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MODIS卫星数据对艾比湖水域面积变化的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艾比湖的松散沉积物裸露区沉淀物质颗粒细小,细盐漠粉尘受阿拉山口大风主通道作用,向东南快速扩展,是新疆北疆地区主要沙源之一。Terra/MODIS卫星数据具有时效性强,成本低的特点,适宜进行湖泊水域面积的监测。我们进行2004年4-12月湖面积的监测发现,5月份以后,艾比湖水位逐渐下降,7,10月为艾比湖的枯水期,10月艾比湖水域面积出现最小值;冬半年(11—4月)为艾比湖的丰水期。通过与1998年监测的艾比湖水域面积数据比较得出2004年艾比湖各月的面积均比1998年有所增加,艾比湖地区生态环境有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当前,已能够对海洋或湖泊的蒸发量作出较为精确的推算,其中,有空气动力学法和热量平衡法,还有正在研究的涡度相关法。但由于不能够对所有的湖泊进行这种实地的观测,因此,才考虑对这些湖泊使用热量平衡法推算水温或蒸发量。现从日本各地主要湖泊的试用来看,其结果大体上是满意的。但现在还不可能较确切地推算出生长着  相似文献   

3.
2012年太湖蒸发量变化特征及蒸发模型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泊蒸发是全球能量分布,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气候及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指示因子。运用太湖湖上观测平台大浦口站2012年涡度相关数据分析了太湖蒸发量的月变化及日变化特征,并评估了11种蒸发模型。结果表明:太湖2012年总蒸发量为1066.2 mm。潜热通量是太湖净辐射能量分配中的主导项, 2012年太湖地区潜热通量占净辐射通量的91.9%。2~7月为太湖水体储热阶段,当净辐射在7月达到最大值时,蒸发值也达到最大值;净辐射8月开始减少,至12月达到最小值,期间湖体储热释放,使得蒸发量在2月才达到最小值。采用涡度相关系统观测太湖蒸发量的数据评估了11种蒸发模型,分别从年蒸发总量和蒸发量月变化特征来探讨模型对于太湖蒸发量计算的适用性,其中以波文比能量平衡模型表现最好,与涡度相关观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9,中心化均方根误差为4.50 mm month-1。  相似文献   

4.
那曲地区气候变化对该区湖泊面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卓嘎  杨秀海  唐洪 《高原气象》2007,26(3):485-490
利用地面4个测站常规气象资料及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美国陆地卫星资料,分析了那曲中东部地区湖泊流域近45年各气候要素的变化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泊面积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湖泊面积的拟合方程。结果表明:湖泊流域的降水量、气温以及地面温度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而蒸发量、日照时数、最大积雪深度、最大冻土深度逐渐下降。这些要素变化与湖泊面积的增加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根据这些气象要素的累积值建立的回归方程能较好地拟合湖泊面积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TM影像的西藏当惹雍错湖面积变化及可能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9—2004年及2008、2009年的TM卫星遥感资料和离湖泊较近的西藏申扎、改则两县1999—2009年气温、降水量、蒸发量资料,利用ARCGIS、ARCVIEW、ENVI等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统计处理软件分析了西藏当惹雍错湖面积变化。结果表明,西藏当惹雍错湖面积在近11年内呈较显著的扩大趋势,湖泊面积11年内增长了15.04km2,增长率为1.8%;湖泊面积在东南部区域有明显的扩大。湖泊面积变化原因分析表明,湖区气温持续升高引起流域内冰川和永久积雪的加速融化和降水量不断增大是湖泊面积增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2~2017年MODIS数据,结合3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扎日南木错2002~2017年湖面变化以及气象要素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近15年来扎日南木错湖泊水域面积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扎日南木错的西部和北部湖面扩张的比较明显,尤其是北部有个小岛,可以看到从小岛形成到消失过程。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和蒸发量呈下降趋势,湖泊水域面积变化与气温呈正相关,蒸发量和降水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1—2015年青海湖水位资料及其流域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观测资料,高原季风、西风环流气候等指数及植被数据,分析青海湖水位波动的基本特征,揭示高原季风、西风环流、植被覆盖、径流以及冻土退化对湖泊水位波动的影响机理,建立基于水量平衡的青海湖水位变化的定量评估模型。研究表明:2004年前后,青海湖水位出现由降到升的突变,自2005年以来持续回升;水位波动具有8 a和21 a的显著性周期;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原季风增强、西风环流趋弱、气候趋于暖湿、流域植被恢复、冻土退化和径流量显著增大,引起了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的持续回升。基于湖泊水量平衡原理建立的气候变化对青海湖水位影响定量评估模型,能够客观反映青海湖流域上年及当年降水量、流量和蒸发量对湖泊水位的效应。  相似文献   

