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热带全新世冷波动事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参照 47个实例 ,探讨中国热带全新世 7次冷波动事件的时空分布。认为新冰期Ⅱ和新冰期Ⅲ (第①冷期 )较明显 ,分布较普遍 ,比今降温 1~ 2℃及 <2℃。YD事件在热带陆域为 115 0 0~ 10 2 0 0aBP ,海域为 1140 0~ 10 5 0 0aBP ,降温 4~ 6℃。B事件和新冰期Ⅰ的地点偏北 ,降温 2 5~ 3 0℃。第②冷期短暂 ,第③冷期分布局限 ,降温 <1 5℃。年代越近 ,降温幅度越小。东部热带 7次冷事件俱全 ;西部热带冷波动微弱 ;海南岛与南海同步冷波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全新世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国全新世气温集成序列为资料,分析中国全新世气温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全新世气温变化可以分为早全新世(11.5~8.8kaBP)波动升温期、中全新世(8.8~4.2kaBP)大暖期和晚全新世(4.2kaBP以来)转冷期3个阶段。8.0~6.2kaBP是暖期盛期,气温较现代高1℃多。全新世期间发生多次冷暖事件,有11.0kaBP、9.8kaBP、9.2kaBP、8.9kaBP、8.2kaBP、6.2kaBP、4.0kaBP、2.8kaBP、1.5kaBP和0.4kaBP等10次冷事件,有8次可以北大西洋相互对应;其中4.0kaBP和0.4kaBP是全新世最显著的冷事件;暖事件主要发生在8.6kaBP、4.7kaBP和3.5kaBP前后。全新世冷暖事件变化分别具有显著的1000a、700a的周期。  相似文献   

3.
藏南沉错湖泊沉积多指标揭示的2万年以来环境变化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通过对藏南沉错湖芯TC1孔的研究,分析了TC1孔的粒度、TOC、TN、C/N、Fe/Mn、Sr/Ba以及环境磁学参数等环境代用指标,基本上获得了这一地区2万年以来的环境变化记录。结果显示约19 800~18 000 Cal aBP的温度下降在各指标中具有明显的反映;约16 000 Cal aBP左右,温度在一次跃动上升之后,随即出现急剧下降;约15 200~12 000 Cal aBP,是降温之后的缓慢回升过程;约12 000~9 500 Cal aBP,各种指标均显示湖区环境处于不适宜阶段,特别是11 600~10 400 Cal aBP,湖区环境显著恶化。进入全新世后,湖区环境经历了3次明显的暖期(约9 500~7 600 Cal aBP、约6 800~5 800 Cal aBP、约4 800~3 800 Cal aBP) 和2次冷期(约7 600~6 800 Cal aBP、约5 800~4 800 Cal aBP),呈现出暖干/冷湿的交替规律,具有南亚季风(西南季风) 区气候变化的特征。沉错湖区2万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中的某些特征时段与格陵兰冰芯记录和青藏高原其他记录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反映了湖区及藏南地区的气候环境演变特征具有全球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对汉江上游谷地弥陀寺黄土剖面的地层序列和常量元素进行了研究,用光释光测年法(OSL)对地层进行了断代。结果显示:剖面中Na2O、Mg O、Ca O表现淋失,Fe2O3、K2O和Al2O3则相对富集,其中在古土壤中这些元素表现淋失或富集程度更为强烈;剖面具有斜长石风化为主的初级化学风化程度,以Ca、Na流失严重为特征;从马兰黄土L1→古土壤S0→全新世黄土L0,风化由弱变强再变弱。这些信息揭示了汉江上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尤其是气候的变化规律:18 000~11 500 a BP气候以干冷为主,进入全新世后逐渐转暖,8 500~3 100 a BP为全新世大暖期,气候温湿,3 100 a BP后气候又转凉,呈现出由"冷干→转暖→暖湿→干凉"的演变过程,同时弥陀寺黄土对6 000~5 000 a BP期间发生的气候波动冷事件也有记录响应。  相似文献   

