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燕山地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沉积层序与地层格架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燕山地区是中国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出露最好、层序较为完整的地区。从沉积特征研究入手,确定了各种沉积相、微相及沉积序列,在区内青白口系划分出4种沉积体系及5种沉积相、12种沉积亚相、16种微相。对副层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层序界面和最大海泛面的研究,将区内青白口系划分出3个层序。在层序划分和对比基础上建立了燕山地区青白口纪的地层沉积格架并对其古地理演化进行了探讨。认为燕山青白口纪的沉积为华北陆块上真正的盖层沉积。  相似文献   

2.
湖北秭归晚寒武世末期至早奥陶世早期层序地层格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秭归地区晚寒武世末期至早奥陶世早期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大的海侵没积序列。本文通过详细的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及1:5万区域地质填图,将该区娄山关组顶部至红花园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总结了各层序的层序界面性质及体系域发育特征,并建立了区域地层格架,从而进一步指出:块状白云岩物形成和分布明显受海平面下降事件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辽东本溪地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非常发育,出露齐全。文章运用沉积学、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等理论,依据辽东本溪地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岩相岩石组合特征及空间展布规律的地质调查和研究成果,参考前人层序地层划分意见,将该区青白口系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对层序内部的体系域进行研究,建立了本溪地区岩石地层格架和地层模型,认为该区青白口系在不同阶段的盆地演化过程继承了前期的古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4.
5.
赣皖边境地区青白口纪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5万区调填图中系统调研了江西省内都昌县马涧桥、波阳县燕窝一带新发现的青白口纪地层岩石组合与层序、岩相特征,获得部分微古植物化石及847±38Ma的同位素测年数据,重新厘定并新建马涧桥组,据其特征认为可与毗邻的皖南青白口纪地层对比。四堡运动后,本区与皖南都曾经历过裂陷时期,具有相同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6.
层序的成因是沉积基准面变化所引起的 ,沉积基准面是全球性海平面变化、构造升降、沉积物供应和气候四个因素耦合作用导致的。通过对同位素测年、生物地层对比、层序成因、层序地层对比及层序界面性质五个方面的讨论 ,指出层序地层格架不是一个等时地层格架 ,不能作为全球对比的标准 ,它所体现的主要是沉积作用和沉积地层在三维空间的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山东沂水地区早中寒武世地层属陆表海沉积。岩性组合,沉积旋回,岩相,相序以及地层结构,层序界面标志等特征,将区内中下寒武统划分9个层序和识别出10个层序界面。Ⅰ型和Ⅱ型层序上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凝缩段不甚发育。  相似文献   

8.
杨香华  孙永传 《地球科学》1994,19(5):676-684
根据详细的相分析、地震地质解释及区域地质方面的研究,把泌阳凹陷内的下第三系划分为3个层序,依次代表湖盆的3个演化阶段,层序Ⅱ1和层序Ⅱ3分别是湖盆初陷阶段和萎缩阶段的的物,均为由冲积平原唛硫酸盐湖体系域构成的半旋回式二元结构,体现了干旱气候条件下湖盆的冲积-充填特征,但湖盆初陷阶段的边界断裂活动强度比湖盆萎缩阶段要大,层序Ⅱ2为湖盆主陷阶段的产物,由湖进体系域,碳酸盐湖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构成的一个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台东部寒武系层序地层年代格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北地台寒武系属稳定的克拉通盆地陆表海沉积。其沉积层序表现为复合层序,主要受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沉积物补给因素的控制。自下而上可划分为17个正层序,归并为6个正层序组和2个中层序。大部分正层序的边界与生物地层单位一致,与岩石地层单位略有出入。每个正层序的平均时间延续约为3Ma,含两个三叶虫化石带。根据层序地层的研究,可以建立华北寒武系层序地层年代格架,并提出各统和阶的界线参考年龄。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台东部寒武系层序地层年代格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史晓颖  陈建强 《地学前缘》1997,4(4):161-173
华北地台寒武系属稳定的克拉通盆地陆表海沉积。其沉积层序表现为复合层序,主要受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沉积物补给因素的控制。自下而上可划分为17个正层序,归并为6个正层序组和2个中层序。大部分正层序的边界与生物地层单位一致,与岩石地层单位略有出入。每个正层序的平均时间延续约为3Ma含两个三叶虫化石带。  相似文献   

11.
皖南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皖南东至地区奥陶系在地层分区上可以分为下扬子地层分区、过渡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 ,在沉积相上可分为台地、斜坡与盆地沉积。通过对位于台地、斜坡和盆地露头层序地层的研究 ,分别将奥陶纪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 3个Ⅰ类沉积层序和 2个Ⅱ类沉积层序 ,并详细分析了每个沉积层序各体系域的特征。区内的奥陶系总体为一向上变深的沉积层序 ,经历了镶边陆棚—淹没台地—浅海盆地 3个演化阶段 ,其盆地呈北西浅、南东深的沉积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2.
吉南地区古元古代地层层序及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冰仪  周晓东 《世界地质》2009,28(4):424-429
依据变质岩石组合特征及其在地层序列中的堆叠关系, 吉南地区古元古代集安岩群自下而上可划分为蚂蚁河岩组、荒岔沟岩组、大东岔岩组, 其沉积时限为2 350~2 150 Ma, 经历了低压相系高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 并被晚期花岗岩侵入(2 160 Ma) ; 老岭群自下而上可划分为达台山组/林家沟组、珍珠门组、花山组、临江组、大栗子组, 其沉积时限为1 900~1 800 Ma, 经历了中压相系低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集安岩群伏于老岭群之下, 原岩建造为一套大陆拉斑玄武岩-蒸发岩-(钙质)硬砂岩-复理石组合, 属裂谷环境沉积; 老岭群的原岩建造为一套石英砂岩-白云岩-页岩组合, 属陆内坳陷沉积。  相似文献   