8.
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采用水体指数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1988—2018年那曲市双湖县其香错湖泊水域面积变化及原因。结果表明:该湖泊近31 a内水域面积呈显著增长趋势(R2=0.88,P < 0.001),31 a内增长了33.37 km2,增长率为18.03%;从空间上分析,其香错在近31 a内湖泊面积不断向四周扩展,其中在东、西方向和北部变化尤为显著。湖泊所在区域年平均气温呈增加趋势,蒸发量显著减小,冻土深度也明显减小。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引起湖泊补给水源的增加和湖泊水容量的增大,最终导致湖泊面积持续上涨。  相似文献   

9.
·前言·艾比湖地区常年受阿拉山口大风影响,加之近几十年来盲目垦荒截流,强度伐薪,过量放牧,使原来就比较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其结果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湖泊——艾比湖,30年来缩小了50%;湖水矿化度由50年代的70-80克/升上升到110克/升以上;50年代初,生长在这里的200多万亩荒漠次生林到70年代末只剩下50余万亩,440平方公里的湖底已成荒芜的不毛之地.湖区边缘的广大土地盐渍化程  相似文献   

10.
近42a来青海湖水位的持续性下降,且其年内变化特征明显;年平均入湖流量、湖面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均呈现减少趋势,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减少明显;入湖流量、湖面蒸发量和降水量特别是其上年值对当年湖泊水位影响显著,据此建立的青海湖水位模型可对以上因子对水位的影响进行模拟和预测;未来10a青海湖水位仍以下降为主。  相似文献   

11.
利用艾比湖流域近40a来气温资料,分析了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艾比湖流域气温有着明显上升的趋势,尤其以20世纪90年代最为明显.艾比湖流域的气温升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表现为冬季变暖明显,而春季变暖的趋势较为缓慢,艾比湖流域年气温的演变特点与新疆的基本一致.艾比湖流域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变化普遍存在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暖背景下洱海水面蒸发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2-2008年洱海水面蒸发量资料和大理气象观测资料,基于气候变暖背景下,对洱海水面蒸发量的变化及影响洱海水面蒸发量变化的直接气候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变暖,洱海水面蒸发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呈现减少趋势,洱海水面蒸发量和气温的相关性并不显著。洱海水面蒸发随着总云量和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增大而增大。引起洱海水面蒸发量逐步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总云量呈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3.
To interpret past vege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s from pollen data, we need to reveal the degree of similarity between modern analogues and fossil pollen spectra, which would help us predict the future climate and vegetation. Ninety surface pollen samples across six vegetation zones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from 460 to 3510 m and 44 fossil samples at Caotan Lake were collected in the central Tianshan Mountains, northern Xinjiang, China. Discriminant analyses results, fossil pollen and phytolith assemblages were then used to reconstruct palaeovegetation and palaeoclimate in the area. The 90 surface samples were divided into six pollen zones (alpine cushion, alpine and subalpine meadow, montane Tianshan spruce forest, forest-steppe ecotone, Artemisia desert, typical desert), corresponding to the major vegetation types in the area. These zones follow a climatic gradient of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with increasing elevation. Paleovegetation reconstructed from 44 fossil pollen assemblages through discriminant analysis reflects the regional vegetation shifted from typical desert to Artemisia desert since 4640 cal. year BP in the Caotan Lake wetland. The fossil pollen and phytolith record also reveal the arid climate has not fundamentally changed in the period. But a dry-wet-dry local climate oscillation since 2700 cal. year BP has a fundamental influence on local wetland vegetation dynamics and peat accumulation of the Caotan wetland. Modern wetland landscape and surface pollen assemblages from the Ebinur Lake Wetland Nature Reserve provide further evidence for ferns and Betula growing in the Caotan Lake wetland during the historical period.  相似文献   

