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2006年7月17-18日、8月6-8日红河州两次热带风暴减弱后低压引起的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得出:热带风暴登陆后的影响程度有时与强度并不直接相关,“派比安”生成初期强度更强,影响红河州时间更长,但“碧利斯”对红河州影响范围更大,降雨强度更强;“碧利斯”、“派比安”均有较为有利的动力及水汽条件,“碧利斯”登陆后,其北侧及南侧有强大的副热带高压,附近有局地的气旋性辐合,南侧有西南季风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派比安”刚登陆后,副高减弱东退,南侧的风力迅速减弱。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自动站数据,对2007年2月6日一8日和2011年2月25日一27日发生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的两次暴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00hPa中亚和东亚分别有冷槽活动,中亚槽前有分裂冷槽东移推动两槽间暖脊发展东移至河套以东,河套西部处在西南气流控制下。当500hPa分裂东移的冷槽与700hPa高原低槽、西北涡或切变线和地面河套倒槽或河套气旋垂直叠置,高空槽后有冷空气下沉锲入到暖湿气层底层形成动力抬升时,触发暴雪产生。低层负散度、正涡度,深厚的负垂直速度,高、低空急流垂直耦合形成的抽吸作用,高、低层冷暖平流造成的热力不稳定,较长时间水汽和热量输送、积聚,使高能、高湿舌伸人河套形成的位势不稳定,河套外围三面环山形成的地形抬升作用叠置在抬升区上空,为触发暴雪产生提供了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3.
桂西两次强降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2005年8月20日和2006年6月13日发生在桂西的两次强降雨并伴有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和FY-2C红外云图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桂西两次强降雨都是在充足的水汽条件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条件下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来自低层切变线、高空低槽和地面静止锋;强降雨过程发生在强烈的不稳定层结区域和K指数高值区。  相似文献   

4.
哈密南部一次极值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2年6月18—19日哈密南部极值暴雨的环流背景、物理机制、T213产品的物理量及卫星云图分析,揭示形成极值暴雨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对造成忻州市2011年7月2日和29日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虽然高空都存在西风槽,但主要影响系统不同,低层切变线性质不同,低空急流强度不同;物理量场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两次降水过程的降水强度、强降水落区、范围都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对2005年8月20日和2006年6月13日发生在桂西的两次强降雨并伴有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和FY-2C红外云图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桂西两次强降雨都是在充足的水汽条件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条件下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来自低层切变线、高空低槽和地面静止锋;强降雨过程发生在强烈的不稳定层结区域和K指数高值区。  相似文献   

7.
利用高空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欧洲中心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和FY-2H卫星TBB资料,对2020年“7.15”和“8.24”四川盆地南部两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不同的环流形势下,盆地高能高湿的环境条件和中低层有利的系统配置是造成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而近地面层冷空气扩散南下是触发“8.24”暴雨的又一关键因素;(2)“8.24”暴雨过程中低层水汽和能量更充足,大气层结更加不稳定,降雨范围和强度更大;(3)“7.15”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云团偏东,“8.24”暴雨过程冷空气路径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初生有一定影响,使对流云团更偏西,强降雨均出现在中尺度对流系统成熟阶段,最强降雨时段与冷云中心最强时段对应。  相似文献   

8.
一次秋季强连阴雨过程分析庞转棠,王正旺(长治市气象局046000)1引言连阴雨是一种时间长,范围大的降水现象。1993年10月10~13日长治市所属12个县区普降了一场历时4天的强连阴雨,10~13日逐日全区平均过程雨量分别为0.5mm、20.3mm...  相似文献   

9.
影响2000年热带风暴活动的环境场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何敏  宋文玲  许力 《气象》2002,28(4):15-20
分析了2000年6-10月影响热带风暴活动的环境场特征。2000年处在热带风暴活动偏少的气候阶段,大足度环流异常现象是影响热带风暴活动的主导因素,是造成热带风暴活动的主导因素,是造成热带风暴非活跃期生成数和登陆数减少,乃至年总数偏少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子异常在6、10月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2012年冬季松原地区两场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总结分析可知,强降雪的产生。源源不断的水气供应是首要条件。其次冷暖空气交绥、大气斜压性加大为降水的产生提供动力条件。在产生大量级的降雪过程中,深厚且移动缓慢的低压系统相对浅薄的系统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1.
对2007年8月25~26日发生在青海东部地区的中~大雨,局部暴雨天气过程,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单站地面总温度变化、云的演变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此次大降水天气过程发生、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一次大──暴雪过程分析陈威1前言1993年10月29—30日,我省大部分地区降了大一暴雪,其中24小时降雪量哈市达13.omm,绥化10.omm,铁务12.omm,海伦13.omm,伊春24.omm,鹤岗12.omm,富锦16.omm,佳木斯18.o...  相似文献   