13.
吕洪波 《地质论评》2009,55(4):473-483
笔者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中奥陶统马家沟群白云岩和上石炭统本溪组石灰岩中识别出垂直缝合线。垂直缝合线都借助于平面X剪节理发育,缝合面上的“牙齿”与缝合面本身多呈斜交状态,其延伸方向代表着变形期最大主压应力轴(σ1)方向。根据垂直缝合面“牙齿”的突出方向判别:以山东博山地区为代表的华北东部地区在古生代中期和末期先后两次受到NNE—SSW方向的水平挤压作用。其中第一次挤压事件与遍布华北东部的中奥陶统—上石炭统(C2—O2)平行不整合抬升相关,而第二次则与华北东部古生代末期的褶皱隆起相联系。本文的研究为垂直缝合线在盆地构造演化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实例。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华北型石炭—二叠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2001)思想框架下,采用多重地层分类原则,对区内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和层序地层进行划分对比研究。岩石地层可划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孙家沟组,其中山西组和上石盒子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在生物地层方面,建立2个组合带和5个植物组合带;区内石炭纪地层仅发育上石炭统,二叠纪地层齐全;区内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通过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突出了不同地层单位的属性特征,优化了区域等时地层格架,有助于煤炭资源的预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台南缘新元古代地层的新认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熊耳群顶部古风化壳的确立、汝阳群底部小沟背组下切河谷沉积特征、白草坪组大型具刺疑源类和洛峪口组宏观藻类的发现以及罗圈冰碛岩在地层柱中的对比位置,笔者对熊耳群之上至寒武系辛集组之下的地层进行了重新厘定,将其归入新元古界(1000~570Ma),代表华北地台在Rodinia超大陆聚合-离散期的沉积记录(青白口系和震旦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方海相层系埋藏史类型与生烃演化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中国南方海相层系经历了多旋回构造运动与强烈后期改造。印支运动以来,多期沉降与隆升及其地区差异性表现产生了"早降晚抬"和"早抬晚降"两大类6种形式的埋藏演化史类型。受埋藏史类型控制,南方各地区不同层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史存在明显差异性。按生烃过程是否连续及成熟演化明显暂停前是否已达到或超过生烃高峰期,将南方海相烃源岩的生烃演化过程归纳为连续生烃模式、二次生烃模式和晚期生烃模式等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笔者运用现代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对陕西镇安西口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的主要不整合面和地质体的岩相岩石组合特征及空间展布规律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并依据前人研究资料,将区内二叠系-三叠系划分为4个层序单位,进而对单位内的体系域系统进行了划分和研究,建立了该地区地层格架与地层模型。通过研究认为,4次大幅度海平面变化及区域构造沉降作用是形成4个Ⅱ型不整合面的根本原因。该地区自晚二叠世,在不同阶段的盆地演化过程中,皆继承了西浅东深的古地理格局,此项研究成果为在构造活动地带相对稳定地区进行地层格架与地层模型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8.
刘智荣 《地质通报》2007,26(2):206-214
贵州南部的泥盆系为一个大型的楔状体。从深水背景的广西南丹罗富剖面到古陆边缘的贵阳乌当剖面,泥盆系由13个层序变薄尖灭成5个层序,这是泥盆纪早期海侵尖灭与晚期海退尖灭的结果。研究区泥盆系由海侵碎屑岩岩系到清水台地碳酸盐岩岩系地层序列构成2个二级层序,又可进一步划分为13个三级层序。二级层序和三级层序均由其特殊的沉积相序列组成。研究区泥盆系层序地层划分和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在年代地层与海平面变化框架内研究“相迁移”的良好实例。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Jurassic coal-bearing strata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and other areas of northern China. These coal-bearing strata were previously considered to be Early–Middle Jurassic in age based on plant fossils, particularly the fossil assemblage of ConiopterisPhoenicopsis. Since coal-bearing strata are interbedded with volcanic units in the basins of the Yanshan Fold-and-Thrust Belt (YFTB), northern NCC, isotopic dating of the volcanic units can therefore provide age constraints on the coal-bearing strata and the Coniopteris?Phoenicopsis assemblage. In this paper, we performed a systematic geological survey and present the results of zircon U–Pb dating of the volcanic units and a pluton in typical basins of the YFTB. These data,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ages of the Nandaling/Xinglonggou, Haifanggou, Jiulongshan, and Tiaojishan/Lanqi formations are 180–168, 169–161, 161–157, and 161–153 Ma, respectively. The ages of the interbedded coal-bearing Yaopo and Beipiao formations are constrained to be 169–161 and 177–169 Ma, respectively.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both the coal-bearing strata and the Coniopteris?Phoenicopsis assemblage are Middle Jurassic in age, which is younger than that previously considered. This fossil assemblage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age constraints on the Jurassic coal-bearing strata. The refinement of its age permits a more precise dating of the coal-bearing strata, especially in northwestern China, where datable interbedded volcanic units are lacking.
  • Stratigraphical framework for the Jurassic strata of Yanshan region is established.

  • The fossil assemblage of Coniopteris?Phoenicopsis occurred in Middle Jurassic.

  • The Jurassic coal-bearing strata in northern China are mainly Middle Jurass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