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渤海湾海岸带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新宝  康慧 《第四纪研究》2002,22(2):131-135
淤泥质海岸带地区10~102a级别的相对快速的“缓变型地质环境变化”,主要包括水体、湿地和盐沼-湖退化或消失、贝壳堤和牡蛎礁被破坏、村镇和城市面积剧增、海岸线(平均大潮高潮线)被侵蚀后退、潮间带和近海河道被淤积、潮间带变宽变缓等。这些变化,已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并将对该类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潜在威胁。在该类地区正在进行的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充分发挥其高精度和规范化的优势,并辅以对近百年来不同时期的地形图、航空照片和遥感影像的数字化处理和对比研究,试图对这些变化做出形象、直观和定量的二维(2D)表达。本文介绍的是正在渤海湾海岸带进行的工作,充分显示出地质调查服务社会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特点。对这一研究方向所显示的巨大潜力的进一步开发,将可能形成供政府决策部门和各方面用户广泛利用的、可二次开发的平台,从而使该类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对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详细了解的扎实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
方静涛 《地质与资源》2020,29(1):85-90,100
对近20年来辽宁省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成果进行全面的分析,系统梳理了辽宁省海岸带地质资源与环境条件及其变化,以及海岸带自然与人类活动引起的不良环境地质问题.根据地壳稳定性、活动断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因素,对辽宁沿海6个城市进行了地质环境条件评价,结合国家政策与地方发展规划,为地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辽东海岸带黄土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本文论述了辽东海岸带黄土的成因,它主要由低空气流搬运的近源物质组成,其次为高空气流携带的内陆远源物质,主要物源地是辽东湾。冰期时,海平面下降,辽东湾干口渤海裸露成陆而发生沙漠化,海底沉积物经强劲的西北风作用,被搬运到东侧海岸带沉降下来,与大气环流系统自内陆携带而至的风尘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海岸带黄土。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对山东省海岸带城市地质环境条件的调查与研究,归纳总结出山东省海岸带城市建设新近面临的影响城市发展的地质环境因素,即城市应急水源地建设、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城市边缘区生态规划建设、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均是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保护措施和建议,供有关部门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参考。  相似文献   

6.
应用第四纪地质学和海相生物等化石数量统计,以天津马棚口海岸带BQ1孔化石鉴定与统计结果,对古气候、古事件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岩芯编录,在岩性层中划分出4个海相层、5个过渡层、9个海面波动。结合研究区广泛分布的贝壳堤和牡蛎礁,利用其大量的测年资料,重现了6道海岸线;根据海相化石个体统计数,画出全新世气候演化曲线,与孢粉和物候所画的古气候演化曲线大体一致。研究历代海陆变迁,必然涉及到历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西汉大海侵等问题,谭其骧(1965)圈定的大海侵范围、海岸线分布以及考古结果几乎都能联系在一起,因此,大海侵之谜终于尘埃落定。考古界对河北平原自东汉—金的空白也有了初步答案,同时,发现中国朝代兴衰与气候冷暖有明显的对应,从而建立了气候分期。  相似文献   

7.
对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YRD-1101孔上部岩心开展粒度分析,并结合AMS14C和光释光(OSL)年代学测试结果、沉积特征、微体古生物鉴定及周边钻孔对比,建立了MIS5期以来的地层框架,揭示出该地区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1)晚更新世—早全新世河流与海相交替沉积,其中MIS5c阶段海侵水动力环境中等,MIS3期海侵水动力环境较弱,MIS2期河流沉积水动力较强;(2)全新世滨、浅海沉积环境,动力环境整体较强,相对比较稳定;(3)1855年至今形成的黄河三角洲沉积,水动力强度较弱到中等。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沉降是影响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演化的主要因素,此外,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对海侵强度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海岸带环境地质编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海岸带环境地质图(1:400万)综合反映了我国海岸带区域性地质环境基本特征、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近岸海域水文条件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本文反映了编制中国海岸带环境地质图的基本原则、图面范围、主要内容、表示方法与环境地质分区.  相似文献   

