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水淹层地球化学资料的分析,总结出了不同程度水淹层的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利用地球化学资料从定性识别到定量评价的水淹层评价思路,建立了水淹层水淹程度定性识别方法、剩余油饱和度和含水率定量评价模型.对储层物理性质、岩性、流体性质、水淹程度不同的108口井529层水淹层进行了评价,剩余油饱和度与经校正后的密闭取芯井岩芯分析剩余油饱和度非常接近,水淹级别、含水率与单层试油结果一致.证明利用地球化学资料评价水淹层方法是可行的,结果是可靠的,该方法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杨斌  鲁洪江  昌伦杰  梁珀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1,33(2):195-201,108,109
水平井测井解释,主要体现在测井仪器响应的理论模拟以及各向异性的实验研究方面,远未达到实际水平井测井储层参数解释应用的深度和要求。在对比分析HD油田水平井段与对应直井层段测井响应特征基础上,这里针对水平井段测井曲线进行了校正,提出使用直井取芯物性数据刻度水平井段测井曲线,来建立适应于水平井段井眼和曲线特征的孔隙度、渗透率神经网络解释模型,进而对整个研究区水平井段进行测井储层参数解释和评价。通过用直井岩芯物性对测井解释结果的检验表明,水平井测井储层参数解释精度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能够较好地满足三维地质建模的井属性参数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3.
有效厚度是储层测井解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效厚度下限的确定对划分有效储层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包括电性下限和储层的物性下限.以安塞油田某区长6油层组为例,通过岩心分析资料,地质录井、化验分析及邻井的试油试采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长6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油层.岩性、物性的差异控制着储层油藏的富集程度,确定储层物性下限的标准:孔隙度为7%,渗透率为0.1mD;电性下限的标准:电阻率为14Ω·m,声波时差为219μs/m.利用有效厚度的物性、电性下限和夹层的扣除标准,划分单井的有效厚度,提高目的层段油藏测井解释和有利区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以开发测井、钻井取心、试油及油工发动脉资料及标准,提出了灰色系统理论高含水期油田水淹层测井解释价标准,权系数、自动处理方法及分极准则,建立了一套高含水期油田水淹层评价解释的软件系统,通过中原油田文33块沙二下亚段20多口井的水淹层测井解释,结合沉积微相及储层研究,对油藏水淹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前前生产的主力层位及综合治理的挖潜对象,为便理选择区开发决策和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供了相应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渤中25-1油田沙河街组低孔低渗储层特征及分类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中25-1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其主力油层为古近系沙河街组,总体上属于低孔低渗储层。通过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和测井解释等手段,对沙河街组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沙河街组沙三段为较深水湖泊环境下的浊积扇沉积,沙二段为扇三角洲沉积;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为混合孔隙、次生孔隙和原生孔隙,由于沙三段溶蚀孔隙发育较沙二段少,沙三段物性较沙二段差。结合储层试油结果,提出了低孔低渗储层宏观成因、微观孔隙结构和综合评价3种分类方案,总体上把储层分为好、中和差3类,对应产能分别为大于80 m3/d、介于10~100 m3/d之间、小于10 m3/d和微量或无产能。经过该油田沙河街组5口井、15个储层段的测试验证,储层宏观成因分类评价结果与实际试油结果符合率达到86.67%,微观孔隙结构分类和综合分类评价结果与实际试油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6.
由于油井取芯费用高昂加之油层保护的需要,不可能大量取芯,因此利用少量的岩芯资料,结合其它一些手段来预测未取芯井段的岩性,就成为有效识别和预测潜山储层分布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针对埕北30 太古界潜山储集体,运用BP神经网络技术对测井资料进行了潜山储集体岩性的定量识别,经与岩芯观察、薄片分析、成像测井结果对比检验, 符合率达到了90%,从而为开展潜山油藏裂缝预测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水平井测井解释主要集中在测井仪器响应的理论模拟及各向异性的实验研究方面,远未达到实际水平井测井储层参数解释应用的深度和要求[1]。这里在对比分析DH油田水平井段与对应直井层段测井响应特征基础上,针对水平井段测井曲线进行了校正,提出使用直井取芯物性数据刻度水平井段测井曲线,来建立适应于水平井段井眼和曲线特征的孔隙度及渗透率神经网络解释模型,进而对整个研究区水平井段进行测井储层参数解释和评价。用直井储层参数对测井解释结果的检验表明,水平井测井储层参数解释精度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能够较好地满足三维地质建模的井属性参数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8.
低弯度分流河道储层是杏北油田的重要储层类型,深入研究其储层构型特征对于油田调整挖潜意义重大。综合密井网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层次分析和模式指导”的方法,分“复合河道和溢岸砂体、单期河道及其相互接触关系”两个主要层次开展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构建了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基于密闭取心井、水淹层测井解释资料和生产动态数据分析了不同时期的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并通过基于三维构型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对剩余油分布模式进行验证,最终总结出不同储层构型控制下的剩余油富集模式。结果表明,在河道内,剩余油在顶部、边部、河道间夹层控制部位以下以及仅与低渗溢岸砂连通造成注采不完善的河道内部富集;在河道外,剩余油在河间物性较差的溢岸砂内、注采不完善的溢岸砂末端和孤立砂体内富集。  相似文献   

