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学阶段进行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增强中学生的环境意识,也能使他们在走向社会后懂得如何利用和保护资源,如何保护人类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环境教育的一些方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金兴 《福建地理》2003,18(1):57-59
中学阶段进行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增强中学生的环境意识,也能使他们在走向社会后懂得如何利用和保护资源,如何保护人类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环境教育的一些方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环境问题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提高全人类的环境意识,必要而紧迫.本文论述了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4.
陈秀美 《福建地理》2001,16(2):60-62
环境问题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提高全人类的环境意识,必要而紧迫,本文论述了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5.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因而,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6.
高中地理新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宗旨,人文性增强了,强化了地理教育的人文关怀意识,真正把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放在地理教学的核心位置上,为人文精神培养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学习可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让学生站在全球和未来的角度审视人类自身的各项活动,关注人类的命运和人类的终极价值,审视人类的生存环境,使学生成为对环境对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7.
产业革命以来的近200多年.人类社会依靠科学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环境负荷不断增加,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甚至威胁到人类生存与持续发展。在冷战结束后,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最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学习环境知识.提高环境意识已成为人类跨入新世纪的入场券。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环境创业的主要形式,探讨了环境创业对当前本科环境类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分析了在大学环境类专业教育中开展环境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对环境类专业本科生环境创业意识进行案例调查,分析了环境创业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将环境创业融入当前环境类专业教育识体系,并在环境管理类课程中先行尝试,注重培养创业型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中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分析1.中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的目的中学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搞好环境保护的一项战略任务。此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是弄清沈阳市内五区中学环境教育的实施现状及中学生环境意识状况和影响因素,总结多年来环境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探讨提高沈阳市中学生环境意识和实施中学环境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现行使用的高中地理新教材处处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而环境问题又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中学地理中渗透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阐明地球大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资源和环境保护等观念,为保护整个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其意义是十分重要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1.
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及其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刚 《自然资源》1995,1(6):8-12
本文从人类与环境、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与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详细地论述了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及其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资源与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条件,保护资源与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造福于今、造福于未来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2.
环境意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意识到自然环境的存在及其演变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第二,意识到环境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第三,意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正确的环境意识可以指导人们摆正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位置,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过程,自觉根据自然规律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进而能够使人们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保护环境和创造美好环境。提高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的环境意识,已成为必须认真完成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地理作为实施环境教育的主要学科,理应担负起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伦理问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郑度 《地理研究》2005,24(2):161-168
全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和严重挑战。当前要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意识,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人类是地球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以全球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才有较大的安全性和包容性。应当以尊重自然及其内在价值为基础来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构建新时代的文明发展模式。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观在形成和社会功能上有密切的联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十分重视环境伦理的研究、教育和实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共同责任。环境伦理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涉及的应用领域很广,要重视地球系统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民和决策者的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已与人口、资源、环境一起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四大问题,自然灾害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威胁与日俱增。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然灾害。预防灾害胜于应对灾害,成为大家目前公认的事实。灾害意识教育是全人类的重任,国际中小学正规课程中灾害意识教育得到很好的发展,灾害意识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我国在近年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却仍较为淡薄,防灾减灾教育与培训没有在学校正规课程中占据应有的位置。2008年汶川大地震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灾害教育的重要性,人们呼唤全民的灾害教育,并且清醒地认识到灾害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海洋地缘环境教育融入高中地理课堂对落实课程思政、推进海洋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地理学科性质、高中地理教科书、海洋地缘环境理论三个方面阐述了海洋地缘环境教育融入高中地理课堂的适切性;从海洋地缘环境意识的角度提出了教育教学的维度,梳理了与之相关的课程标准要求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最后,从注重主题情境式课堂教学、融合课程思政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海洋地缘环境意识等三个方面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树民  成韬  汪涛 《地理教学》2021,(5):7-10,41
灾害地理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感受、理解以及人类与其理性相处和和谐共生的自觉意识和能力,为了便于灾害地理教育操作和实施,本文主要从三个维度,使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通过灾害地理教育课程校本建构,实现灾害知识接受学习和实践体验的无缝衔接,努力回答新时代灾害地理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对经济与环境间关系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Arson的《寂静的春天》一书问世,被认为人类自觉关心环境的开始;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人类环境会议”,并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此宣言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开始形成;1980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在制订世界保护大纲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题为《我们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这样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第一次被真正地论述。  相似文献   

18.
论环境教育及其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环境教育虽然列入中国的基本国策,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城市灾害的发生都是由于城市环境遭到破坏而造成的,开展环境教育能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城市灾害的发生,是城市灾害研究的基础内容。本文提出开展环境教育对城市防灾的重要性和环境教育的普及途径,并讨论了环境教育对灾害发生的影响及其社会效应,为城市防灾及减灾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中地理第十一章“人类和环境”第二节“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中.涉及到”搞好国土整治工作”这一内容。在教学中.我除了讲清“国土”、“国土整治工作”、“国土规划”等概念以外,着重围绕“国土立法工作”“依法治理环境”等问题,发动学生自己寻找资料,展开讨论.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法治观念与爱护国土与环境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环境问题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我们的祖先自走出茹毛饮血的穴居时代、跨进明社会的那一时刻起,就重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意识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的重要性,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史料。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的今天,回顾我国古代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内容,对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