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宇洁  朱卫民  王现国 《地下水》2011,33(5):35-36,88
地热是一种新型能源与资源,属于环保能源、保健资源。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黄河下游冲积扇平原(河南部分)地热资源勘查和开发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并存在着一些观念和管理上的问题。针对黄河下游冲积扇平原(河南部分)地热资源勘查和开发现状和问题,结合黄河下游冲积扇平原(河南部分)地...  相似文献   

2.
务宗伟 《地下水》2008,30(2):51-53
地热是一种新型能源与资源,属于环保能源、保健资源。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黄河下游冲积扇平原(河南部分,下同)地热资源勘查和开发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并存在着一些观念和管理上的问题。针对黄河下游冲积扇平原地热资源勘查和开发现状和问题,结合黄河下游冲积扇平原地热地质条件,对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保护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婷婷 《地下水》2005,27(4):293-295
陕西三门峡建库以来,渭河下游灾害额发.近年来通过渭河下游治理工程的建设实施,减轻、减缓了洪涝渍、盐碱灾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流域"的探讨和开发建设已逐步提上日程,目前"数字黄河"工程已经启动,"数字渭河"的建设势在必行.通过分析,提出渭河治理的发展方向是要依托工程建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从建设渭河"数字防汛"开始,逐步实现"数字渭河"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间,简称三花区间,位于东经110°~113°30′,北纬33°40′~37°之间,有支流伊洛河,沁河及若干小支流汇入,面积41,600平方公里(见图1)。这一区间是中游丘陵峡谷性河道向下游平原游荡性河道过渡的河段,由于源短流急,降雨集中,洪峰高,传播快,目前基本无工程控制,是黄河下游三大洪水来源中对下游威胁最大的一个来源。一、自然地理和水系情况本区包括河南、山西、陕西各省的部分面积。流域内主要山脉大致可分为南北两翼,其走向自西向东逐渐散开,见(图1)。东北有太行山与海河为界,北面有中条山与汾河为界,南面的秦岭、伏牛山为汉、淮、黄三河的分水岭。各条大小支流沿着南北两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的过去和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黄河下游强烈游荡、严重淤积、灾害频繁的形成原因和演变特性等.流域的开发利用会使来水来沙条件发生变化,但直到目前,其变化尚难明确.小浪底枢纽建成后,会大大改变黄河下游的面貌,讨论了其可能趋势.黄河下游的未来应该是逐步走上根治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并以其含沙量特大和下游的“地上悬河”而闻名于世。黄河上游的盐碱、沙害,中游的水土流失和下游悬河段的洪涝、干旱和断流等灾害使黄河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针对流域内缺水和水质问题,对流域水资源、城市工农业的供需水量平衡、地下水的开发潜力等进行了预测。通过基流分割计算和同位素技术的应用,研究了区内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规律及地下水对黄河的贡献。最后,对黄河流域地下水可更新能力及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随着我国大规模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解放十年来,各大水系如淮河、海河、辽河、黄河、长江及珠江等流域均进行了综合开发的流域规划。在某些重点水利枢纽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如官厅、佛子岭、大伙房、响供甸、铜官、丹江口及三门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均已建成或正在施工中,伟大的、超巨型的长江三峡枢纽也正在积极进行初步设计阶段的勘察工作近两年来在工农业大跃进声中,群众  相似文献   

8.
论黄河下游断流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述黄河下游20余年来频繁断流的事实,分析了黄河断流的原因及其已产生的危害,提出防治对策。讨论黄河开发利用的几种认识误区,研究黄河流域的地质地貌格局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下游河道在华北平原大变迁的关系。最后提出了立足于全流域开展黄河问题研究和可持续开发利用黄河的大系统观及具体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述黄河下游20 余年来频繁断流的事实,分析了黄河断流的原因及其已产生的危害,提出防治对策。讨论黄河开发利用的几种认识误区,研究了黄河流域的地质地貌格局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下游河道在华北平原大变迁的关系。最后提出立足于全流域开展黄河问题研究和可持续开发利用黄河的大系统观及具体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清政府布设在黄河中游三门峡万锦滩、沁河下游木栾店以及永定河下游石景山、卢沟桥的志桩水位记录,以首次涨水超过0.64m作为汛期建立的标志,在候尺度下恢复了其汛期建立时间距平序列。黄河中游、沁河下游和永定河下游序列分别开始于1766年、1736年和1761年。研究时段内,黄河中游和沁河下游平均在7月6~10日入汛、永定河则在7月16~20日。永定河相对较为稳定,显示出其上游雨季开始时间基本维持在7月初,而黄河中游和沁河却波动较大,早晚相差达3个月;黄河中游与沁河入汛距平波动的同相位现象在19世纪中期之后比较明显。1870~1900年代黄河中游、沁河和永定河入汛普遍延迟1个候左右,对应于黄土高原夏温偏低的时期;1820~1860年代黄河中游、沁河入汛偏早,则对应了黄土高原夏温偏高。  相似文献   