13.
一次冷涡过程降水的微物理机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分析了一次冷涡天气过程中云微物理量的分布特征、降水粒子的增长机制及云下雨滴的蒸发效应。主要结果为:云系由低层暖性Sc云和冷性主体As云组成。As云底高2 km,云顶高大于5 km,云中存在比较大的过冷水区,–11.2 ℃时的过冷水含量0.21 g·m-3,但过冷水的含量分布极不均匀,大于0.05 g·m-3的过冷水区连续分布的宽度87%小于2.4 km,不利于云中冰晶的连续凇附增长;同时云下雨滴的蒸发效应大,直径小于1.0 mm的雨滴难以落到地面,因此本次过程只产生弱的降水。  相似文献   

14.
林健玲 《广西气象》2001,22(3):32-34
通过对2000年9月7-9日、10月12-23日2次冷空气与南海低压相互作用过程的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卫星云图、气象要素等的对比分析,找出2次过程影响系统及演变过程的异同点,得出2次影响系统相似,但由于系统的配置和强度不同,造成的天气过程也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西部一次沙尘暴环流背景和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相关资料对2009年4月23日内蒙古西部地区发生的沙尘暴天气的环流形势及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强冷空气活动是本次沙尘暴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造成本次沙尘暴的高空系统是斜压性很强的蒙古横槽及槽后的偏北急流,地面系统是强烈发展的蒙古气旋;从动力机制来看,沙尘暴发生时,由于高层辐合、低层辐散而形成的强烈下沉运动,使得高空偏北急流带的动量下传到地面,中低层波动发展形成的次级环流使动量下传效率更高。高空蒙古横槽南压、转竖是冷空气爆发南下的关键,高空偏北急流带以及与急流出口区相对应的地面蒙古气旋的强烈发展是形成沙尘暴的必要条件,地面冷锋后气压梯度的持续加强会加剧冷空气爆发的速度,强烈的高层辐合、低层辐散使得沙尘暴形成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6.
赵重安 《贵州气象》2005,29(2):15-17
对原始常规资料运用最优插值的方法,对2003年4月18日贵阳龙洞堡机场发生的一次强雷雨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客观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过程是在大尺度辐合环流背景下,由500hPa高空槽东移和地面冷锋过境而触发的,贵阳地区持续的高温和西南低空急流水汽输送,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和充沛的水汽条件,而垂直风的切变则使得对流发展更加旺盛,过程持续的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7.
贾东红  丁娜佳 《山西气象》1998,(4):22-22,43
本文运用天气学原理及714测雨雷达回波资料,1998年8月份影响飞行的两次降水过程的成因,性质,强度作一分析,力求今后准确分析判断降水,提高短期预报水平,加强航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8.
2005年8月5~7日和田地区出现了一次大降水过程,本文着重分析了此次天气过程高空、地面环流形势、欧洲数值预报以及物理量场、比湿、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散度变化情况等.  相似文献   

19.
本分析了2003年5月13日21时青海省东部地区降雹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成雹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条件、成雹的物理机制、云图资料等方面的特征,从冰雹所具备的三个条件入手,计算了一些表征大气的大气稳定度等物理量参数,绘制成图。总结出了几点降雹过程的预报技术要点。对自动站资料的应用,得出这次降雹过程的影响系统为一中β尺度系统。  相似文献   

20.
哈密南部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云惠  王勇 《气象》2004,30(7):41-43
通过对 2 0 0 2年 6月 1 8~ 1 9日哈密南部暴雨的环流背景、物理机制、T2 1 3产品的物理量及卫星云图分析 ,揭示形成暴雨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