论了滇西镇安盆地泥炭、软褐煤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该盆地泥炭、软褐煤的氯仿沥青“A”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煤级较高的煤。随早期煤化作用的加深,氯仿沥青“A”及其非烃类明显减少,而沥青质和芳香烃则有增加的趋势,饱和烃变化不规则;饱和烃的碳数分布很宽,介于C_(17)—C_(38)之间,主峰碳为C_(29);泥炭的T_(max)大于400℃,随早期煤化作用加深,T_(max)无增大趋势;Ng随早期煤化作用加深并未增大,其与凝胶化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滇西弥渡盆地中晚更新世以来的断陷特征及环境演化,开展了弥渡盆地各级阶地沉积物的热释光测年、沉积相和孢粉的研究工作。通过野外调查发现弥渡盆地西侧至少发育5级阶地,对应于5次间歇断陷阶段,重点调查弥渡盆地西侧的奇家营Ⅰ级阶地、龙华寺Ⅲ级阶地、平安庄Ⅳ级阶地、大树坪Ⅴ级阶地。Ⅰ级、Ⅲ级、Ⅳ级和Ⅴ级阶地热释光测年值分别为 200.48±22.05ka,239.06±26.30ka,320.85±35.29ka和 332.07±36.59ka。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 滇西弥渡盆地的地貌格局形成约33万年来的间歇式断陷运动,而且表现出早期断陷速率快,晚期断陷速率减缓的趋势。从沉积特征分析: 早期沉积特征中出现半深湖沉积物,说明湖盆断陷速率相对较快,反映出该段时期程海断裂带南段的活动性相对较强; 晚期主要以湖泊近岸、浅湖为主,说明湖盆断陷速率相对较慢,反映出该段时期程海断裂带南段的活动性相对较弱。通过阶地堆积物沉积相和孢粉分析研究显示,更新世中晚期弥渡盆地沉积环境主要为山间盆地河湖环境,气候由凉爽湿润→温暖湿润→凉爽湿润转变的特点。弥渡盆地西缘、北缘发育较多洪积扇,洪积扇以线性排列,东缘洪积扇较少,多为单个扇体,说明盆地西、北侧断陷速率相对较快。盆地西侧的洪积扇,由北向南规模逐渐变小,堆积物由粗变细,扇面坡度由大变小,说明北段断陷运动较强。这一现象说明盆地近代具有向北掀斜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通过孢粉学、泥炭显微岩石学和泥炭植物残体等方面的研究,作者鉴别出腾冲盆地晚更新世晚期泥炭的A、B、C、D、E、F、G、H、I和J十种泥炭相类型,并根据泥炭沼泽的氧化条件将它们纳入氧化性强、较强、弱和变化大四种成炭生态环境类型。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总结出JABAHEFI型和JDHCJ型两类泥炭相垂向演化序列,前者是盆地构造背景持续稳定的产物,后者则形成在构造活动性较强且变化较大的条件之下。新构造运动是影响泥炭相垂向演化序列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它通过对沉积区水体状况的控制而对泥炭沼泽成炭特征(包括成炭植物群组成)发挥作用。凉爽半湿润气候最有利于泥炭聚集,气候条件的次级波动与泥炭沼泽的形成和消亡有关,但对泥炭沼泽的发育过程及煤岩特征并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位于沈阳市东部和西部的2个钻孔剖面均有晚更新世晚期泥炭发育。14C测年结果表明:东部钻孔泥炭层形成于玉木亚间冰期晚期,西部泥炭层形成于玉木亚间冰期结束之后。孢粉分析结果表明:东部钻孔剖面中的泥炭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植物花粉为主,指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西部钻孔剖面中的泥炭以温带草本被子植物花粉为主,山地针、阔叶植物花粉为辅,指示温干偏湿的气候环境。定量古气候分析结果表明,玉木亚间冰期晚期沈阳地区与现今气候相当;玉木亚间冰期结束之后,沈阳地区的气候比现在稍冷。  相似文献   

7.