14.
利用Doppler雷达产品、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对2008年7月25日中国准噶尔盆地南缘冰雹、强降水的雷达回波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西伯利亚至巴尔喀什湖冷槽东南象限的对流不稳定层结中,近低层至地面有中尺度辐合切变线。该强风暴的演变可归结为“逗点回波-“人”字形回波-螺旋形回波”三个阶段,相应径向速度图上出现“逆风区”、中气旋和辐合区;冰雹的雷达回波强度中心值超过65dBz,60dBz回波顶高为5.5km、65dBz回波顶高为3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由10kg•m-2跃增到70kg•m-2;强降水的雷达回波强度中心值达60dBz、55dBz回波顶高为3.7km、60dBz回波顶高为2.2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由15kg•m-2增加到55kg•m-2。Doppler雷达产品对冰雹、强降水天气监测预警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荒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对环青海湖地区1976年以来的气温、降水、蒸发等气候要素的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及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秋、冬两季最为明显;年平均降水量及春、夏、冬季降水自90年代后出现减少趋势,秋季降水始终呈减少趋势,且线性变率达-7.28mm/10a;各季及年蒸发量呈增大趋势,其中年、夏季蒸发量的线性变率分别为11.7、9.39mm/a。各季及年气温出现过一次明显的增暖现象;降水虽然出现过一次明显的增加和减少,但增加出现在80年代,而减少则出现在90年代;同样,蒸发也出现过一次明显的增大和减小现象,只是减少出现在80年代,而增大而出现在90年代。这种气候趋势和突变现象的发生,加剧了环青海湖地区荒漠化的蔓延,致使草地退化、河流流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
呼伦湖湿地消长对气象水文因子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5年呼伦湖湿地的气象及水文资料,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Mann-Kendall检验及小波分析、回归统计等方法,分析了湿地消长对气象水文因子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年与夏季气候在湿地消长中起主导作用。区域年降水量每增加10 mm,年降水量的直接作用是使湿地水域面积和水位深度分别增加2.6 km2和1.6 cm;年径流量每增加1×108 m3,湿地水域面积和水位深度分别增加4.8 km2和3.0 cm。45年来,湿地消长对影响因子连续变化过程的响应特征具有一致性,特别在20世纪90年代后响应更显著,湿地萎缩加快;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在湿地水域面积、水位深度消长中的贡献率分别为33.1%与66.9%,22.5%与77.5%,降水量变化起主导作用。湿地消长对影响因子的多时间尺度周期性具有很好的响应。在27年的年代际尺度主周期与11~16年次周期、2~10年年际尺度准周期的叠加作用下,45年来,湿地消长出现了2次减少、1次增加的周期过程,并呈现短周期波动特征。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Since 1969, meteorological and limnological measurements required for evaporation estimates by the energy budget method have been made almost continuously during the open water season at Perch Lake, a small (0.45 km2), shallow (mean depth 2 m) lake on the Canadian Shield. Hydrological measurements required for water budget calculations have been made continuously since 1970. Since ground water input to the lake has been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energy budget estimates of evaporation are used in the water budget equation to estimate ground water inflow.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the long‐term averages along with the ranges of variation of the budget components observed during the eleven‐year period.  相似文献   

18.
The evaporation regime of Lake Ladoga is specified using the renewed meteorological data.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is supplemented with a new method of 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shallow-water zones on the evaporation intensification worked out by G.N. Panin. The obtained results corroborate that the level of precipitation minus evaporation varies in different zones of the lake that can influence the water mass redistribution in the lake in certain seas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