9.
天津市海岸带地面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面沉降已成为天津市海岸带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本文根据天津市海岸带构造、地层、地下流体开采、建筑物荷载等综合分析了影响地面沉降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与建议。为天津市海岸带合理控制地面沉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火山海岸与环境反馈——以海岛火山海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颖  张永战 《第四纪研究》1997,17(4):333-343
海南岛火山海岸以沿小火山口形成的海蚀地貌和全新世火山爆发使局部海湾抬升为海岸阶地、河口堵流并形成深切海湾以及促进了珊瑚礁发育为特征。火山活动改变了海岸带的地势、坡度、动力条件、沉积特征以及海岸演变趋势,火山海岸发育受到构造内动力、波浪、潮流、风化作用等外动力以及生物作用的多重影响。火山岩岩性和时代反映出北部湾湾底的现代拉张构造活动。夏威夷火山海岸的环境效应以造陆和板块移动形成岛链、近期熔岩流喷溢改变地貌和大气质量等为特征。现代日本鹿儿岛火山碎屑喷发物掩埋道路和建筑物并促发泥石流灾害,改变着火山海岸作用过程。对比研究火山海岸及其环境效应,及时预报并进而制定有效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全新世贝壳堤与牡蛎礁:古气候与海面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讨论了早全新世晚期以来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平原成堤、西北岸牡蛎礁平原(及毗邻浅海区)建礁过程的同时性特征和气候变化与这一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堤、礁记录的相对海面变化。堤、礁大致同时发育,可分为6期,依次分别被寒冷事件5、4、3、2和1分隔。堤底板前、后缘高差大致对应3m的大潮差、礁顶板大致对应海平面。据二者分别重建了南部贝壳堤平原、北部牡蛎礁平原的相对海面变化:南部自7ka cal BP以来基本与现代海平面等高,小的波动在±1m之间,压实固结作用抵消了中全新世的相对高海面;北部中全新世的相对海平面位置因新构造和固结压实双重下沉作用的影响,已位于现代海平面2~3m以下。  相似文献   

12.
王宏  陈永胜    田立柱  李建芬  裴艳东  王福  商志文  范昌福  姜兴钰  苏盛伟    王海峰   《地质通报》2011,30(09):1405-1411
讨论了早全新世晚期以来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平原成堤、西北岸牡蛎礁平原(及毗邻浅海区)建礁过程的同时性特征和气候变化与这一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堤、礁记录的相对海面变化。堤、礁大致同时发育,可分为6期,依次分别被寒冷事件5、4、3、2和1分隔。堤底板前、后缘高差大致对应3m的大潮差、礁顶板大致对应海平面。据二者分别重建了南部贝壳堤平原、北部牡蛎礁平原的相对海面变化:南部自7ka cal BP以来基本与现代海平面等高,小的波动在±1m之间,压实固结作用抵消了中全新世的相对高海面;北部中全新世的相对海平面位置因新构造和固结压实双重下沉作用的影响,已位于现代海平面2~3m以下。  相似文献   

13.
环渤海海冰弯曲强度的试验测试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渤海冰区油气开发中,海冰物理力学性质对海洋结构设计、海冰动力学过程均有重要影响.目前,随着渤海冰区锥体海洋平台的增加,对海冰弯曲强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环渤海沿岸9个测点的海冰弯曲强度进行了现场和室内测试,同时对影响海冰弯曲强度的海冰盐度、温度进行了测试;分析了莱州湾、辽东湾西岸和辽东湾东岸等不同测点海冰弯曲强度的...  相似文献   

