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2009年11月2009年11月我国主要气候特点: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全国平均气温为1.2℃,较常年同期(2.1℃)偏低0.9℃,为1982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山西、河南月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  相似文献   

2.
3.
2009年4月15日大连出现了春季最晚的降雪天气。利用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和雷达等多种资料及中尺度模式MM5对这次强对流雨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200hPa急流、500hPa贝加尔湖冷槽南压形成的冷涡、中低层南支槽前水汽输送以及地面冷锋是产生大连春季强对流雨雪天气的环流背景;中层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层...  相似文献   

4.
张建敏 《气象》2000,26(2):62-63
11月份 ,东北南部、西南大部和华南西南部降水偏多 ,辽、吉两省普降大到暴雪 ,交通运输等受到一定影响 ;桂、琼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天气 ,不利于冬作物的生长和秋收 ;华南东部、西北大部、华北西部持续少雨 ,局部地区旱象持续或发展。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出现大雾天气 ,给交通运输等带来不便。月内出现两次较大范围的强降温天气 ,但降温后回暖较快 ,因此全国大部地区偏暖态势不变。总的来看 ,本月气候条件基本有利于冬作物生长 ;大部分冬麦区墒情适宜 ,麦苗长势良好。1 全国出现大范围降温天气  本月 ,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 ,中旬和下…  相似文献   

5.
2009年11月15—18日受北方强冷空气补充南下影响,铜仁地区出现历史同期罕见的低温雨雪天气,比2008年提前了40d左右,较常年同期提前了30多天,万山及中东部地势较高地区日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且持续5d。16日万山站日最低气温达-3.7℃,印江护国寺达-4.5℃,为当时全省最低值。该文分析了2009年11月11—19日500hPa、700hPa、850hPa环流形式及地面形势场实况场、物理量场、探空资料等,结果表明,造成这次低温阴雨雪天气的主要原因是:横槽转竖东移引导冷空气东移南下影响中国南方地区;中纬度西风带位置较常年明显偏南,且多小槽东移,使得北方强冷空气过早持续南下影响;强冷空气从东北路径不断补充,使得滇黔静止锋加强维持;700hPa的暖湿气流在低层回流干冷空气上爬升的形势,形成对流层中低层持续稳定的逆温层。  相似文献   

6.
张金艳  蒋军 《气象》2010,36(2):142-147
2009年1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2℃,较常年同期(2.1℃)偏低0.9℃,为1982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山西、河南月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天津、安徽为次低值.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4.2 mm,较常年同期偏多6.2 mm.  相似文献   

7.
宋艳玲 《气象》2007,33(4):124-125
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4.5℃,比常年同期偏高1.4℃.上旬,西藏旬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黑龙江为次高值;下旬,黑龙江旬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最高,宁夏、吉林、山西为次高值;黑龙江、吉林月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西藏月平均气温为1954年以来历史同期次高值.  相似文献   

8.
热带MJO对2009年11月我国东部大范围雨雪天气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结合对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了2009年11月热带地区一次强的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过程与11月我国东部大范围雨雪天气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2009年11月强的MJO过程是我国东部大范围雨雪天气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MJO对流11月上中旬在印度洋地区异常活跃,尤其是MJO对流中心在第3位相(印度洋中东部)维持了9天(7—16日),对应了11月两次最强的降水(雪)过程。对MJO历史事件的合成分析显示,当MJO对流位于印度洋时,我国东部大部地区降水概率明显增加,温度偏低,与2009年11月的实况一致。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的异常有可能受到热带MJO对流强迫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通过遥相关的方式来实现。当MJO对流位于印度洋时,有利于欧亚中高纬环流维持两脊一槽的分布,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东亚东部地区维持一条显著的对流活跃带,这些环流异常形势与2009年11月的实况也较一致,体现了MJO对热带外地区环流异常影响的一般特征。热带地区MJO对流的异常通过对流加热强迫,除引起大尺度纬向环流异常外,同样会引起经向环流异常,从而影响热带外地区环流。当MJO对流位于印度洋时,西太平洋地区为异常的下沉运动控制,东亚东部辐合上升,在热带和中纬度地区之间形成一个异常的经向环流圈,经向环流的存在进一步有利于低层低纬度水汽的向北输送,造成东部降水偏多。利用MJO的发展和演变,对于把握类似2009年11月这样的大范围雨雪气候异常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宋艳玲 《气象》2007,33(4):124-125
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4.5℃,比常年同期偏高1.4℃。上旬,西藏旬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黑龙江为次高值;下旬,黑龙江旬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最高,宁夏、吉林、山西为次高值;黑龙江、吉林月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西藏月平均气温为1954年以来历史同期次高值。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1.1mm,较常年同期(12.1mm)偏少。月内,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湖北、安徽遭受雪灾;东部地区出现大雾天气,部分地区交通受到影响;云南西南部干旱缓和,华北、辽宁、广西、西藏干旱发展;26-27日西北地区出现今年第一次沙尘天气;长江以南地区多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0.
全国气温显著偏高长江中下游阴雨连绵——2009年2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宁芳 《气象》2009,35(5):120-123
2009年2月我国气温显著偏高,降水偏少.全国平均气温为0℃,较常年同期偏高2.8℃,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高;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2月区域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全国平均月降水量为14.9mm,较常年同期(16.4mm)偏少1.5mm.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近30年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的情况,及对农业、生态和给人们甚至环境带来的严重影响,通过成因分析,提出了一些长期的气象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杨秋明 《大气科学》2021,45(1):21-36
用1979/1980~2017/2018年冬季逐日长江下游气温资料研究长江下游冬季低温日数与温度低频振荡的联系.结果表明,冬季长江下游逐日气温存在较显著的季节内振荡周期(15~25 d、25~40 d和50~70 d振荡),其中与12~2月低温日数关系最密切的是25~40 d振荡.基于2001~2018年逐日长江下游实...  相似文献   