9.
东营南坡东部沙河街组四段储层成因及预测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东营凹陷南坡东部沙河街组四段储层的预测研究为切入点,针对研究对象具有分布范围广、岩性变化大、单层厚度薄、钻遇沙河街组四段油藏井的产能变化大等特点,利用测井资料进行了沉积相分析,系统地研究了南部缓坡带薄储层的沉积特点和成藏规律,根据不同储层的特点,提出了研究区储层预测方法,并取得显著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大港油田板南深层区块为断块岩性油气藏,其中沙河街组三段沙三2 (Es_3~2)油组和沙三3(Es_3~3)油组是勘探开发的主要目的层。利用岩芯、录井和测井等资料,结合前人分析,认为该区域目的层为扇三角洲砂体沉积体系,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和滨浅湖沉积。目的层砂体物性较差,属于中低孔低渗储层,砂体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减薄,总体上Es_3~3砂岩发育厚度和面积大于(Es_3~2),为一水进过程。油气分布主要受砂体展布控制,试油结果表明,产油量 10 t/d的层位均为(Es_3~2),可作为主力产层,其中物性较好的西北部的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今后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岩石学及沉积学为理论指导,以孤南30井沙三段的岩心、钻井、测井、录井、试油等资料为基础,对孤南30井沙河街组沙三段岩石地层的划分展开了研究,并寻找其有利储集层。研究表明:孤南30井沙河街组沙三段主要发育河流和湖泊两种类型沉积相,可分为4个砂层组,10个小层;沙三段中下部沉积水体较深,泥岩与砂岩互层,砂体含量增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储集层,又发育有厚层灰质油泥岩,形成了较好的生储盖圈闭。  相似文献   

12.
低渗储层裂缝发育期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低渗储层中的裂缝是不同时期构造应力场的产物,具有不同的裂缝样式,确定裂缝形成期次对裂缝研究和油气聚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岩心观察法:适用于存在明显切割关系、限制终止和组系关系的裂缝,低渗储层裂缝不发育,组系性差,这种方法通常受限。产状分析法:除分析裂缝的走向外,还需要重视倾向和倾角,并结合区域和局部构造应力场对裂缝进行期次划分。充填物分析法:需结合充填物类型、特征,以及充填物形成时的沉积、构造、油气充注特征,以达到准确划分的目的。声发射方法:可能提供裂缝发育的期次,需要结合区域声发射资料及区域构造演化史,才能准确判断裂缝的具体形成时期。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得出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牛35块沙三中裂缝的发育期次分为4期:沙三中—沙二期、沙一—东营期、东营末期和明化镇期。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陆相储层深度开发油藏剩余油分布零散,控制因素多,研究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一种单层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利用构造、储层非均质性、井网布局、水驱动态等4项剩余油控制因素建立模糊数学模型,根据生产井的单层开发动态资料、新井电测解释资料以及动态监测资料,定量给出各控制因素对剩余油的隶属度,通过模糊运算,求出油藏中各井点单层的剩余油。方法用于胜坨油田一区注聚先导区11层,建立的剩余油综合评价指数分布模型立足于油藏开发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为油藏的开发和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济阳坳陷南部古近系洪水—漫湖沉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静 《中国地质》2005,32(4):655-662
利用钻井取心、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古生物鉴定及测井解释等资料和手段,对济阳坳陷南部古近系孔一段到沙四段底部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在孔一段至沙四段沉积早期处于湖盆裂陷初期,沉积作用明显受季节性洪水注入影响,在东营、惠民两凹陷形成洪水-漫湖沉积体系.其主要岩性特征为:岩石类型以反映氧化环境的浅色碎屑岩类为主,成熟度较低,粒度分布和沉积构造反映其兼有重力流和牵引流的沉积特点,植物碎屑贫乏而生物扰动构造丰富且具周期性,砂体呈环带状分布.该沉积体系分为洪水水道末端、泥坪、砂坪、砂泥混合坪和漫湖风暴等5个微相和侧缘远源、近岸远源两类相层序.  相似文献   

15.
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物源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物源问题的研究对于了解和确定研究区有利沉积相带及储集砂体的分布、寻找有利油气储集层具有重要意义。胜坨地区沙四上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前人关于目的层段的物源体系的研究成果很少。为了进一步查清研究区沙四上沉积时期砂体成因和物源方向,更好地预测砂体的分布,本文综合运用地震、测井、地球化学等资料,采用古地貌分析法、沉积砂体岩屑类型对比法、砂岩百分含量法和沉积物特征元素等方法探讨了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砂体的物源方向,并结合特征元素物源指数判别公式对沙四上亚段物源体系实现了定量评价。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沙四上亚段具有多物源体系特征,除了直接来自于胜北断层和坨94断层上升盘的物源外,还有沿着胜北断层与坨94断层转换带处的物源体系。  相似文献   

