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思想目标:树立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唤起学生对环境危机的忧患意识.使其正确认识环境与环境问题,促进学生良好行为和习惯的形成。通过学生的宣传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即每个人,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有平等地享有自然和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即人际平等和代际平等。提高环保意识,不仅仅在于认识,更在于行动。自觉地  相似文献   

2.
地理学要研究人地关系.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于阐明人地关系。现行高中地理课本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给予学生有关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对如何正确处理、协调人地关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全书教学内容紧紧围绕人地关系理论这一条主线逐章逐节展开.最后一章“人类和环境”更是以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作为总结。  相似文献   

3.
环境教育的推行与实践,需要向学生灌输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但仅具环境知识还远远不够。笔者以为若能通过一些专题实践活动,加强环境科学理论知识与环保实践的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环境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对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将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周雪忠  吕翔 《地理教学》2010,(21):23-25
一、主题说明 1.缘由 人文地理探讨的是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是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地理教学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学生认识、欣赏丰富精彩的世界提供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地理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一般为:1.创设情境: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进入活动状态。这里所说的情境主要是指教学情景,它既包括每一个认识环境中的问题情境,又包括每一个活动环节中的活动情境,还包括教师为整个课堂教学所创设思维场、情感场等课堂氛围。2.出示材料:针对学习内容,出示相应的学习材料。在学生开始学习前,教师应该对材料进行必要的说明,对问题和任务交代清楚。  相似文献   

6.
叶栋 《地理教学》1995,(3):16-17
学生在完成地理作业和试题解答过程中,常出现把地理知识杂乱罗列,随便堆砌的现象。其实,这是学生对地理知识割裂认识.对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缺乏认识,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因此.让学生明确地理知识结构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地理教学中思维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抖学屑负看协调人地和谐发展的重任,社会发展向地理学和地理教育提出了正确认识人类环境和协调人地关系的要求。它的这一教育功能使得重视人的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不是一句空话。形象地说.地理课应成为使学生聪明的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似乎还难以真正落实到实处。第一.从地理教学的外部环境看,还难以弱化“应考功能”,学生思想中应付考试的意识还十分强烈。在教师一头,为了“应考”,往往采用“注入式”与题海战术。从而把学习地理的思维认识活动的主干看作是感知和再认识,削弱了其中的中心环节——思维。  相似文献   

8.
乡土地理能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高中地理第十一章“人类和环境”第二节“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中.涉及到”搞好国土整治工作”这一内容。在教学中.我除了讲清“国土”、“国土整治工作”、“国土规划”等概念以外,着重围绕“国土立法工作”“依法治理环境”等问题,发动学生自己寻找资料,展开讨论.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法治观念与爱护国土与环境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1.绝大部分领土位于南极圈内南极洲是地球上纬度最高的大洲。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对南极洲地理环境起重大影响的特征,可让学生回顾旧知识,结合课文和南极洲地图.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11.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第五章“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一书教学的重点,是全节的基础。只有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才能进一步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性质。又因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牵涉到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等概念,有一定的抽象性,故对刚接触这些知识的高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草坪”、“池塘”等地理事象,用“谈话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探究。生态系统”的概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地图”一章的引言重点说明地图的功能,简要提及地图的种类。教学中要力求避免简单地套用教材现成的结论.要由具体到一般.加强学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所谓教学整体性互动,简单说,就是指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过程互相作用的整体性动态过程。具体地说,其内涵表现为教师主导施教和学生主体认识的课堂活动过程.即“教”和“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序发展的整体性活动;就其外延来看.包括课外对课堂的延续部分(教师备课、学生课业活动等).以及课外实践活动.从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九年义务制地理教材“南极洲”一章.从人地关系的观点出发.比较准确地抓住了人类活动与自然关系的内容,重点突出了南极洲的地理特征。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南极洲是一个神秘诱人的地方。它是教育学生认识世界、面向未来的良好素材。  相似文献   

15.
人类自从出现以来.一直在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卓证。大量事例说明.任何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都是利弊共存的,人们在改变其生存环境的同时,必然受到环境的反作用.甚至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这一代人自豪地炫耀改造大自然的  相似文献   

16.
一、“宇宙与地球”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选修模块“宇宙与地球”,目的是要使学生从宏观层面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自身的演化历程和地表形态的特征及成因。因此,本模块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通过学习“宇宙与地球”,将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刻认识人地协调发展,明确人类改造地表形态必须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环境的价值     
如果问一棵树值多少钱.你会毫不犹豫地根据它提供木材的多少来确定它的价值。要是问一条河、一座山值多少钱呢?你也许会觉得它们没有价值或无法计算,然而,随着我们对环境认识不断深化,科学家们说:环境有价,而且可以计算。  相似文献   

18.
正自2012年6月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以来,各普通高中全面启动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开发开设各类选修课程。而"校园周边考察"课程的开发,就是笔者基于所在学校的实际,所任学科的专业特点,根据学生兴趣积极开设的。此课程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居住环境,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环境观。一、课程思想《方案》的指导思想:根据人的发展规律、教育  相似文献   

19.
周建芳 《地理教学》2009,(10):42-43
学生学习“认识方法”,实质上就是地理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中的“方法”。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就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与技能的方法,也是学生从中发展能力、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认识方法是学生认识地理事物时心理活动的方法,它直接决定着学生认识活动的水平与效果,进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学充分利用诸学科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应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课在渗透科技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替化的.它有助于教育学生认识自然,学会改造自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