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发起的"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学术讨论会于2005年11月21-23日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2.
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曾形象地比喻:"青海矿产资源好比一头大象,长期以来,由于地勘工作程度低,只摸到了象鼻子和象腿。"随着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地质工作程度的大幅度提高,青海省形成了"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的地质找矿新格局,"象身子"的轮廓也渐渐清晰。"青海地质找矿前景广阔,大有可为!"2011年8月,国土资源部地调局调研组行程数千公里,对青海地质找矿项目进展、成果突破、潜力前景等情况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后,发出由衷的赞叹。调研组成员说,青海围绕柴达木老地块所发育的祁连、东昆仑、阿尔金等系列造山带,正在成为独特的"聚宝盆+镶金边"资源分布格局,闪现出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3.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是地质工作准确定位,统一部署,解决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从国家地质工作的性质与定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大区中心的定位与职责问题和统筹规划地质工作三方面探讨了制约地质找矿实现突破的主要问题。从找矿思路、找矿方向、找矿工作的部署及资金的投入,地质工作的部署和组织实施以及矿业权的设置和配置等方面,分析了制约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的关键因素。并从加强基础地质工作,拓展地质服务领域,做好统一部署整合勘查工作和矿业权配置政策研究方面,提出了初步的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李秋香 《地球》2012,(3):23-25
2月14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以下简称青藏项目)是唯一一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项目,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是"中国地质工作的重要里程碑",是"国际上十年来推动喜马拉雅造山系研究做出的最重要贡献"。青藏项目之所以令人瞩目,主要是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重大成果:填补了青藏高原中比例尺地质填图的空白区,新发现32个大型-超大型矿床,  相似文献   

5.
段雯娟 《地球》2012,(12):36-39
2012年11月3日,以"携手应对,共促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隆重开幕。11月4日下午,由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中国地质勘查院主办的地质找矿与科技创新的专题论坛召开,场内座无虚席。当前我国的地质科技正处在全面发展的机遇期,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力实施。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同步快速的推进,矿产资源需求直线上升。实现找矿突破,加强国际  相似文献   

6.
在地质找矿方面,从勘查手段来说,就有着多样的技术方法。单一工作模式的局限性,往往会使得找矿过程效率较为低下,所以,如果要在地质找矿上有突破并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就应该有意识、有计划性地将各个模式的优点进行有机的结合。近几年有关部门也在此方面给予了重视。笔者结合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通过本论文简要地对地质勘查与找矿技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李成国 《地球》2012,(12):100-101
地质勘查工作是对地质勘查的简称,从广义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地质勘查也就是地质工作的意思,单单说地质找矿技术,其有多种多样的地质勘查手段,不过每种地质勘查手段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假如把这些手段进行合理结合,会出现明显的经济效益。所以,有关部门要结合这些手段的局限性,总结特点,创新地质勘查和找矿技术,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本文引言中先简单介绍我国找矿技术的状况,再重点说地质勘查和找矿技术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构造和第四纪地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针对在活动构造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 今后研究工作的方向,认为应当加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方式、幅度和速率的研究,同时在研究中应当将第四纪地质与活动构造研究相结合,特别要注重深部构造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刘焕启 《地球》2013,(5):72-75
正地质信息技术是找矿、建设开发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地质工作勘探、研究、控制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矿产资源的生产发展,地质信息技术工作贯穿于矿产开发、利用直至报废的全过程。我国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石油、天然气、煤、铀等能源矿产有较大找矿潜力,铁、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潜力很大。近年来,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有所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地质找矿新机制探索初见成效,以社会  相似文献   

10.
李秋香 《地球》2012,(3):26-28
《地球》:青藏项目是今年唯一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请介绍一下它的主要内容?张洪涛: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题目有点长,听起来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实际上非常简单。我们工作的场所是青藏高原,做了两件事,一是做地质调查,进行理论研究和集体攻关;二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地质找矿,并取得了重大突破;总结一下,就是两个关键词,地质创新和找矿突破。从1999年干到现在,干了12年。  相似文献   