钟建华 《矿物岩石》1990,10(3):87-95
对滇西镇安盆地泥炭、软褐煤中的稳定组成进行荧光分析测试并未获得满意参数,又对其中抽提物—氯仿沥青“A”及其族组分进行荧光光度机测定,得到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在严格厌氧条件下,分别用滚管计数法和MPN计数法测定了不同环境泥炭样品中的发酵型细菌,硫酸盐还原细菌和厌氧纤维素分解细菌的数量与分布,并考察了产甲烷细菌的存在与活性,同时分析了这四种细菌类群相应的地质意义。实验结果表明,在泥炭中发酵型细菌数量与有机质的含量特别是腐殖酸含量具有正相关性;硫酸盐还原细菌数量与硫酸盐含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与样品埋藏深度具有一定负相关性,硫酸盐还原细菌数量与硫酸盐含量的最小值均出现在泥炭层最底层;厌氧纤维素分解菌只在少数样品中检测到,而产甲烷细菌广泛存在于所有样品中,且可以与硫酸盐还原细菌共存于许多样品中。  相似文献   

9.
郭力菲  潘宝林  王均平  程馨琳  杨勇  周锐  刘秀英  蔡卓昀 《地质论评》2024,70(3):2024030010-2024030010
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西走廊形成了一系列新生代盆地,是研究盆地沉积演化的重要区域。武威盆地位于河西走廊东部,盆地内沉积了较厚的新生代冲洪积地层。为了厘清武威盆地晚中更新世以来的沉积演化历史,笔者等在武威盆地石羊河中上游处钻取了长207 m的WV3 钻孔岩心,获得了上部17 m岩心的 19 个钾长石两步法 pIR200IR290 年龄和 2 个多步法 MET-pIRIR 年龄,结合粒度资料,重建了武威盆地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晚中更新世以来的光释光年代学框架和沉积历史。结果表明:两步法 pIR200IR290 和多步法MET-pIRIR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220~128 ka时期,沉积速率最小,为 0.35 mm/ka,水动力条件较强,以侵蚀为主;128~108 ka (MIS 5d、MIS 5e) 时期沉积速率为 1.94 mm/ka,沉积物粒径由粗变细,表明此时水动力条件由强变弱;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早期 (19~9 ka) 沉积速率为2.78 mm/ka,沉积物粒径较细,表明此时水动力条件较弱,沉积速率最大,沉积为主。该地区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在末次间冰期至末次冰盛期期间存在逆冲活动。该研究对于揭示晚中更新世以来祁连山东北部石羊河流域沉积演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分析方法,对临夏地区塔湾黄土沉积物的粘土矿物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晚更新世的黄土沉积物风成黄土或经过表生风化改造形成的古土壤,其粘土矿物组成主要为伊利石、绿泥石、伊/蒙混层粘土矿物、高岭石和少量的坡缕石,沉积物中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伊利石和绿泥石矿物组合,指示物源区经历了气候从湿润变为冷干的转变。沉积物中伊利石结晶度的测量结果显示,其(001)衍射峰的半高宽在0.23°~0.86°之间,不同岩性层中伊利石结晶度存在明显的差别,伊利石结晶度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峰值区,这表明临夏地区晚更新世的气候变化经历了从湿润→冷干→湿润→冷干的两个周期性的演化,而且晚期与早期相比更加湿润同时又更为冷干。沉积物中既有自生成因的坡缕石,又有碎屑成因的坡缕石。沉积物中自生成因坡缕石和碎屑成因坡缕石均稳定存在的现象表明,本区晚更新世的古气候是以干旱为特征,年均降雨量在300 mm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柴达木盆地晚更新世期间的气候环境状况及其与湖泊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特征之间的耦合关系,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XRD)法对位于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别勒滩区段的ISL1A钻孔剖面的黏土矿物类型、相对含量及伊利石结晶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合以伊利石为主,次为绿泥石、伊/蒙混层矿物、高岭石和蒙脱石。对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成盐阶段伊利石和高岭石的相对含量小于未成盐阶段,而绿泥石相对含量大于未成盐阶段;晚更新世气候在84~71ka B.P.与65~47ka B.P.期间温暖湿润,93~84ka B.P.和71~65ka B.P.相对干冷,成盐期(47~9ka B.P.)