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飑的定义是: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间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有剧烈变化,常伴随雷雨出现。而热雷雨产生时也有以上的要素变化。因此飑和热雷雨在气象观测实际中很容易混淆。对它们如何区别呢?一是气象要素变化的程度不同,二  相似文献   

2.
刘明云 《山东气象》2009,29(4):73-74
为了更好地做好飑的观测,总结了平原站2004年和2006年两次飑出现时气象要素的变化特点,飑出现时常伴随瞬间风速突增,风向突变,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并伴有气压、湿度骤增,气温骤降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还常伴随雷阵雨出现。通过这些变化来寻找飑的特征,防止飑的漏记和误记。  相似文献   

3.
飑的判别     
郭键 《气象》1991,17(9):28-28
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规定:飑是“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时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剧烈变化,常伴雷雨出现。”然而,由于其出现次数较少,定义较抽象,在实际观测工作中较难判别,常出现漏记或误记。为了较准确  相似文献   

4.
陈丹青 《广东气象》2002,(Z2):47-48
飑是一种诸多天气现象和气象要素综合反映的特殊天气现象 ,常出现在春、夏季急行冷锋的前方和台风边缘的积雨云到来之时 ,常伴有阵雨、雷雨甚至冰雹 ,最大风速可达 2 0m/s ,有时甚至达5 0m/s。其在《规范》中的定义是 :“突然发作的强风 ,持续时间短促 ,出现时风向突变 ,瞬间风速突增 ,气象要素随之剧烈变化 ,常伴雷雨出现”。所以观测时判断是否记录飑关键是要综合考虑何谓“强风”、“突变”和“剧烈变化” ,然后结合其它气象要素的变化进行综合考虑。根据我台 49年气象观测资料统计 ,飑这一天气现象记录有 1 9次 (6月和 8月出现次数…  相似文献   

5.
去年6月4日,我站受冷锋影响,有一次强降水过程,在当天的现象栏中值班员记了闪电、雷暴、阵雨、大风,我以为,这是一次胞过程,所以,还应加记飑。规范中说:胞是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间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亦有剧烈变化,常伴随雷雨出现。当日气象要素的变化如附图,压、温、  相似文献   

6.
飑: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间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亦有剧烈变化,常伴随雷雨出现。这里只给出了飑现象一个比较笼统、概括的定义,造成有些测报人员对它的理解存在模糊和误区,而天气现象的记录主要依据其定义描述的特征来进行判断,这样就使得有的台站在工作中所依据的标准并不十分明确,出现了判断标准不一致,导致飑现象记录的不规范,甚至出现了漏记现象。现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作以下分析,供测报人员参考。1所依据的特征及各要素变化的次序不明确定义里提到的风速突增,风向突变;压、温、湿气象要素随之有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7.
飑是一种根据风、压、温、湿等要素变化而记录的一种天气现象。《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其定义为: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间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亦有剧烈变化,常伴随雷雨出现。但是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剧变均是定性描述,没有一个量的标准,相对于其它天气现象较难观测。因此,实际工作中,一些同志在飑及其观测上存在一定问题。我们对铜川站1984~1994年间所出现的全部26次购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一些结论,供大家参考。1跑的气候及要素变化特点1.1气候特点铜川站随基本出现在夏半年,其中6~…  相似文献   

8.
关于天气现象"飑"的实践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飑是一种与强对流天气相关的天气现象。按其定义:飑是突然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时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也有剧烈的变化,往往是气压涌升,温度陡降,湿度增大,并常伴有雷雨出现。在实际工作中飑是一种容易漏记或错记的天气现象。1飑易漏记、错记的原因飑在实际工作中容易漏记或错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般的雷暴天气都伴有阵风及气象要素的变化,但并非所有的阵风都是飑。第二,风向急转的概念不是很清晰。第三,持续时间短促。第四,开始时间的记录以什么为准。其实飑的记录可以根据当时的天气背景及发生时单站…  相似文献   