11.
安徽泥河铁(硫)矿床是近年发现的大深度隐伏矿床,它的发现再次引发了庐枞地区深部找矿的热潮.建立矿区的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对寻找深、边部隐伏矿体,深入认识深部成矿、控矿规律意义重大.本文以泥河矿区为实例,开展先验地质信息约束的三维重磁建模研究,获得了矿区面积5.6 km2(2.8 km×2.0 km)、深度1.2 km内的三维地质模型.在三维可视化平台上对该模型进行了地质解释,全面分析了矿体、地层与次火山岩之间的空间分布及对应关系,发现铁矿主要赋存于闪长玢岩与砖桥组火山岩之间,且在玢岩穹窿地段矿体厚大,这对认识"玢岩型"铁矿的成矿模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三维模型的重磁正演响应基本拟合了实际重磁异常,说明在建模区域内已没有新的矿体;本文提出的三维地质建模流程可为其它地区开展类似工作提供借鉴,同时研究表明地质信息约束下的三维重磁建模研究在深、边部找矿和重磁异常的精细解剖等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岳尚华 《地球》2012,(12):80-81
中央地质勘查基金(以下简称"中央地勘基金")成立于2006年,是指中央财政在一般预算内安排的,针对国家确定的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用于前期勘查的专项资金以及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以折股形式上缴所形成的股权。中央地勘基金主要目标是引导和拉动商业性矿产勘查,缓解国家资源约束;建立地质勘查投入良性循环新机制,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带对地质选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铁路横穿了青藏高原上大量的活动断裂带.本文研究了青藏铁路沿线的29条活动断裂带分布规律和地质病害.通过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病害特点和典型路段的地质选线,总结了断裂带地质选线的原则,主要包括:尽量在断裂带活动性较弱、宽度较窄的地段以垂直或高角度通过;尽量不设大中桥、高桥、隧道、高填深挖等难以修复的大型建筑物.事实证明,以上原则在绕避和通过活动断裂带时是正确可行的,可以在青藏线改建和其它铁路工程上借鉴运用.  相似文献   

14.
姜树叶 《地球》2012,(4):14-15
以"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地质找矿新机制诞生为标志,新中国地矿事业进入了新的起点新的高度,开始了新的征程。但在新困难新考验下,很多认识尚需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探索和完善,以确保地质找矿新机制各个环节不掉链子。公益先行贵在"先"字。要保证它的先进性,就要按计划体制建设好管理好公益性地勘队伍。具体说,就要做到:隶属直接,资金  相似文献   

15.
《地球》2011,(7):51-51
“十二五”开局之年,云南地质找矿迎来春天,地质找矿获得重大进展,各整装勘查区和重点评价区新发现一大批重要找矿信息。重要的找矿成果使得云南的铜矿资源储量升至全国第二,金矿和钨矿资源跃居西南第一,形成了全国重要的矿产资源新基地。近些年,云南通过群测群防、加大资金投入、对个旧矿山土地进行复垦恢复植被等方式防治地灾,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6.
马云川 《地球》2012,(10):56-57
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它是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重要的基础信息资源,且具有可以被重复开发利用,能够长期提供服务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7.
贾飞龙 《地球》2012,(10):40-47
在全国地质资料馆的一号库房,于瑞洋副处长小心翼翼地把一本边沿略有破损的黄色小册子展现到《地球》记者面前。这本编号为328的小册子,封面上用毛笔提写着"沙河煤田东北部报告"几个简单清晰的小楷,而它的作者正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于瑞洋告诉记者,这正是全国地质资料馆收藏的李四光先生珍贵的地质资料手稿。全国地质资料馆不仅收藏着1921~1949年间,我国地质工作草创或初创时期,老一辈地质学家诸如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王烈、叶良辅、谢家荣、李四光、冯景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富水金矿带区域地质、金矿带地层、构造及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属中、低温渗滤热卤水型金矿-卡林型金矿,金为微细粒浸染型金,肉眼甚至一般光学显微镜中均不可见。作者根据本区金矿体的分布及赋存情况,结合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化探异常分布,对金矿带找矿标志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在系统论述江西省铜的区域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特征的基础上,对江西省铜的成矿地质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总结了铜的找矿标志,明确了今后找铜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王国起 《地球》2012,(12):40-43
2012年11月4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各分论坛火爆异常。其中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这里举办中国地质找矿进展专题论坛,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矿业代表团、领导专家及有关人士前来。在中国地质找矿进展论坛上,中国地质调查局邀请到了我国地质矿产领域的几位专家做了专题报告,他们分别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