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背景与利用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在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具有分类信息和生态背景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生成生态环境背景指数(QINDEX)和土地赍源利用程度指数(UINDEX),利用相关分析、样带分析和拟合趋势面分析,分析了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背景的好坏同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关系。土地利用是人类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下,对土地赍源的改造和利用,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因土地利用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QINDEX和UINDEX即存在相关又存在分异,东西相关为主,南北分异为主.相关是由土地利用的自然属性引起的,分异是由土地利用的社会属性引起的。对土地资源的改造和利用,其先决条件是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必须适合人类生存,这一先决条件就是引起QINDEX和UINDEX一致的原因;而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适合人类生存之后,在一定历史技术条件下,人类优先利用易于人类改造的土地赍源,这便是QINDEX和UINDEX不一致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祖国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天山南北山麓、祁连山北麓和大型山间盆地及冲积原平上,经过人类的长期生产,形成了一个个人口聚集、林木茂盛、农田阡陌纵横的绿洲。绿洲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结果,是干旱地区特有的一种景观。  相似文献   

3.
城市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类为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而创建的独特的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比较,城市生态系统无论是从营养结构.能量和物质的流动特点,还是从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变规律看,都有显著的区别,本文就此问题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农业自然资源赴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生产离不开自然界,农业生产过程,就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新疆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条件。新疆农业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各族人民积有丰富的经验。但由于自然条件本身的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合理利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也有一些农业自然资源尚待开发。  相似文献   

5.
正地学是研究地球系统各圈层形成、演化、发展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地表层、生物圈和固体地球(岩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作为整体的地球。地学研究在人类社会发展及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国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地学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基础科学,其作用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为着充分发展农林牧事业,为着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就有必要进行一系列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作。在这些工作中,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是佔有重要地位之一的科学。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为着充分发展农林牧事业,为着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就有必要进行一系列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作。在这些工作中,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是佔有重要地位之一的科学。  相似文献   

8.
航天器的出现使人类的活动范围从地球大气层扩大到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引起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飞跃,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相关内容频频成为命题热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计划的大规模的进展,要求摸清我国全部的径流资源及其分布情况。目前全国正在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和防治水旱灾害,在中央以“修建中小型水利工程为主,同时修建必要的可能的大型水利工程”的水利事业发展方针下,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计划的大规模的进展,要求摸清我国全部的径流资源及其分布情况。目前全国正在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和防治水旱灾害,在中央以“修建中小型水利工程为主,同时修建必要的可能的大型水利工程”的水利事业发展方针下,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11.
农业技术是人类在农业生产中,对自然条件进行开发、利用、改造的手段,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力,而且能增强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使原来不能利用的自然资源得到利用,缩小不利自然条件对农业布局的制约作用。从而为扩大农业布局的空间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苏州、无锡、常州的城市用地扩展与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环境,是人类在发展生产过程中加速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它包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自然环境是指空气、水、土壤、动植物、岩石、矿物等自然要素;社会环境是指各种建筑物、构筑物、文化古迹、风景游览区,以及交通、电讯等人类创造的社会要素。由于城市每时每刻都在建设,因此社会环境的变化处于主导的地位。但是,在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导致自然环境随之变异,并且最终又反馈于社会环境。因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十分重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对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   总被引:56,自引:2,他引:56  
刘彦随  甘红  张富刚 《地理学报》2006,61(8):847-854
水土资源匹配系数(Ri).是指表征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洪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在时空上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依据东北地区1997~2002年土地利用、水资源和人口数据.从水土资源总量及其匹配的动态分析入手.构建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模型。模拟分析表明: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欠佳且区内差异较大.占全国16.68%的耕地面积仅拥有占全国4.01%的水资源量.水土匹配系数为1.1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41)根据市域尺度R1值的差异性.将东北农业水土资源的匹配程度划分为匹配较优、良好、一般、较差和极差等5个等级区域水利工程建设.是增强水土资源匹配程度的根本途径.东北农田水利重在“北水南调”等大型骨干工程与中小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设,重视发展井采结合、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  相似文献   

14.
《地理教学》2012,(23):62-63
人类之所以害怕植物的报复,源于人类社会对植物的极度依赖,人的衣食住行皆离不开植物。几千年来,人类与植物同呼吸、共命运,人类因植物而发展,也因它而稳定。植物利用自然,并友好地回馈自然;人类利用植物等各种自然资源,但给植物以及自然的回馈却很少。  相似文献   

15.
成新水 《地理教学》2006,(11):15-18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有日益增加的趋势。不管是灾害发生的频率、种类,还是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以至人员的伤亡,都呈上升势头。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加速开发和利用所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自然灾害加重的直接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时,对其活动可能导致的影响认识不够或是认识不到位,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只是为了局部的暂时的经济利益在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从而使灾害有增无减。另外,人类对灾害的认识不够、防灾避灾措施不力,也是使灾害损失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地球表面存在着大小不等的自然综合体,它们占据一定的区域空间。在人类出现之前,这些区域空间纯粹是自然区域空间,或纯自然综合体,当人类出现并成为地球的主宰之后,这种区域便是一个综合了自然环境、人口、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众多因素在内的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或综合体。人类为了生存而不断对其生存的环境进行改造,生产其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并与相邻区域进行物质交换,互通有无,从而发展了本区域的经济,这种区域经济是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和以密切联系为基础的地域经济综合体。福…  相似文献   

17.
陈文文 《地理教学》2001,(7):11-11,10
古今中外,人们修建的水利工程不计其数.但多为过往烟云,昙花一现,真正长期为人类造福的可谓凤毛麟角。而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北边缘的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却独领风骚,象一颗璀璨明珠,闪闪发光了两千多年,至今仍然还在为人类作贡献,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18.
人文主义地理学以"我向"角度研究人地关系。人类为逃避自然和逃向自然从而迁徙和改造自然环境,自然环境逐渐被人为改造成各类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景观,逃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景观形成演化的过程。地方感同样是人文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地方感是个人情感的依恋,是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利用的重要依据。近代建筑文化景观真实记载了近代城市发展的轨迹,具有较大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旅游开发价值。以逃避主义与地方感为研究视角,将大连旅顺太阳沟地区建筑文化景观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近代建筑文化景观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原动力,以及逃避主义和地方感理论在太阳沟旅游开发中的具体指导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长,人类与环境地貌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剧,地球表层的地貌系统在自然地域分异的基础上,出现的新的内容和特征。地貌演化不再是纯自然的过程,而且,人工地貌、人工—自然混合地貌占的比重增加了。因此,有必要对人、环境与地貌的作用机制,地貌的环境意义等问题进行研究,于是,环境地貌学应运而生。与传统地貌学不同的是,环境地貌学从人类活动与环境地貌相互作用的角度,运用系统论、综合分析方法,厚今薄古,研究现存地貌特征及后效,做出环境地貌的经济评价,探讨环境地貌的社会文化效应。本文拟对环境地貌学的产生、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希望有助于促进环境地貌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南北东西差异很大,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合理地配置和进行生产建设,就必须对我国的自然条件有一个较详尽的了解。地理学是基础科学中一个重要部分,它是人们认识自然界整个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同时由于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特别是能源)环境等问题的出现,就更需要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特点。我国过去生产建设中,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知识,不能正确地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造成了生产上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因此迫切需要一本全面介绍我国自然条件的《中国自然地理》以满足各界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