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概述了近年来用近垂直反射地震技术研究莫霍面的进展. 对在松辽盆地内进行的约1300km近垂直反射地震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解释. 得到松辽盆地内莫霍面埋深的一些特点,其中重要一条是沿依安—大庆—大安东一线存在32km的等深线,其西侧莫霍面埋深明显大于东侧. 对典型剖面段的莫霍面震相进行瞬时信息的提取. 结果表明,利用三瞬信息可以补充原始剖面上莫霍面的解释. 并对与莫霍面有关的科学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利用天然地震和工程爆破在莫霍界面上的反射波和首波测定地壳厚度的方法,求出临汾地区的地壳平均厚度为38km,侯马、介休地区37km、吕梁山区44km,太行山区43.5km。指出沿临汾盆地汾河河谷有深大断裂存在,地壳深部莫霍间断面为一上隆的条状地带与地面的NNE向断陷盆地相对应。  相似文献   

3.
在加州南部文图拉盆地的下方,常发生深度在20-30km的地震。深地震活动的震中分布勾画出一个向东走向的椭圆,这个椭圆几乎与勾画的圣克拉拉向斜吻合,该向斜是沉积厚度为15km的文图拉盆地的主要构造单元。即使最深地震也可以看到清晰的Pn和Pg震相,这证明这些地震发生在地壳里。横断山脉西部浅震和深震走时曲线要求文图拉盆地之下,到莫霍面深度必须比周围地区低7-10km,这标志着地壳增厚20-35%。其他研究人员已经指出,文图拉盆地在加州西部热流最低。因而,低热流、特殊厚的(15km)沉积物、地壳的快速缩短、深震和沉陷的莫霍面正好都在一个小区域内,所有这5种现象明显地表明为一个共同的起因。深震和文图拉盆地沉陷莫霍面的局限性表明文图拉盆地的快速缩短是异常的,并不表示穿过所有西横断山脉的收缩的速率。  相似文献   

4.
八达岭及周缘地区壳幔结构与潜在震源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Seis83程序包,对盐山大兴延庆剖面的大兴延庆段人工地震测深资料进行了计算处理,获得了八达岭及周缘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结果显示,该区浅部断裂发育,沉积层厚度差别大;其深部构造在横向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均匀性,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明显,局部存在低速块体.莫霍面由剖面东段的大兴向延庆方向倾斜,大兴附近莫霍面的深度为34.5km,居庸关附近为38.5km.在延庆附近莫霍面存在一断裂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质构造背景及地壳结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质和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质构造背景、地壳结构和莫霍面形态.主要结果是:① 给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大地构造分区和主要深大断裂的特征;② 主要利用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得到莫霍面的基本特征;③ 地表断裂与莫霍面的某些特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种复杂的地壳结构可能是强烈地震的孕育环境.   相似文献   

6.
用四维反演方法研究地震活动的深部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天铭  苏瑞  张伯宏 《地震工程学报》2001,23(3):217-223,237
导出了用重力和水准重复测量资料反演地壳界面密度和垂直形变随时间变化的四维反演公式,并对甘肃河西地区(包括祁连山地区)和滇西北地区的重力和水准重复测量资料进行了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2个地区莫霍西密度变化速率和垂直形变速率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甘肃河西地区和滇西北地区莫霍面密度大规模减小和莫霍面大范围隆起可作为1年尺度的地震预报的深部判据。地震往往发生在莫霍面隆起区与沉降区、密度减小区与增长区的过渡地带。  相似文献   

7.
黄金莉  赵大鹏 《地震学报》2003,25(6):563-573
应用南加州地震台网记录的6 347次区域地震的146 422个P波到时数据,并结合其它地震学方法所得到的莫霍面深度资料,在考虑莫霍面起伏变化下,确定了该区0~35 km深度内的精细三维P波速度模型.检测板分辨率实验结果说明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该模型提供了有关区域结构的重要信息,浅层P波速度结构与地表的地质特征相关,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山脉盆地、地形地貌的差异;各深度层上的速度结构表现为分块特征,反映了以大型活动断裂为界勾画出的分区,如洛杉矶盆地、文图拉盆地、莫哈韦沙漠、半岛山脉、圣华金山谷、内华达山区及思尔顿凹槽区域整体变化的特征.圣安德列斯断层成为研究区内明显的边界,几个深度层上可以看到两侧的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而横跨该断裂的几个剖面图上则显示了位于断层西南侧的太平洋板块区域速度较高、不均匀性较大,地震活动较深;位于断层东北部的北美板块速度偏低,非均匀性稍弱,地震活动性则较弱.比较平缓莫霍界面和起伏莫霍界面下反演得到的结果可以说明:莫霍界面的起伏对中下地壳层位速度结构的影响是明显的,尤其是在莫霍面深度变化较大的部位,这种影响更为强烈.带莫霍面形状的模型能更精确地计算射线路径和理论到时,从而使反演后的残差更小、结果更精确.   相似文献   