9.
陈焕武 《陕西气象》2001,1(1):42-43
飑是一种突然发生的持续时间短促的强风现象。它与排列成带状十分狭窄的雷暴群同时出现,形成一条强烈的对流天气带。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飑做了定义,但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也有剧烈的变化,没有一个量的标准。因此,在实际观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容易造成漏记、缺测或时间偏迟。对佳县站1980~1999年资料记录所出现的132次飑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一些结论。1 飑的气候特点及要素变化1.1 气候特点据资料统计表明:飑出现最早在5月初,最晚在10月底,其中7~9月出现占80%;日变化显,午前弱,午后强,傍晚减弱,一日中14~20时出现…  相似文献   

10.
飑,就是指突然发作的风强。其特征是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间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亦有剧烈变化。它往往是由同一气团内的单体或群体雷暴影响所致。6月1日我站观测到的情况就是很好的一例。 一、云天及气象要素演变 1、云天演变:08时前的几个小时观测记录均为Scop,Sctra。08时20分西北方向上开始出现积雨云,并迅速地向我站上空发展,至08时40分积雨云已布满全天,09时14分有雷暴出现,同时伴有大雨。 2、气象要素变化: 风的情况为:6~sC:0,7~sNNE:1,8~sNNE:  相似文献   

11.
谈谈飑的观测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气象上所谓飑,是指突然发生的风向突变、风力突增的强风现象,其持续时间短促,飑通常还伴有骤雨或雷雨。它是春夏季影响广东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而且常形成一种风向和风力发生剧烈变动的天气变化带(称为飑线),是一条雷暴或积雨云带。沿着飑线可出现雷暴、暴雨、大风、冰雹和龙卷风等剧烈的天气现象。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克拉玛依气象站1961-2007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近47a克拉玛依雾的年代、季、月变化特征,总结了雾的生消、持续时间的特点,并对雾前、雾中的日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做了分析。结果显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克拉玛依雾日出现突增,其中以冬季雾日的增多最明显;持续时间≥6h的雾日有明显增加,春秋季增幅最大;持续时间〉12h的浓雾所占比例较小,但也呈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3.
新疆多风区极值风速与大风日数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新疆5大风区代表气象站历史风况资料均一化处理基础上,从平均风速、极端风速强度、极端风速频次、大风持续时间等4个方面分析了极端风气候特征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达坂城风区瞬间风速≥17.0m.s-1的年大风日数以及极端弱风频次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但极端强风的强度显著减弱,发生频次显著减少,大风年时数与最长持续时间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显著减少,风力可利用时间增加。2)阿拉山口风区极端强风的强度显著减弱,极端强风频次与极端弱风频次均显著减少,大风日数、大风年时数、大风年最长持续时间均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显著减少,风力可利用时间增加。3)十三间房风区仅极端弱风的频次显著增加、平均风速显著减小,其余变化均不明显。4)淖毛湖与哈巴河呈现出对称的极端强风强度显著减弱、极端强风频次显著减少、极端弱风频次显著增加趋势,大风日数、大风年时数、大风年最长持续时间等虽呈显著的减小趋势,但具有很大不确定性。5)十三间房风区平均风速的显著减小主要是弱风天数增加引起的,而其余风区则主要是由极端强风的强度减弱引起,极端风力频率和持续时间的影响作用相对略小。  相似文献   