14.
阮培华 《现代地质》2000,14(3):307-314
间带不同性质的底质中 ,介形虫动物群的特征和生态分布各不相同。在岩石滩和沙滩中介形虫较丰富、多样 ,前者具有 Xestoleberishanaii,Cythere lutea lutea,Loxoconcha hattorii,Aurila cymba等 ,而后者有 Sinocytheridea impressa,Pistocythereis bradyformis,Bicornucytherebisanensis,Cushmanidea subjaponica等。泥质滩中介形虫通常很少 ,有 Loxoconcha binhaiensis和L.ocellata等。受高潮和中潮影响的河口区 ,通常介形虫丰度和多样性的分布较低 ,都是适应环境变化很强的属种 ,并具有海、陆相介形虫分布的混合区段。朝向海洋方向 ,非海相介形虫的百分含量呈逐渐降低变化 ,而海相介形虫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5.
渤海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及其在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76,自引:2,他引:76  
利用分级浸取分离法首次将自然粒度下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氮分为可转化态氮和非转化态氮,并将可转化态氮区分为四种形态:离子交换态氮(IEF—N)、碳酸盐结合态氮(CF—N)、铁锰氧化态氮(IMOF—N)及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并对其分布进行了研究,估算了各形态氮对沉积物-海水界面循环的贡献。结果表明,渤海沉积物氮中可转化态氮占总氮(TN)的比例为30.85%,其中IEF—N、CF—N、IMOF—N和OSF—N所占比例分别为3.67%、0.31%、0.42%和26.45%,其分布呈现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分布的控制因素亦不同;各形态氮释放的顺序与其在沉积物中结合的牢固程度一致,对界面循环的相对贡献随时间尺度发生变化,绝对贡献的大小与其在沉积物中的储存量大小一致,为0SF—N(84.6%)>IEF—N(13、0%)>IMOF—N(1.4%)>CF—N(1、0%);非转化态氮占TN的69.15%,其中约有49%是由于粒度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西岸几种地球化学的环境指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渤海湾西岸全新世地层的古环境,本文进行了多种地球化学环境指标的分析,在此,将指示不同环境的指标进行了分项(或归类)如:古气候、氧化-还原、海-陆相环境指标等;并将其分别进行R型聚类分析和散点分析(获得了元素指标的相关系数及聚散特征).具体分析结果为:①古气候指标:如图2所示,古温度值与Rb/Sr比值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A 61-m-long sediment core (HB-1) and 690 km of high-resolution seismic profiles from offshore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Bohai Sea, were analyzed to document the stratigraphy and sea-level changes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and Holocene.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14C dating and analyses of benthic foraminifera, ostracods, the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were performed for core HB-1, and seven depositional units (DU 1–DU 7 in descending order) were identified. The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were interpreted in light of the sedimentological data of the core and correlated with other well-studied cores obtained previously in the Bohai Sea area. Seven seismic units (SU 1 to SU 7 in descending order) were distinguished and interpreted as follows: SU 7 corresponds to marine facies in Marine Isotopic Stage (MIS) 5; SU 6, to terrestrial facies in MIS 4; SU 5 and SU 4, to alternating terrestrial and marine facies (DU 7–DU 5) in MIS 3; SU 3, to terrestrial facies (DU 4) in MIS 2; SU 2, to Holocene marine facies (DU 3 and DU 2); and SU 1, to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sediments deposited since 1855 (DU 1).The sedimentary facies from DU 7 to DU 5 reflect sea-level fluctuations during MIS 3, and the boundary between DU 5 and DU 6, which coincides with that between SU 4 and SU 5, is a distinctive, laterally continuous, undulating erosion surface, with up to 20 m of relief. This surface reflects subaerial exposure between transgressions during MIS 3. Estimated sea levels during MIS 3 ranged from −35 ± 5 to −60 ± 5 m or lower, with short-term fluctuations of 20 m.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in the Bohai Sea area were governed mainly by eustatic sea-level changes and the Bohai Strait topography, which controls the entry of sea water into the Bohai Sea area.The mineral composition of the sediment core suggests that the Yellow River did not discharge into the Bohai Sea, or at least did not influence the study area significantly, during parts of MIS 3 and MIS 2 to the early Holocene (11–8.5 cal kyr BP).  相似文献   

18.
渤海构造收缩与沉积充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多年的渤海海岸线变化、水深变化、构造、卫星影像和水文等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了渤海构造收缩和沉积充填问题。GPS观测结果清楚地显示渤海正处于构造收缩的过程中;地质记录以及长期验潮站的结果显示渤海海域的海平面正在下降;而地震剖面以及钻井数据则显示渤海盆地的基底沉降自上新世至今已大幅下降,和北黄海相比,目前已经停止沉降。渤海的构造收缩、海平面下降以及基底沉降的停止,这3个因素是决定渤海演化方向的3个关键因素,它们共同奠定了渤海正走向构造关闭的道路。渤海岸线的向海推进、渤海水深变浅作为强有力的地质证据呼应了渤海正在走向关闭的地质进程。黄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不断向渤海的淤积推进是在渤海必然走向关闭的地质构造背景下进行的,其淤积造陆效果非常明显,从而成为渤海快速关闭的主要因素。预计在400 a后黄河河口和辽河河口可能在渤海对接起来,至此渤海将不复存在;100 a后,莱州湾将被封闭。喜马拉雅山隆升的远程效应导致渤海的构造收缩和大量沉积物通过黄河进入渤海,从而从根本上导致渤海的关闭。从总体效果来说,渤海走向构造关闭的道路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同时也不会因为人为因素而产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环渤海低平原土壤盐分分布格局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查明土壤盐分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治理土壤盐渍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文章结合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对环渤海低平原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渤海低平原区土壤盐分含量普遍小于2 g/kg土,属于非盐化土和轻度盐化土;东部环渤海滨海平原部分地区土壤含盐量大于2 g/kg土,属于中度和重度盐化土。土壤盐分含量除表层属于强变异,其他各土层在水平方向均属于中等变异。在垂向上,各土层含盐量相差较小,以氯化物和硫酸盐为主的易溶盐组构成了第一主成分,是导致土壤盐分含量高的主要因素,碱度和p H是影响土壤盐分的第二主成分,第三主成分是地下水位埋深和地下水总溶解性固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