气候经历了干旱-湿润-干旱的旋回变化。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滨海新区北塘施工的第四系钻孔岩芯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岩石学、AMS~(14)C测年及微体生物特征综合分析,详细研究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该区地层的岩性特征、沉积相及其空间分布形态,认为本区晚更新世以来发育了一套海相—陆相—海相—陆相交互沉积的地层,成因类型包括冲积、湖沼沉积以及海积;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由滨海近岸浅海至河口湾、潟湖、滨海平原再至冲积平原的演变,总体上该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属于海陆交互作用及海进—海退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西藏佩枯错盆地晚更新世以来河湖相沉积剖面的孢粉分析显示,该地区在晚更新世早期的127—72 ka B.P.时期,气候温和湿润,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为主;至66—56 ka B.P.时期,气候转变为温凉略干,植被转为疏林草原;在56—49 ka B.P.时期,气候温凉潮湿,植被又转为针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森林草原;而在49—46 ka B.P.时期,气候温和偏干,植被转为疏林草原;在46—31 ka B.P.时期,气候寒凉湿润,植被表现为温度进一步下降的疏林草原;在31—15 ka B.P.时期,环境向寒冷方向发展,植被转为高寒草原;自11 ka B.P.(全新世初期)开始,气候由温暖偏干转变为温凉偏湿,植被由灌丛草原转变为森林灌丛草原.这表明自晚更新世以来,该区气候环境是在逐渐变干的总趋势上,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冷暖与干湿波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华南地区第四纪喀斯特洞穴堆积中常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广西崇左地区已发现多处含有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的第四纪不同时期的洞穴化石点,在其共生的动物群中,对生物地层和环境变化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且化石数量最多、演化特征最显著的种类之一是独角犀(Rhinoceros)。近期早更新世犀类化石的研究有较大进展,但中晚更新世时期的犀类化石却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产自中国广西崇左更新世中晚期的武鸣楼山临佛洞、公鸡山愚公洞、木榄山智人洞以及芭仙洞这4个化石地点的犀类新材料,依据牙齿的大小和其形态特征分别将其归入了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爪哇犀相似种(Rhinoceros cf. sondaicus)和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通过对华南地区第四纪独角犀的系统研究表明,爪哇犀(R.sondaicus)在此地区从早更新世中期一直持续到全新世;中国犀(R.sinensis)则从早更新世晚期延续到晚更新世;暂时没有发现印度犀(R.unicornis)的化石。颊齿特征分析表明,扶绥犀(Rhinoceros fusuiensis)显得要比中国犀(R.sinensis)和爪哇犀(R.sondaicus)原始,而爪哇犀(R.sondaicus)和中国犀(R.sinensis)很可能是扶绥犀(R.fusuiensis)演化而来。从化石记录来看,当时可能有印度次大陆和中国南方两个演化中心,分别演化出Rhinoceros sivalensisR.uncorins以及R.fusuiensisR.sondaicusR.fusuiensisR.sinensis两个支系。在早更新世早期,独角犀向东扩散,到达中国南方地区之后,在中更新世时向东南亚扩散;迄今,只在东南亚部分地区残存。

  相似文献   

15.
洞庭盆地中更新世洞庭湖组砾石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位于洞庭盆地安乡凹陷东南部的两护村ZKC1孔中更新世洞庭湖组砾石层进行了粒度和砾态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砾石的粒度变化反映出2个较大尺度的由大→小的旋回,早旋回由洞庭湖组下段砂砾层组成,晚旋回由洞庭湖组中段上部的砂砾层组成,反映出中更新世早-中期安乡凹陷的两次由慢→快的幕式沉降过程.在上述2个大的粒度旋回之上,叠加有多个更小尺度的砾石粗、细变化,主要与气候干湿的频繁波动有关.洞庭湖组中段顶部砾石的磨圆度明显偏低,反映其沉积时期盆地沉降和周缘隆起区抬升活动的增强.  相似文献   

16.