14.
飑线是一种中、小尺度的突发性强风,常出现在冷锋之前。狂风骤起,瞬间风速急剧增大,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亦有剧烈变化,常伴随雷雨和冰雹、大风等灾害天气同时出现,持续时间短促,危害严重。1998-07-12-18~19时富平县美原镇遭受强飑线天气形成的大风、暴雨、冰雹的袭击,造成灾区倒塌房屋160间,受伤2人,摧折树木4880棵,约333.3hm2果园被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333.3hm2,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万元。1 强飑线要素分析1.1 高空环流  1998-07-12-08时500hPa图(…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年六月廿七日于江淮之间产生一条暖式切变型颮线,它的特征与一般颮线有显著不同。分析表明,此颮线在高空前倾槽与地面暖式切变线相遇处形成并沿切变线向东南方移动,雷达回波走向与颮线垂直。在地面上,颮线后部的反气旋辐散中心移动较慢,而范围扩大,因而颮线与反气旋辐散中心的距离逐渐增大,雷暴高压和强风区逐渐与反气旋辐散中心脱离,强对流天气仅发生于江北地区。最后,本文讨论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及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6.
一次雷暴密度流的风场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利用新建325米气象塔分析了北京地区一次雷暴密度流的风场、温度场和地面诸气象要素的特征,计算了320米以下风速垂直切变、水平风速加速度、垂直风速、流函数、热通量和动量通量等物理量,着重对雷暴密度流风场结构进行了研究。得到当雷暴密度流过境时地面气压、风向、风速和温度依次均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同时还证实,在雷暴密度流中存在着强烈的阵风浪涌和垂直运动,而且密度流的头部是诸气象要素变化最剧烈的区域,尤其是头的后部存在着最大的风速垂直切变和最强的下沉气流;头的前部存在着最大的水平风速加速度和最强的上升气流。这些  相似文献   

17.
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驱动WRF模式,对环渤海区域1981—2012年123次强风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对不同天气系统形势下环渤海区域强风过程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WRF数值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环渤海区域强风过程的发展演变特征。2)西北路冷锋过程引起的环渤海区域强风强度较其他过程偏强,强风集中在辽东半岛西部、渤海海峡和山东半岛东部。黄河气旋引起的强风过程与冷锋相比,分布特征有着明显的不同,强风主要集中在山东半岛东部及黄海海域,渤海海域的强风相对偏弱。3)强风过程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冬季强风持续时间长,风速大,春季次之,夏季最弱。4)强风过程在渤海海域的最大风速呈增加趋势,而在渤海海峡以东海域和山东半岛南部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8.
胡金松 《气象》1980,6(1):20-21
颮线是一条对流天气活动带。强的颮线会带来雷雨大风,甚至还会发生冰雹、龙卷等灾害性天气。例如:1964年4月1日14时26分,有一条强颮线经过本站,瞬时极大风速达到38m/s,不到一小时,降雨达40.7mm,同时还下了冰雹,使城关及附近公社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一定的损失。颮线是一种生命短暂的中尺度天气系统,从产生、发展到消亡都比较突然。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台预报这样的天气系统,其准确性和及时性都还有一定问题。  相似文献   

19.
应用深圳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和区域气象观测站等多种观测资料,对2009年3月5日深圳市一次局地大风天气的中小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造成大风天气的颮线过程急流变化、飑线内小尺度强对流系统结构特征,以及受灾地点附近地面风向、风速、气压、气温和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认为飑线内的小尺度强对流系统造成了这次大风灾害。发现飑线在东移发展过程中,有高空急流动量下传特征,飑线内的小尺度强对流系统有移动速度快、生消时间短、中心风速大的特点,其速度中心区具有上大下小的漏斗状及前倾垂直结构特征、具有局地弱龙卷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利用广东省徐闻县西连镇90 m测风塔在14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期间获取的具备完整的台风代表性的观测数据以及处于台风外围的广东省茂名市博贺镇100 m测风塔的观测数据,对台风威马逊的近地层强风特性进行了分析,西连测风塔结果表明:风速时程曲线呈明显的"M"型分布特征,台风中心经过测风塔前后,风向沿逆时针方向大幅偏转约170°。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大,风速廓线较好地符合对数和幂指数律;台风过境前后,各强风区的风速廓线幂指数和粗糙长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特点;粗糙陆地下垫面的风速廓线幂指数和粗糙长度较大。湍流强度和阵风系数在前外围强风区或后外围强风区较大,在前眼壁强风区或后眼壁强风区较小,湍流强度和阵风系数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基本符合指数为负值的幂指数律;粗糙下垫面对湍流强度和阵风系数有增大的作用。外围强风区和眼壁强风区的10 min风向变率变化较为平稳,而在眼区变动较为剧烈,在眼区,当风速达到最低值或次低值时,10 min风向变率幅值达到最大值。博贺测风塔结果表明其总体上与西连测风塔台风前外围和前眼壁强风区的情形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