5.
热带第四纪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美洲、非洲、亚洲以及澳洲、太平洋地区近百个实例表明,全球热带第四纪气候的波动不明显,例如晚更新世MlSS5~MISS2期间的D/0暖波动和Hi冷波动、末次冰期盛期、新仙女木冷回返都很少见报道。但是,相对而言,冷波动比暖波动较易识别,末次冰期有较多实例,新冰期I、Ⅱ、Ⅲ也有表现,而末次间冰期及全新世大暖期则不易识别。温度与湿度变化的时空配合有一定的规律性。末次冰期之前,环境普遍趋湿。末次冰期之后,干湿的地域差异较大。全新世回暖,但是,干湿的地域分布与此前相反。气候变化的地域差异与气候的地带性有关。南美洲的暖波动主要出现在北部。非洲中部赤道多雨带的气候相对稳定。亚洲南部的印度干湿变化明显。东南亚诸岛冷期趋湿。  相似文献   

6.
陕西扶风黄土台塬全新世成壤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通过对陕西扶风全新世黄土剖面的土壤学和地层学研究、磁化率、酸碱度和粒度测定分析, 揭示了周原地区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过程。黄土剖面中的埋藏古土壤S0形成于全新世大暖期的温湿环境中, 古土壤S0中黄土夹层(Lx)的存在, 表明6000aBP前后季风气候发生转折, 在6000~5000aBP出现一个干旱阶段, 并使得全新世大暖期分裂成为两个主要的温湿阶段。大约从3100aBP开始, 受全球降温过程的影响, 季风气候朝向干旱化方向发展, 全新世大暖期的成壤作用被黄土堆积所取代。现代表土大约从1500aBP开始发育。  相似文献   

7.
全新世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气候变迁的古生物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全新世期间的气候波动频繁,引起哺乳动物群的多次迁徙。该时期哺乳动物群的常见种属多见于亚热带地区,仅少数种属如貘、犀、长臂猿和亚洲象等在自然状态下主要分布于热带―中亚热带南部地区,指示了具热带气候性质的中亚热带南部的森林环境。文章在确定中国东部全新世不同阶段此类动物群的种属构成与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主要根据热带种的迁徙和分布特征,初步推断各阶段亚热带地区的气候变迁状况如下:盛冰期之后的冰消期,温度逐渐回升,14 000―12 000 a BP时,热带种分布北界大致南移2°,指示1月平均气温较今低3~5℃;12 000―8 500 a BP为升温期,气候转暖,热带种分布北界达中亚热带南部,逐渐类似于现今气候;8 500―5 000 a BP为大暖期,热带种分布北界抵秦岭―淮河一线,北移约6°,指示1月气温较今高约7~9℃;5 000―3 000 a BP为降温期,热带种分布北界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流域,北移约4°,指示1月气温较今高约5~6℃;3 000 a BP以来,气候逐渐变冷。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在全新世时期发生了多次较大的气候和生物气候带变迁事件。  相似文献   