13.
刘秋锋 《气象》2009,35(5):124-125
2009年2月我国主要气候特点:气温显著偏高,降水偏少.全国平均气温为0℃,较常年同期偏高2.8℃,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高;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2月区域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浙江、江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为次高值.  相似文献   

14.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热害风险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85个站点1961—2008年水稻减产率,采用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信息分配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高温热害风险的年代际变化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风险值相对较小,高温热害发生较少,2000年以后风险值较大,灾情较重,高温热害风险的变化呈增加的趋势。发生高温热害风险较大的地区主要位于研究区的安徽、浙江、湖北西部和东部以及江西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其中,浙江丽水和湖北宜昌地区风险值都超过了0.25;江苏东南部、湖南西南和东北部地区属于高温热害风险较低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海温分布型对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经验正交函数 (EOF) 分解、奇异值分解 (SVD) 及相关、合成分析等方法, 分析了太平洋海温异常分布与东亚大气环流及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涝、旱年太平洋海温差值场从前一年秋季至当年夏季一直维持由西北向东南“+ - + -”分布特征, 这种太平洋海温分布型与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 (EAP) 密切相关.旱涝年前期太平洋海温异常分布使得低纬度对流活动有明显差异, 而对流活动的异常分布又导致西太平洋副高及东亚大气环流的异常, 从而影响长江中下游降水.数值试验进一步表明:长江中下游旱涝不仅与热带, 同时也与中高纬太平洋的海温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6.
根据石羊河流域中游(武威)和下游(民勤)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最高、平均气温观测数据,采用固定阈值法(天气标准)和百分位阈值法(平均标准)定义了高温事件,运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区域高温事件强度、日数和极值的变化特征。统计结果显示,中、下游年代、年天气标准和平均标准高温事件强度总体上呈增强和日数呈增多趋势,2010—2015年高温事件强度增强和日数增多趋势明显,高温事件极值也呈增强趋势。高温事件出现在5—9月,高温事件强度和日数的高峰值均在7月,依次向两端递减。高温事件强度和日数均为下游中游,说明闷热天气持续时间下游比中游更长。高温事件中、下游年天气标准强度和日数时间序列没有发生周期性变化,平均标准强度和日数时间序列均存在着5~7 a的准周期变化。高温事件中、下游天气标准强度和日数以及平均标准强度均没有发生气候突变,平均标准日数发生了气候突变,突变时间中游在1997年、下游在1996年。年高温事件存在一定的异常性,高温事件强度和日数正常年份概率在58.9%~73.2%,对生命健康和安全生产造成危害的强度偏强和特强年份概率在14.3%~16.9%、日数偏多和特多年份概率在14.3%~21.4%。  相似文献   

17.
许乐心  张人禾  齐艳军 《大气科学》2017,41(6):1125-1140
利用1979~2013年中国站点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季节内振荡最显著周期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最显著周期为10~30天,长江下游最显著周期为30~60天。为了揭示这种差异产生的物理原因,进一步利用位相合成的方法对这两个区域不同周期的季节内振荡降水、高低空风场和高度场以及垂直结构和水汽等循环过程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在200 hPa环流场上,长江中游的降水主要受到高纬度自西向东传播的波列影响,而长江下游的降水与鄂霍次克海的高度场的变化相关。在风场的垂直涡度和散度的位相结构演变过程中,10~30天的垂直涡度和散度有自北向南的移动,30~60天的垂直涡度和散度在长江以南地区有自南向北的传播。水汽输送的位相发展过程表明,长江中游的水汽分别来自于南海的向北输送和长江以北地区向南的水汽输送;长江下游地区的水汽则主要来自于热带东印度洋经孟加拉湾的向东输送并在南海的北向输送,以及西太平洋水汽向西输送到南海再向长江下游的输送。从高层大尺度环流场和整层积分的水汽通量输送上解释了长江中游10~30天降水的自北向南移动,和长江下游30~60天降水自南向北传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使用41站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降水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过去50多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的雨日、雨量呈整体下降趋势,降水强度呈东减西增的趋势;该区春季连续性降水通常以2 d降水居多,江北地区以连续性中小降水为主,而江南地区则是独立性的强降水居多。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近50 a里呈现出干旱化趋势,其和对流层中高层气温下降关系密切,由于气温相对下降,我国东部上空高层产生气旋性环流异常,不利于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从中期天气过程看近几年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少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鲍名 《大气科学》2009,33(4):708-718
长江中下游地区自2000年到2007年连续八年梅雨期降水偏少。本文从中期天气过程的角度分析了这八年不利于长江中下游梅雨的主要因子, 有东亚高空急流中准定常波动、 西太平洋暖池强对流活动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受这些因子的直接影响, 在中期时间尺度上副高环流形势发生变异, 从而造成长江中下游梅雨期的降水异常减少。在这八年的梅雨期中, 这些因子的特别异常, 更主要的由于它们的组合作用是导致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少的直接原因。并且, 同样是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少, 不同因子的组合方式也影响着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少的降水异常分布背景。本文还初浅地讨论了在季节内预测长江中下游梅雨时对中期天气过程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