8.
玛沁—兰州—靖边剖面壳幔复杂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波的瞬时特性和波列长度参数量,给出一种地震波形复杂性系数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呆以用于描述研究区介质的复杂性,处理了中国地震局物探中心于1999年7月实施的玛沁-兰州-靖边地震测深剖面,得到了该剖莫霍界面复杂性系数分布图,结果表明沿剖面的不同构造单元。莫霍界面的复杂性有较大差异,复杂性系数分布沿剖面存在两个明显的变化特征,在该剖面的玛沁裂断和海原地地震的下方,莫霍界面的复杂性系数明显大于沿剖面的其它位置,对穿过各个构造单元的PmP波形做了频频分析,在玛沁断裂和海原地震的下方,频谱的优势频率范围明显较其它位置宽并且出现多峰值。  相似文献   

9.
蒋维强 《华南地震》1989,9(1):44-46
本文从地震力的角度来分析1918年南澳大震烈度异常的原因。潮阳、潮安和云霄一带的烈度异常的主要是莫霍界面上的反射波S_(11)所造成;惠来、漳州和佛县一带的烈度异常主要是由于莫霍界面和地表面上各反射一次的反射波S_(11)所造成.  相似文献   

10.
三维分块倾斜界面的反演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利用反射波走时反演介质层速度和包含直立断层的三维界面的计算方法.对各层界面利用多个倾斜或平界面方程来描述.给出了数值计算实例.结果表明,反演解与真模型很接近,说明计算方法是有效的.利用该方法处理了唐山地震区的PmP反射波资料,获得了该区域莫霍界面的三维分块形态.唐山附近莫霍界面错断与该区域1976年唐山地震及一系列余震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莫霍界面速度图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志祥  薛广盈 《地震地质》1995,17(4):446-452
根据陕西省及邻省地震台网的地震记录,利用地震及工矿爆破的首波走时,采用地震层析技术,重建了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的莫霍界面速度图象。并对速度横向不均匀性及其与地质构造、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辽西兴城地区深反射地震剖面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分析和研究辽西兴城地区深部地下结构,深部探测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在辽西进行了深反射地震实验研究.本文报告了在辽西东部进行的一次二维近垂直深反射地震实验结果,测线西起葫芦岛市西老爷庙村,东至兴城市区外首山附近的郭家店,方向约为北偏西33°,剖面全长21.93 km.在共中心点叠加剖面发现了5个主要反射波组,分别出现在双程走时6 s,6.5 s,7.5 s,8 s,10.4 s左右.论文对主要反射波组地球物理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并结合邻区深部地震资料研究成果,得出三点认识:一是研究区域地壳可分为上、下两层结构,上地壳内无明显反射层位,下地壳呈现“凹陷”特征;二是观测到来自莫霍面反射信号(10.4 s TWT),对应莫霍面深度约为30 km左右(速度按地壳平均速度6 km/s折算),莫霍面西深东浅,东部较西部约抬升600 m;三是本区域莫霍面可能由一组横向速度、厚度不一致的多个薄层构成.  相似文献   

13.
根据近垂直地震反射原理和Moho面上下深地震反射资料频率低的特征,运用深地震反射资料的近垂直反射数据,通过静校正、资料净化、共检波域叠加等叠前和叠后处理技术,对六盘山莫霍面结构进行成像.初步结果显示出横过六盘山莫霍面起伏、断错的结构特征.六盘山东侧的鄂尔多斯地块莫霍面东高西低、变化平缓、结构完整;靠近六盘山前缘莫霍面错断,可能与壳内走滑作用有关;西侧的青藏高原东北缘莫霍面西高东低,靠近六盘山呈现汇聚挤压、明显缩短的特征;六盘山复杂的莫霍面结构,揭示了六盘山地壳早期双向挤压、晚期山前侧向走滑的构造图像.  相似文献   