8.
陕西歧山全新世黄土高分辨率气候记录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根据对陕西歧山县五里铺村全新世黄土剖面的野外考察和粒度、磁化率室内分析,揭示了该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规律。认为在全新世大暖期当中的6 000 5 000 aB.P.曾经出现过风成黄土的堆积,代表了一个相对干旱期。因而,可知全新世大暖期气候是不稳定的。这就导致全新世出现两个成壤期。不论在温湿阶段还是在冷干阶段,气候都具有短尺度、小幅度的频繁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热带第四纪动物群与气候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热带第四纪动物群的70多个实例约有40%出现在冷期,反映气候波动幅度较小.动物群的时空分布可以佐证早更新世气候波动的2个主旋回、中更新世的3个主旋回、晚更新世的2个主旋回和全新世大暖期.末次冰期和新冰期未曾危及热带动物群的生存.历史时期的冷波动使动物逐步南迁,但其绝迹主要是受人为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综合-比例法”(Composite Plus Scale,CPS),利用近年来已发表的数据集成重建我国华南北热带地区11.5―2.5 ka B.P.温度变化序列。结果表明,该地区冷暖变化可以分为三大阶段:11 500―9 500 a B.P.为全新世早期阶段;9 500―4 000 a B.P.为全新世大暖期阶段;4 000―2 500 a B.P.开始出现降温过程。功率谱和小波分析表明:华南北热带气候变化具有多时段、多尺度冷暖周期变化特征,在千年尺度上,1.3 ka和3.3~3.9 ka是其冷暖变化的主要周期。序列中可以识别出一系列气候波动事件,如8.2 ka、7.9 ka、7.1 ka、4.1 ka气候事件。交叉小波谱分析表明:ENSO对华南北热带地区温度变化有着显著影响,特别是7 ka B.P.以来其影响进一步加强。通过与其他序列的对比发现:华南北热带地区的气候变化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但也同样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1.
全新世以来永定河洪水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鲁烽 《地理研究》1991,10(3):59-67
本文通过对永定河流域内全新世地层、考古遗址和历史文献的综合分析,表明在距今约10000—9500年、7700—7500年、5200—4600年、3200—3000年、1900—1700年前以及公元1801—1896年间,永定河流域曾出现过六次暴雨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绿洲和沙漠下垫面状态对大气边界层特征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1,自引:10,他引:31  
吕世华  陈玉春 《中国沙漠》1995,15(2):116-123
采用两维高分辩率边界层数值模式,并与一个包括植被和土壤层的生物一大气能量传输模式(BATS)耦合,模拟研究绿洲和沙漠下垫面状态对大气边界层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漠中的绿洲对大气产生"冷湿效应",使之上空形成冷湿气柱;绿洲之间的沙漠对大气呈"暖干效应",使上空形成热干气柱。在水平平流的作用下,在绿洲下游的沙漠边缘形成降水峰值,有利于降水,但沙漠区下游的绿洲则相对于整个绿洲区降水偏少,不利于形成降水。  相似文献   

13.
黄河断流概况、变化规律及其预测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吴凯  谢贤群  刘恩民 《地理研究》1998,17(2):125-130
该文简要介绍了黄河断流的现状、原因及其危害,初步揭示了黄河断流年度双高峰规律与多年逆反规律、利津站断流天数与花园口站月平均流量的关系、利津站全日断流天数与总断流天数的关系等变化规律,并统计分析了利津站最长断流天数、累计断流天数、断流长度、最早断流日期等发展趋势.上述研究为黄河断流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关于珠江河海划界的意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赵焕庭  王丽荣 《热带地理》2001,21(3):218-222
大河河海划界不能简单地把河流入海由窄变宽的口门断面作为河海分界线。文中分析了大河珠江河口的自然与开发利用的有关情况后,提出主要根据咸水入侵和淡水冲出程度以及生态环境,并参考港口航道、水利和环境监测等因素,划出河口段和河口延伸段。由水行政机关主管河口段和河口延伸段的开发利用、整治和管理的行政事务是适宜的,要大力协调段内所有涉水项目的规划和工程的计划行动。  相似文献   

15.
陆中臣 《地理研究》1984,3(2):35-44
本文采用黄河下游的实测资料,分析了三门峡水库下洩清水阶段,河床的调整及其对基准面的反应。认为在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河床纵剖面以近于平行的方式调整;横断面形态向窄深式发展;河型的转化主要取决于地貌临界值和粉沙—粘土含量。从长时间看,下游的淤积特性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丁登山 《地理研究》1996,15(4):101-106
近年来,国际上和国内相继出现了一个流行的说法:由于中东水资源短缺和人口迅速增长,各国间水资源矛盾日趋尖锐,因而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因争夺水资源而爆发战争。该种说法值得商榷。对两河流域和有关各国的水资源现状和近年来该地区地缘政治的一些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有关各国的水资源并不十分短缺,而且存在着节水的巨大潜力;有关各国将会在水资源上继续采取合作和妥协的态度,不会使矛盾激化到为此而发生战争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钱塘江河源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发新 《地理研究》1987,6(1):21-30
纵观确定河源标准的基础上,根据1983年钱塘江河源河口考察实际资料,重新确定钱塘江源头为六股尖。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晚更新世黄土与古季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晚更新世黄土地层含有末次间冰期一次期东亚季风演变的大量信息,经外地学界十年来的探索,初步揭示了东亚季风演化的规律,本文对于这方面研究的现状作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9.
黄河故道的环境特征与整体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义丰 《地理研究》1998,17(3):289-296
从区域开发的角度,对黄河故道的形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开发构想,为黄河故道生态农业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