云南昆明盆地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孢粉记录及古气候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昆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获得了昆明盆地的东西两侧各一个钻孔的孢粉资料和测年数据,对比分析了昆明盆地自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植被演替和古气候演化。研究表明,沉积环境对孢粉记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近200 ka BP以来,昆明盆地总体经历了温凉偏干(201~180 ka BP)—温和偏干(180~132 ka BP)—温暖偏干(132~89 ka BP)—温和偏湿(89~75 ka BP)—温暖湿润(75~38 ka BP)—温凉偏湿(38~22 ka BP)—温暖偏干(22~6 ka BP)的气候变化。从区域和全球对比上来看,昆明盆地与滇中和滇西地区的气候变化较为一致,同时又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腾冲曲石地区英安岩测年结果和该区火山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英安岩(TC7)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0.41±0.01Ma(MSWD=1.18),属于中更新世,是迄今在国内测得的最年轻的高精度锆石U-Pb年龄。该区的火山岩具有高钾钙碱性的特点,为一套粗面玄武岩-玄武粗安岩-粗安岩-粗面岩以及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岩石组合。岩石富集LILE、LREE,相对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高的原始地幔标准化(Th/Nb)N比值(大于6)、低的Nb/La(小于1)和Nb/U比值(3~13),相对富集Zr,Zr/Y比值较高。这些地球化学特征明显区别于典型岛弧钙碱性火山岩。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εHf(t)值为-11.0~-1.5,变化较大;tDM1、tDM2分别为747~1115Ma、951~1437Ma,模式年龄远大于SHRIMP测定的锆石U-Pb年龄。腾冲火山岩喷发时该区属于大陆板内环境,该区火山岩与地壳混染的大陆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相类似,是幔源物质遭受壳源富集组分强烈混染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宁夏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构造演化规律,采用钻探、粒度分析、光释光测年等技术,对盆地中部发现的2期晚更新世湖相地层进行了沉积学、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下部湖相地层萨拉乌苏组的形成时代为76~63 ka,上部湖相地层水洞沟组形成时代为25~11 ka,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侵蚀面.根据沉积证据和粒度分析结果,将...  相似文献   

19.
黄庆敏 《福建地质》2009,28(2):81-91
中-晚元古代马面山群分布零散但较广泛,是福建省金银铜铅锌多金属矿的重要含矿层位。不同地段的马面山群因岩性及其组合的差异,其含矿性及含矿特点也具明显差异。重点分析了马面山群岩石地层划分及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研究省内主要矿化集中区马面山群对金银铜铅锌多金属矿的控矿特点,认为马面山群中普遍发育基性火山岩和中酸性火山岩夹层,构成偏碱性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是研究区内基底矿源层和含矿层,中-晚元代的成矿作用主要受绿片岩及大理岩等钙硅质岩层位控制,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是成矿重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了今后在中-晚元古代马面山群中寻找块状硫化物铅锌多金属矿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宁夏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构造演化规律,采用钻探、粒度分析、光释光测年等技术,对盆地中部发现的2期晚更新世湖相地层进行了沉积学、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下部湖相地层萨拉乌苏组的形成时代为76~63 ka,上部湖相地层水洞沟组形成时代为25~11 ka,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侵蚀面。根据沉积证据和粒度分析结果,将萨拉乌苏组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沉积阶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湖进-湖退序列,代表了一期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而水洞沟组为干冷环境下形成的浅湖。构造、环境对比分析表明,清水河盆地2期古大湖的形成、消亡指示该地区晚更新世经历了拉张-挤压-拉张的构造转换。两次拉张作用是萨拉乌苏湖和水洞沟湖形成的主要因素,古大湖发育的间断期存在的强烈构造隆升事件是导致萨拉乌苏湖消亡的根本原因,末次冰期MIS4和MIS2晚期的异常寒冷气候也是古湖衰退的原因之一。清水河盆地2期古湖的演化规律,为研究青藏高原周缘晚更新世古大湖形成与演化、古气候变迁及青藏高原的隆升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