14.
用近垂直地震反射方法研究莫霍面的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近垂直地震反射方法研究了在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内泰康-哈尔滨约130km范围内地壳结构和莫霍面特征.通过数据采集,定量处理和综合分析,得到以下认识:在野外观测中激发井深和震源能量是主要参数;在资料处理中速度分析与共反射点分布的处理是主要技术.分析莫霍震相可以得到它的层状与似层状内部结构以及起伏、断裂等外形特征.利用傅立叶谱、时频分析与瞬时信息可更细致地研究莫霍特征.影响莫霍特征与成因的因素主要为分异作用、地幔对流、相变、地球转动和板块运动;其中地幔对流和相变是形成莫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江苏及邻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江苏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和人工地震研究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下扬子地区、郯庐断裂带、大别山东段、苏鲁地块等地区,介绍了利用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及其它地球物理探测等方法对这一地区的深部构造研究结果。其中下扬子地区莫霍面的深度为28~33 km,横向不均匀,由西向东逐渐减薄;大别—苏鲁地区地表超高压变质带地壳波速特征主要表现在上地壳顶部的高速层,其厚度一般小于10 km;苏鲁地块地壳厚度约在32~33 km之间,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大别山地区沿造山带方向莫霍面变化平缓,地壳厚度33 km左右;横穿造山带方向起伏变化较大,莫霍面最深达41 km左右。天然层析成像研究范围大,分辨率较低。大别苏鲁地区人工地震测深工作较深入,但调查范围较小,主要在浅层,认识相对局部,有待于面上的大范围深部结构图像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莫霍界面深度图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融生  孙为国 《地震学报》1995,17(3):322-327
过去十年在中国大陆上已进行了数万公里的深地震测深(DSS)剖面工作,取得了许多地壳构造的结果.我们根据这些材料,绘制了中国大陆莫霍界面深度图.在缺少DSS资料的地区,我们采用了天然地震面波及其它资料. 根据莫霍界面深度图,中国大陆可以分为8个地壳块体,块体内部的莫霍深度变化不大,不同块体之间,莫霍深度有很大变化. 本文对影响中国大陆不同地壳块体的莫霍界面深度的某些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它对研究地壳演化的过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豫北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豫北地区浅层和深部地震地质构造特征及地震活动性的综合分析,以薄壁-新乡-商丘断裂带为划分为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并分别进行了论述。认为北部地区构造线主体为北东向,与华北断块区的构造线一致,浅层构造沿区域构造线呈断隆和断陷相间展布,深部莫霍界面隆起凹陷也相间排列,南部地区的主体构造线基本为北西向,与北部地区截然不同,浅层构造豫东为在整体沉降的基础上有次级的隆起和凹陷,深部结构表现为大面积的莫霍面  相似文献   

18.
蒋维强 《华南地震》1989,9(4):34-38
本文从实际的观测资料及理论计算给出了Si_1、Si_2的走时曲线。Si_1是地表面和莫霍界面上各反射一次的横波;Si_2为地表面反射一次和莫霍界面反射二次的横波。文中分析了它们在地震图上出现的特点以及它们对实际分图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定唐山地震区的地壳速度结构,进一步研究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本文对穿过唐山地震区的宁河—涿鹿剖面的深地震测深资料进行了新的解释。在资料分析中,为了提高结果的精度而做了高程校正和沉积层校正,明确指出,在横向非均匀性显著的地区,资料的预处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理论地震图、射线追踪方法对该剖面资料进行了分析,最终的结果表明:整个测线的地壳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各种类型的结构有着明显不同的差异和特征;唐山到北京之间的平原地区的莫霍界面的深度为33公里左右,平原区的莫霍面整体隆起的宽度为150公里;唐山地震区附近没有发现较厚的壳内低速层。  相似文献   

20.
根据P波走时反演重建的三维速度图像,研究东秦岭造山带莫霍面的展布性态结果表明,在华北板块南缘潼关-登封-阜阳-线、商丹主缝合带北侧卢氏-奕川-方城-信阳-线和扬子板块北缘佛坪-陨西-武当山-枣阳-线莫霍面沿着造山带走向呈带状隆起而介于这三条带间,莫霍面均不同程度地下陷因此,东秦岭造山带在岩石圈缩短方向上莫霍面的展布目前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非均一性结合造山带地质、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综合分析,认为造成莫霍面这一展布格局,主要与该碰撞造山带在不同演化时期各岩石构造单元中发生不同性态的岩石圈-软流圈和壳-幔间物质与能量的相互作用方式不一所造成的大陆动力学过程不同有关加上碰撞期后造山带深部岩石圈均衡在不同岩石构造单元中的差异,形成了东秦岭造山带目前莫霍面的展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