11.
霍世青  王云璋 《水文》1992,(2):35-38
一、引言三门峡水库位于黄河中游陕西、山西和河南三省交界处,坝址在三门峡市北郊和山西省平陆县境内,集水面积约68.8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91.5%。它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防凌、灌溉和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河道断流灾害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文艺 《水科学进展》1999,10(2):160-164
针对黄河下游河道断流所造成的经济、环境、生态等重大损失和危害,认为断流不仅仅是一种水资源匮乏或流域系统内水资源分配不均的简单现象,而是一种严重的灾害,防治断流灾害是治理黄河的一项重要内容。着重分析了黄河下游河道断流的灾害特点及基本规律,评述了黄河下游河道断流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方生 《地下水》2003,25(4):288-288
今年黄河上游频发洪水 ,最大支流渭河多次决口 ,九月中旬还出现第四次洪峰。黄河防汛总指挥部决定大量拦洪蓄水 ,提高上游刘家峡水库汛限水位 ,龙羊峡水库将上游洪水全部拦蓄人库 ,至 9月 14日已蓄水10 9亿 m3 ,小浪底、三门峡、故县水库联合运用 ,减灾、拦洪、减淤 ,让小浪底水库尽量拦蓄中游洪水 ,一个月滞洪运用 ,使水库蓄水由 2 3.8亿 m3 增加到 6 3.7亿m3。黄河大量拦洪蓄水 ,为下游干旱缺水的华北平原补充水源、抗旱灌溉、修复与改善地下水生态环境 ,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华北平原 ,由于地下水大量超采 ,已引起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形成…  相似文献   

14.
長江流域地下資源与水力資源都很丰富,需要开發。長江下游河流流經冲積平原,每遇較大洪水,常泛濫成災,急需進行治理。当此全國工農業大躍進之际,对于長江的开發治理应全面規划,積極進行准备。謹就河流的發育歷史略論長江的治理与三峽水利樞紐坝区工程地質条件的初步比較,提供一些意見。  相似文献   

15.
西北内陆流域平原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近50 a来各流域下游区天然绿洲面积不断萎缩。以石羊河流域、艾丁湖流域为研究区,针对下游区天然绿洲退变主因与机制问题,基于农田面积、出山地表径流量及灌溉引用水量、地下水开采量和流入下游区地表径流量调查统计、潜水埋深及包气带水理指标原位监测和地下水水位统测,以及植被类型、分布范围、覆盖度和NDVI指数等遥感解译获得的资料,应用流域水循环和水量均衡理论、时间序列分析和地学多元相关分析方法开展研究,得出如下认识:(1)近50 a来,西北内陆流域下游区天然绿洲严重退化的根源是天然水资源匮乏,主因是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和上、中游区拦用出山地表径流水量大。(2)灌溉耕地不断扩大是下游区天然绿洲面积萎缩的主要驱动因素,每增加1.0 km2灌溉耕地导致石羊河流域下游、艾丁湖流域平原区的天然绿洲面积分别减少1.35~2.07 km2和1.57~3.83 km2;气候越干旱、上游出山年径流水量越少,灌溉引用出山径流水量占当年总径流量的比率越大,流入下游区地表径流水量越少,由此造成下游区天然绿洲面积减少越大。(3)西北内陆流域天然绿洲退化可控,但是由于水资源不足,制约了天然绿洲退化的可控性。在水资源匮乏背景下,现状人口数量驱动的农田用水规模难以继续调减,需要有序促进经济社会用水规模与天然绿洲修复供水规模之间的和谐程度。因此,本研究成果为西北内陆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天然绿洲退化修复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同意了国务院邓子恢副总理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报告,并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拟定在黄河干流青海省贵德县龙羊峡以下直至海口的3774公里之内修建四十六座拦河坝,成为梯级,以拦蓄洪水并发展灌溉,发电,航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开发历史悠久,黄河下游是我国当前东部重要的经济开发地区。然而在历史上,黄河又是我国一条“忧患”多难的多沙河流。新中国建立以来,在黄河未曾决溢的情况下,出现下游以年均10厘米的速率不断淤积抬高,以致决溢威胁日趋严重。“黄河安危,事关大局”,万一出险,将给沿黄地区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因此,根治黄河的紧迫性日益重要,有必要对全流域的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问题,进行系统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关于缓解黄河断流的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咨询活动,在1997年11月向国务院提交的《中国水问题的出路》咨询建议中,明确指出“水问题将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重大问题”。鉴于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黄河断流时间年趋延长,断流河段不断延伸,断流频次不断增加,1998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将黄河断流问题作为重点咨询内容,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与40余位有关专家共商缓解黄河断流对策。7月上旬,两院院士、专家对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陕西、宁夏四省区20余个市、地、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分别与四省区政府、有关管理部门、黄河水利委员会百余位专家和技术人员、当地干部等进行了6次座谈,在广泛听取各级政府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缓解黄河断流的对策与建议》。《建议》详细说明了黄河下游断流的严峻态势,强调黄河下游的频繁断流不仅直接影响到工农业生产,更为严重的是黄河下游长期处于小流量或断流状态,使淤积在下游河道内泥沙的主要位置由滩地转向主河槽;而淤积则使黄河中下游尤其是下游防汛日益困难,洪灾威胁在逐年加剧。一旦遭遇特大洪水,将会再次出现黄河决口改道的灾难。《建议》指出“黄河断流有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19.
黄河断流成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球科学“人为地质作用理论”出发,分析了黄河下游断流的严重性与危害性后认为,黄河下游断流不仅对黄河流域及整个中国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后果。在探讨了黄河下游断流的成因后认为,黄河下游断流有自然的原因和人为的原因,其中人类活动、人类工程活动及其人为地质作用的负面影响是黄河断流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从而提出解决黄河下游断流的科学对象,包括科学保护、科学开发、科学利用水资源以及暂缓实施南水北调中、西线工程等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水文》1957,(1)
全国水文計算学術討論会今天开幕了! 除了水利部各單位的代表以外,还有电力部和中央各个部門的代表,中國科学院和各高等学?拇聿渭?我們表示热烈的欢迎。这几年來我們國家進行了大量的水利建設工作,無論在防洪、灌溉、水力發电和小型農田水利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績。在今后的十二年內,我們还要消滅各个地区的普通水旱灾害,并在黄河、長江、淮河等大河流進行治理和开發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