16.
南堡凹陷南堡2号构造带主要含油层段为古近系东营组东一段砂岩及奥陶系灰岩。对典型井老堡南1井原油与烃源岩的多项有机化学指标分析表明:南堡2号构造带烃源岩形成的沉积环境为陆相浅湖弱还原环境;东一段与东二段烃源岩表现出未成熟的特征;东三段与沙河街组烃源岩表现出成熟的特征,其生烃深度门限在3100m左右,主力生烃门限为3700m以下的沙河街组。通过油、岩饱和烃色谱-质谱参数综合对比,东营组一段的原油主要来自沙河街组一段的烃源岩,为"下生上储"油气藏;而奥陶系原油主要来自沙三段的烃源岩,为"新生古储"油气藏。   相似文献   

17.
沈扬  贾东  赵宏亮  韩祥磊 《地质通报》2010,29(4):581-588
准噶尔盆地西部车排子凸起远源成藏,新近系油气藏和油气显示基本都在一套厚砂层和其上的薄砂层中,厚砂层和薄砂层之间存在密切的油源联系。针对这一成藏现象,利用区域构造、油源对比、输导体系、化验证据、成藏特征等手段,系统研究车排子的成藏体系。结果表明,车排子轻质油源岩为侏罗系,主要来自昌吉凹陷西部,油气运移指向为东南到西北方向。区域构造运动形成的白垩系与侏罗系的不整合面和红车断裂的长期活动使得油气能从深部生烃区向浅层凸起区长距离运移。沙湾组一段区域展布的厚砂层高效的横向输导作用是车排子凸起油气规模富集的关键,喜马拉雅期小断层的纵向沟通促成了沙湾组二段薄砂岩性体的最终成藏。白垩系与侏罗系的不整合面-红车断裂-沙湾组一段厚砂层的紧密接触、良好匹配构成了复式、高效的输导格架。通过成藏体系研究,归纳总结了车排子地区的成藏模式,并提出沙湾组二段岩性油气藏和一段上倾尖灭或超覆油气藏是最有利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低渗透油气藏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低渗透砂岩储层中的裂缝能够起到很好的储集和导流作用,对裂缝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牛庄洼陷牛35断块沙三中发育低渗透砂岩,为主要含油层系,前人对研究区低渗砂岩储层中的裂缝研究较少。运用岩心观察、镜下薄片观测及CT扫描技术对牛35块沙三中低渗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的发育及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得出牛35块宏观裂缝主要发育低、高角度斜交剪切缝,长度在2~20 cm之间,分布间距大,但整体裂缝密度仅为0.27条/m,裂缝很不发育,难以构成有效的裂缝系统;微观裂缝较发育,包括粒内缝和粒间缝,改善了储层的连通性,有助于油气的储集和运移;与牛104井、河125-1井相比,牛35井岩石矿物接触关系更加不稳定,胶结程度更低,更容易在荷载作用下产生裂缝,裂缝由上到下呈辫状发育,裂缝体积随着施加荷载的增大呈线性增加。  相似文献   

19.
利用岩心观察、测井相分析、测井资料处理与评价、图像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胜坨油田T74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浊积砂体的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表明,T74地区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储层由三期浊积砂体叠加形成,可划分为中心微相和边缘微相两种沉积微相带;各期浊积砂体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层内非均质性以韵律性不明显、渗透率差异大为主要特征,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中心微相储层的物性要好于边缘微相;不同沉积相带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存在差异,中心微相主要发育中孔中喉和细孔中喉型孔隙结构,边缘微相主要发育细孔细喉以及微孔型孔隙结构.  相似文献   

20.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研究了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强伸展期(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的沉积格架与断块翘倾运动。作为一个翘倾断块(半地堑)沉积区,廊固凹陷沙三段中亚段沉积充填以湖相细碎屑岩石组合为主,可分:1)砾岩—泥岩互层型,其中砾岩有碳酸盐岩砾和硅质砾等两种亚类;2)砂岩—泥岩互层型;3)泥岩夹砂岩型。古沉积环境重建显示沙三段中亚段沉积期的廊固凹陷是一个窄而深的湖泊,发育断层陡崖、轴部和缓坡带等沉积相域以及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湖泊和浊积扇等沉积体系,物源主要来自大兴凸起。断块翘倾几何分析表明,廊固凹陷在沙三段中亚段沉积期的沉降过程具有书斜式断块特征,最大沉降值至少为 1402m。廊固凹陷西部扇的演化过程与沉降、沉积物供给和大兴断层倾角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